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观察者网懂点儿啥51期入关学节目?

回答
观察者网《懂点儿啥》第51期“入关学”节目评价:一场关于历史叙事的碰撞与反思

观察者网的《懂点儿啥》系列节目以其对时事热点、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深度解读而著称,而第51期聚焦于“入关学”,无疑又一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本期节目通过梳理和阐释“入关学”这一新兴的史学视角,试图为观众提供一种理解明清易代的新思路,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历史叙事、民族认同乃至当下现实的诸多联想。

“入关学”的崛起:一种对传统叙事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本身。《懂点儿啥》第51期节目便着力于此,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中国传统明清历史叙事的一种挑战与重塑。传统史学中,往往将明清易代视为一个汉族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灭亡和取代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明显的民族矛盾和压迫色彩。

然而,“入关学”则试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强调清朝的统治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一种“入主中原”的过程。它认为,清朝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外来者,而是经历了与汉族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正统的一部分。这种视角尤其关注清朝统治者在吸纳汉族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其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并将自身纳入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中。

《懂点儿啥》第51期节目亮点剖析:

《懂点儿啥》第51期节目在介绍“入关学”时,无疑做了不少功课,其亮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历史脉络的梳理与梳理: 节目组通过追溯清朝早期与明朝的互动,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皇太极改国号、再到多尔衮率军入关,细致地勾勒了清朝政权崛起的历史轨迹。这使得观众能够对“入关”这一历史进程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入关”概念的阐释与论证: 节目着力解释了“入关”并非简单的军事占领,而是带有政治、文化等多重含义的“进入”。它强调了清朝在入关后,如何通过剃发易服、圈地等政策来推行其统治,同时也肯定了其在延续明朝官僚体系、推广科举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对传统叙事的反思与批判: 节目中也隐含着对过去某些简单化、标签化的历史叙事的反思。例如,它可能通过对比不同史学家的观点,或者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指出传统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或意识形态倾向。这种反思有助于观众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
“入关学”的现实意义探讨: 节目组往往会将历史议题与当下联系起来。《懂点儿啥》在介绍“入关学”时,也必然会触及这个学说在当前语境下的意义。例如,它可能被视为一种促进民族团结、消弭历史隔阂的工具,也可能被解读为对某些“去中国化”思潮的回应。这种联系使得历史讨论更具现实关照度。
学者视角的引入与讨论: 通常这类节目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或研究者进行对话或讲解,为观众带来更具学术深度的分析。虽然我无法得知具体是哪些学者,但可以推测节目中对“入关学”的阐释必然包含了一定的学术支撑。

评价与反思:一把双刃剑

“入关学”本身以及《懂点儿啥》对其的解读,都并非没有争议。对这期节目进行评价,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积极的方面:

拓宽历史视野: “入关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观众打破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这对于培养历史的整体观和包容性非常有益。
促进学术讨论: 这种新兴的学说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明清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热情,推动史学界更深入的探讨和辩论。
反思历史叙事: 通过对不同历史叙事的呈现,节目引导观众思考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和解读的,以及不同叙事背后可能存在的立场和意图。

潜在的争议与需要警惕之处:

过度简化与过度政治化: 任何历史学说都有被过度解读或政治化的风险。“入关学”如果被简单地理解为“清朝是中国人自己人”,可能会掩盖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民族矛盾、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历史创伤。尤其是在解读“剃发易服”等带有强制色彩的政策时,需要慎重处理。
史学方法的严谨性: 虽然“入关学”有其合理之处,但其史学研究的严谨性、证据的充分性仍是需要持续检验的。节目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充分展示了学界对其论点的争议和不同意见,也是衡量其客观性的重要标准。
对当下现实的“挪用”: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而非简单地为当下找寻“例证”。如果“入关学”被过度地、不加辨析地用来“服务于”当前的某些特定论调,可能会导致历史研究的变形。

总结:

《懂点儿啥》第51期关于“入关学”的节目,无疑是一期值得观看和思考的节目。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讨论“入关学”的平台,通过梳理历史脉络,阐释核心概念,并可能触及现实意义,让观众对明清历史有了更具深度的认识。

然而,任何历史叙事都应保持审慎的态度。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也应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应将“入关学”奉为圭臬,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对历史理解的补充和深化。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历史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任何试图将其简单化的努力都可能带来新的误解。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也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叙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的确如节目所说,入关学是粗糙、经不起推敲的,但人们对它感兴趣,开始复读入关的口号,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下,民众要求学术界、知识分子群体正面作出回应的合理期待。

