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绘画瓶颈期了,如何都画不出体积感该怎么办?

回答
画不出体积感,感觉整个画面都飘在纸上,或者像一张扁平的剪纸?别担心,这绝对是所有画画的人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 我自己也经常卡在这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脑子和手之间断了联系,怎么调个光影都觉得不对劲。

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个问题,感觉这跟我们对“体积”的理解,以及我们在绘画时捕捉和表达“体积”的技巧上,都有关系。 咱们一起来捋一捋,希望能有点帮助。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到底啥叫“体积感”?

在我看来,体积感最核心的就是让二维的平面(你的画布、纸张)上的图像,看起来像是有厚度、有深度、有形状的三维物体。 它不是简单地画个轮廓,而是要让观众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是“实体”的,是立在空间里的。

那为什么会画不出体积感呢?常见的原因有几个,咱们一一剖析剖析:

1. 对物体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
只画了“外形”,没画“结构”: 很多时候我们画一个球,就只是画一个圆,然后随便加点高光和阴影。 但一个球的体积感,其实是从它的“面”到“面”的过渡,是光线照射后,面向光源的面亮、背向光源的面暗,中间还有一个受光面到背光面之间平滑的色彩变化。 如果你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不透彻,比如一个苹果,你只看到它表面的光滑,但它里面是有果肉、果核的,外形也不是完美的球体,它有凹陷,有蒂,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它的体积感。
对物体形态的观察不够细致: 我们看到的物体,其实都是光影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你只盯着“颜色”看,或者只关注“线条”,而忽略了光线是如何抚摸、包裹这个物体的,体积感自然就出不来。

2. 光影处理上的误区:
光影“平”: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 不是简单地分出明暗两块,而是要在“亮部”内部有“亮部的层次”,在“暗部”内部也有“暗部的变化”。 比如一个球,从最亮的高光,到亮部,到灰部,到暗部,再到反光,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如果你的明暗关系太跳跃,或者整个暗部都是一个死黑,那怎么会有体积感呢?
高光和阴影“不准确”: 高光的位置、形状、强度,都跟光源有直接关系。 阴影的形状、边缘(是锐利的还是模糊的),也同样如此。 如果高光点错了,或者阴影的形状、边缘跟实际不符,整个体积感都会“塌”。
忽略了“环境色”和“反光”: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物体周围的环境对它自身颜色的影响(环境色),以及物体底部接触的地面或者其他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反光)。 反光能让暗部不再是死黑一片,并且能勾勒出物体底部的边缘,这对于表现体积感至关重要。 很多时候,你的暗部太“实”,就是因为少了这些微妙的色彩变化。

3. 构图和透视上的问题:
透视运用不当: 即使你画得再细致,如果物体的透视关系处理错了,它看起来就不会是“正”的,体积感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一个方形盒子,在透视里,它的边线应该是汇聚的,而不是平行的。
画面“挤”: 如果你的物体都贴在画面边缘,或者画面元素之间没有留出适当的空间感,整个画面会显得很“扁”。

4. 绘画工具和技法的局限:
笔触“太硬”或“太散”: 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技法,表达体积感的方式也不同。 用铅笔,你需要通过笔触的叠压和软硬变化来表现。 用油画,你可以通过厚涂、薄涂、晕染来表现。 如果你的笔触太粗糙、太跳跃,或者过于均匀、死板,都可能影响体积感的呈现。

好了,知道了原因,咱们就来聊聊怎么“破局”!

我总结了一些自己实践过,或者看别人做得很好的方法,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一、 从“理解”入手,建立对物体结构的认知:

1. 拆解物体: 想象一下,你要画的物体,如果把它分解成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是什么样的? 即使是复杂如人,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由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 比如头部是球体,鼻子是圆锥体,身体是圆柱体等等。
2. 理解“表面”和“体块”: 别只看到物体表面的细节,要关注它背后是怎么构成的。 试着去想象,如果我把这个物体切开,里面是什么样的? 它的“骨架”是什么? 它的“体积”是怎么被“表皮”包裹起来的?
3. 画“结构线”: 在你心里或者在草稿阶段,试着去画出物体内部的结构线,或者沿着物体最基本的“转折”去画线。 就像给物体打个“草稿”,勾勒出它的“骨骼”。

