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近些年来刻意黑武王伐纣的言论?

回答
近年来,围绕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确实出现了一些“刻意黑”的言论。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种“黑”的倾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认识到它与我们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历史事件都并非是单一维度的,它总是包含着多方叙事和不同的解读。 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自然也逃不过这种复杂性。传统史学将商纣王描绘成一个荒淫无道、残暴统治的昏君,而武王则是顺应民心、替天行道的明君。这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叙事。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黑”武王伐纣的言论,恰恰是对这种“官方”叙事的一种挑战和反思。其“黑”的出发点和表现形式,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对传统“正反两面”叙事的质疑与解构:

历史叙事的“赢家通吃”: 传统史书,尤其是《史记》等典籍,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周朝)书写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胜利者的视角和立场。将商纣王描绘得越不堪,就越能证明周朝推翻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这种“赢家通吃”的叙事模式,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存在,而武王伐纣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道德评判的过度简化: 传统叙事往往将商纣王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坏人”,将武王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好人”。这种脸谱化的塑造,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现实中的统治者,往往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很难用简单的道德标签来概括。
对“以德治国”理想的过度神化: 强调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和“道德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构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合法性,也迎合了后世“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但这种理想化的描绘,是否与当时的实际政治运作相符,值得怀疑。

2. 重新审视商朝的文明成就与纣王的“功绩”:

商朝的先进性被忽视: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商朝的社会文明、科技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甲骨文的出现、青铜器的精美制作、天文历法的发展等等,都证明了商朝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然而,在传统的“昏君亡国”叙事中,这些成就往往被淹没在对纣王“罪行”的指责之下。
纣王的“改革”与“强国”: 一些“黑”武王伐纣的言论会强调纣王在位期间的一些改革措施,比如可能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具体效果和动机尚有争议,但它们至少表明纣王并非完全是一个无所作为、只知享乐的昏君。有些观点甚至认为,纣王所进行的某些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他们与周朝的联合,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对“牧野之战”性质的疑问: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传统说法是八百诸侯(或具体数字如六千乘)联合讨伐,而“黑”的说法可能会质疑这种“众望所归”的说法,认为这更像是一场周朝联合部分不满商朝统治的诸侯,趁虚而入的“政变”或者“军事吞并”。甚至有观点认为,许多所谓的“八百诸侯”可能本身就是周朝的附庸或者力量薄弱,他们的参与更多是象征性的。

3.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逆向操作与“反英雄”情结:

“反英雄”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语境下,存在一种“反英雄”的倾向,即对传统上被歌颂的人物进行解构和挑战,试图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可以看作是对一成不变的道德评价体系的一种反叛。
对“国家叙事”的警惕: 一些人可能对国家主导的历史叙事持天然的警惕态度,认为官方宣传往往是为了服务于当下的政治需要。因此,他们会倾向于挖掘与官方叙事相悖的观点,以寻求更“独立”的视角。
互联网时代的观点碰撞: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使得各种不同的观点得以快速传播和碰撞。一些原本是学者之间探讨的学术观点,经过网络传播,可能会被简化、极端化,从而形成所谓的“刻意黑”的言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刻意黑”的言论呢?

保持批判性思维: 这是最重要的。对于任何一种历史解读,我们都应该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不能因为这些言论挑战了传统叙事,就全盘否定传统,也不能因为它们是新出现的观点,就盲目接受。要结合史料、考古证据以及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综合分析。
区分“反思”与“抹黑”: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偏见。对传统叙事进行反思和修正,是历史研究的正常过程。但如果某个观点仅仅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脱离史料和逻辑,甚至进行恶意歪曲,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反思”,而是一种“抹黑”。
认识到史料的局限性: 关于商周之际的历史,我们拥有的史料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史料都带有强烈的立场性。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一些事件进行推测和解读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理解研究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尊重历史的多样性: 历史本身就是复杂而多面的。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非黑即白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武王伐纣的评价,也应该包含对双方贡献和局限性的客观认识。

