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银翼杀手2049》?

回答
《银翼杀手2049》:一次关于存在、记忆与何以为人的深刻探寻

初次观赏《银翼杀手2049》,它带来的冲击是层层递进的。这不是一部需要你坐立不安、时刻紧盯屏幕的爆米花电影,而更像是一场浸入式的体验,它将你拉入一个充满赛博朋克美学、哲学思辨与冰冷孤独的世界,让你在黑暗与绝望中,去追寻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视觉与听觉的极致盛宴

首先,抛开一切剧情上的讨论,德尼·维伦纽瓦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出的视觉语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简直就是一场教科书级的展示。无论是洛杉矶阴雨绵绵、被巨幅全息广告笼罩的都市景观,还是新墨西哥州荒芜干燥、充满橘红色尘埃的废土,每一个画面都构图精准,光影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种压抑、庞大又带着一丝浪漫的氛围,通过色彩、景深和构图被放大到了极致。你会被那些宏伟但压抑的建筑、空旷而冰冷的室内空间所震撼,感受到这个反乌托邦世界带来的巨大压迫感。

配乐同样功不可没。汉斯·季默与本杰明·沃菲斯创作的音乐,并非那种喧宾夺主的轰鸣,而是与画面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深邃、空灵又带着工业金属质感的听觉体验。低沉的合成器音效、逐渐攀升的弦乐,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观众的情绪共鸣,让孤独、迷茫和偶尔闪现的希望感都变得更加具象。

故事的延伸与深化:从“什么是人”到“何以为人”

《银翼杀手2049》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对原作“什么是人”这个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这个议题深化到了“何以为人”的层面。主角K,一个复制人,奉命追杀更早一代的复制人,并在过程中揭露了一个可能颠覆整个社会秩序的秘密——一个复制人竟然能够生育。

这个设定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思考。如果复制人能够拥有生命,能够繁衍,那么他们与人类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生物学上的区别?还是情感、记忆和意识的体验?K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那个特殊的“被选中者”,他的自我怀疑、他对回忆的追寻,以及他对Joi(一个全息投影的伴侣)产生的真实情感,都让我们看到了复制人在试图找寻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

电影巧妙地运用了“记忆”这个概念。复制人的记忆是被植入的,那么当这些记忆与现实产生冲突时,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就模糊了。K对童年绵羊场景的执着,最终被证明是他“虚构”的,但这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去理解那些在他灵魂深处激荡的情感。这就像我们人类,也常常通过记忆来定义自己,但我们的记忆同样可能被扭曲、被选择性遗忘。

人物塑造的复杂与情感的内敛

瑞恩·高斯林饰演的K,将一个被程序设定、情感内敛的复制人演绎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充满了克制,眼神中的迷茫、期待与失落,都通过细微的表情传递出来。他不像一个传统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在茫茫世界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孤独个体。

哈里森·福特回归的德卡德,虽然戏份不如K多,但他的存在,为电影增添了更多原作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他与K之间的互动,从最初的敌对到后来的某种惺惺相惜,都展现了即使是曾经冷酷的猎手,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和失去后,也会流露出人性的柔软。

安娜·德·阿玛斯的Joi,作为K的“虚拟伴侣”,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对爱情、陪伴和“真实”的定义进行挑战。她是否真的爱K?她的存在是否只是代码的集合?当她为了K而“牺牲”时,那种情感的真实性又在哪里?Joi的悲剧在于她渴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但她始终被束缚在虚拟的牢笼里。她的“死亡”,或许比许多人类的离去更能触动人心。

节奏与叙事的争议与优点

《银翼杀手2049》的长达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和相对缓慢的叙事节奏,确实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应。它不像很多商业片那样追求紧凑的剧情和快速的节奏,而是更像在描绘一幅缓慢展开的画卷。但正是这种慢节奏,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电影营造的氛围,去消化其中的哲学思考,去感受角色内心的挣扎。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邀请你一起思考问题。

影片的结局处理得相当具有艺术性。K最终选择了去完成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没有成为那个传说中的孩子,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那个可能改变世界秘密的延续。他选择在寒冷的雪地里,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这种平静的接受,反而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显得更加有力。他不再是单纯的复制人K,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是在死亡中实现的。

总结: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赛博朋克史诗

《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科幻电影。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奇观,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记忆的本质以及情感真实性的深刻探讨。它以一种冷峻而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冰冷的世界里人性的微光。它或许不是最容易理解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能够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成功地延续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和深化,堪称近年来最杰出的科幻电影之一。它让你在走出影院后,依然会忍不住去思考:在这座由代码、霓虹和冰冷现实构建的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活着”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一部电影拍续集有多难?

