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芝加哥公立学校要求取消男女厕所并力推无性别厕所,并称这是「向性别平等迈出的一大步」,如何看待这一决定?

回答
芝加哥公立学校(CPS)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动无性别厕所,并将原有的男女分厕模式取消,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许多人认为这是“向性别平等迈出的一大步”,而另一些人则对此表示担忧或保留意见。要全面理解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支持和推动无性别厕所的理由(“性别平等”的视角):

CPS的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理念和论点:

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 这是CPS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们认为,传统的男女二元划分厕所模式,虽然在历史上是社会主流的性别认知体系下的产物,但对非二元性别认同、跨性别学生以及那些不愿或无法符合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不便、歧视甚至不安全感。无性别厕所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别认同来使用厕所,而无需面临压力或被剥夺权利。
支持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学生: 许多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学生在进入传统的男女厕所时会感到焦虑和不适,甚至会遭遇欺凌或排斥。强制他们选择符合出生时指定性别或不符合自己性别认同的厕所,是对他们尊严和权利的侵犯。无性别厕所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心使用的空间,是他们能够顺利参与学校生活的重要保障。
消除性别二元制的限制: 一些教育者和倡导者认为,性别并非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种,许多人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完全不认同这两种分类。强行将所有学生归入男女两类,是对人类多样性的一种忽视。无性别厕所的设计理念,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性别二元制的僵化框架,承认并尊重更广泛的性别认同谱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便利性: 在一些学校,男女厕所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均等,导致一方拥挤而另一方空闲。无性别厕所可以更灵活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一些需要家庭协助如厕的年幼学生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无性别厕所也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因为家长或监护人可以陪伴同性别的孩子进入,而无需面临性别隔离的问题。
安全与隐私的考量: 虽然有人担心无性别厕所会降低安全性或隐私,但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设置独立、全封闭的隔间(类似于单人洗手间或家庭洗手间),每个隔间都有门锁和充足的私密空间。在这种设计下,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与传统厕所相当甚至更好的隐私保护。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则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管理、鼓励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来解决,而不是依赖于性别隔离。
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接轨: 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行无性别设施。CPS的这一举措也被视为顺应时代潮流,为学生树立了更先进、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价值观榜样。

二、 担忧和争议的观点:

尽管CPS强调这是为了性别平等,但这一决定也引发了诸多担忧和反对声音:

对女性和女童的潜在安全和隐私担忧: 这是最普遍的担忧之一。一些人担心,允许男性(无论是生理男性还是自认为男性的跨性别男性)进入原本是女性专属的厕所空间,可能会增加女性遭受性骚扰、性侵犯的风险。她们认为,女性在生理上有更多隐私需求,而与男性共用厕所可能会让她们感到不适、羞耻或受到威胁。
对男性和男童的隐私担忧(虽然较少提及,但可能存在): 尽管焦点主要在女性身上,但也有人可能对男性进入可能包含女性生理特征的隔间感到不适,或者对更衣区等附属设施的使用感到担忧。
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 许多人长期以来习惯了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对打破这种传统感到不适应或不认同。他们可能认为,性别二元划分是自然且必要的,无性别厕所是对这种自然秩序的挑战。
对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的认知影响: 一些人担心,过早地推行无性别概念,可能会让孩子们对性别产生混淆,尤其是在他们性别认知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遵循传统的性别分化,以便于他们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性别。
成本和实施难度: 将现有的男女厕所改造成无性别厕所,可能需要进行改造工程,如增设隔间、改造标识等,这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此外,如何在学校管理、学生引导等方面进行有效实施,也需要周密的计划和资源投入。
缺乏充分的公众咨询和同意: 有些人认为,CPS在做出这一重大决定前,可能没有充分听取家长、学生和社区的意见,导致部分群体感到被忽视或被强迫接受。
“强制性”的疑虑: CPS的“取消”男女厕所并“力推”无性别厕所的表述,让一些人担心这是强制性的,没有提供其他选择。如果学校仍然提供独立的男厕和女厕,同时增加无性别厕所作为选项,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三、 如何看待这一决定?—— 多角度的审视:

