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藏在解放前是什么样的?

回答
西藏在“解放前”,也就是1951年之前,是一个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西藏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不是一个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拥有独特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社会。要详细描述那个时期的西藏,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

政治体制:政教合一的贵族统治

西藏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政教合一”。权力集中在达赖喇嘛手中,但他同时也是精神领袖,实际的政治运作则由甘丹颇章政府掌握。这个政府并非由人民选举产生,而是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贵族和僧侣阶层组成。

达赖喇嘛: 在当时,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尚未“坐床”,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由前任达赖喇嘛灵童选定、并在成年后摄政的王公和僧官。尽管如此,达赖喇嘛的地位依然神圣不可侵犯,是所有西藏人的精神寄托。
甘丹颇章政府: 这是西藏的行政机构,由两大类官员组成:
僧官: 主要来自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的高僧,他们在政府中占有重要地位,负责宗教事务、教育以及部分司法和行政。
俗官(俗职): 主要来自世袭的贵族家庭。这些贵族家族世代享有特权,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担任政府的高级职位,负责地方行政、税收、军事等。
地方自治: 虽然有中央政府,但地方权力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各大寺庙和地方贵族手中。他们拥有自己的庄园、武装和司法权,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中央政府的干预相对有限。
三大寺的力量: 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它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和农奴,僧侣的数量庞大,对政府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一些寺庙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经济基础:农奴制与庄园经济

西藏解放前的经济,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农奴制”。这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将绝大多数人口束缚在土地上,为贵族和寺庙服务。

农奴(农奴): 这是西藏社会最庞大的阶层,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没有自由,不能随意离开,一生都属于他们的主人。农奴分为几种类型:
差民(差巴): 承担各种徭役和赋税。他们需要为主人耕种土地,缴纳大部分收成,还要承担交通运输、修建房屋等各种劳役。
集日(乌杂): 身份比差民稍好一些,但同样被束缚,要向主人缴纳特定的贡品,承担一些义务。
古汝(故惹): 属于寺庙所有,与集日类似,但主人是寺庙。
庄园经济: 贵族和寺庙拥有大量的庄园。这些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由农奴耕种,收成的大部分归庄园主所有。庄园主对庄园内的农奴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包括生杀予夺、婚姻的决定权,甚至可以将农奴及其子女买卖。
经济落后: 由于生产力低下、技术原始,加之农奴制对劳动积极性的压制,整个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但产量不高。手工业也比较原始,主要为满足贵族和寺庙的生活需求。
物物交换: 货币流通并不普遍,许多交易仍然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社会结构:森严的等级制度

西藏解放前的社会,可以用“等级森严”来形容。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的命运就几乎被注定。

统治阶层:
达赖喇嘛: 精神和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贵族: 包括世袭的四大公(如拉鲁、朗顿、帕拉、冲巴等家族)、地方官员以及由达赖喇嘛赐予爵位和封地的贵族。他们拥有土地、财富和特权,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僧侣: 来自三大寺等主要寺庙的僧侣。高层僧侣在政治和宗教上拥有巨大影响力,低层僧侣则从事宗教活动和寺庙的日常管理。
被统治阶层:
农奴: 如前所述,这是绝大多数人口,被束缚在土地和主人身上。
其他: 也有一些不属于农奴的自由民,如一些小手工业者、商人、牧民等,但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生活状况:贫富差距巨大,农奴生活艰辛

贵族和僧侣的生活: 统治阶层的生活相对优渥。贵族住在宏伟的庄园或府邸,穿着华丽的藏袍,享用精美的食物。一些高僧的生活也相当富裕,拥有自己的随从和仆役。
农奴的生活: 农奴的生活则极其艰辛。他们住在简陋的土屋里,食物以糌粑和酥油为主,经常面临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人权受到极大的侵犯。许多农奴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差巴”或“集日”等代号相称。
教育和医疗: 当时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寺庙,学习佛经和藏文。普通农奴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也十分有限,主要依靠一些传统藏医,而且只为富裕阶层或僧侣提供。