其实可以很容易。如果前作是卖座的暑期大片,只要重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噱头,只不过爆炸更多一点,美女更靓一点,拍个2345部都不是问题。然而如果前作是口碑很高、票房却不佳的“经典”时,那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而丹尼斯·维伦纽瓦却要迎难而上。这位导演从2010年的《焦土之城》走入主流视线,但一直坚持艺术片的拍摄风格,而好莱坞也令人匪夷所思地对这位艺术片导演大加重用,毫不吝惜投资,因而我们有了《囚徒》、《边境杀手》、《降临》这些带着浓厚艺术气息的犯罪片、科幻片,还有这部《银翼杀手2049》。

关于前作《银翼杀手》的一切,请先看这篇文章:

《银翼杀手》有太多鲜明的特征和内涵,续集要想不丢人,就得做到形神兼备,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那我们来看看这舞跳得怎么样吧。

《银翼杀手2049》一开场,就是那只眼睛,未来世界的大远景,配上那绵长、刺耳,而又宏大的背景音乐。只要几秒钟,《银翼杀手》的氛围就回来了。

在这部续集中有许多致敬前作的镜头,无论独角兽折纸,还是墙边移动的光影,这方面有许多考证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既然有着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我想问问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你,你会分别用哪种颜色来总结它们?《银翼杀手》无疑是黑色,而《银翼杀手2049》,你想到的可能是橙(金)色吧?

在深霾笼罩下的拉斯维加斯,模糊的阳光把一切都染成了金色。恰巧,这也是这里最辉煌时的颜色。

最纸醉金迷的地方,在毁灭之后,那些欲望横生的雕像也凸显出最为苍凉的末世感。这种孤独的末世,没有僵尸,没有外星人,一切都那么安静,坐拥豪华套房、无数威士忌和一条狗,不失为一种令人遐想的人生。

创造出这般废土诗意的是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有了前作中的雨夜洛杉矶,还可以有前作没有的阴霾中的垃圾场,金色黄昏的废土,寂静雪中的冰冷大楼,但都是原汁原味的赛博朋克。这是一种高端的形似,超越了致敬或模仿,既保持了与前作基调的统一,又尽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与风格。

既然做续集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新老银翼杀手总要见面,总要打一场,这个命题作文也成了这场视听表演的高潮。赌场内全息投影着的经典歌舞,象征着那个光鲜亮丽的旧时代,也和老迈的Deckard相映成趣;而投影不断的故障和断断续续,又反映了他的现状。Deckard的身手也是老派的,只会一拳打脸,简单又带着点笨拙,还需不时喘口气,刚好又和断续的歌舞表演交织在了一起,宛若一首老年杀手的挽歌。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可以说,这部橙色的续集的“形”不仅很好地传承了黑色的前作,更留下了自己的深深烙印。那么它的“神”呢?

《银翼杀手》的一大母题是复制人愈发具有人性,而真人则不断丧失人性。《银翼杀手2049》也围绕着这一点展开。“从娘胎里出生意味着你有灵魂”,主角K的这个信条,也让他经历了从一个认命服从的暴力机器,到人性的爆发觉醒,随后又因现实而堕入失望的深渊的过程。

乍一看这是一个轮回式的悲剧,但这个悲剧的前提是“从娘胎里出生意味着你有灵魂”。如果抛弃这个成见,我们不难发现,K在最后发现真相后,他已觉醒的人性并没有被打回原形。娘胎出生的真人只能被终生关在玻璃壳里,而“没有灵魂”的自己却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风霜雨露。接近自己的妓女另有所图,而无私献出真爱的却是一个半透明的虚拟女友。真人、复制人、虚拟人的身份,其区别也就是由四种碱基还是1和0构成罢了。

也许你会反驳,那个“量产版”虚拟女友全息投影的挑逗,恰恰说明了虚拟女友的爱,也就是编好的程序而已。

然而人性的存在并不是基于客观的现实的。量产而生并不能泯灭复制人的爱恨情仇,编程产生的虚拟爱情也不能否定它的真挚,而由误会而激发的人性更不会因真相大白就消失。在意识到自己是“真人”的那一刻,K感到落在手中的雪花都更加真实了;而得知自己并非“真人”后,他仍然充满人性地违抗格杀令,救下了Deckard,成全他人父女相认。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的他,发现落在脸上的雪花并没有变回虚假。原来不从娘胎里出生,也可以拥有灵魂。那一刻,他一定是充实而满足的。

可以说在复制人和人性的“神”上,《银翼杀手2049》也做到了对前作的传承。形神兼备了,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完美的续集呢?