90 后这一代人,的确是全球贸易的受益者,中国拥抱全球化,让我们的有了麦当劳和牛仔裤,因为有国际分工,所以我们不需要手上沾原始积累的血,也可以在咖啡里加糖。

但当 90 后长大了,我们发现,自己真的走了太远的路,才能和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讲着他们的语言,用着他们制定的规则,连端杯子的方式都是不够「文明」的,走路时先迈左腿都是不符合「国际规范」的。

于是我们有了情绪,想要掀桌子,对面看到了我们颤抖的手,说「先生何故愤怒?我做错了什么?!」。

熟读大明律法、精通百工之术、师从经学大儒的我们,心知对方可能真没做错什么,至少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下是自洽的。

「好,你没错,你说什么都能圆回来。然而,我乃蛮夷也,蛮夷不辩!」

这便是自然流露的情绪了,@寒冰射手曹草草 说得对,「入关学」是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你讲不出道理来,但你听得出旋律里的情绪。它不是理性的,它是感性的。

风雪山神庙,不是因为怀揣当土匪的梦想,而是穷尽了讲道理的方式;高呼入关,亦非自我矮化成蛮夷否定自己,而是托蛮夷之名表达对重建秩序的呼吁,说到底还是因为被现存秩序紧箍咒勒得太疼。

早在 1992 年的时候,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家施振荣就提出过「微笑曲线」,反思为什么中国只能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利润扣件最小的部分,为什么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承担了环境污染,被指责不够「人道」,干着苦活累活却分到了最小、最稀的一勺粥。

后来有了中国智造,有了 Designed in China,我们开始进入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服务,改变了只能作为车间工人的旧秩序,这几年已经很少见到有人提起微笑曲线了,尽管这道弧线曾经是我们的一道伤疤。

而在文化、思想界,我们还在扛最重的担子,挨最毒的打。我们的医疗组,在意大利,在英国,截至4月12日,中国已分5批向13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然而有人却说这是在「赎罪」,是在收买人心。我们的船队在亚丁湾保护者国际贸易,却有人说这是在「秀肌肉」,制造威胁。我们还在向几十年前一样援建非洲,避免了一场场人道主义灾难,但有的人说这是在搞「新殖民主义」。

我们只是帮全球化这锅汤调调味,但他们说,你凭什么染指,有什么资格问鼎?

我无罪,你亦无罪,可惜我只懂建州的规矩,辩不过你。你不以国君之礼请我入关,那我就自己叩开它罢!

归根结底,观察者网的节目,有一点说得对:入关是一种口号,口号的魅力在于可传播。口号不免粗糙,但当一个粗糙的口号引来一呼百应,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理论界真的需要加快脚步,为其添砖加瓦了。甚至可以想一想中彩票之后如何花钱。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战斗的口号往往是粗糙的,但也往往是真诚的。殖民地人民苦英王苛税已久,用最野蛮的方式倾倒了英国的商品,而这一批「野蛮人」奠定了闪耀人类历史两百多年的司法制度。

大明如此,建州亦如是。

我非蛮夷,却自称蛮夷,这正是「入关学」最大的壮烈。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各个回答,不少回答对入关学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一些人甚至开始担忧危险了。

要我说,duck不必。

我问大家一句,大家追随入关学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证明全天下自己最正确?是为了找认同抱团取暖?是为了构建出一整套的学术体系以求登堂入室?是为了引流量恰烂钱??

都不是。

那我们是为了什么才追随入关学?顶着无数的辱骂,帽子,人身攻击推广传播入关学的?

俩字:反明。

我们要入关,我们要反明!

现在的情况是,不论是反对入关还是支持入关的人,当他谈及入关学的时候,都在事实上为入关学进行推广传播,时至今日,终于让世人听到了我们的声音。

正如BUG老哥所言,有司实际上一直在关注着网络舆论,实际上,当我们的声音以这样一种形式引起了有司的注意时,我们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话不敢说,我们至少让有司知道了,现在民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膝盖里被打了钢钉,脊梁骨里浇筑了混凝土,血管里流淌着铁水,这些男男女女的膝盖是僵的,他们面对大明的时候就是死活跪不下去。

有司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会把这一部分情况纳入考虑,如此足矣,夫复何求?

