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绘画中是否有办法用冷色调来表现炽热感的画面,例如沙漠等?

回答
当然有!在绘画中,用冷色调来表现炽热感是一个非常高明且富有挑战性的技法,它能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捕捉到那种难以言喻的、既灼热又带有某种疏离感的氛围。沙漠作为例子,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

关键在于理解“炽热感”不仅仅是颜色上的“热”,更是由温度、光线、空气、以及观者自身经验和心理感受所共同营造的一种综合体验。冷色调并非不能表现热,反而是通过对比和巧妙的运用,能够比单纯的热色调更具冲击力和艺术性。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用冷色调在绘画中表现炽热感,以沙漠为例:

1. 理解“炽热感”的本质及其视觉语言

在讨论如何用冷色调表现之前,我们需要先分解“炽热感”在视觉上的表现:

强烈的阳光直射: 带来极高的亮度,物体表面吸收热量,但反射的光线可能因为大气散射和蒸发而呈现出一种稀薄、锐利的感觉。
空气中的热浪: 热空气上升,导致远景模糊,边缘扭曲,物体像是“融化”或“跳跃”。这种扭曲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线索。
极端对比: 阳光直射的区域极亮,而阴影则因为散射光线和物体本身的吸收而可能呈现出冷色。
物质的干燥和脆弱: 沙漠中的植被、岩石都显得干燥、易碎,缺乏水分的滋润,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煎熬”的感觉。
心理感受: 炽热常常伴随着口渴、疲惫、空间的压抑和一种难以忍受的燥热感。

2. 冷色调在表现炽热感中的作用

为什么冷色调能表现热?这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点:

对比原理: 将冷色调(如蓝色、紫色、绿色)与极高的亮度、黄色和橙色(即使是微弱的)形成对比,反而能强化亮部的“热”感。想象一下在极寒的天气里,皮肤冻得发紫,但你看到的火光依然是炽热的。
空气和光线的散射: 在高温下,空气会变得稀薄,光线会在大气中发生散射。这种散射会使远处的物体染上蓝紫色调,尤其是在天空和远山。这种蓝紫色并不是因为物体本身是冷的,而是空气和光线互动的结果。
阴影的颜色: 在阳光强烈的环境下,物体背光的阴影部分,由于没有直接阳光照射,反而会吸收和反射周围环境的冷色调(如天空的蓝,地表的冷岩石色)。
视觉疲劳与心理暗示: 极端的视觉刺激(如强光)可能导致观看者的视觉系统产生疲劳,此时大脑可能会将接收到的某些信号(例如空气中的蓝色调)与高温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反直觉的感受。

3. 如何运用冷色调表现沙漠的炽热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a) 色彩选择与运用:

天空:
高明度的冷色: 上午或下午的沙漠天空,即使炎热,也可能呈现出一种高明度的、略带浅蓝、淡青甚至带有紫罗兰色调的天空。这种蓝不是舒适的蓝,而是被阳光“烤”过、稀薄而锐利的蓝。
渐变: 从地平线附近的偏暖(可能依旧是淡黄或浅米色,但不要太饱和)逐渐过渡到天顶的冷蓝色。这种渐变可以暗示空气的稀薄和远距离。
蒸发感: 在极端高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非常少,散射会比潮湿空气更强,可能带来一种清澈但锐利的蓝色。
地面和沙丘:
高明度与冷色阴影: 沙丘的受光面可以使用非常浅、高明度的暖色(如淡黄、米白),但其阴影部分大量使用冷色调,例如薰衣草紫、淡蓝、甚至冷灰。这些冷色阴影能够强烈地对比出阳光的炽热。
“烤”过的颜色: 沙子本身经过长时间暴晒,颜色可能会变得非常浅淡,甚至带有一点“白化”的趋势。在冷色调的运用上,可以给这些浅色调的沙子注入微弱的冷灰色调,表现出那种被高温炙烤、失去水分的质感。
热浪扭曲: 在远处的沙丘边缘,可以运用扭曲的笔触和模糊的色彩过渡,并在此处大量使用冷色调,例如淡紫色、浅蓝色,来表现空气中的热浪扭曲感。
岩石和植被:
被炙烤的岩石: 即使是岩石的受光面,也可以用非常浅、高明度的暖色,但边缘和凹陷处,或者背光面,则可以大胆使用冷色调,如冷灰色、淡蓝色、浅紫色。这些冷色调可以表现岩石表面因高温而产生的某种“收缩”或“干裂”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它们吸收了周围环境的冷色。
干枯的植被: 即使是枯黄的草或灌木,在强光下也可能呈现出一种泛白的高明度。它们的阴影或者局部,可以引入冷绿色、冷棕色、甚至淡紫色,来表现那种因缺水而变得干枯、脆弱的质感,与炽热形成对比。