总而言之,近年来对武王伐纣的“刻意黑”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对传统叙事的质疑、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以及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这既是历史研究不断深化的体现,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复杂多元的思想图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用严谨的态度去辨别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最终形成自己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独立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12.3,评论区有人认为我不该多加自己的观点,只应该提供材料。我重新看了一遍,确实在不断地与评论区讨论后补充的情况下,文章变得很乱。故而应评论区要求做出大修,将很多描述变成复制粘贴,删去一些自己的话。如果有人对那些话感兴趣,请查看评论区。

2017.10.30,补充一篇文章作后续资料及对explorer的回应(zhuanlan.zhihu.com/p/30


可能是太长不看的原因,有人表示看不懂,因此说明一下,主要论点如下:商朝优点是有的,但是缺点也要承认,同时期横向比较,周比商先进,周代商就是历史的进步,现在网上流行的为纣王翻案,认为周代商是华夏文明退步的观点,是错误的。

同时期横向比较,商朝没有废除人殉,周比较商进了一步,商还用武力迫使周称臣納供,乃至缴纳人牲,那么周就有权指责商残暴,周代商客观上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无论这好处是动机还是私心的副产品。周代商就是历史的进步,即使假如周不代商,商朝几百年后也能废除人祭,但那就晚了一步。

首先说明,为纣王洗白,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有人怀疑纣王没那么坏,但是什么根据都没有。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圣母心发作。到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疑古派兴起,很多人认为纣王不是暴君,以至于首次殷墟发掘,发现杀殉的人牲遗骨时,考古界提出了殷墟漂没说,认为被发掘出的建筑基址中的础石是洪水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建筑基址中奠基时杀殉的尸骨当成是被淹死的人。直到“甲骨四堂”中的董彦堂发掘山东城子崖遗址才弄清那些石头是版筑的建筑遗址,那些尸骨是奠基时被杀殉的人,就如同欧洲古时建筑,常在挖地基时埋入杀死的猫狗马尸骨以镇宅一样。参考“殷墟漂没说”与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因为山东城子崖遗址发掘出了保存良好的版筑围墙等,明显是建筑基址,通过研究发现与殷墟一致。毕竟,城子崖遗址是古代谭国的都城。谭国,大约建于公元前1200年,是始于殷商的小国。谭国人祖先姓子,与商汤同姓,谭国是商朝建立后,由商王分封的。周克商后,谭国又接受周王分封,继续了300多年,最终被齐桓公所灭。周朝对商朝遗民的政策正是如此,直系的武庚,封给旧都,监视居住:旁系的微子,封给宋国,任其发展,直到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商王支系的诸侯,保持原状,继续存在,甚至还让他们保留城墙。

甲骨文里提到周的卜辞,殷周关系,首先是兵戎相见。要了解或者要反驳都请参阅中科院版《商代史》第11卷第45页开始章节《周邦臣属关系的演变》。先是武丁辞有不少关于“扑周”的记载,从事扑击者,有殷人,也有殷之诸侯、犬侯等。在扑周之后,殷周关系发生变化,才有了“周方”“周侯”的称呼。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本来就是“不敢”,而不是“不愿”。

(这里有一个双重标准问题。如果认为夏不存在,周和商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又认为商国用武力迫使周国称臣納供是理所应当,还认为周国反击商国就是入侵——那这就是双重标准。

另外,我本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传世文献被周朝删改了,不可靠,所以才用考古学证据来作考证,不想又有商粉引用传世文献来反驳我。

但是,如果承认传世文献中说商朝好话部分的可靠性,那么这文献还有说商朝坏话的记载,周比商文明的记载,是否承认?

如果说无凭无据认为传世文献被周朝删改了,所以凡是说商坏周好的都不可信,说商好周坏的都可信,是周朝人删漏了,那是不是同理可得,商人自己写的甲骨文,凡是说商好的都是商人自己篡改了事实,美化自己,只有说商朝坏话的甲骨文才可信?)