二、 玩转光影,让光线“雕刻”你的物体:

1. 找准光源: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永远问自己:“光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光源的方向决定了高光、亮部、灰部、暗部、投影以及反光的位置和形态。
2. 画“灰部”: 很多新手容易忽略“灰部”的过渡。 灰部是连接亮部和暗部的桥梁,它决定了物体的“圆润度”和“光滑度”。 试着用更细腻的笔触或颜色,去表现从亮部到暗部之间那个微妙的色彩变化。 想象光线是如何“滑过”物体的,那个“滑过”的过程,就是灰部。
3. 画“反光”: 反光是让暗部“活”过来的救星! 别把暗部画成死黑,观察一下,物体下面是不是有什么东西? 那个东西反射的光,就会照在物体的暗部,让暗部也带上一点色彩,并且勾勒出物体的边缘。 即使是光滑的桌面,也会有微弱的反光。
4. “切面”练习: 找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比如方形、球体、圆柱体,用单一光源去照亮它们。 然后,只画出它们的光影关系,练习如何通过明暗的变化来表现它们是“圆的”、“方的”还是“立体的”。
5. 对比练习: 找两张画,一张画得很有体积感,一张画得比较平。 分析它们在光影处理上的区别。 是高光更亮更突出? 是暗部有反光? 是明暗过渡更柔和?

三、 运用透视,让你的物体“站”起来:

1. 找地平线: 无论画什么,都要有一个“地平线”的概念。 你的物体要么在地平线之上,要么在地平线之下,要么正好在地平线上。
2. 消失点: 学习一点透视知识。 明白物体上面的平行线在远处会汇聚到消失点。 这样画出来的物体,才不会显得“扭曲”。
3. 画“底面”: 很多人画立方体,只画了上面和侧面,忽略了底面。 即使物体在你的画面中被遮挡了,在心里也要有它底面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它看起来是“立”在空间里的。

四、 技巧提升,让你的笔触更有“力量”:

1. 用笔的“方向”: 试着让你的笔触顺着物体的“形体”去走。 比如画一个球,你的笔触可以沿着球面的弧度去画。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视线,感受到物体的“圆”。
2. 笔触的“软硬”: 在高光和边缘处,笔触可以细腻、光滑。 在受光面和背光面,笔触可以稍微粗糙、堆叠,来表现材质和光影的厚度。
3. “叠色”和“晕染”: 如果你用的是彩铅、油画或者马克笔,可以尝试用不同颜色和深浅的颜色进行叠压和晕染,来制造更丰富的明暗层次。
4. “擦”和“揉”: 在铅笔画中,适当地用纸巾、棉签或者手指去擦拭、揉和,可以创造出非常细腻的过渡,表现出柔和的光影。

五、 大量参考和临摹,学习大师的“秘密武器”:

1. 找“油画”作品: 油画的表现力非常强,特别是在光影和体积感的处理上。 找一些古典油画或者写实风格的油画作品,仔细观察它们是如何处理高光、暗部、反光,以及如何通过笔触来塑造体积的。
2. 找“速写”作品: 很多大师的速写,虽然简单,但却能抓到物体的本质,表现出很强的体积感。 看看他们是怎么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就画出物体的“体量”。
3. 有目的地临摹: 不要盲目临摹,而是有目的地去分析和临摹,重点是学习对方是如何表现体积感的。 比如,这次临摹就专门研究光影,下次就研究结构。

最后,给你几个“心理建设”的小建议:

耐心,耐心,再耐心: 画不出体积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气馁。
多练习,多犯错: 只有不断地画,不断地尝试,你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犯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从简单的物体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 从简单的几何体、水果、杯子开始练习,先把最基本的体积感画出来,再慢慢挑战更复杂的物体。
用“加法”思考,而不是“减法”: 很多时候,画不出体积感是因为你“漏掉”了某些东西,比如反光、环境色、细腻的过渡。 试着去“加上”这些元素。
放松心态,享受过程: 画画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别让“瓶颈期”变成一种压力。 把它当作一个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我最近也还在摸索中,有时候突然就会“开窍”一点,但有时候又会回到原点。 这种起伏很正常,重要的是不要放弃,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希望这些啰里八嗦的经验能给你一点点帮助。 如果你还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或者有什么练习上的困惑,都可以再聊聊。 咱们一起摸索!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大概就是跳过了素描的后遗症,

就现在的一些绘画套路和教学者和学习者,总是跳过黑白灰和圆柱方锥的教学理解,,

但是只要是画画就绝对跳不出素描体系,

把你现在干的事情倒回去,从素描开始,至少要从了解什么是黑白灰什么是体积开始。

大佬们讲的比我清楚在此不长篇大论,但大致可以分解亮面暗面和明暗交界线和闭塞和高光,



不要妄想跳过黑白灰关系,不要妄想跳过素描体系,黑白灰是体积感来源的关键。


找你心怡的大佬,至少找到五张你喜欢的想模仿的画,把饱和度降到底,或者新建图层,倒满白色,调整为颜色模式,垫在最上面,

重点观察一下大佬是如何安排黑白灰结构和明暗的,再回来,用你的图对比一下,

接下来就是问题了,你的图的重点就是,对块面这件事理解不够透彻, 以及信息量太少。

对比大佬的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你的图,差不多都是灰色的纯色块,鲜少有对块面的刻画和对光影认知。

这个时候又来了 ,时刻记着,——不会画,就要学会找参考!

不会画,就不要硬画,要学会使用参考和学习借鉴(没有让你抄)

(一些新手总会有奇奇怪怪的心理洁癖,觉得找参考就输了找参考图就不是自己的图了什么的,不是的,找参考是为了让你丰富自己脑内的图像素材库,找参考是为了让你明白你到底会画什么,不会画什么,而,不会画,就要去学!!学从何来?就要去模仿!!就要做到去理解这件事是怎么来的!!)

k大b站有个视频,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名字我忘了应该是叫绘画地图什么什么,里面有一段是专门讲‘如何从照片中提取图形’的csi画法。