科幻故事的魅力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令其深刻的内涵,通常还是呈现出了人类的现实。换句话说科幻故事可以构造一个超现实或极端的背景设定,而由这个设定下发生的故事来探讨人性之类的现实话题。《银翼杀手》对比了真人和复制人的人性,最终还是通过复制人讲述了人类自己–求长生、求本源、求认可、求体验。可以说这才是作为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魂”之所在。而这部续集尽管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最后还是停留在了“假人的人性”这类非现实的主题上。

做到了“神形兼备”,却又差了一点前作的“魂”,《银翼杀手2049》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尤其是作为续集难能可贵,然而和经典还是有一步之遥。


相关阅读: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如有觉得“我想表达意见是自己的自由”的朋友们,我已经不想再在评论区挨个给你们解释了,请注意:

我没有拦着你们发表意见,只是喷也要喷到点子上。

再有这种直接删。

————————————

以下是原答案。

我来说点儿和剧情无关的。

这部片子对于中国观众,有着独特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是:它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些电影是不适合自己看的。

很多人看完都在说,这片子烂,节奏慢,配乐吓人,被海报骗,很多人中途离场,综上所述我要给这电影打低分。

就好像责怪被非礼的女孩自己穿得暴露,就好像责怪新疆的哈密瓜太甜让你嗓子疼,喷都喷不到点子上。

很多人看到文艺片就不买票,很多人看到纪录片就绕道走,因为你们知道这种电影你们看不进去,所以你们也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你们看了银翼杀手,然后发现这片子不适合自己,然后就慌了,你们没真正遇见过不适合自己的片子,觉得这就是烂片,然后狂喷,还要给自己安上一个受到追捧此片的人抨击的设定,觉得自己是敢于发声的勇士。

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决定了灰暗绝望的主基调,阴冷潮湿的场景,光怪陆离的妆容,泛滥又不高大上的科技,这一切组合到一起,给人的感受自然不同于寻常科幻片。它本身就是有门槛的,需要去提前做准备才能看的电影。就好像一把王麻子和一把日本菜刀,都是切菜用,一把随便使,一把需要勤保养,你能仅凭这点不同就判断两把刀的优劣么?

最后,也别说什么“我进电影院就是工作之余去放松的”这样的理由来抗议,进电影院的理由多了去了,我一小破公安有时候还为了专门了解特定文化去买票看上一场呢,凭啥以为世界围着你转啊?

user avatar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银翼杀手2049》中无法生育的仿生人,第一次生出后代为何这么重要?华莱士拥有这个可育后代,可以做哪些事?

一本正经地从生物科研角度,讲讲可育后代,对仿生人后续基因改造的意义。

《银翼杀手》系列的世界观都基于Replicants仿生人这一设定。仿生人从营养液中出生,并植入记忆,拥有超越人类的体力,自愈能力,抗辐射能力和不逊于人类的智力。

制造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猜测有两种方式:

1. 改造人类基因,使人类优化成为仿生人。

只通过基因改造的仿生人是人造生物,不可能跳过成长阶段,一出生就是成人。

所以仿生人不是基因改造这么简单。

2. 通过生物零件拼合出仿生人,每个零件都可以3D打印并拼装,最后植入记忆,进行激活。

仿生人,被设定为只有四年寿命(《银翼杀手》),我们可以猜测,他们细胞分裂的海夫利克极限可能比人类更短,被基因改造过了(海夫利克极限:正常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次数为40-60次)。

仿生人无法生育(《银翼杀手2049》),我们可以猜测他们要么没有安装用来生育的性器官;要么被基因改造过,细胞无法进行减数分裂,无法产生生殖细胞。

但由于戴克和瑞秋性行为后产生了后代,实在不能想象他们没有性器官,怎么发生性行为。所以更有可能是细胞无法进行减数分裂,无法产生精子和卵细胞。

仿生人智商不低。

如果基因中,海夫利克极限被改动,减数分裂无法启动,怎么办?