殷墟不只是发掘出人牲遗骨,挖出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人祭的记载。大体说,人殉人祭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武丁之后又逐渐有所减少。

胡厚宣《殷商史》记载发掘与甲骨释读的数字如下(这已经是胡生前计算的旧数字了,新发现的没有计入):

各种方法有:

等等。

殷商的宫殿、宗庙建筑,也是使用人祭的重要场所。从奠基、置础到安门、落成,都要举行隆重的人祭仪式,参考(zhihu.com/question/6062)。

比较起来,周朝人殉虽然继续存在,但是人数大大减少,大量用陶俑代替。在《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与比较研究》《人祭习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这两篇论文里,作者以列表形式讨论人殉,全国各地都算在内,得出结论就是人祭在周朝屈指可数,人殉在西周减少,春秋战国时期有所回潮,且回潮的那些国家远离周文明中心的中原地带,周王畿附近没有发现人殉遗存。例如陕西张家坡和客省庄共发掘西周丰京墓葬750座,包括井叔等大贵族在内,殉人总共才40具。

固然西周王陵目前没有发现,可是先周的墓地和遗址,周公庙亚字墓葬,周原甲骨卜辞等等已经被大量发掘,都没有人牲传统。这也明显说明在武王伐纣时期,周人是没有这个传统的。设想,西周王室要如何做到,在先周没有这个传统的情况下,让祭祀几乎不人祭,贵族只有极少殉人,而自己却大量人殉?西周贵族不会造反吗?

比较殷商时代风气,那可是连普通居民都有几个殉人的:

无论是用周的甲骨对比商的甲骨对人牲的记录,还是用周的贵族墓葬出土比较商的贵族墓葬出土遗骨,两种方法都能得出周朝人牲减少。

殉人一般是青年女性和少年儿童,多数处死后全躯入葬,有的有木棺,并有少量随葬品和佩饰,但仍有少数杀殉入葬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春秋末期以后,这种野蛮的习俗已经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需要说明的是其实陶俑在商朝已经出现,殷墟H358坑曾出土一批灰色陶俑,涂有红漆,男女都有,手被上了刑具,有不少连头也断了。可是在可以烧制陶俑以作替代的情况下,商朝依旧大量杀人,可见商朝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是真心想杀人牲。

再者,根据中科院出版的《商代史》第四卷第四章和第五章。尤其是第五章,甲骨文中有“众人”,指的是非奴隶的下层被统治者,有专家认为就是自由民(中科院认为还有所区别,能被人祭就说明不是自由民,但也绝非奴隶或战俘),但也会被人祭。

这里尽量只比较商周本身王畿内墓葬,而不讨论他们的诸侯国。毕竟分封制下,天子其实很难管理诸侯,商周后期诸侯更是直接挑战天子。所以不讨论殷商时期王畿河南地区以外的人牲数量,比如著名的江苏丘湾遗址,那是现存最早祭祀社神的遗址,就是社稷的社神,人祭,人骨20具,人头骨2个。这些人骨没有墓圹,也没有葬具和随葬品,死亡时的姿势都是俯身曲肢,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很直观地表现出被迫死亡的状态。也不讨论周朝舆论公认野蛮的秦国秦穆公杀三大臣殉葬之类事情。

商朝人殉的事,实在不是我个人的脑补,如果实在不信我的话,又不愿去看殷墟和侯家庄的考古报告,还可以去看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商纣王被推翻不是因为爱妲己 是因为拒绝活人献祭”这个说法是真的吗)“商纣王被推翻不是因为爱妲己 是因为拒绝...,一楼回复中,果壳网的考古小组管理员已经列出诸多现代考古文献证明商朝的人祭。