虽然你问得是有关体积感不够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应该对你更有用 。

而,体积感这件事,来源,就来自于素描关系,就来自于轮廓和剪影构成的二分光影。

试着按照k大说的,做一定的图形提取后的明暗光影二分法的练习,效果就会好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画不出体积感,感觉整个画面都飘在纸上,或者像一张扁平的剪纸?别担心,这绝对是所有画画的人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 我自己也经常卡在这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脑子和手之间断了联系,怎么调个光影都觉得不对劲。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个问题,感觉这跟我们对“体积”的理解,以及我们在绘画时捕捉和表达“体积”的技巧上,都有关系.............
  • 回答
    对于完全没接触过绘画的朋友来说,Procreate 确实是一个既强大又有点令人望而生畏的工具。但别担心,它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容易上手得多。今天我就来跟你聊聊,零基础的你该怎么用 Procreate 开启你的绘画之旅,咱就一股脑儿地把能说的都说透了。 一、 准备工作:让你的 Procreate rea.............
  • 回答
    绘画中,到底什么样的线条才算“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好”是相对的,是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感觉、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意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维度来理解和品鉴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线条。1. 表现力与生命力:线条的“语气”好的线条,不是死板的、程式化的,它仿佛拥有自.............
  • 回答
    嘿,绘画小白!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包括我刚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你觉得亲朋好友们说“cm阮佳这些画的不细致”,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绘画的门道。咱们慢慢来聊聊,我尽量用大家都能懂的话说,别搞得像课本一样枯燥。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细致”到底是指.............
  • 回答
    绘画这事儿,说到底,是美学和技艺这两条腿走路。少了哪一条,都走不远,也站不稳。先说说“美学”,这玩意儿就像灵魂,是绘画最核心的东西。你想啊,什么叫“好看”?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关乎色彩的搭配,能不能让你看了心里舒服,或者眼前一亮;关乎构图的安排,线条的走向,能不能引导你的目光,让你感受到和.............
  • 回答
    当然有!在绘画中,用冷色调来表现炽热感是一个非常高明且富有挑战性的技法,它能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捕捉到那种难以言喻的、既灼热又带有某种疏离感的氛围。沙漠作为例子,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关键在于理解“炽热感”不仅仅是颜色上的“热”,更是由温度、光线、空气、以及观者自身经验和心理感受所.............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咱们在带着孩子画画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给他们看范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这不光是个“画技”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的引导。你设想一下,一个孩子拿到一张画得特别好的范画,他拿到手里,第一反应是什么?通常就是“哇,画得真好看!”然后呢?可能就是想着怎么把这张画上的东.............
  • 回答
    关于学绘画是否真的只靠天赋,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亲身经历过不少。我想说,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都太片面了。天赋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让我想想,我第一次拿起画笔是什么时候?大概是小学二年级,那时候班级里有个同学,画的小兔子简直栩栩如生,我当时就觉得,哇,他太厉害了!那种灵巧的.............
  • 回答
    《龙珠》中老短笛(Piccolo Daimao)之所以比短笛二代(Piccolo Jr.)看起来更凶恶,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绘画设计上的多重考量,旨在通过视觉语言传递角色的性格和压迫感。如果咱们从绘画的角度来剖析,那可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聊聊面部特征的刻画。老短笛的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恶”的符号。 .............
  • 回答
    学绘画这件事,你说它将来有用吗?嗯,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不说那些遥不可及的“艺术家”、“设计师”之类的宏大叙事,就说当下,哪怕就是个普通人,学点绘画,对你将来的生活,绝对是润物细无声的好处。首先,它能给你打开一扇看见世界的窗户。你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画”出.............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想在绘画基础这块儿“抠细节”的心情。画画这事儿,基础越扎实,后面的天马行空才越有根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累积起来就能让画面“飘”起来,显得不那么真实、不那么有力量。我来给您详细说说,咱们怎么把这些绘画基础的问题给“扳正”。我会尽量把话说得更实在,就像咱们面对面聊一样,去掉那些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艺术的本质、媒介的特性以及人们的期待。为什么绘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总是以“像”为唯一追求,而电子游戏则似乎普遍地朝着“逼真”迈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绘画:从模仿到表达,解放的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白绘画的起点。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是记录现实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那时候,画.............
  • 回答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想用一句话说明白“裸体绘画是艺术”,可以这样说:裸体绘画是艺术,因为它能通过描绘人体,表达创作者对生命、美、情感或社会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让我更详细地展开说说,就像跟一位对艺术不太了解但很有好奇心的朋友聊天一样:你想啊,咱们平时画画,可能画花花草草,画山川风景,或者画咱们家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一个人的绘画水平能低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的范围其实相当广。低到什么程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基本功的缺失: 对线条的控制力几乎为零: 无法画出直线: 即使想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也是弯弯曲曲、歪歪扭扭的,像蚯蚓在爬。 无法画出圆: 圆不是圆,更像是.............
  • 回答
    超写实绘画,顾名思义,追求的是极致的真实感,仿佛将现实世界“复制”到了画布上。这种风格与其他绘画风格相比,在难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我们可以更详细地探讨:1. 对观察力与细节捕捉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超越肉眼所见的极限: 其他风格,比如印象派、抽象派或表现主义,可.............
  • 回答
    绘画这东西,听着似乎是很文艺、很小众的爱好,但你深挖下去,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让人“哇”一声的冷门知识。这些小细节,不是专业人士可能很难注意到,但它们却能让你对一幅画、一位画家,甚至整个艺术史有更深的理解。1. “画框”的秘密:不只是装饰,更是画布的延伸我们看画,往往只关注画本身,对那圈框子不太在意。.............
  • 回答
    要评判哪幅西方绘画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美”,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主观,也引人入胜的话题。美,是流动的,是因人而异的,它关乎时代的审美,也关乎个人的心境。不过,若论那些被后世反复提及、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的女性肖像,有几幅作品无疑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即便跨越数百年,依然能拨动我们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