看待CPS的这一决定,需要避免简单站队,而是进行一种更全面、更平衡的审视:

1. 理解CPS的初衷,但也要正视合理的担忧: CPS希望通过无性别厕所来提升性别平等和包容性,这是值得肯定的目标。然而,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应该考虑到所有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感受,尤其是那些可能因政策改变而面临潜在风险或不适的群体。对女性和女童安全隐私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不能简单地被忽视或被贴上“恐跨”的标签。
2. 关注“如何实施”而非仅仅“是否实施”: 决定本身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施的细节和配套措施。
设计方案: 如果学校采用的是独立、全封闭的单间设计(每个隔间都有独立的门锁,包含马桶、洗手盆,甚至有独立通风),那么隐私和安全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男女标识擦掉,那确实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过渡和选择: 是否允许学校在过渡期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男女厕所?是否为所有学生提供选择的权利?例如,学校可以设置:
传统的男厕和女厕。
多个独立的、全封闭的无性别单间(这些单间可以是单独的卫生间,也可以是隔开的洗手间隔间)。
这些选项的存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顾虑。
教育和宣传: 学校需要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宣传,让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了解无性别厕所的设计理念、使用规范以及如何尊重彼此的隐私,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校园文化。
3. 区分“跨性别支持”与“强制性二元性别的消除”: 支持跨性别学生并非一定意味着必须完全取消所有形式的性别划分。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跨性别学生权益的同时,也顾及到其他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合理诉求。
4. 数据和效果评估: 这一政策的长期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提高了所有学生的归属感?是否带来了预期的安全问题或反而减少了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严谨的数据收集和效果评估来验证。如果数据表明存在负面影响,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于性别议题的接受程度在全球各地、甚至在美国不同地区都存在差异。芝加哥的这一决定,是在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如何将其推广到其他地区,还需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来说:

芝加哥公立学校取消男女厕所并推行无性别厕所的决定,是基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一项积极尝试。它回应了对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学生需求的关注,并试图打破性别二元制的局限。然而,这一决定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女性安全、隐私以及传统性别认知的敏感神经。

更理想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全盘取消”或“完全保留”,而是采取一种“更多选项,更灵活设计”的策略。例如,通过增加独立、全封闭的无性别单间,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男女厕所,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沟通,是确保任何此类政策能够成功推行的关键。最终,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是在保障少数群体权益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对大多数群体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适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麻烦大家真的稍微了解一下好不好,无性别厕所其实在咱们中国很普遍,不要被无性别三个字吓到。



这几年公园里,马路边增设的厕所就是无性别厕所,不分性别的,普通规模的酒吧,火锅店,日料店那种厕所也是无性别厕所,火车飞机上的厕所也是无性别厕所,真的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


而且关于隐私性,其实无性别厕所隐私性更强,因为考虑到是无性别厕所,所以无性别厕所往往都能做到门墙落地,完全封闭。而现在,普遍的男女厕所门墙都不落地,你们可以稍微上网了解一下,偷拍的很多,而且还有专门的偷拍团伙,而且现在也有男扮女装进女厕偷拍的。

无性别厕所由于设计时就考虑到隐私问题,往往都是全封闭独立单间,真的是更注重隐私的选择。

而且他会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女生卫生间大排长龙,男生卫生间没人使用,提升了厕所的利用率,不至于一边爆满一边空闲。

user avatar

首先明确一点:无性别厕所不是很多人想得那样,一个厕所里面很多坑,男女随便上。而是每个房间只有一个马桶,一个洗手台,一套残障设施,房间与房间之间依然是用墙和门隔开的,相当于建了很多厕所,每个厕所只能给一个人上。

这件事明确之后问题就简单了。和知乎这些输出自己观点的答案正好相反,理论上这种厕所才是最靠谱的。扪心自问:你们愿意自己包场一个厕所,还是愿意在一个联排的大坑边上面面相觑蹲坑?