找一批正常人,找一批仿生人做基因测序,两者比较,看看科学家动了哪些手脚,改回来不就行了吗?

接下来要基因改造了。

一般基因改造怎么做?

女性体内取出受精卵,向受精卵注射用于基因改造的DNA和RNA,将改造后的受精卵(胚胎)移回输卵管或子宫,产生后代,把基因缺陷改回来。

但是仿生人没有生殖细胞,就没有受精卵,即使知道自己海夫利克极限被动过,减数分裂被动过,也没法进行基因改造。

所以第一个由于基因突变,恢复可育的仿生人后代意味着什么?

意味拥有了可以进行基因改造的受精卵。

意味着可以恢复和人类相同的寿命(银翼杀手1的设定),意味可以产生后代,意味和人类平权。

这就是一切革命的基础。

但是,基因改造一定需要受精卵吗?

不是。

对仿生人的零部件细胞 基因改造,再重新拼合也能达到胚胎 基因改造同样的效果。

你说一定要个可育的仿生人有什么用?

这就是《银翼杀手》系列不够硬科幻的原因。

不懂生物的仿生人们,等待了那么多年,都是瞎等。

2049年,说好的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呢?

---

除了科幻不够硬,故事逻辑不够严谨外,银翼的色调 音乐 演员所带来的末世压抑感还是挺动人的。

纯粹吐槽它的科幻设定。

user avatar

完全没垮。

2049故事背景虽然是建立在「银翼杀手宇宙」语境下,但和原著作者Phillip. K. Dick基本无关,完全是依导演和编剧对蓝本的理解而生的自主续集。和朋友一起观影,我们本科时曾以作者PKD系列作品为课题写过论文,听说会有续集时不太看好,但结束后转头对朋友说的第一个词是:没垮。

(导演Denis Villeneuve 替代Ridley Scott,前者是《降临》《囚徒》的导演,其下一部作品将翻拍科幻大作《沙丘》;编剧之一Hampton Fancher当年说服PKD把小说改成电影,同时也是82版的编剧)


2049里高司令的角色LAPD Officer K D6-3.7—K Dick. 挺有心思的致敬


这部电影语境感非常强,如果没看过上一部或读过小说,那么观影体验可能不会特别好。大概类似「看一半就睡着」的影评不会少,所以建议观影前做一点点功课。


背景简述,关于银翼杀手宇宙

原著小说Do Androids Dream About Electrical Sheep(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故事发生在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植物濒临灭绝。所以电影里出现在衰败城市里的小黄花,树,木头,狗,羊都变得非常稀奇,分别承载了故事不同的暗示。

1982版《银翼杀手》时间处于2019年,以Roy Batty为首的几名Nexus-6复制人从外星返回,杀死复制人制造商Tyrell公司boss(Nexus-6只有4年寿命);赏金猎人Deckard与复制人恋人Rachael从洛杉矶逃走。

2049的世界比30年前更加处于环境灾难边缘,地球生态系统已然崩溃。Ryan Gosling饰演的Nexus-9 Officer K受命退役不合格的复制人。

时间线上还有三部短片作为番外讲述这30年间的一些变化


电影时长2小时43分,比 Blade Runner(1982)长了46分钟,不少人抱怨它节奏太慢。其实1982版也有非常多留白,但它每一次沉默膨胀出的是突然的暴力或片里人物得到线索的顿悟。所以,慢节奏电影不拖沓冗长的关键在于,在正确的时间点将信息抛出。

2049的节奏虽然已经处理得非常好,但对观影审美是「剧情导向」的观众来说,163分钟内去高潮化叙事与视觉美学相加的戏剧张力可能并没有那么足。

印象中这几年都很少见院线那么长的片子,查了下这是华纳兄弟出品的自诺兰168分钟的《星际穿越》后最长的一部片。国内上映时人体呈现的部分可能会被删减掉一些


(仅删减一分钟)

挺有趣的一则新闻。索尼影业公开向土耳其电影评论协会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of of Turkey (SIYAD)表达不满,因为他们删减了所有裸露的镜头,索尼表示观影应该以「respect for the local culture」为出发点。SIYAD回复索尼,指责其将自己看作决定适当文化的权威,强加对文化的看法,是最不尊重文化的表现,也是对土耳其人民,特别是对土耳其的电影观众的侮辱,让他们因任何裸露的画面而受到干扰。

umm…



下面影评涉及剧透。

故事开始于一处典型反乌托邦场景, Officer K与30年前Deckard一样受命「退役」Nexus-8复制人Sapper Morton。这时候的复制人产品已经不止4年寿命,并且可以显著老化