宗教与文化:政教合一的基石

佛教(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地位至高无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宗教的统治地位: 佛教不仅是精神信仰,更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达赖喇嘛的神性地位为政权提供了绝对的权威。
寺庙的影响力: 寺庙是宗教、文化、教育和经济的中心。僧侣阶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日常生活: 藏族人民的生活节奏与宗教活动紧密相连,转经、朝拜、祭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外部关系:与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

在“解放前”,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治的状态。

历史上的联系: 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西藏就有着册封和管辖的传统。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驻藏大臣等机构对西藏施加影响,但也承认了西藏在内部事务上的高度自治。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也试图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但由于中国内乱和各种政治因素,这种管辖的实际效力非常有限。西藏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独立的运作。

总结一下,西藏在解放前,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政教合一、等级森严的社会。 它的政治结构独特,经济模式落后,社会分化明显。虽然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但广大农奴的生活是艰苦且缺乏自由的。这种社会形态,正是后来中国中央政府着手“改革”西藏的重要背景。

理解西藏“解放前”的样貌,需要剥离后世的政治宣传和情感色彩,回归历史事实本身,看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0年前的今天,西藏和平解放。这片约占全国陆地面积八分之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土地,从此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千年长夜

提起西藏,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帖文。作者是退伍老兵,曾自驾去西藏。一天晚上在民宿里和老板聊天,老板的老祖母也在,聊着聊着就说起自己当过兵,然后给他们看了照片。老祖母双手捧着照片,口中一直说着“金珠玛米”,还说了很多话。在藏语里,“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是藏族同胞对解放军的专有称呼。老板说老祖母说的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解放军,解放了藏人,才有今天的日子,要不然还在受奴役。第二天要离开的时候,老祖母拿了一条洁白的哈达绑在车的观后镜上,说能保佑他一路顺利,平平安安回家。

农奴制在西藏存在已久。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处于奴隶社会。到了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在平民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之下土崩瓦解。由于西藏地区的奴隶制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向封建制过渡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尽相同。西藏地区整体花了大约400年才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奴隶制,只是把奴隶制过渡为了农奴制。

农奴制的西藏存在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农奴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其中农奴主阶级大体可以分为官家、寺院和贵族三个部分。

所谓的官家指的是西藏的地方政府。自元朝以来,西藏的地方领袖都必须经过中央的批准和遣使册封才能继位。辛亥革命后,这一原则依然延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蒙藏委员会来管理此事。

至于寺院,则指的是在西藏随处可见的藏传佛教寺院。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共有2676座寺庙,114925名僧众,僧众人口已经达到了当地男性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也同样不可小觑。至民主改革前,西藏尚有世袭贵族197家,最大的几家贵族每家都占有着几万藏克地(1藏克地指1藏克重的青稞种子可以播种的土地,旧西藏的度量衡非常混乱,各地并不完全统一。1藏克约合二十余市斤,1藏克地大概和1市亩持平)。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农奴主阶级以不足总人口5%的人数实际拥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荒地和山地以及绝大部分的牲畜。换句话说,极少数人控制了西藏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财富。

而农奴主剥削的对象,便是占西藏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这些农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为农奴主耕种土地上,每户农奴需要耕种几藏克地到三四十藏克地。在旧西藏,农奴无权随意外出,想要离开土地的话,必须得到领主的同意。如果土地被转让,那么这块土地上的农奴、牲畜和农具也会一起被接管。

封建地租是农奴所遭受的主要剥削形式。这种地租通常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即劳役、实物和货币。

在服劳役期间,农奴的劳动是完全无偿的,而单这一项就通常需要花费掉农奴过半的生产时间。实物地租指生产出的农作物或手工业产品,包括纺织品、陶器和食物等。货币形式则主要通过人役税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农奴根据技术能力和身体条件的不同,征收从2藏两到150藏两不等的税额。这种税从18岁起征,至60岁停征。

除此之外,农奴主阶级还向农奴阶级放高利贷,覆盖八九成的农奴,而其中八成的高利贷都是由寺院放出的。这些高利贷利率极高,大宗且在30%到50%,小额更能高达150%。而且大部分只许纳利,不许还本。利滚利之下,非常容易导致农奴背负几世也无法还清的债务。此外,还有非借不可的空头债。这种债,只是由寺庙的管事人通知某一农奴说,“欠了寺里多少债”,农奴就得每年按数向寺里送利息。寺院放债的数字非常惊人,光是拉萨三大寺一年放出的高利贷,就能折合一千四百七十三万余银元。由此,大量的农奴被锁死在对应的土地上,而破产的农奴则不得不开始逃亡。