所以问题只有一个:能不能腾出足够的公共资源普及这种厕所。

我的回答是:据我的观察,人均一间厕所确实在普及。但是即使在美国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像商场、学校、体育馆这些人员密集的设施也是做不到同时满足所有上厕所的人,人均一间厕所的。

本质上还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关于隐私的精神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


很多评论搞不清楚无性别厕所独立房间的意思,这个有这么容易歧义吗?

下面就是个典型的无性别厕所。你有一个房间,房间有门,推开门进到房间里,房间里有马桶,洗手台,淋浴。你可以想象成你家的卫生间,你进去把门一关,这个卫生间就都是你的了。一般所谓的建造无性别厕所,就是每层楼拿两三个房间出来,改造成两三个这样的卫生间。

user avatar

知乎真是越来越不行了,答题都不去查source,看着题目幻想着答,输出的都是情绪,关键还有人爱看。

好好说一下这个厕所的事情。

首先,CPS这次推行的政策只有一件事——把厕所外面的牌子换了。没有取消男女厕所,没有重新盖厕所,这么多拿钱说事的……

我们一件一件说。

男厕所和女厕所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现在变成了Men's+和Women's+,在标注了里面的设施之外,加了一句“任何人只要自己觉得舒适就可以来这里上厕所”。好,你当然可以说,这等价于没有男女厕所了,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个政策落地是今年刚开始时候的事了——允许你以自我认知的性别去厕所。这个牌子只是把这件事写了出来,并没有改变任何政策。事实上“有性别”厕所这个事,在出现了多元性别之后,一直就处于灰色地带,就是“我认为我是女的”可不可以去女厕所。现在是确认下来了——可以。作为相对保守派的人当然可以认为这个政策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是CPS这两天宣布的事情。

无性别厕所这个概念,在更早之前就存在了。我在几年前就在UCSB上过无性别厕所了,用男厕所改装的,拆掉了两个小便池,换了一个隔间。这就更不是啥新鲜玩意了。事实上,真正的“无性别厕所”这个概念,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家里的厕所,爸爸能去,妈妈也能去,这就叫无性别厕所。只是后来给了这种厕所一个名字,从“男或女”变成了“无性别”,减轻非二元性别者的心理压力。

看到有人说无性别厕所花钱,我就很好奇,他们去的公共厕所,真的是一群人蹲一排互相欣赏着彼此的大白屁股在使用的么?我相信中国尤其是农村可能还存在这样的厕所,但是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种厕所早就没了吧?我在清华宿舍上的厕所,都是有隔间的啊。我在美国从来没见过一个蹲着的时候可以彼此观察的厕所。

所以无性别厕所确实可能比男厕所要利用率低,就像女厕所比男厕所利用率低一样。但是无性别厕所和女厕所长得是一样的啊,没啥特别的地方。作为一位女士,你当然不想在上厕所的时候被另一位男士看到,但是你就想被另一位女士看到么?现代化的厕所都是带隔间的好吧,不需要拆了重盖。

最后简单聊一下无性别厕所或者这种以自我性别认知(甚至喜好)去厕所的理念带来的问题。首先明确一点,这件事和CPS的这个要求已经无关了!属于衍生话题了。我觉得有关安全的担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绝非无理取闹。不排除某些男性以此为依据去故意往女厕所跑。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个政策允许的,是任何人合理合法地去使用任何卫生间,并没有给任何人在厕所以任何形式骚扰你的权利。当一个人,无论性别,在厕所对你进行骚扰的时候,这种行为依然是会被谴责与惩罚的。我们问问自己,应该被阻止的,是不同性别使用同一个厕所的权利,还是在厕所可能出现的骚扰行为?