我们无非是一群挖参摸鱼的小老百姓而已,我们没什么本事,我们无权无势无组织无背景,没有作协给我们撑腰,也没有人来把我们的文字迅速翻译成多种洋文,我们能做到今日这个局面已经很了不起,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喜欢辩经的人,由他们去吧,口水官司是打不完的,要打赢口水官司只能靠冰镐,我们一群小老百姓连饭碗都捧的战战兢兢,哪儿来的什么冰镐,我们无非是希望组织起来,保卫我们的世俗饭碗不被大洋对岸那些贪得无厌的匪帮给砸了,这没有什么错,生存本无对错,无需为口舌之争而着急上火,你没必要为别人的情绪活着,你是吃人饭长大的,不是吃地沟油长大的,站直咯!不许跪!

喜欢给我们戴帽子的人也由他去吧,他给你什么帽子,你就接着,戴上,不光戴上,你最好再插上一朵花,问他好不好看,别忘了最后加上一句,我蛮夷也。

怕蝲蝲蛄叫就不种地了?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而且你仔细想想,在追随入关学的岁月里,我们在评论区,问题下和弹幕里插科打诨,玩梗冲塔,阴阳怪气,嬉皮笑脸,欢声笑语,这段时日难道不是很充实很丰富很有趣吗?我们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知道了在或遥远或很近的地方,有许许多多和你志同道合的心灵朋友,在各行各业,在九州万方,在三教九流,到处都是呼喊着同一个口号的人,我们结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灵魂,我们交换了许许多多好玩的思想,我们学到了很多没用的知识,我们甚至还有了一大堆梗和表情包。

你甚至学会了面对那反思家,辩经家,严肃家,做题家的时候能够哄堂大笑,嬉皮笑脸的能力!

这可是幽默感啊朋友,幽默感是人类最接近魔法的能力啊亲,你入关,入着入着都让你学会魔法了,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这些收获带来的东西能让你一辈子受用,别的不说,光是这种情绪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舒畅,就足以让你比别人多活两年,多吃两块肉,到时候那些着急上火的辩经爱好者先走一步,而你还活着见证了入关,嘿,这简直是抄了宇宙级的老底。

哪怕为了延年益寿,这关,也非入不可!

user avatar

入关学的本质,就是“不辩”。

你说我是蛮夷,那我就是蛮夷。

你说我有问题,那我就是有问题。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入关学不是一门学问,不是一通理论。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愤怒。它是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你讲不出道理来,但你听得出旋律里的情绪。它不是理性的,它是感性的。

没有人拥有对入关学的最终解释权,将来也不会有。不是不该有,而是做不到,任何人,包括嵩县本人,也不可能做得到,因为没人能定义得了情绪。

只表达,不辩经。

没有什么“真理越辩越明”,只有“情绪越传越广”。

国企老领导,网红小妹,卖菜大妈,打工老哥,人人都听得懂,人人都能理解。

长安小儿,口口传唱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区区儿歌,有何意义?

毫无意义,我只知董贼命不久矣。

你说我复读机,我就是复读机。我不辩。

入关!

user avatar

我大概看了以下这一期的懂点儿啥,觉得讲的其实挺好,不仅仅只是谈到了入关学,还借此引申出了很多更深入的内容。


首先,节目介绍了为什么入关学的概念能火起来的原因。首先是这个比喻形象生动,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用“山海关”这个具象的事物来类比中国和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之间的隔阂能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第二就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实际上的傲慢态度,使得入关学的比喻也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于是乎,入关学这个乍一听会让人让人觉得吐槽无力的比喻就具有了魔性的传染力,多听几次之后也会上头。


但是,《懂点儿啥》也并没有停留在玩儿网络梗的地步。相反,之后节目更加深入介绍了西方现代的文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在以殖民为核心的贸易和产业的基础之上的。西方的文明是以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人民的血汗泪为代价建立起来的。同时节目组也介绍了相关的严肃书籍,这一点特别地赞。

实际上,这种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认识在西方左翼学界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以我所学习的法兰克福学派为例,批判理论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曾经做出了“资本主义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秩序”(capitalism is an institutionalized social order)的论断:

现代西方的的资本主义秩序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结构性分工和制度上的区分之上的。其中有一个区分便是经济(economic)和政治(polity)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得资本主义的政治完全为了资本的增值,经济的增长而服务,失去了政治本应该对于经济拥有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资本服务的政治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政治打压。任何试图挑战现存的有利于发达国家资本增值的力量都会受到打击。因此在这一点上,“入关”的比喻是是恰如其分的。虽然粗糙,但是入关学确实也是抓住了国际上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主流批判的一个核心,即西方现代文明的秩序本身具有罪恶性,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国际上的对第三世界的全方位打压以及将其边缘化之上的。中心-边缘的结构和中国古代的中央-番属的结构何其相似。

当然,最关键的是,节目也提出了对于入关的批评,除了自比“建州野人”和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身份不和这一点之外。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批评在于,如果“入关”只是意味着王朝更替和世界霸权的轮换的话,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走出文明的周期律,而是重复着西方殖民主义曾经也犯过的错误而已。满清入关之后仍然选择了传统的礼教作为安国之本,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将现代西方的全球秩序直接拿来就用,否则便是对不起我们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也对不起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

所以,正如节目在结尾所说的,入关学的流行,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对于人文知识分子的期待和呼唤。我之前在某个回答中也说过,中国崛起真正的关键除了富国强兵之外,还在于我们能否出现一批黑格尔式的人物,将中国的特殊性和经验在理论的高度抽象为普世的理念从而影响西方人的思维。“自由世界”不容纳我们没关系,那我们能不能提出同“自由,平等,民主”相抗衡的普世的国家学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本身特殊性极强没关系,那我们能不能用某种方式将中国的民族性概括为世界历史发展之中的一环而不是游离在世界之外的孤岛?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才算是走出了文明的周期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故事”讲述成“世界的故事”。让中国的话语权真正地对于全世界都有示范的作用。中国崛起和入关不是为了改朝换代,而是为了彻底终结改朝换代的逻辑。我们的伟大复兴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为了世界从此以后可以没有霸权,实现真正的全球正义。

user avatar

1.键政就是键政,不要扯太多历史做伪装,连商贵族是食人族这种伪说都整出来,会让人更加鄙视键政的成色。

2.键政不是追求的自古以来,也不是以史为鉴,键政的核心是“以键盘代嘴”“猜测”“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法”,而不是“历史会再次重演”。

3.历史是阐释学而不是预测学,键政则是一种半正式的预测学。走不出“用历史材料构建未来”这种前现代的方法论,键政也只能停留在半预测半神棍的层次上。

4.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天津作家林希的《相士无非子》,袁世凯找相士无非子占卜称帝之凶吉,无非子占卜过后给出“九九”的答案,袁世凯忌百,盈则亏满则溢,“百”不是个吉庆字,“百年”者,翘辫子也,唯九九是大吉大顺。待袁世凯死后,无非子解释,九九者,称帝只能八十一天也。

入关学也是如此,成则大清;不成呢?三吕入潼关附洛也。

5.我的我的好朋友 @还读我书写过一篇精彩的《谣言与历史》,我转贴上来

键政其实就是古来谶纬的现代形态,只不过现代人以网络生活为习俗,所以搭建谶纬的材料也必须使用现带网络社区生产的材料才行。

6.键政永远都是一种现象,键政过程中产生的符号“某某学”等,都是一定规模人群价值观的反映,但是使用这个符号的人群并不是一个同质均匀的整体,也掺杂着大量的路线斗争、正统斗争甚至是政治斗争。我比较好奇的是,资本会不会介入,会以何种形式介入,然后会建构起怎样的经济模式来?

7.有志于学者,万不可深涉键政。

user avatar

入关学再怎么火,它也只是键政圈里自娱自乐的一个梗,如此认真的解释宣传一个梗,我真的不知道是受宠若惊还是大难临头。

djn是真的把入关学当成一门严肃的学问和学说来宣传了 (当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吐槽国内贫弱的文宣)

入关学是国内键政圈庸俗化娱乐化的体现,键政圈本身就是图一乐子,太认真只会极端化,然后大家互相撕逼,开除左籍右籍,娱乐化庸俗化是弥合国内键政圈矛盾的一个方法,甚至键政圈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娱乐化庸俗化的圈子,这下出圈了。。。。。。说真的,最好的结果,也会引来一群无脑玩梗的圈外小鬼,最坏的结果。。。。。。击毙。。。。。。

总之,入关学,已经不可能继续成为我们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梗了。。。。。

————————分割线—————————

入关是一个梗,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思潮,没有必要对它进行过度的解读和对内容的细究。