根据人身自由程度的不同,农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差巴”,意为支差的人,是最高等级的农奴,约占农奴总数的45%。他们向农奴主领取部分土地耕种,其中1.5%的“差巴”充当把土地转包给其他农奴耕种的二地主,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些人有少量的农具和牲畜,每年都要支应一定日期的人役和畜役。在严酷的剥削压迫下,大部分“差巴”的生活非常困苦,破产的“差巴”会沦落为更低等级的农奴。

比“差巴”低一个等级的农奴叫做“堆穷”,意为“小户”。“堆穷”的总数和“差巴”基本持平。这些“堆穷”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农奴主服差役,可耕种的土地少得可怜,被称为“耕食地”。“堆穷”基本没有人身自由,大部分人必须世世代代为农奴主服务。

比“堆穷”还惨的农奴叫“朗生”,意为“家庭奴隶”。这种农奴完全没有生产资料,也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基本等于农奴主的私人物品。他们不仅世世代代要作为农奴主的奴隶,还会被随意地赠送、陪嫁、买卖甚至虐待、杀害。

如果农奴没有逃亡成功,便会面临比“堆穷”更悲惨的命运。他们一旦被农奴主抓住,就会被关进牢房。在这里,强制苦役是最轻的处罚,而挖眼、割鼻、砍手、刖足、抽筋、剥皮都是家常便饭。

为了作法,旧西藏的当权喇嘛会使用大量的人骨、人肉。“在拉萨西郊一个佛堂里,为了念经放咒,就先后向一个管事头人索要过整人头27个,人头盖骨6个,人腿骨4根,整张人皮1张,人尸1具,人肠14捆,人肉8块,人血9瓶。”

而事实上,当权喇嘛在平日虐杀的百姓,比起他们用来作法的人头人骨,更不知要多多少倍。寺庙的上层当权喇嘛,不仅对寺属百姓任情欺压、随意侵害,就是对寺里的普通喇嘛,也是肆行欺凌、滥施殴辱。虽然寺庙有横征暴敛来的巨额收入,但多为上层喇嘛吞没,普通喇嘛靠寺庙供给根本吃不饱。

一个普通喇嘛意希洛追,看到从各寺庙里发现的大批人头、人骨、人皮之后,愤怒地说:“这些东西难道会是大喇嘛大贵族的吗?这都是我们穷喇嘛穷百姓的,是他们杀死穷人搞来的!”

红旗卷起农奴戟

这样的境况持续了千年,直到老祖母口中的“金珠玛米”出现。当年进藏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等部队。毛主席说,西藏没有革命基础,没有建立过根据地,那里的人民对解放军、共产党不了解,十八军到西藏要团结群众,为群众服务,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因此,十八军仔细研究藏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要求指战员们理解和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进入藏族聚居区后,尽管部队一路上补给非常缺乏,但指战员们坚决不打飞禽走兽,也不抓河里的鱼,对藏族群众秋毫无犯。遇到佛塔、玛尼堆,指战员们都会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顺时针左转。大部队为了不扰民,不会住在藏族群众家里,也不会住在佛寺里,都是在野外搭帐篷。军长张国华要求战士们给藏族群众当“长工”,一路上帮助他们干农活、修房屋,让他们与群众在劳动中相互了解。有时难免在群众家中借宿,部队就开展了一项“满缸运动”,即帮群众挑水,保证群众家的水缸是满的。

十八军还一路免费为藏族同胞治病,深受群众欢迎。过去,藏族同胞看病很难。穷人生病大多耗着,没钱买药,也请不来医生,有时会请喇嘛念经。部队卫生队免费治病的消息传开后,藏族同胞就络绎不绝地上门求医。卫生队的战士还编了句顺口溜:“头疼发烧,阿司匹林三包,欢迎藏胞来找。”

