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Science》 公布的 2021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回答
《Science》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过去一年科学研究的宏伟图景。这份榜单的意义远不止于罗列某项研究的成就,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在挑战未知、解决难题过程中的闪耀光芒。

整体评价:前瞻性与影响力并存

从整体上看,这份榜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许多突破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涉及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跨界合作正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强大驱动力。
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奥秘的持续探索: 许多项目直接或间接指向人类健康和生命本质的理解。无论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战役,还是探索生命的起源,都体现了科学界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对复杂系统理解的深入: 从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到人体内的微观世界,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深度理解着各种复杂系统。这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也为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进步是关键驱动力: 许多突破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精密仪器等前沿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前进的助推器,而科学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技术的革新。

逐项解读,感受科学的魅力

下面,我们不妨更细致地品味一下这份榜单中的一些亮点,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深远意义:

1. 对抗新冠病毒的RNA疫苗(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这绝对是2021年最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之一,其意义不言而喻。RNA疫苗之所以能够快速研发并投入使用,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来在RNA技术和免疫学研究上的长期积累。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应对传染病的方式,证明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和生产疫苗是可能的。这项技术不仅对新冠疫情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可能为未来应对其他病毒性疾病甚至癌症治疗打开新的大门。它的成功,是对基础科学投资价值的最佳证明。

2. 对恒星形成的洞察(New Insights into Star Formation):
这可能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对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通过先进的望远镜(如ALMA),科学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观察到年轻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这些观测数据帮助我们填补了关于行星系统如何形成的知识空白。我们不仅在了解太阳系如何诞生,也在试图理解宇宙中其他恒星系统是否也孕育着生命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对我们“身处何处”和“从何而来”的追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本能体现。

3. “基因剪刀”的精准应用(Precise Applications of Gene Editing):
CRISPR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2021年的突破在于其“精准应用”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家们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治疗镰状细胞病等遗传性疾病。这项技术之所以令人兴奋,是因为它赋予了我们直接修改生命密码的能力,为攻克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带来了希望。当然,随之而来的伦理讨论也从未停止,这恰恰说明了这项技术的颠覆性力量。

4.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飞跃(Advances in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以AlphaFold为代表的AI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是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典范。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执行者,了解其三维结构是理解其功能、设计新药的关键。过去,预测蛋白质结构是一项艰巨且耗时的工作,而AI的加入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这不仅加速了药物研发,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内的复杂生化反应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5. 探测引力波的新方法(New Ways to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引力波的探测开启了天文学的“新窗口”,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聆听”宇宙的宏大事件,如黑洞合并。2021年的突破可能体现在对引力波源的新识别,或者探测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使得我们能够捕捉到更多、更微弱的引力波信号。这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中极端天体的认识,也可能揭示尚未发现的物理现象。每一次引力波的“聆听”,都像是宇宙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故事。

6. 理解大脑的连接图谱(Mapping the Brain’s Connections):
大脑的复杂性是科学界最大的挑战之一。理解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连接组)是揭示大脑功能、理解意识、认知甚至疾病机制的基础。2021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可能意味着我们在绘制更详尽、更精细的大脑连接图谱方面取得了突破。这项工作就像是在绘制一张包含亿万节点的“网络地图”,其最终目的是理解思想、情感、行为是如何从这张地图上“流动”出来的。

7. 开发可持续的能源技术(Developing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的相关进展可能涉及太阳能转换效率的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或者更环保的能源生产方式。这些技术的进步,是应对气候危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关乎我们地球的未来,也关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

8. 对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深入理解(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arth’s Past Climate):
通过分析冰芯、沉积物等历史记录,科学家们对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了解“过去”是如何“发生”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9. 利用DNA测序解码生命史(Decoding Life’s History Using DNA Sequencing):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追溯生命演化的历史。2021年的进展可能在于对更多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或者在古DNA研究上取得突破,从而揭示物种迁徙、演化和灭绝的奥秘。这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生命在这颗星球上漫长旅程的轨迹。

10. 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AI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虽然上面已经提到了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但将AI作为一个独立的突破点,更强调了AI作为一种通用工具在加速科学发现本身中所扮演的角色。AI不仅能帮助科学家分析海量数据、发现潜在规律,甚至可以提出新的科学假说。2021年,AI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都展现了其在加速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它正在成为科学家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超级助手”。