b) 光影处理:

锐利的对比: 利用冷色调创造出非常锐利、对比强烈的明暗区域。光线直射的部分极亮,而阴影则相对“深沉”且带有冷色。
“溢出”的光感: 在一些受光面边缘,可以稍微渗入一点点冷色调,例如在沙丘顶部的边缘处理成高明的淡蓝色或淡紫色,来表现阳光穿透稀薄空气的锐利感。
大气透视的冷色运用: 远景的景物应该比近景更冷、更模糊。在表现远处的山脉或地平线时,大量使用蓝紫色调,这不仅符合大气透视的原理,更能暗示空气中的燥热和遥远感。

c) 技法与肌理:

薄涂与透明: 使用薄涂法,让下层颜色或画布的肌理透出来,尤其是在表现高明度、被“烤”过的区域,可以形成一种“虚幻”或“蒸腾”的感觉。
干笔触: 运用干笔触或粗糙的肌理,可以模拟沙漠的干燥和沙砾感,同时也可以在这些肌理上叠加冷色调的阴影或细节。
点彩或小笔触: 如果想表现光线的跳跃和空气的晃动,可以使用小笔触或点彩的方式,将冷暖色块并置,通过眼睛的混合来产生视觉上的热浪感。例如,在沙地上用点状的黄色和点状的淡紫色交替出现,可以模拟太阳照耀下的沙粒在热浪中扭曲的效果。

d) 构图与氛围营造:

突出天空的比重: 较大的天空区域可以为冷色调的运用提供更多空间,进一步强调环境的炎热和辽阔。
强调地平线: 锐利的地平线可以分割天空与地面,并突出两者之间的色彩对比。
留白: 适度的留白可以营造出空旷、干燥、被高温笼罩的氛围。

4. 案例分析与想象

想象一幅沙漠画:

前景: 一块巨大的沙丘,受光面是极浅的米黄色,边缘被一层薄薄的薰衣草紫勾勒。阴影部分是大片的冷灰色和淡蓝色,笔触粗犷,表现出沙子被炙烤后的颗粒感。
中景: 一棵干枯的灌木,枝干泛着白色的高光,但其树叶和枝丫的阴影部分,用了冷绿色和淡紫棕色,暗示了它在高温下的挣扎。
远景: 一排起伏的沙丘,边缘模糊,呈现出淡蓝色和浅紫色的轮廓。更远处的天空,是锐利的浅蓝色,地平线处略带一丝黄绿色的朦胧感,表现出空气中的热浪。
整体色调: 画面整体以高明度的冷色为主,夹杂着少量的高明度的暖色点缀。这种强烈的冷暖对比,以及对空气和光线散射的细腻描绘,反而能强烈地传达出“炽热”的感觉,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温度。它传达的是一种空气稀薄、光线锐利、万物在煎熬中显露出的另一种生命状态。