十八军进藏的给养都是自己携带,为此还建立了牦牛运输队。队里很大一部分人是藏族土司家的长工,他们能适应高原气候,又很会赶牦牛,成为了运输队的主力。运输队一路上需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有时还需要在高山上过夜,条件相当艰苦。十八军当时付给这些藏族同胞双倍的工钱,而他们以前为土司干活是不可能有工钱的,这让他们感动不已。

十八军以人民军队特有的热忱和纪律,逐渐消除了当地藏族群众心中的疑虑,让他们感觉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汉人”。

改革西藏社会制度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善生活水平是西藏人民的根本愿望,封建农奴制黑暗落后,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当时的特殊情况,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耐心劝说和等待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中明确写道:“对于西藏的现行制度,中央不予变更,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协商的办法解决之。”这要求西藏地方政府自行改革农奴制。

但民主改革会从根本上动摇农奴主阶级的利益,必然引发他们的激烈反对。从1952年起,农奴主就开始发动零星叛乱。1955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做出了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这更是让农奴主们恼羞成怒。1959年3月10日,以十四世达赖喇嘛为首的农奴主反动势力悍然掀起全面叛乱。人民解放军随即采取行动,坚决平息叛乱。至1961年底,西藏地区的农奴主叛乱武装被彻底清除。

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解散旧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行地方政府职权,直接展开民主改革。农奴背负的债务被全部废除,叛乱农奴主的土地被直接发放给负责耕种的农奴,农奴和农奴主之间的所有人身依附关系被彻底解除。至此,西藏地区的农奴制被彻底废除,饱受压迫的底层藏族人民终于得以拥抱光明的发展前途。

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1963年的一天清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广播中传来了这样的歌声。动人的旋律立即吸引了一位年轻学生驻足倾听,她就是来自西藏的才旦卓玛。才旦卓玛是农奴的女儿,歌词中一字一句讲述的,正是她的心声。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她找到自己的老师王品素教授,希望她能教自己唱好这首歌。

当时,全国正掀起向雷锋学习的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筱舟(笔名蕉萍)。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也就是说,《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汉语歌曲,而才旦卓玛当时还没有熟练掌握汉语,王品素教授也担心唱藏民族歌曲的她丢失了自己的风格。但才旦卓玛坚决表示:“我目睹了农奴翻身做主的幸福生活,亲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歌里唱的就是和我一样的心声,我一定要唱!”

王品素教授非常感动,为才旦卓玛找来曲谱,又一字一句地给她抠歌词。才旦卓玛后来回忆说:“我汉语基础差,人家学1、2个小时就可以了,我学了2个多月才过关。老师随时随地会抽查,问我歌词中的意思,所以这歌也永远印在我的心里。”王品素教授还请到了这首歌的作曲朱践耳老师来听才旦卓玛的演唱,他也被才旦卓玛的真情流露打动了。他们感觉到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是心灵深处的歌唱。

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惊艳了校园,火到了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又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2021年5月10日,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组委会授予才旦卓玛“特别荣誉奖”。舞台上,84岁的才旦卓玛再次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后台,她却像一位邻家奶奶,和年轻人拉着家常,说说当年农奴的苦,聊聊今天的幸福生活,讲讲妈妈给她起名字的意思……

她出生于日喀则的一个农奴家庭,妈妈给她起名“才旦卓玛”,“才旦是长寿的意思,卓玛是度母仙女的意思,才旦卓玛就是长寿仙女。”但在那时,农奴和他们的子女毫无人格尊严,更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利。她的父母长年为农奴主种地,她年纪小,就去放牛放羊,只有歌唱,能慰藉心灵……

以和平解放为起点,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西藏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西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正是:

往事越千年,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执笔: @幻想浅绿、志海(史图馆)

user avatar

“西藏前因购办军械,有所谓‘耳朵税’,凡有耳之动物,如人,如马,月征两藏卡,倘不缴纳,则割耳示罚,诚苛杂中之奇特者矣。”

“拉萨乞丐多之最大原因,为西藏政府苛捐人民所演成,此类无告贫民,平时鹄立街市,鸠形菜色,实属可怜。职为表示中央对僧俗人民一体待遇起见,乃派员按名发赈,计数有二千余名,亦云惨也。”

