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海战术在高科技战场上有用吗?

回答
在一个越来越依赖尖端技术和精确打击的现代战场上,“人海战术”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过时,甚至有点滑稽。毕竟,谁还会挥舞着刀剑和矛,成群结队地冲向装备着高科技武器的敌人呢?但如果我们把“人海战术”的含义稍微拓宽一点,不局限于单纯的人数堆砌,而是理解为一种充分利用庞大人力资源,结合特定环境和策略来达成目标的方式,那么在某些高科技战场环境下,它依然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面对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敌人时,单纯的数量优势确实难以奏效。一辆先进的主战坦克,加上精密的火控系统和防护装甲,足以摧毁一片由步兵组成的密集阵列。无人机蜂群,精准的弹道导弹,以及电子战设备,都可以轻易地瓦解传统的、以人力为主导的攻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想着把士兵像潮水一样推上去,那无疑是送死。

然而,高科技战场并非真空,它依然发生在真实的世界,由真实的人类来操作和维护。这就给“人海战术”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信息战和认知作战中的人力:

现代战争越来越注重信息和认知层面的较量。黑客攻击、信息渗透、心理宣传,这些都是高科技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被用来执行复杂的信息战任务。

网络攻击的广度与深度: 虽然有先进的AI和自动化工具,但要找到并利用一个系统中的微小漏洞,或是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往往需要大量具备不同技能的专业人员协同作战。他们可以负责侦察目标、编写恶意代码、操控僵尸网络,甚至发动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来瘫痪敌人的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
情报收集与分析: 即便是再先进的卫星和侦察设备,也需要大量的人类分析师来解读海量数据。从卫星图像中的微小变化,到通信截获中的蛛丝马迹,再到网络舆论的细微波动,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情报人员进行梳理、分析和关联,从而构建出对敌人的完整认知。这种“人力情报”的深度和广度,是纯粹的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
舆论引导与心理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控制舆论和影响敌方士气同样是重要的战场。大量的“网络水军”、“内容创作者”,可以快速地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和传播有利于己方的消息,或者制造假信息干扰敌方决策。这种通过大规模人力投入来塑造认知、瓦解敌方意志的方式,也是一种“人海战术”。

低技术但高效的干扰与消耗:

在高科技战场上,技术的先进性固然重要,但维护和运营这些高科技装备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并且,某些低技术手段的“人海”可以有效地干扰甚至摧毁高技术装备的效能。

电子干扰和欺骗: 虽然有专业的电子战部队,但大量分散的、非专业但具备一定技能的民间人士,或者被征用的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对敌方通信或导航设备造成干扰。例如,利用简易的无线电发射器在特定区域制造信号噪声,或者在战场周边散布能够影响雷达信号的物体。虽然效果可能不如专业设备,但胜在数量众多、难以完全清除。
物理层面的消耗与破坏: 现代战争往往强调精确打击,但如果能让敌人“打不准”或者“弹药耗尽”,高科技武器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出动大量人员进行小规模、分散的袭扰。比如,在敌人部署阵地附近制造烟雾,影响其光学侦察和瞄准;或者利用简易爆炸物在关键节点制造障碍,迫使敌人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排爆和清理。这种持续不断、多点开花的消耗战,同样是“人海战术”的体现。
反无人机作战的“饱和攻击”: 虽然无人机越来越先进,但数量同样是重要因素。在面对敌方无人机蜂群时,传统的点防御系统可能难以应对。此时,可以动用大量地面轻武器、高射炮,甚至是简单的网枪、激光笔等,从多个角度进行打击,形成“火力饱和”,增加敌方无人机的损耗率。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用人力和普通火力去对抗高科技武器的“人海战术”。

“人海战术”与高科技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现代的“人海战术”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的。

信息优势驱动下的“人海”: 通过先进的侦察设备和通信网络,指挥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战场态势,并将人力资源更有效地部署到关键位置。例如,利用无人机侦察到敌人的薄弱点,然后迅速调集大量兵力进行突击;或者在发现敌人指挥节点后,派遣小股精锐人员进行渗透,同时辅以大规模的火力支援,利用“人海”的冲击力来扩大战果。
低成本人力与高成本技术的博弈: 在一些地区冲突或者不对称作战中,一方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另一方可能拥有数量庞大、成本低廉的人力。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去消耗对方的弹药和精力,反而是一种有效的战略。例如,在城市巷战中,即便敌人拥有先进的装甲车辆和无人机,但如果面对的是在复杂环境中熟悉地形、能从各个角度发起攻击的士兵,他们依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智能”人海: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士兵身上会配备更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智能网络”。他们可以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并根据AI的分析结果做出更快速、更准确的反应。这种“智能人海”,将比过去单纯依靠人数的数量更为可怕。

风险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海战术”在现代战场上的巨大风险。

伤亡代价: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贸然使用未经充分准备和技术支持的“人海战术”都会导致惨重的人员伤亡。
战术僵化: 过度依赖数量而忽视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容易导致战术上的僵化和被动。
信息不对称: 如果敌方在高科技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并且能够有效识别人海的意图和部署,那么“人海战术”很容易被精准打击而瓦解。