总结

用冷色调表现炽热感,不是简单地将蓝色或紫色放在画面里,而是要深入理解“炽热”背后的视觉和心理机制,并巧妙地运用对比、光影、大气效果和色彩的微妙变化。通过将冷色调作为空气、光线散射、阴影和物体被“烤”过的痕迹来表现,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具深度、更富艺术张力、更能触动观者内心感受的炽热画面。这种技法考验的是画家对色彩、光线和环境的洞察力,以及将抽象感受转化为具体视觉语言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说句老实话,这题问得好刁钻,我尽量答吧,

我的思路是从我自己积累的图库中搜索色调关键词(我自己分类好的),

然后从“冷调”和“炽热感”这两个角度入手,

看看有没有接近或者勉强符合这道题的作品:


1.作者Maja Wronska 在冷调中加入点状、线状的暖色

这个能不能算冷调都两说,这个思路算是勉强切题吧。


2.作者John Miller 暗示和营造出一股压迫视觉的炙热夏天

这个我觉得比较厉害,你能透过画面想象到这是一个沉闷到不行的夏日海滩,能感受到一股压抑的热浪;


3.作者Joaquín Sorolla 冷调海滩

西班牙的印象派画家,用冷调去烘托海滩的光线,让你回忆起海边的日晒

4.作者Nicholas Roerich 沙漠风景

题主说例如沙漠,这是我能找到的冷调中最暖的沙漠了....


5.Bato Bugarzhapov和Peter Bezrukov的风景色彩,刺眼的光

用光去营造炽热感,描绘出那种刺眼的感受

Bato Bugarzhapov:

Peter Bezrukov:

下面四幅也是靠光感来营造出的感受:


6.作者Hiroshi Matsumoto 热抽象

这种炽热有点精神层面了,它是由画面视觉暗示出作者的作画状态,你可以感受出作者作画时的一股不安和激情,我个人认为这也算一种炽热感;


7.作者Allan P Friedlander的荷塘 和作者Aaron Morse的插画

这二者的思路跟第一幅的Maja Wronska很类似,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局部的暖色使用的非常美妙考究;

Aaron Morse的插画也有色调不统一的问题,所有也有点不切题:


8.作者Rikka Ayasaki 的天空

Rikka Ayasaki这位女画家很喜欢绘制天空,她笔下的天空都是丰富且炽烈的色彩,这是一张为数不多的雷雨天;

9.作者Criss Canning的静物

Criss Canning的静物非常喜欢构成感推敲,在静物的摆放上有一股极致的理性,但是在边缘线和绘画的笔触上,她太像梵高了,这是一股耐心且冲动的细腻,如果你能放大看到她的笔触,你就能感受到一颗炽烈的心;


10.作者不详,笔触营造

这道题其实我自己答得不是很满意,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指正和讨论;




最近我把我这几年在知乎写的一点关于绘画、艺术的干货做了个汇总,大家有需求的欢迎去看看。

以上

user avatar

不存在有没有办法的问题,而是太正常了。

或许大家对非洲沙漠有误解吧,因为那里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难得见到暖色调,但炙热感无处不在,比炽热更煎熬但确实不如炽热本身色暖。也就是说,沙漠并无炽热感。

维多利亚时代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西方绘画主题叫东方情调,以描绘东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风土人情著称。欧美澳皆有大家,油画、水彩、插画作品数以千万计,其中包括大量热带沙漠景观,色调大致如下:









当然你或者你的教授们认为这就是暖色调,就随你们吧。最好再多画几幅燃气灶点火后的巨幅油画作品公开展示,以正视听。

其实,色调冷暖的规定非常不规范,炽热感更加因人而异,因年龄阅历而异,比如每个人从下面这幅画感受到的炽热感就可能显著不同,相伴的理性思考更是天差地远。

画者的色彩感觉、情感表达与绘画语言最好不要被什么色彩心理学之类伪科学带偏。单色的铅笔、炭笔、钢笔、木刻、石版、铜版画、电脑绘画等等,照样可以表现异常炽热的人类情感和自然现象。