“云南商人马青山来云,色拉寺不法喇嘛常结队通衢毁辱汉商,警察惮不敢问,可谓横行已极。吾不知负治安之责,何以对地方人民也。”

“汉商以中藏交涉,不得要领,多畏祸不敢来署。一则见其胆怯,一则西藏政令之严酷可见一斑也。”

“近日市中流氓,常对本署卫士有侮辱行为,余令副官严饬各卫士忍耐,不得起衅。一面告知噶厦,免生事端,为反对派所快也。”

“拉萨无赖喇嘛甚多,常有杀人越货事,小暴动亦习见不鲜云。”

“藏人皆戴毡帽,帽有护耳,饰以金边,亦颇美观。昨见大昭寺喇嘛诵经后,蹲溺于途者数十人,此亦普通习惯耳。”

以上记载全部出自1934年负责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的国民政府专员黄慕松所写日记《使藏纪程》。

概括一下就是西藏当局发明各种意料之外的苛捐杂税,凌虐汉商,挑衅中央,拉萨城彼时遍地乞丐和屎尿,毫无社会秩序。

事实上,在西藏解放之前,不仅是底层农奴,就连达赖的性命都如风中之烛般。

说到底,没有中央强有力的保护,靠金瓶掣签上位的达赖,终究只是西藏各个政治势力手中的玩物。

从1808年上任的九世达赖隆朵嘉措开始,一直到十二世达赖成烈嘉措,随着清朝国力的日趋衰落,几位达赖的寿命出现了跳水式滑坡:

九世达赖隆朵嘉措:11岁
十世达赖楚臣嘉措:22岁
十一世达赖凯珠嘉:18岁
十二世达赖成烈嘉措:20岁

连续4代早夭,都是莫名其妙突然暴死于布达拉宫,其中3任死在即将成为参天大树的20岁左右的亲政年纪。

你说这不是政治阴谋,谁信啊。

包括黄慕松去祭祀的那位十三世达赖,最后的死因也颇有可疑之处。

按照传统习惯,当达赖喇嘛患病时,应请乃均护法神汉来攘灾,当时所请的乃均寺护法神汉名叫洛桑索朗。乃均护法神汉到达之后便开始跳神问病,跳着跳着说,达赖喇嘛应当服用一种叫“感冒灵十七味”的药,并亲自准备了一杯汤药。大多数亲历此事的人都说达赖喇嘛拒绝服用这种药,可是护法神汉硬是把药倒进了达赖喇嘛的嘴里。服药之后,达赖喇嘛的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不省人事,再没有说过一句话。——《喇嘛王国的覆灭》

user avatar
“东方出了个顶红顶红的太阳,太阳里站着个顶高顶高的菩萨,他什么都看得见,他看见了这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人在受着最深最深的苦。菩萨的手一指,菩萨兵就越过了千山万水,来解救人们的大苦大难。每个菩萨兵的头上,都顶着一颗五个角的红星星。​
————出自1964年的八一制片厂电影《农奴》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前后,去西藏林芝,到藏民家做客,带了些礼物。有个藏族老婆婆,不会说汉话,需要身边的人帮助翻译,她知道我是从外面来的,就一直问是不是北京的毛主席把我们派来的,还带来了礼物,她不停地说着党和毛主席的恩德,讲着当年的事:

解放前寺里放贷,几生几世还不完,也吃不饱,后来金珠玛米(解放军)来了,解放了,才活得像人一样,孩子有书读,还有汉人干部来帮我们,分地,修房子,生活变好了…………

彼时那里仍很贫困,但相比解放前,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那位老婆婆的近况我们不得而知,但那里已经全面脱贫,解放前的吃人的农奴社会,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推荐一个回答,大家可以看看解放前西藏农奴的真实样子