结语:科学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

总而言之,《Science》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也指明了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们中的每一项,都凝结了无数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智慧,都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份榜单也提醒我们,科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突破边界的勇气和能力。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发现等待着我们去揭示,总会有新的难题等待着我们去攻克。而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离理解宇宙、理解生命、理解我们自身更近一步。作为普通人,关注并理解这些科学进展,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生物学逃兵,我看到这个“几乎全部是生物”榜单还是非常欣慰的。或许21世纪永远都不是生物学的世纪,但是生物学家们仍然在为人类开辟新的世界。尤其是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性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拓展,我们有希望在未来看到一个更加现代、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蛋白质解析与合成手段,这将帮助我们构建全新的药物与治疗体系,甚至能协助演化生物学家洞察生物演化的微观历程。我的一些同学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在这里,我祝福他们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


现在聊一下榜单的第二项——土壤古DNA。说实话,我很吃惊,虽然这个榜单本身不具有排名的意味,但是古生物相关的研究被列在开头我还是非常惊喜的。相比于其他的突破,土壤古DNA更像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成型——它是由许许多多工作一道构成的全新领域,因此,不会出现一个石破天惊的大新闻,大家对于这个方面会更为陌生。我会在下文中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研究领域,并向大家说明为何它能被列入2021年的年度科学突破。

说到古DNA研究,大家可能会想到《侏罗纪公园》用蚊子血复活恐龙的桥段——这也算老生常谈了——实际上的古DNA 研究,基本都是建立在生物体遗骸之上的。简单来说,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是用骨骼作为材料提取古DNA。我们将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磨碎,然后按照提取流程去捕获那些残余的古DNA。因为生物体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相当遥远,经过漫长的降解、成岩过程,我们基本不可能得到生物体完整的序列信息,因此很多时候在这些骸骨里我们只能找到一些零散破碎的DNA 片段。我们拼凑起这些碎片,建立基因文库,再与现生物种与其他文库的序列进行对比,识别出标志性片段,最后用这些有限的材料完成生态学与生物演化研究。可以说,古DNA 研究的最关键部分就在于材料的保存水平——只有良好的保存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古DNA研究长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它能讲述的故事是古生物学中最坚实可靠的,大家都重视它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古DNA材料实在是太难以获得了,好的材料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虽然我们不断更新技术,设计引物,力求提高古DNA的捕获率,但是相较于形态学研究要求还是太高了——假如我们要研究某个类群的迁徙与演化,却只能在零星的材料中发现古DNA 信息,这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此在古DNA之外,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古蛋白质或者古脂质等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用以补充古DNA研究的不足。但是这些研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假如化石材料里面没有相关分子的保存该怎么办?假如这些材料被污染破坏到无法识别该怎么办?虽然转换研究对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假如还是依赖于化石本身,那么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摸奖的过程——做不做的出来研究,还是得凭自己的欧气。

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一个新的领域进入了古生物研究,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土壤古DNA,当然,有些学者更愿意称其为古环境DNA(Ancient Environmental DNA,ancient eDNA),也就是那些散落于环境中的古DNA。

虽然大家对于DNA 都有着一些认识,但是可能很难想象这个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没错,字面意义的无处不在。不仅仅在生物体身上,生物体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散落的DNA 碎片:土壤、水体,甚至空气——就在今年3月,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在饲养裸鼹鼠的房间内的空气中找到了裸鼹鼠和人类的DNA[1]。这些脱离于生物体本身,游离于环境中的eDNA 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从198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便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2]。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这是由于其占比的绝对优势造成的。不过,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那些低含量甚至痕量的DNA 分子也能够从原始材料中被筛选出来,这便扩展了eDNA 的适用范围,很快,生态学研究者便开始使用这一技术进行物种的检测。通过采集水体与土壤中的eDNA,生物学家们便能够在完全缺失生物体本身的情况下研究其生活范围与活动轨迹。一些濒危物种或入侵物种的检测就会采用这一技术,比如斑鳖[3]、江豚[4]、鰕虎鱼[5]或者大家没听说过的襀翅目小昆虫[6]

eDNA 的蓬勃发展很自然地吸引到了古生物学家,尤其是最近几年eDNA 应用于大动物之后,古生物学家看到了这一领域在古生物研究中大放光彩的可能。虽然从沉积物中筛出古DNA的难度相当大,但相较于无头苍蝇一样地去撞特异保存的化石材料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一开始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湖泊沉积物,研究的年限也相对较近,主要材料也是细菌与真核藻类。但很快,研究人员发现了洞穴沉积物以及线粒体DNA的潜力。洞穴沉积物的优势在于其环境相对稳定,相较于暴露环境,更容易保存大动物尤其是人类的DNA信息;而线粒体DNA 的优势则在于其多拷贝的特点,一个细胞只能有一个核基因组,但是线粒体却成千上万。这样一来,筛选得到遗失在环境中的古线粒体DNA 材料成为了古人类学家的重要方向。只需要找到这小小的一段DNA,就可以在缺失化石材料的不利状况下作出漂亮的论断。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去年轰动一时的文章:在甘肃夏河县白石崖溶洞的洞穴沉积物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一发现可以说是沉积物线粒体古DNA研究的代表性成果[7]