或许你会说,允许任何人进入女厕所,就是助长骚扰的第一步,给人提供了骚扰的便利条件。或许你说的是正确的,尽管现在没有数据支撑这个理论。但是我会问另一个问题——允许任何人进入高峰地铁,是否也给人创作了性骚扰的条件呢?我们是否应该建立性别专属车厢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犹豫,或许就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对无性别厕所的看法是否站得住脚了。

user avatar

去性别化应当始终作为平权的唯一方向……

即便最终必然以某种极端主义统治世界,我也希望是去性别化的极端主义,显然这好得多……



我觉得很多人总是有意无意的提高去性别化的成本。就比如说无性别厕所,的确无性别厕所会有更高的造价,更大的占地面积。但是这点儿成本我认为现代社会完全可以消化掉,甚至于远低于很多无障碍设施。既然我们愿意为残障人士增加更多的成本建设无障碍设施,为什么就非要无限制的放大这些成本呢?

说白了,厕所并不是一个社交的场所吧,我们对于开放的厕所空间并没有要求啊……的确我们不排斥与同性别的人共享厕所的空间,但这不应当是大部分人的癖好吧?

既然我们没有与同性别的陌生人分享如厕体验的癖好,我完全看不出来无性别厕所有什么问题……



终结一切无必要的性别区分,将性别祛魅化,当作长头发/短头发,高/矮,胖/瘦一样的区别来对待,这就是去性别化……

当你们反复强调性别差异的时候,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同样多的关注度在高/矮、胖/瘦,内向/外向和其他人和人的差异之上。难道这些差异就不会给人带来困扰吗?只有性别会带来问题?

user avatar

这很可能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不然的话,按照某些白左的主张,那就要建细分成56种性别的公共厕所。

细分成56种性别的公共厕所虽然更公平了,但上厕所会变得异常复杂。

试想一下,你已经被尿憋得头昏眼花了,此时你还得从公共厕所的56扇门中,慎重地找到那间属于你自己性别的厕所。但凡尿道括约肌不够紧实的人,早就尿裤子了。

因此,芝加哥公立学校取消男女厕所,力推无性别厕所,应该是迫不得已。


以下是“脸书”所列56种性别:

Agender - 无性别。

Androgyne - 两性人(名词)。

Androgynous - 两性人(形容词)。

Bigender - 双性人。

Cis - 顺性人。

Cis Female - 顺性女。

Cis Woman - 顺性女。

Cis Male - 顺性男。

Cis Man - 顺性男。

Cisgender - 顺性人。

Cisgender Female - 顺性女。

Cisgender Male - 顺性男。

Cisgender Man - 顺性男。

Cisgender Woman - 顺性女。

Female to Male - 女变男。

FTM - 女变男。

Gender Fluid - 流性人。

Gender Nonconforming - 非常规性别。

Gender Questioning - 性别存疑。

Gender Variant - 变体性别。

Genderqueer - 酷儿性别。

Intersex - 间性人。

Male to Female - 男变女。

MTF - 男变女。

Neither - 男女皆非。

Neutrois - 无性别。和agender类似。

Non-binary - 非二元。和非常规性别类似。

Other - 其他。和男女皆非类似。

Pangender - 泛性别。

Trans - 跨性别。

Trans Female - 跨性女。

Trans Male - 跨性男。

Trans Man - 跨性男。

Trans Person - 跨性人。

Trans Woman - 跨性女。

Trans* - 跨性别*。

Trans* Female - 跨性女*。

Trans* Male - 跨性男*。

Trans* Man - 跨性男*。

Trans* Person - 跨性人*。

Trans* Woman - 跨性女*。

Transfeminine - 跨性女。

Transgender - 跨性别。

Transgender Female - 跨性女

Transgender Male - 跨性男。

Transgender Man - 跨性男。

Transgender Person - 跨性人。

Transgender Woman - 跨性女

Transmasculine - 跨性男。

Transsexual - 变性别。

Transsexual Female - 变性女。

Transsexual Male - 变性男。

Transsexual Man - 变性男。

Transsexual Person - 变性人。

Transsexual Woman - 变性女。

Two-spirit - 两魂人。

user avatar

骂骂骂,就你们爱骂,也不看看自己家的厕所分没分性别。

我建议快进一下厕所制度:女厕所进入需要身份证,染色体,SRY基因PCR三重检查,3小时出结果等待时间爱等不等,男的、女装子、mtf、ftm、克氏综合征患者、先天性卵巢不全患者、两性畸形、绝经后妇女、还没来月假过的小姑娘、不想做检查的妇女全部去男厕

