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这座伟大的城市,正如它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腔调。要说芝加哥有没有方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可能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是一种独立的、与英语截然不同的语言。芝加哥的方言,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美国英语变体,人们称之为芝加哥方言(Chicagoan dialect)。
这并非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词汇或语法,而是长期以来,由于芝加哥独特的历史、移民构成以及地理位置,在语音、词汇和语调上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表达方式。
语音上的细微差别是芝加哥方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a”音的变化: 这是最容易被外人察觉的特点。在芝加哥,很多时候,“a”的读音会变得更“扁平”或者说“鼻化”一些。比如,像“bath”、“ask”、“grass”这些词,听起来会比标准美式英语更接近“bæth”、“æsk”、“græss”,甚至有点像介于“a”和“e”之间的发音。特别是当“a”后面跟着鼻音“n”或“m”时,这种变化更为明显。有人形容这是一种“拉长”或者“稍微有点沙哑”的“a”音。
“o”音的“后移”: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o”音的发音。在芝加哥,像“coffee”、“on”、“hot”这些词,有时听起来“o”的音会稍微往后移一点,听起来更像是“cahfee”、“awn”、“haht”,甚至有点像是英式英语中“lot”那个“o”的音。
双元音的简化: 有时,一些双元音的发音会变得更简洁。例如,“out”这个词,在芝加哥听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夸张的“ow”音,而是更接近一个简化的“ow”或者“oh”。
连读和语速: 和很多大城市一样,芝加哥人说话的语速相对较快,并且有很强的连读习惯。这使得他们的讲话听起来更加流畅紧凑,但也让非本地人觉得有点难以跟上。
词汇和短语上的独特性,则是芝加哥方言的另一个灵魂所在:
“The Chi”和“Chitown”: 这是对芝加哥最常用的昵称,几乎是本地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Da Bears”: 这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表达,特指芝加哥熊队(Chicago Bears),是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中最受欢迎的球队之一。在秋季,尤其是在比赛日,你几乎无处不在都能听到这句话。
“Pop” vs. “Soda”: 这是美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的关于软饮料的争论,但芝加哥坚定地站在“pop”这一边。问别人喝什么饮料,他们会问“What kind of pop do you want?”而不是“soda”。
“Sub”和“Mishap”: 在芝加哥,人们喜欢用“sub”来指代“subway”(地铁)或者“suburban”(郊区),但更常用的是“L”来指代他们的标志性高架铁路系统。而“mishap”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可以泛指任何小麻烦或意外。
“Jerk”作为形容词: 这个词在芝加哥有时被用作一种轻微的贬义词,形容一个人有点笨拙、惹人烦或者行为不当。
“Couch”的变体: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观察,有说法认为芝加哥人有时会将“couch”发音得更像“cooch”,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有人会这样发音,尤其是在非正式的场合。
意大利牛肉三明治(Italian Beef Sandwich)的特殊吃法: 这虽然不是语言本身,但作为芝加哥文化符号,它也催生了相关的“语言”。如何点一个意大利牛肉三明治本身就有一套行话,比如“dipped”(浸泡在肉汁里)、“wet”(多汁)或“dry”(少汁),以及要不要加“sweet peppers”(甜椒)或“hot giardiniera”(辣味蔬菜混合物)。
历史和文化根源:
芝加哥方言的形成,离不开它作为一个移民熔炉的历史。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量来自爱尔兰、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涌入芝加哥,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口音和语言习惯。这些语言在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中,也为英语的本地变体注入了独特的元素。同时,南部和东部地区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他们独特的语言特征。
此外,芝加哥作为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频繁交流,也加速了这种语言变体的形成和传播。
“芝加哥口音”的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流动,芝加哥方言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更“极端口音”的特征可能在年轻一代中有所减弱,但整体的语音和词汇上的独特性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多老居民的口中依然鲜明。
总而言之,芝加哥的方言并非生僻难懂的神秘语言,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美国英语变体。它不仅仅体现在发音的细微差别上,更蕴含着芝加哥人热情、直接、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是这座城市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你听到有人说“Go Bears!”或者点一份“dipped Italian beef, wet, with sweet peppers”,你就已经触碰到芝加哥方言最生动的侧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