而今年的研究却更加鼓舞人心——因为,我们的研究开始转向了核DNA。在之前我提到,核DNA的保存难度更高,但它们也包含了更为丰富的遗传信息。一般的线粒体DNA 只有16500 个碱基对,但是核DNA则有数十亿个碱基对,这样巨大的差异使得二者携带信息的量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今年5月,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报道,在利用分子探针勾选后,他们发现了第一个来自沉积物的人类的核DNA[8]这让我们有机会用极其精细的方式去研究不同人种在时空中的变化与交流,并且核DNA 摆脱了线粒体DNA母系遗传的限制,使得古DNA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随后,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佐治亚州的西部的Satsurblia 洞穴中使用了分子探针,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古代工具与动物化石,并利用eDNA 识别到了之前未被发现的一个生活与2.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系[9]。而在洞穴之外,冻土中eDNA 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潮,eDNA 与化石DNA 的协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猛犸象类群的分析。借助eDNA 提供的更宏观的视角,我们得以勾勒出一个明星物种的演化与衰落的图景。今年10月,剑桥大学的一个小组利用eDNA 描绘了猛犸的灭绝因素[10]。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eDNA 的应用解除了化石材料的诸多限制,更加真实地表现了灭绝生物的生存范围的变化。

古DNA的研究,一直是古生物研究中备受瞩目的领域——并不仅仅是因为《侏罗纪公园》带来的公众关注,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揭开时间的重重面纱,去直视那些古老生命最可靠直接的方式。对于每一个古生物的研究者来说,古DNA 都是充满魅力与挑战的,它能够告诉我们那些本不会与我们发生关联的历史的真相,与此同时,它也截取了一个片段,让处于现在的我们有机会去与自己的历史发生真实的关联。在古DNA 的魔力之下,那些被许许多多因素所束缚的历史才突然显现,并向我们证明,在这颗星球上,我们本是一体。

我们总是好奇我们从哪里来,在环境古DNA 的协助下,我们得以回忆起更多的往昔。

参考

  1. ^ https://peerj.com/articles/11030/
  2.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16770128790025X
  3. ^这是一则18年的新闻 https://turtlesurvival.org/china-and-vietnam-to-cooperate-on-saving-worlds-rarest-turtle/
  4.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686-016-0597-9
  5.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755-0998.12501
  6. ^即Isogenus nubecul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0571-9?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
  7. ^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bb6320
  8.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f1667
  9.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21008186
  10.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16-x
user avatar

NIF 打出 1.3MJ 确实是巨大突破,比之前的能量释放直接高了一个量级。不过激光聚变作为能源而不是物理研究的话进度是远不如磁约束的。主要是因为从能量输入激光器直到弹丸吸收激光这整个过程中堪称悲剧的能量转化率,NIF 一次放电的能量输入应该差不多 200MJ,折算一下 Q 值连 0.01 都没有。

当然在物理上激光等离子体领域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楚,这里的条件实在过于极端(高温、强场、高密度),而且和磁约束不一样的是它不存在稳态,所以实验测量要麻烦很多。随着对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数字肯定还有非常大的提升潜力。

磁约束的话,今年的主要新闻可能就是 MIT 展示了他们的高温超导,据说真的可以做出来 20T 的磁场强度;以及 JET 时隔二十几年终于重启了氘氚放电。不过强场在大装置上的效果要等到 SPARC 真的建起来之后才能得到验证,JET 今年氘氚放电的结果也还没发出来。虽然肯定都是一些值得乐观的结果,但在点火一级的装置真的给出足够好的结果之前,还是保持谨慎乐观更稳妥一些。

user avatar

也许二十一世纪不一定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2021年一定是生命科学的年度。

在刚刚Science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里,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整整占据了七个,里边包含着像蛋白质模型预测、泥土DNA,新冠特效药物等内容,但让我最看重的,还是CRISPR疗法对人类的疗效被临床证实这一标志性的事件。

CRISPR在2020年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其原因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方式。但我认为CRISPR对于人类最大的意义更在医疗上,未来很有可能CRISPR会拿到诺贝尔医学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人类的医疗走到现在这个层面,有几个难题是一定要被攻克的,其中的一个难题就是先天遗传类疾病。