当然,也不是说要痛批商朝的残暴,毕竟商朝还是野蛮的原始社会,有人祭也是难免。毕竟我生在千年以后去议论古人,自然也要,代古人想想所处的境界。若果我凭着现代人眼界,批评起古人来,哪里不好批评。难道看见一张世界地图,就要骂孔子动辄讲平天下,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世界上有五洲万国?只是周克商能使得人祭大大减少,明显是历史的进步。

更不是说商朝一无是处。譬如说在殷墟E区曾发掘出一片白陶残片,上有毛笔书写的墨书“祀”字,笔画与形体完全与甲骨文字相同,比较周朝基本都是使用刀笔竹简,直到千多年后的战国才普及毛笔,以致有蒙恬制笔的传说,似乎周朝缓慢了科技的进步。可是科技的进步难道要以杀老百姓做人牲为代价?我只能说,作为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平民,我只信人命大过天,任何时候都反对为了什么宏伟的理想牺牲平民,谁知道下一个被牺牲的会不会是我?


(提到商朝的科技,有一点切须说明,有人以为殷人东渡美洲,商朝科技多么发达。其实殷人东渡说的证据,有的只是误会,譬如人说印第安人是殷地安人,其实印第安是“indian”的音译,意为印度人,当年哥伦布不晓得有个美洲,以为到了印度,称土著为印度人,美洲至今有西印度群岛;有的只是赝品,比如所谓的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是1991年由《国家地理》白人插图作者Jack Unruh想象所作彩色插图,有人曾研究拆穿,详情见此《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的真相是什么?;有的反而证明不可能是殷人东渡,例如有一个1865年在秘鲁北部的喜玉山洞中发掘出的银铸女神像,这件古物的照片在1948年首次由美国历史学家发表,这尊女神头戴太阳帽,坐在有蛇缠绕的龟背上,双手各提一面铜牌,两面铜牌上都赫然铸着“武当山”三个汉字,因为美国人不识中文,当年的照片还把字给拍反了。这神像真伪,我没有研究,不敢论断,但若是真,则定然与殷商无关,因为"武当"这个词要到道教大兴以后说武当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把原名叫太和的山改叫武当山,然后才有武当这个词;还有的是就是人类学上的同源共形,美洲土著源于从白令陆桥过海的蒙古人种,因此有些文物形态与亚洲上古文物类似,这是人类学上的常事。类似的也有,如仰韶文化曾出土与中东文物类似的尖底瓶,但只是因为欧亚人种终究同源,分开不久时,还会发展出类似的文物。当然,可能有耶教人士出于信仰,以此文物的类似来论证中国人源自西方,最终论证上帝造人说,那就未免不够客观。

还有所谓拉文塔玉圭,参考(zhihu.com/question/2354)。

若是有人还是不信,认为这些文献资料,考古报告,都是儒家为了抹黑商朝而伪造,那殷墟挖出的尸骨,也是儒家卜算到后世会有考古发掘,所以伪造埋下的;又或是像我上次遇到的某位先生一般,拿我专业知识和他说,网上查不到,他要说我脑补,我拿网上能查到的东西给他看,他倒来质疑我的文凭,说我所有的东西还不是从网络上搜索出来的,两头都被他占着。若果是这等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商朝不如周朝的先生,我只好是劝他去读《八仙得道传》,内中正阳真人说的最好:

“有种人是天生的固执脾气,相信了一个人,就永远不得疑心。假如有人指说这人不德,纵令有凭有据,也决不能移易她的念头;又如定下一个主见,认定这事应该怎么办的,便当百折不回,死死活活,竭全力以赴之。成功与否,在所不计。总之意见已定,决不许自己少尽一分力量。凭心而论,这一种人,实是世上最可敬可佩而最有希望的人。可是有了这种性格的人,也有一样非常危险之事,就是观察上的错误和见解的乖谬。因为他们的毅力最坚,迷信最甚,对于可信之人,礼为之事,原该有此迷信和毅力;设或遇到一种虚伪的人和谬妄之事,他却一般地迷信和执意,非要把这人抬高到十足,并要拼出全力,牺牲自己,拼命价去干那乖谬的事情。那便要从头错到脚,从生活错到死路上去,甚至已到临死的境界,还不信害他者是歹人,所做的事是坏事。这正合于古人所谓合九州铁铸成的大错。天下可危可怕之事,还有比这更甚的么?”