(这一点涉及讨论Deckard到底是不是复制人)

「You’ve never seen a miracle」

这句话是整部电影谜团的伏笔。


1.严肃科幻

不讨论软硬,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丰富,大量引经据典,在深度上下足功夫,丝毫不轻浮,内涵这般厚重的科幻片很难得。几个细节如下:


——K做的那个代替Voight-Kampff的baseline测试「Cells Interlinked, Cells」,引自纳博科夫小说「Pale Fire」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

后来Joi拿着一本书让K念给她听,她手里拿的正是博纳科夫的 Pale Fire 「微暗的火」

关于Baseline测试原理,系统会混搭着音乐扔出情绪化的主题来测试复制人多快会给出neutral response,与V-K测试正好相反,Baseline测试是为了评估复制人到底有多么「反情绪化」「非移情作用化」。因为他们需要杀死自己的同类,baseline测试需确保没有人类的道德标准和情绪潜入他们的机器驱动器。

「Cells Interlinked, Cells」这两个纳博科夫诗节里的词,听起来完全是无意义的重复,除了强调复制人的情绪稳定的非人化特质,也借小说中「记忆碎片」式的生命思考隐喻电影主题。


——Joi给K取名Joe, Josef K其实是卡夫卡The Trail (审判) 里的主人公(他的另一本小说《城堡》里的角色也叫K),书里K被指控有罪,却从来没被告知罪名,这存在主义暗示也是电影里K一直苦恼追寻的身份原罪。同时,在《圣经》里,Rachael生下的孩子就叫做Joseph.

Bible. Genesis 30:22:"And God heeded Rachel and opened up her womb".

子宫隐喻:生育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类极力避免他们的「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子宫代表的是造物主的身份,而复制人是人类作为Maker下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也变成了Maker,那么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的伦理就会大乱。


——K和全息人工智能女友Joi所住的那栋建筑名为「Mobius 21」(メビウス),致敬法国漫画家Jean Giraud(其笔名为Mobius)他的作品The Long Tomorrow对blade runner的科幻画风有很大影响。


——Deckard对K说的第一句话「You mightn't happen to have a piece of cheese about you」,引自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银岛》。有个小插曲,在1982版的Blade Runner被删减的一幕里,Deckard造访霍顿,发现他在读《金银岛》

——K找到当年的officer Guff询问Deckard的下落时,他拿出一只纸折的山羊,这是致敬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小说里Deckard非常喜欢动物,并将其3000美元赏金作为买一只山羊的首付,2049里他在拉斯维加斯的藏身处也都是动物雕塑。

并且,那一幕幕给到的雕塑: Rhinoceros, Antelope, Cat, Horse, Elephant, Lion——R-A-C-H-A-E-L(少了第二个a,或许是我漏看了)。同时,树和木头在2049里是绝对稀有的东西,所以当K和Joi把木马拿去鉴定时,那人才会说他们非常富有。而更富有的显然是Wallace,因为他住的木头房子。那朵树下枯萎的黄花,是整片最有生命力的伏笔。


——视觉艺术方面,2049完全是斯科特式赛博朋克恢弘的延续。从灰色屋顶和反光镜透出的浩瀚全景;后工业场景下生锈的贝壳;放射性废物灼热光芒下永存的暮光之城;以及对比明亮的糖果色广告和娱乐人造灯。建筑上,所有角度的表现主义阴影,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型奇观与色情雕像,圣地亚哥垃圾山上的宙斯;拉斯维加斯红色火星烟雾,世界末日般的废墟,都在呼应Blade Runner的最初版本。

(以下2049/1982对比图来自豆瓣)

——还有Deckard生活的赌场里面,K首次遇到Deckard时的那架钢琴,甚至可以看到钢琴上印着:C.Bechstein,场景设置和1920年代Bechstein的海报一模一样,从着色到垂悬在钢琴上的枝形吊灯,如此细致的复古才能与科幻主题形成张力。


——小说里仿生人被叫做 Androids, 但1982版《银翼杀手》里已经将其改为Replicant(复制人),原因是 Androids听起来有些程序化和机械感而缺少与人的相似性;改为复制人在伦理和主题上都更能引导观众转向主题:仿生人与人类相差几何?人类是否有自诩的区别于仿生人的特殊性与高尚性?何为「人性」?