入关学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大家心中的怒,是为了让中国人从思想上真正的站起来。入关只是个载体,如果入关学带着公知派河殇派投降派一起进坟墓,那么入关学就算恶臭了也值了!用一个小众圈子的梗,一换一带走压在中国思想界头上的三座大山,绝对值!我真正担心的是大家捡芝麻丢西瓜,对载体开始辩经,而忽视入关这个载体背后的内核。

user avatar

浪费了20分钟。没看到多少有趣的新东西。唯一值得注意的可能就是他在这个栏目讲了“入关学”这件事,多半会激起某些人的反应,或奔走相告,或更加警惕。

我无所谓,就是托某位小学没毕业的小将的福,想借个地儿聊聊。


我之前的答案说过,“入关学”本身不值得重视。为什么?

一点点来。


一、预测

毫无疑问,“入关学”不是历史而是预测学。而我一直对这类东西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除了神棍太多见怪不怪以外,最主要的是这类东西其实跟算命差不多——当算命先生遇到的一个新客户的时候你觉得他是真的在“算命”还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谈吐、相貌再加上一点点套话和话术确定客户的所欲所求。

这其实展现的是这个人的分析能力,或者更直接的说,智识。

各位觉得“入关学”所代表的是什么水准的智识?


二、智识

我举一个例子吧,上周我在读一本小书,阿克曼的《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

在我的结论篇“居安思危”中,我将再一次思考自施菜辛格《帝王总统》以来制度变迁的程度,思考这些变革对未来而言意味着什么。到那时,你将可以更好地对我暗淡预言的价值给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目前,就让我简单地预报一下我在水晶球内发现的结论。
我预测:①总统提名制度的演变将选出越来越多的超凡魅力型的黑马候选人,他们通过左翼或者右翼的极端纲领动员积极分子的支持,从而得到职位;
②所有的总统,无论是走极端路线还是持主流立场,都要指望媒体顾问设计出主攻特定族群之公众的政治文宣信息,最终制造出经常主导公共辩论的非理性政治;
③总统将更多地通过白宫内的效忠官员进行统治,发布总统府官员将强加给联邦官僚机构的执法令,即便它们会与国会授权发生冲突;
④总统将面对一支越来越政治化的军队,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将极大地扩张总统在全国范围内将其命令付诸实效的有效权力;
⑤总统将扩展运用紧急权力,以实现他们单边行动的正当性;并且
⑥在民调结果支持决断行为时,主张“来自人民的授命”以规避或无视国会的制定法;
⑦总统将运用执法分支内的精英律师起草高品质的法律意见书,为总统最公然的夺权行为提供合宪性辩护。在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审查的数月乃至数年之前,这些意见书将公开地为总统行为提供橡皮图章式的背书——而且它们将在更大的法律共同体内制造出激烈的辩论。既然法律职业已陷入分裂,同时总统的媒体机器也在为总统夺权制造支持声浪,联邦最高法院将发现它应当进行一种策略性的回收,总统因此将国会取而代之,并且运用他的官僚组织和军事权威来建立起一种新的法律与秩序体制。
以上是美利坚共和国( Republie)衰落的内在机制。

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接近结束的今天,各位看到这两段文字是否触目惊心。

我如果告诉你这本书是十年前——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写作的呢。中文版是2013年6月的一版一印。

此时,全世界沉湎于金融危机的余波以及奥巴马作为多元民主胜利的标志展现他的肤色和自信的笑容,特朗普只不过是一个大嘴巴的电视明星以及亿万富翁。

谁也想象不了在数年之后特朗普会登上全球权力的顶峰。

这就是美国最顶尖的这批知识分子的识见。

(为了防止误读,我必须指明阿克曼这里说的是美国作为“共和国”的衰落,他其实玩了一个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梗)

(过几天,我可能还会聊聊美国另一些知识分子到底有多拉胯)


三、入关学

回到“入关学”。我之前一笔带过,现在准备给各个还没开学的小学生掰扯清楚。

“山海关”为什么这么重要?过了“山海关”就是北京,大明的首都,政治中心;打了“山海关之战”,李自成被迫一退再退,整个华北平原几乎无险可守。

然后呢,山高县拿新加坡、印度洋作比。我就想问问,西方哪个大国的首都在印度洋或东南亚?