人言宗教迷信,噫,我见有迷信甚于宗教之人。

鉴于评论区老是有些五无人员一开口就是脏话,所以在此声明,要反对本文观点的,请至少先有理有据的反驳掉这些论文,这已经是挂一漏万,只选浅近的了,果壳网考古小组管理员所列大部头专著更是多不胜数:

1’认为商朝没有杀过那么多人没有人祭人殉的,请先反驳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上篇)= , 殷墟王陵區人祭坑與卜辭所見“羌祭”及“殺牲法”研究 ,及各种殷墟考古参考文献

2‘认为周朝人祭人殉杀人不比商朝少的,请先反驳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与比较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人殉制度的演变——兼论曾侯乙墓的时代


3’认为商朝人祭只用战俘奴隶不用平民的,请先反驳中科院版《商代史》第四卷第五章;



4’认为商纣王作了宗教改革于是少杀人了的,请先反驳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 ,及中科院版《商代史》第11卷第70页开始论述的纣王宗教改革问题(纣王不是减少人殉,而是严格推行周祭制度,严格祭祀范围,非商王的祖先很难再进入祭祀系统。这样其他贵族的祖先就不再享有国家的祭祀);



5‘认为商纣王进步地重用了平民奴隶为官的,请先反驳中科院版《商代史》第11卷第68页所列甲骨文,甲骨文原文写明纣王重用的是“小臣”,小臣人员构成复杂,相关论文商代边境的“小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3期,商代的“小臣”,“小臣”之称谓由来及身份,说“小臣” - 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亚旨铜器、苏埠屯一号墓与小臣旨虢国墓地出土商代小臣玉器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虢国墓地出土商代小臣玉器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释“小臣”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小臣墙刻辞与小臣墙身份,卜辞排谱与相关小臣某的族氏与身份=;


6’认为周朝人祭比商朝少得多这一点不是考古界常识的,请先反驳人祭习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


7‘认为易经帝乙归妹绝对是指姬昌娶过商朝公主不存在争议的,请先反驳论“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无关“帝乙归妹”考

8’认为各大门户网站网文比知网论文更可靠的,请先反驳李硕: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9‘认为殷商东渡产生美洲奥尔梅克文化的,请先反驳奥尔梅克文化和商朝的断代。

九为数之极,暂且先是这么多。

再附录果壳网考古小组管理员所列专著: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文物出版社,1990年。

罗泰的《宗子维城》(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BC):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直译是《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前250年):考古学的证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卡森考古研究所,2006年。

孙庆伟:《祭祀还是盟誓: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祭祀坑性质新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5期。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中华书局,2002年。

张明东:《商周墓葬等级序列比较》,《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1期。

等等等等。

只有有人能讲以上论文专著全部驳倒,慢说是我,整个中国考古界必定大礼参拜。

再出现没有干货还要说脏话的,一律用咒骂商纣王的话来回复,看看那些人有没有脸来举报我说了脏话。一般不拉黑,除非先被拉黑了,对,我碰到过有人拉黑了我还要回复我的,不知道图什么许的。