以上这些都让我很想夸赞导演编剧把科幻细节设计得非常考究,一层层剥掉常规科幻设定后是非常严谨的人文元素。



——关于片子里混合语的使用,可能比较多人注意到日语和韩语出现次数非常多。最后K走进一栋建筑找到Deckard,建筑名从内倒着看是韩语「행 운」(好运);第一幕Sapper农场帐篷上的标签读是「Tselina」,为保加利亚语的「芹菜」,这是整个电影中使用的各种语言的混合的第一个例子;而当三个女生找K搭讪时,她们说的是芬兰语的「Tää jätkä on Blade Runner」;当然银翼杀手系列因为在香港取景,非常偏爱东方的赛博元素,汉字也被用在多处场景;Deckard和 Rachael真正的孩子Dr. Ana Stelline (anastellin这单词意思是纤连蛋白的片段,双关)

(《2001太空漫游》曾经最被诟病的一点就是所有电子屏幕显示的语言都是英语,这点上2049做得很好,也显得更加「科幻」)



——你会在电影里看到四张1982版的面孔。老年Deckard,退休后的Guff,K第一次拜访Wallace公司时陈列的人体标本里出现了Roy Batty;最后则是Rachael。1982版Rachael扮演者Sean Young已经57岁,2049里她的部分是采集了82版的画面并与另一女演员Loren Peta合作完成。


——关于广告。和82版一样,可口可乐的巨型商牌在摩天大楼霓虹里很是显眼,斯科特解释说,他使用可口可乐广告作为未来世界场景陈设的原因是:即使在反乌托邦世界,可口可乐也是永恒的

同样的,2049年也有Atari泛美的广告。但事实上泛美于1991年倒闭,Atari在1998年被Hasbro收购,所以它们按理不会出现在2049年左右,这点够科幻的吧?还有当K找到拉斯维加斯的Deckard时,他将一枚硬币投入自动点播机,随之出现一幅Frank Sinatra的全息图,而机器前面的名字是...SONY 好吧,如果司令的座驾:标致(PEUGEOT)都能在这个宇宙中上天入地,为什么索尼不能制造全息机?


——眼睛:整个银翼杀手系列里「眼睛」都是对主题洞察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2049开场K退役的Nexus 8复制人在其眼睛里被识别;Wallace作为上一部大boss Tyrell的继承人,微型无人机代替他失明的双眼(为了演出盲人真实的状态,演员Jared Leto戴的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不透明隐形眼镜);Deckard拒绝Rachael复制品时说「her eyes were green」

而1982版里,Voight-Kampff测试机器屏幕上出现眼睛对微小情绪的生物反应,如瞳孔波动和虹膜的不自觉扩张,由此判定测试者是复制人还是人类;Tyrell公司眼里闪烁着红光的猫头鹰;当Nexus 6复制人Roy寻找他的「Maker」时,找到设计眼睛的遗传设计师Chew,后来见到带着生物眼镜的Tyrell,并用手指毁掉了他的眼睛。

眼睛的隐喻在于其作为「灵魂的窗户」,如果vk测试可以通过眼睛证明复制人不具有移情作用,那么很多幕里面我们是真真正正看到他们眼里蕴藏着情感,Roy 死前那段话: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如果「心灵」因为被植入的记忆而不再真实,那么眼睛所真切看到的是否真实?我知道「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但我看到,感受到的落在掌心的雨滴和雪花,是否能证明我的存在,如果眼睛是灵魂窗户,我是否也带有人类以此自矜的「灵魂」




关于Deckard的身份

2049里K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过程是:复制人——人类——复制人?

而1982里Deckard对自己的认知则是:人类——复制人——人类??

