问题

如何看待农民阶级始终就是被牺牲的阶级这一说法?

回答
“农民阶级始终是被牺牲的阶级”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复杂的表现。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发展、经济结构、政治权力、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观念等。

一、 历史发展中的农民阶级:基础与负担

纵观人类历史,农业文明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农民阶级作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是整个社会物质基础的提供者。他们承担了养育社会的重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食物、原材料,甚至税收和兵源。

然而,这种基础性的地位往往伴随着沉重的负担:

依赖自然,抗风险能力弱: 农民的生产活动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天灾,都可能导致颗粒无收,给农民带来灭顶之灾。而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经济储备。
劳役与赋税的承受者: 在绝大多数的封建社会和前现代社会,农民不仅要缴纳粮食和货币税,还常常被征召参与徭役、兵役。这些劳役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破产。
经济价值的低估与剥削: 尽管农民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在商品交换不发达的时代,他们的劳动价值往往被低估。地主、商人、官员等其他阶层,通过各种方式从农民那里攫取剩余价值。例如,地租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存水平。

二、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阶级:转型与被抛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阶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常常是转型过程的“牺牲品”。

为工业化提供资本与劳动力: 工业化初期,许多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廉价劳动力。农民阶级通过向国家缴纳高额的农业税、出口粮食等方式,间接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积累。同时,随着农村土地的兼并和机械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被排挤出来,成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离开土地,进入工厂,但往往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生活条件艰苦。
土地的流失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资本主义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土地的商品化和集中化。小农的土地可能被大地主、工厂主或国家收回,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传统的农村社区结构被打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随之改变,有时会感到疏离和失落。
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化: 伴随工业化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往往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面临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三、 现代社会中的农民阶级:转型困境与权益挑战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中,农民阶级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使其“被牺牲”的色彩依然存在。

农业的相对落后与微利: 尽管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农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其他行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往往不足以弥补其高成本和低收益。农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进行生产,但最终的回报却可能不稳定。
户籍制度的藩篱: 在一些国家,如中国,户籍制度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区分开来,导致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多年,却可能因为户籍问题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
土地的二次开发与征用: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农民虽然能获得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往往难以弥补其失去土地后失去的生计来源和未来发展空间。而且,土地的征用和开发过程中的不透明、补偿标准的不合理等问题,也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
城乡差距与“剪刀差”: 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相对滞后于工业品价格,形成了所谓的“剪刀差”。这意味着农民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却要用相对较高的价格购买工业品。这种价格的扭曲,是国家通过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农业现代化与“被剥夺”感: 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往往以大型农场、合作社等为代表,小农户在其中可能被边缘化,失去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或者只能作为雇佣劳动者。一些农民可能对这种现代化模式感到陌生和被动,甚至有被剥夺感。
社会保障的缺位: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不如城市完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相对薄弱。他们在年老体衰时,可能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维持生活。
话语权与政治代表性的不足: 在许多社会结构中,农民阶级的政治话语权和代表性相对不足。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可能难以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回应。其他利益集团(如城市居民、工业企业、政府部门)往往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四、 文化观念与农民阶级的污名化

除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文化观念也对农民阶级“被牺牲”的说法产生了影响。

“农”与“工”、“商”的地位差异: 在一些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虽然受到推崇,但“农”的地位往往低于“士”和“商”。“农民”在一些语境中可能被视为愚昧、落后、不善于变通的代名词。
城市中心主义的视角: 许多社会叙事和政策制定,往往是以城市为中心,忽视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特殊需求和贡献。媒体报道和文化产品也可能强化这种城市中心主义的倾向。
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 一些人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从而忽视了他们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结论:

“农民阶级始终是被牺牲的阶级”这一说法,并非完全绝对的定论,但它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阶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和历史性不公。从古代的赋税劳役,到现代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转型压力,农民阶级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承担了不成比例的负担和风险。

要打破这种“被牺牲”的循环,需要:

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特别是在土地征用、补偿等方面,要更加公平合理。
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 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打破城乡壁垒: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提升农民的话语权和政治参与度: 确保农民的诉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回应。
重塑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的价值认知: 肯定农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理解农民阶级“被牺牲”的说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审视,更是对当下社会公平与发展的反思。它提醒我们,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不应该让任何一个群体长期承担不合理的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产生了幻觉,我这么说好了。

假设出现了社会问题,咱们必须得有一批人牺牲。牺牲的那些人来自哪个阶级呢?你完全假设是随机的,牺牲的人也主要是农民阶级的,因为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主要人口都是农民。

因为古代中国人主要都是农民,所以农民被牺牲的概率高,仅此而已。


阶级是由财富生产和分配方式决定的。

农民是封建时代,封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阶级。

封建经济的生产方式,就是地主占有土地,把土地租给别人生产,然后收租金。

没有土地,租用地主土地生产农产品,然后给租金给地主的人就叫做农民阶级。收租金的就叫做地主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租用土地的人,是资本家,资本家本人不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而是雇人生产。

而被雇的工人虽然生产农产品,但是是不给租金的,不必承担亏损歉收给不起租金的风险,所以也不是农民阶级。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里,严格来说农民阶级就不存在了,只有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

农民只作为职业存在,不作为阶级存在。和生产其他东西的工人没有区别。

而且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地主阶级也基本消失了,土地的完全自由买卖,使得土地完全沦为了和其他资源一样的自然资源。

长期占有土地而不转手土地换成其他类型资本的“地主阶级”也基本消失。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农民阶级根本就不大量存在,被牺牲的是工人阶级。

此时就算存在着少量租地搞生产的农民阶级,准确的说叫农场主,也很少受经济危机影响。为什么,因为农场主不会失业,生产的商品总是自足的,换句话说工人失业就会饿死,农场主有的是农产品,怎么也不会挨饿。


在新中国,土地属于国家,农民无偿使用,不收租金,这种情况下,你凭什么还说农民阶级存在?

所以新中国以来,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就不存在了,他们和城里的个体户是一样的生产方式。属于自己雇佣自己的资本家,也是自己被自己雇佣的工人。

这个时候就算有个阶级被牺牲,他们也是和资本家一起被牺牲,或是和工人一起被牺牲,只是他们人多,导致你产生了只有他们被牺牲的幻觉。


所以概括起来就是三步逻辑:

1:人多的阶级被牺牲的概率大。

2: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人最多的阶级。

3:中国特殊情况,封建时期特别长,导致你产生了总是农民被牺牲的错觉。


奴隶社会被牺牲的总是奴隶阶级,资本主义社会被剥削的一直是工人,农民阶级一直被剥削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中国封建社会太长了给你造成的错觉而已。

user avatar

一个中了五百万的农民还属于农民阶级吗?

一个进了城的农民还属于农民阶级吗?

一个机械化耕种的农民还属于农民阶级吗?

所谓农民阶级是一种技术限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工人阶级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实现美国式的全机械耕种,全德国式的自动化制造,那农民阶级就消失了,变成居住在城市里的上班族了。工人阶级也消失了,变成读过大学的机械工程师群体了。

要不要发明工程师阶级这个名词,各位有没有感觉到别扭?

至于被牺牲,谁祖上不是农民?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农民出身,另外百分之几的人早在大革命中灰飞烟灭了。大家都一样,那就不存在被牺牲。只能说大家都为现代化和工业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才智和税收。

主要有些人早点进城占了便宜,网上很多人就轻易的把中国划分两波人,两个阶级。这两波人本质上是一波人。

就像在非洲人眼里,中国和欧美各国都是一波人,不存在什么东方西方,都是列强。

不要在后视镜里寻找未来的道路。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几年了,仅仅10多个回答,可见农民的话语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