ps的ps:本来不想加这个的,但是现在感觉不加不行,

所以加上这个得罪人但是让人痛快的相关问题(如何看待陈林提出的红楼门骗局问题? - 韩丁的回答

——韩丁先生的话真是痛快,学文科的这些年憋屈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围绕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确实出现了一些“刻意黑”的言论。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种“黑”的倾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认识到它与我们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之间的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历史事件都并非是单一维度的,它总是包含着多方叙事和不同的.............
  • 回答
    近些年,“尊曹贬刘”的现象确实在网络上乃至一些文化讨论中愈发显著,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认知以及文化审美的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现象的观察与表述: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批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曹操的评价越发正面,甚至带有崇拜的色彩。他们推崇曹.............
  • 回答
    对于近期发生的300起杀妻案仅6起判处死刑的现象,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刑法在适用死刑时的审慎态度以及对案件具体情况的深入考量。这绝非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司法实践中复杂权衡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死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刑罚,其适用必须严格遵循“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的原则。这意味着并非.............
  • 回答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大量资本开始流向农村,以“大面积包地”的形式进行农业开发,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资本为什么会“重返”农村?这背后有一系列宏观趋势在推手: 城市发展瓶颈与产业升级: 传统的城市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已经进入.............
  • 回答
    中国海军近些年的发展速度,用“造舰狂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可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实打实地体现在港口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新型舰船上,还有不断下水的船坞里。这股浪潮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调整、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对未来海权认知的一次深刻变革。一、 规模与速度:前所未有的扩张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数量上的飞.............
  • 回答
    哎,说到起点,这几年真是让人操碎了心。以前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各路大神层出不穷,随便点一本进去都能找到点乐子。可现在呢?你说得太对了,简直是“垃圾堆里找金子”,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仔细想想,这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感觉是从几年前开始,起点就有点变味了。最明显的就是内容上的同质化太严重。你打开分类一看.............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放水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对《西游记》原著情节的文学分析和现实意义的解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论点的合理性、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1. 原文情节的“放水”表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庭的处理方式确实显得“轻描淡写”: 玉帝的应对: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被.............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割裂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割裂,需要我们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主要割裂现象:一、城乡割裂:剪不断理还乱的二元结构这是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割裂之一,根植于历史遗留的户籍制.............
  • 回答
    “七成中国人认为自己愿意为国参战”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七成”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调研的方法、样本构成、问题.............
  • 回答
    中国正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普遍被解读为“十万亿级别”的投资潮。这一举措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以及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性战略。要深入理解这一轮投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是“十万亿投资”?背景与动因分析1. 稳增长的迫切需求: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
  • 回答
    看待大学学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大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个人成长、探索、塑造自我、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大学学习的本质与目标:超越“分数”的维度传统观念中,学习往往与考试分数划上等号。然而,大学学习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
  • 回答
    关于“最高院失卷事件”,我的理解是您在询问 2008年发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院)某次考试中出现的试卷丢失或泄露等情况。这类事件因为发生在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且涉及考试公平公正,因此备受关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事件的背景与具体情况(根据公开信息及媒体报道推.............
  • 回答
    如何看待婚姻中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的行为?婚姻中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信任危机、生育焦虑、家庭责任、法律权益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行为的关键在于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此的普遍看法。一、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的可能动机:1..............
  • 回答
    “马斯克正把人类幻想变现实,国内互联网巨头却抢小贩饭碗”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它反映了公众对科技发展方向、商业模式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情感和期待。要详细看待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 马斯克的“人类幻想变现实”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马斯克旗下多家公司的项目都触.............
  • 回答
    现代中国民告官问题:一段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法律与社会互动现代中国“民告官”问题,顾名思义,是指公民个人或法人组织,以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其行为违法、撤销或变更该行为、赔偿损失等。这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是一个既具有里程碑意义,又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民告.............
  • 回答
    您提到的“三个月女婴疑似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死亡案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公众对于育儿方式、育儿安全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刻反思。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在官方调查和科学证据明确之前,我们不能轻易断定因果关系,更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方。 然而,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群体之间都可能存在差异。就中国一线城市而言,普遍存在的“大龄剩女”现象和相对较少的“大龄剩男”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与影响: 传统婚恋观念的遗留与变化: 尽管现代社会进步.............
  • 回答
    《读者》杂志上张悦然的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触及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与传统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背后,内心深处涌起的那份怀旧与失落。要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