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文革时代,大学如何招生?

回答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的招生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完全脱离了以往那种基于考试成绩的选拔模式。那段日子里,上大学不再是凭借刻苦读书、金榜题名的目标,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政治任命,一种对“阶级成分”和“政治表现”的考量。

最主要的招生方式是“推荐上大学”,这是一种由工宣队、贫下中农代表、解放军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领导小组在基层单位(比如工厂、农村、部队)进行的。这些人被认为是“革命群众的代表”,他们的推荐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

被推荐的学生,首先要经过层层政治审查。家庭出身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称为“出身论”。如果你的父母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甚至是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么即使你本人再优秀,也很难获得推荐资格。相反,出身贫苦,父母是工农兵的“贫下中农子女”则更容易受到青睐。

除了家庭出身,个人的“政治表现”同样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你在单位里的“思想革命化”程度,是否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运动,是否“敢于造反”、“敢于斗争”,这些都会成为被考察的内容。那些在政治运动中表现积极、能够“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青年,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推荐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基层单位会根据上级下达的招生名额,开始酝酿推荐人选。通常会由单位的领导小组或革命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和确定推荐名单。然后,经过单位内部的“群众讨论”和“公示”,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被采纳,这份名单就会上报。

被推荐的学生,还需要经过大学的复审。但这种复审,与其说是学术上的考察,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政治审查和面试。招生人员会与被推荐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政治立场,以及对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情况。有时候,还会要求被推荐的学生写一份“申请书”,阐述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以及自己如何为人民服务。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招考方式,比如“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是从部队复员的战士、工厂里的工人、农村的贫下中农中选拔出来的。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因为被认为具有“实践经验”和“阶级感情”,而被赋予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更加强调政治理论和革命实践。

总的来说,那个时代的大学招生,是政治挂帅的鲜明体现。文化和知识的价值被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忠诚和阶级出身。这使得许多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常看见有人说,在毛泽东时代干部清廉,没有贪污腐化。那么,具体到文革期间如何招大学生,这就显出干部实际上就是贪污,就是腐化。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大学停止招生,但是到后来,毛泽东又说还是要办大学,要从工农兵里面培养大学生。这样,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工农兵学员”。理论上说,这些大学生,必须要经过工厂或者农村的劳动锻炼,然后由基层的干部推荐他们去上大学,于是,基层干部寻租的空间就出现了。比如说,某一年一个公社有一个大学生的名额,那么,究竟谁去上学呢?干部推荐大学生的时候,先是有硬条件的,比如说,必须当知青三年以上。也有软条件,比如说,劳动表现好,得到贫下中农的赞扬。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硬条件是可以作假的,软条件更是凭干部一句话。牵涉到一个年轻人的前途,他最大的利益,基层干部寻租机会自然来了。用屁股去想问题也会知道,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家长,他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贿赂基层干部。在中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那之前几年里边,为了获得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可以想象竞争多么激烈,当然面子上的正当竞争也有,但是更多的,愈演愈烈的是私下的人情竞争。当然那个干部所获得利益比起现在来说,还是小儿科。当时由于老百姓通常说的话,”干部说研究研究,家长送烟酒烟酒”。当然不仅仅是去上大学,凡是牵涉到青年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基层干部都有办法捞好处,例如知青获得招工机会。

文革中这方面的例子极多。关于招工的,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推荐去参军的,甚至包括生产队分配给人相对轻松的农活,干部进行政治审查然后允许知青去当民办教师等等,大量而普遍的贪腐行为层出不穷。