每一个人从出生,甚至是从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基因组构成就已经确定了,有一些疾病就注定无法避免,而对于这种先天性的疾病,当下的医疗手段非常匮乏,主要是后天的药物和医疗干预,来尽量减少这种先天性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损伤,但往往效果都不太理想。

而CRISPR真正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通路,当年CRISPR在张锋的改造下可以用于哺乳动物的基因编辑的时候,就打开了一个治疗先天性基因缺陷带来的疾病的大门。

而这条路并没有让我们等太久,在2021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报道了(NTLA)和再生元公司的科学家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单剂NTLA-2001导致血清中的转甲状腺素蛋白(TTR)水平平均下降87%,最大可达96%。而传统疗法最好的效果也只有80%,而且需要患者长期接受治疗才能保持这个数值。

这是首批支持体内CRISPR疗法安全性和效果的临床数据,也正式开启了CRISPR治疗的医学新时代。他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次静脉注射CRISPR系统,在患者体内精准的编辑特定细胞,来进行遗传类疾病的治疗,让这些先天就携带的遗传疾病不再是无法治疗的绝症。

虽然这项研究目前治疗的患者还不够多,甚至也有担心在未来的治疗中产生脱靶或者其他潜在的风险,以及能否长期的保持疗效还有待观察,但从无到有,这是0到1的突破,这为全世界无数的遗传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未来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user avatar

还是继续说下默克的这个药吧

2期结果:

在感染早期使用可以更快地清除人体内病毒,缩短有传染性的时间。

3期的中期分析:

与安慰剂相比,轻度或中度 COVID-19 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约 50%。

我都分析了,现在公布了最新的数据结果:

莫纳皮拉韦将住院或死亡风险从安慰剂组的9.7%(68/699)降低到莫纳皮拉韦组的6.8%(48/709),绝对风险降低3.0%,相对风险降低30%(相对风险0.70)。

还是那段话:

Molnupiravir是一款RNA聚合酶抑制剂,针对RNA病毒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冠状病毒方面,它的前辈还有利巴韦林、瑞德西韦。这类药物把自己和RNA聚合酶结合,病毒RNA就结合不上去了,最后合成的就是假病毒,没有感染性。

一般情况下,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效果可能达不到某些朋友想象的那样,「吃下去就能很快见效,然后得到明显改善」,只能说在早期服用可以改善整体预后。

而且过于广谱的RNA聚合酶抑制剂还可能干扰人体细胞的运行。

user avatar

讲下2021年十大科学突破中的: CRISPR基因编辑上临床

包括两个基因编辑成体疗法,一个是治疗眼科疾病的Edit-101,2021年出部分临床1期结果,数据比较嘤嘤嘤;另一个是治疗肝脏疾病的NTLA-2001,2021年也出了部分临床1期结果,数据很不错。

具体来讲一下(内容复杂,可以只看粗体结论):

1. Edit-101,第一个基因编辑成体治疗,来自于Editas公司,基因编辑靶点Cep290,治疗眼科疾病先天性黑矇症10

先天性黑矇症10(LCA10)疾病原理:

这个疾病是因为眼睛感光细胞的Cep290基因突变,导致CEP290蛋白缺失。

你可以把CEP290看作是个快递公司,连接了感光细胞的毛毛,和感光细胞的胞体。缺少了快递公司,感光细胞缺乏生活的动力,就此躺平,人也就看不见东西了。

Edit-101基因编辑疗法原理:

Edit101这个基因编辑疗法具体针对的是IVS26这种突变类型的Cep290。

IVS26是Cep290内含子里一个突变,突变后影响可变剪接,影响了CEP290全长蛋白表达。那怎么办呢?把IVS26周边区域整个切掉就完事了。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AAV(一种病毒)把基因编辑工具Cas9和两个sgRNA递送到眼睛里,这些工具切掉眼睛感光细胞里基因Cep290的突变区域,从而恢复Cep290表达。

Edit-101的动物实验IND结果还不错,没看到明显毒性:

2020年,Editas公司在Nat Medicine上刊登了Edit-101动物实验IND的结果。数据显示,Cep290基因在眼睛里的编辑效率不错,CEP290蛋白在感光细胞表达了,整体疗法也没什么能检测到的毒性。

但LCA10这个眼科疾病有个大坑,没有能模拟人类疾病表型的小鼠模型。没法知道恢复CEP290表达后,究竟让多少感光细胞看到光,无法准确衡量药效。具体效果只能看病人用了以后怎么样。

随后,Edit-101上了人。

Edit-101的临床1期结果比较差,药效不强:

