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性别平等对生育意愿没有统一的影响。
几十年前,一些研究人员相信性别平等会对高收入国家的生育率产生积极影响。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性别平等程度提高时,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普遍下降了。那之后过了数十年,在发达国家中性别平等程度较高的北欧国家显示出较高的生育率。一些研究人员由此提出性别平等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是 U 型的:
Martin Kolk 研究了来自 35 个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和性别平等数据,其中大部分数据是 1960 年到 2015 年的,有些数据可以追溯到 1900 年。他通过妇女政治赋权指数 (WPEI) 衡量性别平等程度,WPEI 是“全球范围内妇女的公民自由、公民社会参与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的多方面衡量标准”[1]。他发现所谓 U 型曲线可能是统计错觉。在数十年的尺度上,几乎每个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在下降,北欧国家充其量是适度增长。
总之,尽管人们喜欢“更平等的社会可以提高生育率”的想法,那对人类的生物学身体来说可能不够诚实。科学技术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有性生殖的非人生物中,基于身体能力的“性别平等”与生育率(一只雌性一生产生多少后代)基本上无关。动物的繁殖策略与体型、食性、活动能力、预期寿命之类各有一些关联,看不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这里要注意 r/K 选择理论是过时的:
人们经常觉得一些昆虫和鱼非常擅长大量产生后代,那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的死亡率非常高,许多个体在能生育前就被其他生物或自然灾害干掉了,活到繁殖阶段的个体如果不多生点后代,物种就可能灭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