这可能是现代艺术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显得特别矛盾,冷色之所以叫做冷色,就是因为在人们生活的经验里,表现为冷色的事物通常温度就是比较低的。

运用冷色产生“炽热”这种极端心理感受的画,难度很大,想要举出具体例子确实不容易,况且,每个人对于“炽热”怎么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以下举例的图片可能没有那么的切题。

但是,能用冷色调表现出“温热”这种较为宽泛的感受的画面确实有不少。那画家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最直接的方法,是运用强烈的明暗和冷暖对比,在冷色调中表现出强烈的温暖的光照感,有光就有热,再点缀少量的相对暖色,惜墨如金,恰到好处,就能在一张冷色调的画面里暗示出一种温暖的场景氛围感。

很多大师都这么做,比如号称“外光派三剑客”之一的索罗拉,看他画的这张风景,这个蓝足够的“冷”了吧,树和地面的绿色也是往冷里走的,但是由于作者把树的投影和暗面画得特别重,暗面冷暖相对上比亮面的冷绿还冷,于是在这样的明暗和色彩对比下,光照感变得强烈,画面自然就暖和了起来。

萨金特和索罗拉一样,是外光绘画和运用冷暖对比的高手,这张画把色彩冷暖的对比表现得十分精彩。海面冷不冷?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冷色,反而把地面上那一点点射进来的阳光和人物衬托得特别暖和,让这几竖光变得强烈起来,这就是冷暖对比的魔力。

这两张还是索罗拉的,最突出的还是阳光照射的感觉,第一张在大面积冷绿的情况下,建筑物往红走,阳光的温度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张帆船投影的冷紫色很关键,因为常识和视觉经验告诉我们,出现如此偏蓝紫的投影的时候,阳光一定是非常暖和而强烈的。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风景,道理也一样,都是在大片的冷色调中寻找阳光,暖的地方让它金灿灿的,氛围感十足。

除了运用冷暖和明暗对比以外,画面的题材也是很影响温度感的,比如上面举例的这些画面,题材大多描绘的是沙滩,海边的景象,题主在提问时,也提到了沙漠这个题材,生活经验告诉你,这些地方肯定是够热够暖和的,你不会因为蔚蓝的热带海水就感到寒冷,但是你会因为蓝色的火焰而感到炽热,对吧,就像其他答主举例的煤气灶一样。

所以说,如果我描绘雪地的景象,那么我无论如何去表现,也做不到炽热的感觉,因为从题材上就做不到

这就是题材给你的心理暗示。

而画家要做到在冷调里表现暖色,首先对题材氛围感的塑造就要有所把握,比如画一个热带海滩,就是热带的感觉,不能混乱了,这需要画家对场景氛围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巴托这张画就很典型,也是比较切题的一张,画面画得很少,也几乎没啥绝对意义上暖色,但你能感觉到一股热浪铺面而来,他除了运用了前面说的强调阳光的做法以外,对炽热环境的把握也很到位,表现手法也和契合,这是一种暧暧昧昧,含含糊糊的状态,空气好像含有很多蒸发的热气,湿漉漉的,热浪冲刷着眼球,环境都看不清楚了——是不是这样的感受?

再放一张莫奈的,遮阳伞,海边峭壁,蔚蓝晴朗的蓝天,从题材上这幅画就足够暖和了。

所以说,想要在冷色调里表现“热”,你可以在题材上就先“热”起来,再运用点儿冷暖明暗的对比,给画面一点阳光,让他灿烂,这张画也许就能够“热”起来了。

再放几张好画吧。

以上。

user avatar

有啊,就是用大面积冷色辅助零星暖色的图

以下都是描述阳光,暖光和热的图


上述为自然光表达,基于物理

这里是分界线------------------

用表现主义的一些要求来说“炽热”,炽热可能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类似于正能量铺面之类的唯心角度。




这里又是分界线----------------------

以下是字面意义,不用任何暖色,绝对冷色制造炽热感的

还有用图形,抽象元素的,不过那个有点缥缈就不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