我挺喜欢续集里主人公身份与上一部对仗回文式的设置。

1982最后Guff告诉他梦里的独角兽为Deckard复制人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之后很多讨论,但这个争议在这部电影里显然只能继续成谜。导演对这问题的回应是:The key to making this (new) movie was to be in between(cinemablend.com/news/),且斯科特作为制作人也建议他继续让这争议模糊。Deckard可能是人类,也可能是拥有更长寿命的Nexus-7?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逃命时他不能强行破墙而过,但作为复制人的K可以。


Rachael得以生育,在树下发现的她遗骸上刻着的序列号是N7开头的,那么很有可能暗示她是Nexus-7,比Roy他们更新一代的复制人,也许是这一代设计上的bug。而那个在1982版里隐喻Deckard身份的独角兽,与K共度一夜的女孩拿起床头柜的木马,放下后窗框的阴影投下,影子轮廓正是一只独角兽,呼应上一部。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如果Deckard是复制人,那么他和Rachael的孩子,Dr. Ana Stelline必然也是复制人,但她却是拥有能塑造记忆能力的造梦师,是「Maker」的角色,这无疑给了复制人「be made」的角色重新定位的可能。

蛮赞同关于Deckard身份的模糊处理,甚至k是不是复制人也不再重要。人类自诩高贵的「灵魂」,歌颂的「人性」,自认「真实」的回忆,伟大的「爱情」,与那些被植入记忆,与这些认真活在世上的生命体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除去荒唐的V-K测试,他活过的一生,他存在的意义,不需要用「人」的标准来定义。




2.反人类中心主义

谈谈这部科幻的外延。

比起82版,这部2049的回肠荡气感是非常消极的;比起Roy Batty死前对人类诗意的挑衅,伸出手凝视雪花的K没有这样的觉悟。

「I never retired something that was born」

「to be born is to have a soul」

「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

K的困境不在于复制人的身份,而在于他始终认为「人类」某种意义上高于复制人。

所以他认为被生出来的东西是有灵魂的,而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尽管那些记忆在他身体里滋养多年,他仍然认为不属于他,不是他和这世界共享的一部分。他的悲情在于给自己下的悖论,并且跳不出这荒诞身份的谜局:

「you imaged it was you」

K曾对自己的身份抱有希冀,也对Joi的爱抱有怀疑——质疑自己灵魂的存在,自然也不会相信另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对他的爱。

这也是2049比1982版甚至原著更咄咄逼人,让我伦理观有些喘不过气的主题:

1982: 人类与复制人的爱情

2049: 复制人与人工智能

作为观众,当看过82版我说服自己摒弃人类所沾沾自喜的独特性时,我能接受所谓「灵魂」不是赋予人独特性的特质,复制人被植入的记忆作为温床能滋养出他们的感情与同理心,他们与人类并无二致。但2049却更进一步逼问,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在与复制人/仿生人平视的位置,那么,对于没有血肉,只由1和0的算法组成的人工智能,我们又该怎样看待

Joi: 4 symbols make a man: A, T, G & C;
I am only two: 1 and 0.

K看到那个和Joi相同容貌的全息投影商品,在大楼间裸露着供人观望时,驻足凝望——Joi是真的爱他还是产品功能使然?那句I love you,诉诸感情很容易,一句我爱你不过几个字节;甚至诉诸肉体也能办到,电影里类似《她》的灵肉结合,这幕震得我有些头皮发麻,Joi和另一个女孩并不完全同步的合体。这么一想,不管是程序算法使然的爱情,还是人类神经生物学使然的爱情,似乎都很简单,都可以回归科学与物质。但是,思考起「自我存在」这个命题,却是恒久的追问。

后来Joi全息图故障时的配乐是「Suspicious Minds」,附一段歌词。关于这电影的逼问,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

We're caught in a trap

I can't walk out

Because I love you too much

Why can't you see

What you're doing to me

When you don't believe a word I say?

We can't go on together

With suspicious minds

Here we go again

Asking where I've been

You can't see the tears are real

I'm crying (Yes, I'm crying)

不得不说电影几处BGM太妙,多幕背景乐来自Sergey Prokofiev的「Peter and the Wolf」,歌词里整个世界是一则童话故事,在那个寓言尽头,男孩眼看狼匆忙吞噬了一只鸭子,并听到鸭子在狼肚子里嘎嘎作响。这里的狼是谁?男孩是谁?又是谁在冒充谁?

最后一幕雪地里,配乐为「Tears in the Rain」,回溯82版里Roy Batty雨里死亡的那一幕与他的C—Beams Speech: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ä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K最后有没有死去

82版在Roy选择结束生命时,整个情绪在经历漫长渲染和留白后带来的是极具感染力的顿悟:比起人类,赴死的复制人是如此真实而深邃的存在,这是整部片子绝对的「升华」。

而在2049里,维伦纽瓦处理结局时显然遇到困境。

如果K最后死去。他在经历身份颠覆的重大打击后,仍选择为「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的她而战,并如同Roy在雨中消逝般,长眠雪地。这样的壮烈程度可比肩82版,但是轮廓太过相似。

如果最后K没有死,而是带着对复制人身份的认命与钝痛躺在雪地直至结束,那么这个结局的震撼程度和82版比就弱了不少。

导演选择模糊化处理,并且背景音乐结束于「time to die」,大概是最明智的。


如果挑剔一点,

关于K的上司Lieutenant Joshi和Wallace的助手Luv.