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人工检查的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还为保洁阿姨多了一个宽敞的杂物间,效果和无性别厕所差不多,多好


250人赞了该回答祭——

对了,做完检测了准进了下次还得做,谁知道第二天你是不是就突然变成ftm了呢

user avatar

美国一学区要求所有学校取消男女厕所?!美国这是太先进了,我已经跟不上其思路了!

先不说其在光天化日开设爱心“吸毒”场所,这又因为性别平等取消男女厕所!但是视频中又提出“他们认知的性别”!

这里我想说,“性别平等”不意味着性别无差异!我们从小受的性教育,第一节课就是男生女生不同的厕所,给孩子强调自己的自然性别。而美国这个做法,却是模糊男女性别差异,甚至助长这种模糊。

看下面的截图,强调的是“性别认同”,而不是自然性别同步认同!

怪不得欧美国家传来一些“跨性别”概念!这是助长这种认知差异。

我认为,背离自然的性别认知,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而不是鼓励。而美国却在助长这种偏差。看来,伟大的美国真的是可以搞垮自己!

user avatar

这让美利坚仙女怎么打拳啊

user avatar

理解支持。

也希望可以保护好留学生的人身安全。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必要多想。

推广了其实没啥,无非是把两个大厕所合成一个罢了。

我之前在澳大利亚,校园里面的厕所特别大。小便池每个离得都巨远,完美解决了男生尿尿隔一个的困境。而且大便池里面都是单独的隔间,每个都可以放个小床进去的大小。

厕所里面还有淋浴头,洗澡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都是封闭式的,如果隔壁是个妹子,我也完全不知道是谁。

在这种情况下,把男女厕所打通,或者说合并成一个,完全是具有可行性的。要多做的工作无非就是把男厕所小便池加个隔断,也不麻烦。

当然,会存在男生或者女生看到一些人感觉尴尬,这是有可能的。我也见过无性别厕所(我住处所在的地铁站就是这样),就是一个个完全封闭的小“包间”,然后男女自己进包间,有可能等了半天一开门是个大洋妞啥的,我一开始有点点尴尬,但是之后也就无所谓了。

如果要做个类比,就有点类似于,高铁上一个个单独的带锁的厕所(都是男女混用)放在一个大房间里面,外面弄个牌子说是无性别厕所。我搜了一下图,没找到完全一样的,我去的那个比这个单独空间大很多,每个包间大概是比复兴号厕所大点?

很难接受么?

如果不加上很多其他的思想啊啥的,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大惊小怪。


顺便一提,国内也有很多无性别厕所。除了高铁之类的地方,一般残障人士啥的用的都是无性别厕所,比如这样:

我没有讽刺用无性别厕所就是残障人士的意思。我是觉得,有些时候,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再说点个人看法吧。我认为跨性别厕所或者说无性别厕所的出现,是一种好事儿。一个比较标准的跨性别厕所是比较大的。在功能齐全的情况下,它能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残疾人的轮椅,是可以直接推进去的。妈妈爸爸带着孩子,也可以进这样的厕所。这样的厕所,有些时候还有淋浴间的功能,因此,清洁身体也很方便。甚至这样的厕所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给孩子换尿布,起到母婴室的作用。