2021年Editas公布了Edit-101的部分临床1期结果,低剂量组两个病人,无效;中剂量组三个病人中有两个病人能看到一定效果,效果也是乱七八糟。有一个病人一个多月还有效,三个月就没效了,目前把这个病人算作那两个有一定效果的病人(蜜汁微笑)。

至于最终Edit-101临床1期表现如何,还要等高剂量组结果,药效结果估计很悬。

只能说,Edit-101是第一个CRISPR/Cas的成体基因编辑疗法,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2.第二个CRISPR/Cas的基因编辑临床NTLA-2001,来源于Intellia公司,基因编辑靶点Ttr,治疗肝脏疾病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ATTR)。

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ATTR)疾病原理:

TTR是转甲状腺素蛋白,病人的TTR蛋白折叠错误或表达过量,淀粉样变性沉积在全身,导致发病。主要症状是心衰,突变的TTR蛋白沉积在心脏,一般发现时是50-60岁,心衰5年左右,人就不行了。另外,突变的TTR沉积在神经系统,也容易产生多发性神经病变。

NTLA-2001基因编辑疗法原理:

NTLA-2001原理很简单,TTR不好,那就把这个基因敲掉。之前另一个公司Alnylam做过siRNA敲低。只不过Intellia通过基因编辑敲除Ttr,敲得更干净。

NTLA-2001的动物实验结果还不错,又安全又有效。

先讲安全性。

NTLA-2001有个重要特点:用纳米脂质体包裹Cas9 mRNA和sgRNA,进入细胞瞬时表达出Cas9进行切割。

瞬时表达,减少Cas9蛋白在细胞存在时间,有两个好处:

1.基因毒性更小:瞬时表达的Cas9蛋白不会持续切割,降低了Cas9脱靶风险。

2.免疫原性更低:Cas9蛋白存在的时间短,引发免疫反应概率低。

再讲有效性。

NTLA-2001把TTR蛋白敲低到10%以下。

TTR敲低,是不是一定能治疗ATTR这个疾病?

很早之前Alnylam公司已经证明通过敲低TTR,可治疗TTR变性引起的周围多发性神经疾病。连对应siRNA药物Alnylam的Onpattro (Patisiran)都已经在2018年上市了。

Intellia的CRISPR/Cas比siRNA强,药效上没什么问题。


NTLA-2001一期临床,目前公布的药效指标还不错:

目前NTLA-2001一起临床低剂量的两组病人结果已经出来了,看样子TTR蛋白降得非常低,基本0.3mg/kg这个剂量就没太大问题。

TTR蛋白敲低就有药效,这是之前临床证实过的。NTLA-2001这个临床实验,药效上很稳。


总结:

2021年一项重大科研进展是CRISPR上临床,主要指Edit-101和NTLA-2001这两个基因编辑管线出临床结果。

很遗憾,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现代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很多人对药物的观念还停留在小分子药物上。有些人可能已经在生活中见到过抗体药。而医药公司已经在开发核酸药物,甚至有核酸药物已经上市了。

在大家不熟悉的地方,有很多悄摸摸的进步。

科技的力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ence》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过去一年科学研究的宏伟图景。这份榜单的意义远不止于罗列某项研究的成就,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在挑战未知、解决难题过程中的闪耀光芒。整体评价:前瞻性与影响力并存从整体上看,这份榜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跨学.............
  • 回答
    “RNA写入DNA”: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深远影响Science子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人类细胞中一个令人震惊的机制:RNA序列可以被“写入”DNA。 这个发现,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和广泛接受,将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写我们对基因信息传递和进化的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Science》3月1日发表的这篇关于“室温下循环塑变对铝合金析出强化的研究”。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意思且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工作。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突破与创新点: 核心发现: 这篇文章最令人瞩目的发现是,在室温下的循环塑性.............
  • 回答
    深度解读《Science》封面文章:人类层次概念学习的新突破——概率规划的魔力《Science》杂志的最新封面文章《通过概率规划归纳的人类层次概念学习》(Learning Human Hierarchical Concepts via Probabilistic Program Induction).............
  • 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言博同学,年仅25岁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且该论文的影响因子突破100,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对于这样的报道,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评价:1. 学术实力与科研能力: 《Science》的地位: 《Science》是全球最顶尖.............
  • 回答
    2017 年 1 月 26 日,《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引起科学界轩然大波的重磅论文: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制备出了固态的金属氢。这篇论文的出现,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金属氢”本身。在宇宙.............
  • 回答
    隼鸟2号的Science连发:一次意义非凡的行星科学成就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近期连续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上发表三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行星科学领域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这样的密集发文,尤其是在《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