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文革是怎么回事?以为那个时候老百姓当家作主,人人平等。为此我专门写了一部小说,叫做闺怨诗,就想把真实的文革中老百姓的生活,以及普通中国人的思想的变化,用真实的细节写出来,直面惨痛的历史,探讨文革这样的政治运动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的招生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完全脱离了以往那种基于考试成绩的选拔模式。那段日子里,上大学不再是凭借刻苦读书、金榜题名的目标,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政治任命,一种对“阶级成分”和“政治表现”的考量。最主要的招生方式是“推荐上大学”,这是一种由工宣队、贫下中农代表、解放军代表组成.............
  • 回答
    关于译员先使用机器翻译,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修改润色这种做法,业内和用户中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这是一个在当下翻译行业里非常普遍但也颇具争议的现象。支持者(或至少是理解者)的观点: 效率提升的利器: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不得不承认,机器翻译在处理大量文本,尤其是那些结构相对固定、专业性不.............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大多是战乱时代”这一观点,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确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些最璀璨的文化艺术时期恰恰发生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甚至战乱时期,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哲学层面的原因。以下我.............
  • 回答
    这位老师的说法,从一个特定角度来看,确实有其道理,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辨析的地方。首先,关于“对自己本科有信心和肯定”这一点,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教育理念。无论学习的是哪个学科,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保持一种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
  • 回答
    《三体》:为何选择“文革”作为故事的开端?刘慈欣在《三体》开篇,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起云涌、人人自危的“文革”时代,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为整个宏大叙事奠定基石的关键一步。这个选择,不仅关乎故事的逻辑起点,更深植于对那个时代深刻的反思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哲学追问。一、 戏剧冲突的熔炉:个人命运.............
  • 回答
    文革时期,那是一段充满动荡与煎熬的岁月。在那个年代,想要保全自己而不违背良心,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每一步都需万分谨慎,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绝非易事,更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对人性、环境和时局的深刻理解与权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文革的口号是“破四旧”,“打倒一.............
  • 回答
    在当下这个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思想观念也日趋开放和多元。然而,即便如此,“吃狗肉”这一议题,依然是一个牵动着社会神经,引发激烈讨论的敏感话题。为何在很多人看来已是落后甚至残忍的行为,却仍有人身体力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些吃狗肉的群体?以及,禁食狗肉是否就必然是文明.............
  • 回答
    您提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层面。一方面,“破四旧”的狂潮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重要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甚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破四旧”的破坏性浪潮: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大革命初期,.............
  • 回答
    韩国是否在“偷窃”中国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也牵动着许多国人的心。与其说是“偷窃”,不如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交流、融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一些共鸣、借鉴甚至是争议。首先,我们得承认,中韩两国在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影响: 汉字、儒家思.............
  • 回答
    在当今新媒体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文学作家们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出路。这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迁,更是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乃至价值判断的颠覆。作家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拥抱变化,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一、 破除“象牙塔”,拥抱“烟火气”——从高冷到接地气的转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女权之声”这篇文章的论点颇为尖锐,直指毛时代妇女解放的真实性,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在毛后期就已破产的神话。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首先,文章可能强调的是,虽然毛时代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确实推动了男女平等,例如《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以及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
  • 回答
    在一个时代里,要判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百姓生活质量孰高孰低,这就像问冬天和夏天哪个更宜人一样,答案并非简单地“是”或“否”,而是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这种对比本身就带着一丝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生活质量”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含义。它不是我.............
  • 回答
    在这个快速变迁、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文学,不再仅仅是供人消遣的浮光掠影,也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尘埃的象牙塔之声。它更像是一个忠诚而敏锐的倾听者,一个勇敢而深刻的探索者,一个能够抚慰人心、点燃希望的同行者。首先,我们需要的文学,是能够映照真实生活,捕捉时代脉搏的文学。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
  • 回答
    在没有图形界面的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令行时代”,人们运行多个程序的方式和现在我们习惯的“点来点去”截然不同。那会儿,一切都得靠打字,靠记住命令。这就像是有一位无声的指挥家,而我们就是那个需要准确执行指令的乐手。早期的“多任务”:批处理和串行执行最开始,计算机的资源非常有限,同时运行多个“有交互.............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生存信息传递方式,远比我们今天依赖的文字符号要丰富、生动,也更具挑战性。那是一个依靠感官、模仿、记忆和社群力量交织而成的世界。一、 身体的语言:姿态、表情与声音的百科全书最直接、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就蕴藏在人类的身体本身。 面部表情: 喜悦、恐惧、愤怒、悲伤,这些最基.............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中国是否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及阿拉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文明程度”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且容易受时代和视角影响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来概括,更需要深入剖析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贡献和发展路径。我们先来审视一下所谓的“西方”和“阿拉伯”文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本身以及我们处理语言的方式。即使中文和英文水平都达到了母语级别,两者在阅读习惯和速率上依然存在一些有趣且值得探讨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快慢”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文化和语言结构带来的多层面影响。认知层面的差异:信息密度与处理模式首先,要明白中文和英文在信息密度上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