中国要是在印度洋以及东南亚和当地的地头蛇国家陷入狗斗,消耗中国的国力,美国人怕是做梦都要笑醒。

美国“印太战略”大成功!

整个“入关学”挺像一个齐泽克式的笑话,当你准备“入关”入“山海关”的时候,你其实在远离“北京”,远离你真正的目标。

我早就说了,我看到反美情绪的酝酿,我做好看到“乔志凯南”,看到“遏制战略”的准备了。结果就看到这么一个憨货,话语下面,肚里除了情绪全是空空,美其名曰“不辩经”。跟黄大V的“分流文学”有的一比。

我只能笑了,还能重视到哪里去。


四、入关

我倒是没想到,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直接把能力投射到西方的核心地带,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贴身肉搏。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入关”了。而且我判断,疫情结束后就是“新冷战”的开始。


(我能怎么办?看热闹不嫌事大,再拱拱火呗。)

这一切跟山高县本身的行动,跟“入关学”有什么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人的本质就是寄生在中国国力上面的寄生虫罢了。他们能为他们所希望的“入关”做任何智识上的贡献吗?一边说着“不辩经”,一边等着知识分子替他们张目。

话语流转,只会剩下情绪狂欢后的一片狼籍。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黄大V来。

黄大V苦心孤诣搞出“黄学”,为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1990”,彻底结束与西方的“分流”,开启“全盘西化”大业。

他自以为自己比山高县更加学术,又竭尽心力发明各种meme,结果一直不温不火的。

我只能说他痴心妄想,先不说他跟国民情绪的顺逆。黄大V在智识的水准并未超越山高县。

更明白的说,黄大V自身极度缺乏严肃思考所需的能力以及心气。他也是一只寄生虫,他所欲求的只能取决于他所寄生的对象,而不是他自己。

他的运气没有山高县好。真的。

user avatar

说一千道一万,入关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入关学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在于实事求是——即目前的国际政治意识形态是人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从一个脚踏实地的视角认清楚中国其实就是华夏古代语境中的蛮夷。同样地,一旦接受了入关学视角。那么,中国在西方人眼里那自然就等同于要灭亡辉煌罗马帝国的Barbarian。于是,一切都一通百通,之前的一切不解和憋屈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入关学另一重大意义是对两百年前黄种人脱亚入欧论的全面否定——这其实也不过是再一次尊重常识——建州女真不可能成为大明的一部分,甚至当一条好狗而不得。于是二者当然是势不两立零和博弈的关系。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说,建州女真只有入关或者被犁庭扫穴两种局面,靠继续给京城里的大明阁老挖长白山人参赚点大明白银的做法是不可能和稀泥的。如果中美新冷战开始了,那入关论就是舆论准备。