为什么藏族中高僧很多? - 刘海光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67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藏在“解放前”,也就是1951年之前,是一个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西藏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不是一个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拥有独特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社会。要详细描述那个时期的西藏,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政治体制:政教合一的贵族统治西藏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政教合一”.............
  • 回答
    解放前在西藏做喇嘛,那是一段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生活,充满了宗教的虔诚、严格的戒律、艰辛的修行,以及与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连接方式。其体验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既有精神上的满足,也伴随着物质上的贫乏和生活上的不便。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解放前在西藏做喇嘛的体验:一、 进入佛门:为何选择成为喇嘛?在当时的西.............
  • 回答
    战后的波兰,对于“自由波兰”部队在西线奋勇作战,但故土最终却由人民军解放这一事实,国内民众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撕裂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军事胜利归属的问题,更牵涉到波兰民族认同、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国家走向的深刻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西线作战的波兰部队,尤其是安德斯将军领导下的第二集团.............
  • 回答
    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岛西南、东南等周边海空域组织的实兵演练,毫无疑问释放了多重信号,其意图之深远、信息之密集,值得我们仔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性的军事活动,更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一次具有高度针对性和战略考量的行动。首先,这是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的严厉警告。 此次演练选在台湾.............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曾经横亘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这剧烈的动荡之中,如果当时西方世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悍然入侵俄罗斯,那么这个星球的历史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写,其后果之深远,甚至超乎我们今日的想象。想象一下,那是1990年代初。俄罗斯,这个新生的国家,就像一个刚.............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苏联的巨轮仿佛已经触礁,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经济的困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戈尔巴乔夫,这位被誉为“改革者”的领导人,一边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体制,一边却又在亲手撕开它的肌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或许真的曾在某些高层脑海中闪过,一个.............
  • 回答
    西安解封后出现的“报复性消费”现象,尤其体现在人们排队购买衣物和热衷于品尝美食胡辣汤上,这背后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隔离期结束后人们倾向于“报复性消费”,是因为他们长期压抑的需求在解除限制后得到了集中释放,同时伴随着一种补偿心理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关于“未解放的西藏有多恐怖”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复杂历史和多方解读的议题。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不同视角的影响,对这段时期的描述存在较大差异。“未解放的西藏”通常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于1951年进驻西藏之前,也就是西藏农奴制社会时期。对于这一时期,不同的历史学家和亲历者有着不同的描述和侧重点。一些研.............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说实话,在西藏,你看到的丰田陆地巡洋舰(LC)数量之多,确实会让你产生“西藏就是LC的天下”的错觉。当然,你说的路虎、悍马、奔驰、宝马那些越野能力强的车,也都有人在西藏开,只是数量上和LC比起来,就差了不止一个量级。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定居西藏,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决定,也不是一个能简单套用模板来描述的体验。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一次与土地和时间的深刻连接。如果你问我,“西藏是什么样的?” 我会告诉你,它不是照片里精心滤镜过的风景,也不是电影里渲染的神秘。它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感受,一种需要你用整个生命去体会的.............
  • 回答
    在西藏建设大规模风光电场,这是一个既有巨大潜力,也面临诸多挑战的议题。很多人一听到“西藏”和“新能源”,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辽阔的高原、充足的阳光和呼啸的狂风。这确实是基本面,但要真正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大规模、可持续的电力输出,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西藏发展风光电场的先天优势: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藏在风光资.............
  • 回答
    关于“西藏新疆高考是否容易”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被误解的议题。简单地说“容易”或“不容易”都失之偏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才能看到背后真实的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高考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公平,是为所有考生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以选拔人才。 这一点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包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西藏到牧民家住一段时间,这是一种非常深度且难忘的体验,但同时也需要细致的准备和周全的考虑。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指南,希望能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一、 前期准备:认识到可能性与挑战 认识到可行性: 西藏部分地区,特别是牧区,确实存在接待游客到牧民家住宿的传统和可能性。这通常是为了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也让.............
  • 回答
    援藏干部在西藏的三年,作用可大可小,具体取决于干部本人的能力、心态、驻地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总体来说,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看得见的物质层面,也有深远的精神层面。援藏干部在西藏的三年能起什么作用?1. 引入先进理念与技术,助推地方发展: 经济发展层面: 许多援藏干部来自经济发达.............
  • 回答
    关于“在西藏可可西里等无人区,别住在车里过夜”的说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和潜在的危险,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你真的打算深入这些原始而壮丽的土地,了解这些规矩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无人区”这三个字的分量。可可西里、羌塘等等,这些地方之所以被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