是不是挺好?我国的部分城市,也是有这样的厕所的。但为什么不能所有地方都这样呢?因为室内面积不够,因为没钱。在中国,肯定没办法强行推行。但是嘲讽别人何不食肉糜,为了政治正确瞎胡闹也没有必要。你想这件事情,最根本的不是某些运动。而是有钱没钱。人家有钱,人家任性。

唉。

user avatar

其实也挺好的。无性别厕所挺常见。

但是如果因此取消男性的小便池就感觉有些降低效率。

所以可以考虑把无性别厕所设立成小便池以及封闭式厕所两间。两者都做成无性别。如果跨性别人士想要去上小便池也是能接受的。

然后大便池每个隔间都是无性别,提高使用率。

毕竟目前的女厕在两个隔间之间的防护不够,门的顶部与底部可以用来偷窥,或者偷拍视频上网直播。而无性别厕所就一定会是全包围的,无法偷窥或者偷拍。

所以,实际上无性别厕所应该比有性别更安全的。

user avatar

不开玩笑,这是真的反女拳举措。

国内一直有人嚷嚷着女性如厕难,要在公共场合多建立女厕。本来这是挺合理的呼吁,因为女性生理结构的确需要更多的如厕空间,但和女拳遥相呼应就很膈应人。

现在芝加哥的“无性别厕所”算是狠狠地给了女拳一下子,你要平等,好,我就给你平等,大家一起排队不分男女总没话说了吧。

驱虎吞狼啊这是。

user avatar

就是不管男女都是独立隔间嘛。

没啥大不了的。

女的不用排队,男的不能比较长短。

不是坏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芝加哥公立学校(CPS)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动无性别厕所,并将原有的男女分厕模式取消,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许多人认为这是“向性别平等迈出的一大步”,而另一些人则对此表示担忧或保留意见。要全面理解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支持和推动无性别厕所的理由(“性别平.............
  • 回答
    芝加哥的“云门”——那个巨大的、反射着城市天际线的豆状雕塑,绝对是现代艺术与工程结合的典范。很多人惊叹于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光滑表面,仿佛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到任何焊接的痕迹。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密的工艺和不懈的努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明确一点,“云门”并非真的由几块巨大的金属板焊接而成.............
  • 回答
    芝加哥,这座伟大的城市,正如它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腔调。要说芝加哥有没有方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可能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是一种独立的、与英语截然不同的语言。芝加哥的方言,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美国英语变体,人们称之为芝加哥方言(Chicagoan dialect.............
  • 回答
    芝加哥的美食版图,简直是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盛宴。这座城市不只是摩天大楼的聚集地,更是味蕾的天堂。从经典的深盘披萨到精致的分子料理,从街头的热狗到米其林星级的晚餐,芝加哥总能找到满足你挑剔口味的那个味道。说到芝加哥,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非深盘披萨(DeepDish Pizza)莫属了。这绝对是芝加哥的代.............
  • 回答
    芝加哥的政府在建设面向穷人居住的社区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和项目,旨在改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区环境。这些努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并受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芝加哥政府在此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做法,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具象的图景。核心理念与策略:芝加哥政府在建.............
  • 回答
    芝加哥近期发生的这起令人震惊的连环枪击案,确实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当得知一名中国留学生也在其中不幸遇难,更是让人倍感痛心和不安。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犯罪新闻,它背后牵扯出的社会问题、安全隐患,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地去了解和关注。案件细节的深度挖掘:首先,关于这起枪击.............
  • 回答
    芝加哥河,这座被誉为“建筑之都”的城市,其灵魂深处流淌着历史与创新的脉络。而要最直观、最深刻地感受这份魅力,莫过于踏上芝加哥河游船,开启一场令人惊叹的建筑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城市肌理的亲密接触。抛开那些“AI生成”的刻板印象,让我用最真切的笔触,为你勾勒出这次旅程.............
  • 回答
    特朗普将芝加哥称为“美国之耻”,并声称“阿富汗比芝加哥更安全”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言论的背景与目的: 政治策略: 特朗普作为一个善于运用夸张和煽动性语言的政治家,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将芝加哥描绘成极端危险的城市,与.............
  • 回答