但是,观察者网这期节目里明显主持人不敢认同自定义为蛮夷的做法,必须得垫两句“我们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知道这是几千年来虚幻的中华天朝的对现代的投影,还是说为了顾及政治正确而不敢爆论。不过他顺势拿出了入关论的1.1版本,即姬轩亦的翦商论——突出商纣王是残暴,商朝人搞人殉祭祀太残忍;而我大周仁义礼智信,以有道伐无道,能奉天命取而代之——对此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种说出去好听,适合对外人宣传的谈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察者网《懂点儿啥》第51期“入关学”节目评价:一场关于历史叙事的碰撞与反思观察者网的《懂点儿啥》系列节目以其对时事热点、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深度解读而著称,而第51期聚焦于“入关学”,无疑又一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本期节目通过梳理和阐释“入关学”这一新兴的史学视角,试图为观众提供一种理解明清易代的.............
  • 回答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在2023年10月25日发布的视频中,对美国航天企业SpaceX提出了“缺乏安全性可靠性”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视频中可能提出的具体论据、SpaceX的实际表现、行业内的普遍认知以及评判航天安全可靠性的标准。一、 视频中可能提出的论据(推测)由于我无.............
  • 回答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于2023年10月17日发布的视频《26颗卫星报废,谁在给马斯克的商业航天撑腰?》是一期典型的针对商业航天,特别是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公司,通过引述特定数据和信息,试图展现其负面形象并质疑其发展模式的视频。要评价这期视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视频的核心论点和传递的信.............
  • 回答
    观察者网将马云称为「人民富豪」,这一称谓在公开语境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一用词,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背后的意图、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从观察者网的定位和过往报道风格来看,他们倾向于一种宏大叙事和国家视角。将马云称为「人民富豪」,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调他作为中国.............
  • 回答
    观察者网的节目《汇丰银行:吸血中国150年》所展现的叙事,无疑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并试图勾勒出汇丰银行在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扮演的负面角色。要评价这个节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节目内容与叙事角度的解读:这类节目通常会聚焦于汇丰银行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时期和事件,并从中提炼出“剥削”、“掠.............
  • 回答
    观察者网2020年6月24日的视频《骁话一下:为什么欧洲没有互联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视频。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事实准确性、潜在的偏见、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等。以下是对该视频的详细评价: 核心论点梳理该视频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欧洲在互联网基础.............
  • 回答
    关于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于11月28日发布的SpaceX视频被大量负面评论乃至最终删除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次事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视频本身,更反映了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媒体立场、信息传播以及公众对特定话题的敏感性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视频大致在讲什么.............
  • 回答
    观察者网在2020年5月17日的“亚洲特快”节目中,以《高达》系列为例,对一系列日本动漫进行了批评。这次的评论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许多观众和动漫爱好者心中敏感的议题。要评价这次批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观察者网这期节目的核心观点,据我理解,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动漫中“精致的利己主义.............
  • 回答
    观察者网最新一期编辑部日常探讨了“汉服是否有必要全面复兴?”这个话题,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期节目的立意和内容,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从节目本身的选题角度来看,观察者网选择这个话题,抓住了当下社会思潮中的一个热点。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观察者网余亮这期《从书说起》——《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这是一篇很值得关注的文章,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当下非常现实也容易引发讨论的议题。首先,得说文章的选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将“美式心理疾病”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立刻让人联想到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朋友圈里各种“自我关怀”.............
  • 回答
    观察者网称马云为“人民富豪”,这一称谓的出现,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个称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包括观察者网的立场、其背后的语境、以及这个称谓本身可能蕴含的含义和效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观察者网的定位和语调。观察者网通常被认为是一家倾向于民族主义和支持政府政策的媒体。其报.............
  • 回答
    好的,关于观察者网刊发的方方相关文章,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包括观察者网的立场、其文章的论点、写作手法,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观察者网的定位。它是一家以“中国视角”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其报道和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色.............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的报道,在内容呈现和信息传播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评价:一、 标题和核心论点: 标题的断章取义与误导性: 观察者网的标题“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断章取义和误导。这是一.............
  • 回答
    《我问你答,真有许多女孩更喜欢老外》这篇文章,从标题来看,就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且容易引发讨论的话题。它试图通过“我问你答”的形式,来探究“许多女孩更喜欢老外”这一现象。文章的基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评价的方向。如果文章的内容是基于对大量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女性进行广泛且深入的访谈,能够呈现出她们真实.............
  • 回答
    观察者网对米哈游及其旗下游戏《原神》的评价,可以说是伴随着《原神》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每一次出海成绩,以及每一次在国内外引发的争议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要评价这些评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理解观察者网的视角、它所强调的重点,以及这些评论在更广泛的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一、 观察者网的评价视角与核心关.............
  • 回答
    观察者网对乔治·奥威尔《1984》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这与其自身的媒体属性和定位紧密相关。要评价他们的评价,就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是如何解读这部经典反乌托邦小说的,以及这种解读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意图。首先,观察者网的评价通常会强调《1984》作为一部“警示性”作品的价值,但这种.............
  • 回答
    观察者网是一个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风格受到关注。要客观理性地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定位、内容特点、信息来源、受众群体、影响力以及争议点等。一、 观察者网的定位与特点1.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鲜明: 观察者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强烈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 回答
    李世默先生是一位非常复杂且具有多重身份的公众人物,对他的评价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和争议。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不同身份和行为出发,并分析其影响。核心身份与主要论述:李世默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 四月网专栏作家/观察者网创始人之一: 这是他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的起点。通过这两个平台,他发表了大.............
  • 回答
    “观察者网”在B站的官方账号,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聊的话题,也引发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深入看看它的内容、风格、受众以及它在舆论场中的位置。内容层面:首先,观察者网在B站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接地气”且带有强烈立场的叙事方式。他们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只做客观报道,而是善于将.............
  • 回答
    关于王骁(Albert)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他曾经与观察者网有过合作的背景下。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早年经历与内容风格的形成:王骁最初被公众熟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在B站上发布的一些评论时政和国际关系的视频。他的内容风格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特色: 知识性与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