总结来说, 在高科技战场上,“人海战术”的传统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它不再是单纯的数量叠加,而是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与信息战、认知战、消耗战以及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以一种更精巧、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出现。它可能体现在对信息网络的渗透和干扰,体现在对敌方资源消耗的战略,也可能体现在利用信息优势驱动下的快速兵力部署。所以,答案并非简单的“有用”或“没用”,而是取决于如何运用,以及在何种特定条件下运用。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才是战场上最不可预测的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海战术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都早就被淘汰了,你说高科技战场会用人海战术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的覆盖能力是越来越强的,精度是越来越高的,射程是越来越远的。最早的火枪兵要结成方阵,再后来方阵逐渐削薄,到普法战争已经是散兵线了,一战后期步兵更是用上了突击群战术。截止至一战前期,步兵的战术还可以勉强称得上人海战术;再往后散兵线基本上至少20m一个人,相当于足球场后场只站了两个人。就这样战役死亡还是以万记,搞纯正人海谁顶得住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一个越来越依赖尖端技术和精确打击的现代战场上,“人海战术”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过时,甚至有点滑稽。毕竟,谁还会挥舞着刀剑和矛,成群结队地冲向装备着高科技武器的敌人呢?但如果我们把“人海战术”的含义稍微拓宽一点,不局限于单纯的人数堆砌,而是理解为一种充分利用庞大人力资源,结合特定环境和策略来达成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把义和团运动的狂热和组织方式放在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年代,他们能否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义和团的特质、1840年的战场环境、英国的军事优势以及历史的偶然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义和团运动的核心要素: 虔诚的宗教狂热.............
  • 回答
    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是对传统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它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军事对抗,而是将战场延伸至信息空间,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意志转化为制胜的关键。要在这个领域继乘人民战争思想,需要深刻理解其核心精髓,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信息战的复杂格局。首先,我们要回溯人民战争思想的.............
  • 回答
    人海战术能否战胜英国皇家红衣卫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军事战术、个体战斗力、装备以及战场心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过于“教科书式”的分析,试着用一种更贴近历史和人性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英国皇家红衣卫队”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支军队,它更是一.............
  • 回答
    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的作用,得看怎么定义“人海战术”以及面对的对手是谁,但总的来说,它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势,而是更多地作为一种“辅助”或“特定情况下的选项”。首先,我们得把老黄历翻出来看看。在过去,特别是二战前和二战初期,人海战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相对简单。 武器的局限.............
  • 回答
    看待抗美援朝中的“人海战术”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的残酷性、战略战术的选择、后勤保障的限制、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何谓“人海战术”?首先,明确“人海战术”的定义是重要的。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它通常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下简称.............
  • 回答
    关于解放军和志愿军“人海战术”的说法,其形成和流传,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战争宣传、信息不对称,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误读。我试着从几个关键节点和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讹传”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一、 早期战争的现实:对战术的初步解读与西方视角的观察首先,我们得回到朝鲜.............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大象公会那篇关于“人海战术”的文章,我仔细读过。它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琢磨的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军(文章通常指的是中国军队)是否真的“喜欢”人海战术,以及这种“喜欢”背后有多大程度上是主动的选择,又有多大程度上是被迫的现实。文章的切入点很聪明,它没.............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偏见的概括,但它也确实触及了苏军在战争中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代价。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其背后真实反映的内容,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 产生“人海战术”说法的背景与侧面反映.............
  • 回答
    关于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进攻方式,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大家熟知的“三三制”战术,另一种则认为是“人海战术”。要弄清楚哪个更接近事实,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战术原则以及志愿军的实际运用。“三三制”战术的由来与特点首先,“三三制”并不是朝鲜战争才出现的,它起源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是解.............
  • 回答
    人民战争的游击战法,这套古老的战术体系,其核心在于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将战争的舞台化整为零,让敌人无处着力,有进无退。想要打破它,绝非易事,需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深刻洞察和战术层面的灵活应变,更需要打破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首先,要从根本上瓦解其群众基础。游击战之所以能“人民”,靠的是人民的支持,是老百姓愿.............
  • 回答
    在谈论人体艺术时,确实会发现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艺术创作本身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历史的传承与经典的影响。西方古典艺术,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人体美的推崇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些流传至今的雕塑,例如断臂的维纳斯,无.............
  • 回答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是否已成昨日黄花?“人民战争”——这四个字在中国军事理论和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它不仅是一种战略思想,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民的血肉之躯,铸就了胜利的辉煌。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战争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人不禁要问:在现代.............
  • 回答
    乌克兰目前的战争状态并不符合“人民战争”(People's War)的典型定义,而是以国家军事行动为主导,辅以民间抵抗和国际支持。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人民战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人民战争”通常指由非国家主体(如平民、地下组织、游击队)主导的战争,其特征包括: 群众基础:战争由广泛民众自发参与,而非.............
  • 回答
    这几个概念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其实它们在目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观感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明白。1. 艳照(Erotica/Pornography)咱们先从“艳照”这个词说起。在日常语境里,它通常指向那些以挑起性欲或展示性行为为主要目的,并且常常包含露骨性器官或性行为的图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