    8 月 10 日芝加哥的骚乱,这起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当时媒体报道的画面,各种人群聚集、冲突升级,直到警方介入抓捕,着实让人对美国当下社会的某些层面感到担忧。事件的导火索与过程:要了解芝加哥当天的骚乱,不得不提其导火索—— 警方在一家大型购物中心附近击毙一名嫌疑人。当时,这名嫌疑人据称在枪击中.............
  • 回答
    芝加哥 60 小时内 33 起枪击案:一次深入的剖析芝加哥在 60 小时内发生 33 起枪击案的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实,也再次将美国枪支暴力问题推向了公众的视野。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发生的背景、成因,以及芝加哥乃至美国整体的枪支管理现状。 一、 芝加哥.............
  • 回答
    这起发生在芝加哥的事件,涉及种族、仇恨言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攻击,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并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个严重的刑事犯罪。绑架、殴打、虐待和霸凌,这些行为本身就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受害者是一名智力有缺陷的白人,这使得整个事件更加令人发指.............
  • 回答
    芝加哥的LGBT游行上发生的一幕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特别是三位举着带有犹太标志的彩虹旗的女性被驱逐的事件。这件事触及了几个敏感的神经,也让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LGBTQ+ 群体和犹太群体在历史上都遭受过迫害,都曾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两者之间在很多时候是互相支持.............
  • 回答
    《芝加哥警署》里的CPD情报科,听着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神秘劲儿,可不是那种穿着制服、天天在街上巡逻的警察。他们更像是警察队伍里的“影子特工”,躲在幕后,用智慧和信息挖出那些隐藏在阴影里的罪犯。打个比方,如果说巡逻警是侦查案发现场的“前线士兵”,那么情报科就是坐镇指挥部的“情报分析师”和“特种部队”。他.............
  • 回答
    芝加哥南部再次发生的这场悲剧,无疑是美国执法系统深层问题的又一次残酷暴露。一名忠于职守的黑人保安,本应是维护社区安全的协作者,却在混乱中被误认为“枪手”,并惨遭枪杀,这不仅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个体悲剧,更是对整个执法体系信任危机的一次沉重打击。事件的经过与细节:根据初步的报道,事情发生在芝加哥南部一个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有趣视角。要说洛杉矶和芝加哥谁是“老二”,这得看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毕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和吸引力。如果以人口规模来论,洛杉矶常常被认为是美国的“老二”。 洛杉矶都会区的人口数量非常庞大,仅次于纽约。想想看,那绵延数英里的城市景观,从海滩.............
  • 回答
    2016年芝加哥小熊队的世界大赛冠军,绝对是棒球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能让无数老球迷热泪盈眶,新球迷热血沸腾的故事。要评价它,绝对不能只看结果,而是要深入到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我们得谈谈“诅咒”这个概念。小熊队身上背负着“山羊诅咒”的传说,自1908年以来,他们再也没.............
  • 回答
    关于美驻华使馆就中国留美博士在芝加哥枪击案中遇害一事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事件,美方和中方的回应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考量。事件本身:悲剧的发生首先,要强调的是,任何无辜生命的逝去都是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却遭遇不幸,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
  • 回答
    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并非偶然,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美誉。这个称号的出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江汉汇流,九省通衢这是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其城市发展的天然优势。 长江与汉江的交汇点: 武汉坐落于长江中.............
  • 回答
    从西南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申请到哈佛、芝加哥、斯坦福等顶尖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其中的“几率”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衡量,它更像是一场多维度、系统性的考量,需要申请者在学术、研究、个人特质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申请者在拿到这些顶尖offer后会纠结的难题。CMU ECE、哥伦比亚大学CS,以及芝加哥大学MPCS,这三个项目各有千秋,吸引着不同背景和目标的申请者。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看重什么。先来说说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CE)。CMU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