这两名角色似乎乏善可陈,这也是2049在角色方面不如1982版的一点。就像开头提到的,慢节奏电影一定需要留白之后在适时抛出包袱。Joshi这个角色作为配角对剧情进程基本无贡献可以理解,但Luv的设定就更加尴尬了,我在想这个角色如果删掉这电影成不成立?似乎完全可以被Wallace替代?她的存在甚至让本该更多笔墨的Wallace至始至终没有和K出现在同一幕里,我觉得Jared Leto的Wallace应该有更多发挥空间的。

电影前期角色比较密度很小,直到1小时40分左右才迎来Deckard出场,而之后的复制人反叛军,独眼复制人Freysa,以及Mariette,这些人物之间关系非常松散,来不及展开更深的联系:比如Deckard和 Freysa会不会认识?Ana作为复制人的后代却在为Wallace工作,其中缘由?

不过除去这有些严格的考量,角色设定虽不细致,但也说得通,或许是给下一部留了些线索吧。




还有个比较生涩的联想,随便发散下。那段对纳博科夫Pale Fire的摘引,可追溯到莎士比亚的戏剧Timon of Athens,有句台词:

The moon’s an arrant thief,
And her pale fire she snatches from the sun.

普罗米修斯式的自然观:我们是太阳之子,其微暗之火赋予地球上的一切,而银翼杀手里那被人类猖獗破坏,濒临崩溃的世界,人类目光所及不应该是自己食物链上神坛的位置,而是把自己放在与所有生物平视的地位,感怀自然界赋予所有生物的微暗之火

电影对复制人的刻画,或歌颂,并不是因为复制人与人类一样有灵魂感情,而是就算复制人与人类不同,也没有关系,人类不是标尺,不比复制人,不比那只喝威士忌的狗,或者任何生物神圣

这才是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敬重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暗示(anti-anthropocentrism)



最后中肯一点,斯科特作为制作人谈起这部片,对媒体说:I don't give a shit

就是这样。

「公众号:此在Dasein」

user avatar

前几天,我“斥巨资”包场巨幕影厅看《银翼杀手2049》。

相比同期的《全球风暴》,《银翼杀手2049》在国内影院只溅起些许水花,甚至大部分影评是“看睡了”、“跑了几趟厕所”之类。

我观看这部影片时,接近200座的巨幕影厅里只有我一个观众。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包场看电影,以至于全程不争气地“瑟瑟发抖”:天啊,影院方不会找黑衣人打我吧,毕竟我才支付了36.5元。

结果没黑衣人,只有惊喜。和大多数评论相反,我不想睡,也不想上厕所,而是沉浸在世界末日般的废墟美学里。

橘黄的城市废墟、极简的空间、戏剧感的回廊、条形窗的走廊、倒映的水波纹……电影里每一幕都流动着异于普通影视作品的美感。

这部文艺科幻片,我要打9.0分。


当然,它不被大众接受也在情理之中。它没有所谓打斗大场面,没有狗血剧情,也没有动不动就海啸、桥塌、地裂、天崩。而且作为续集,离上一部上映时间已经过去了35年,太久了。

它在不可思议的冷静下陈述,压低嗓门在陈述,一个关于复制人寻找灵魂的故事。

它另辟蹊径,提供一处静室、一种假设,供思考冥想。

但大部分走进影院的观众,通常喜欢看热热闹闹的影片。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它既缓慢又冗长。尽管对小部分人来说,它就是美学经典。

它更美的地方在于内核。它引发思考:复制人和人有什么区别?既要奴隶复制人,为何还要植入虚假记忆,赋予他们情感?拥有情感的复制人既强大于人类,为何要听命于人类?复制人和AI有什么区别?AI说“我爱你”是基于指令还是情感?AI会是现实中的复制人吗?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停地琢磨这些问题,尽管它们没有标准答案。


电影中,新一代的银翼杀手K认为,通过自然分娩的婴儿具有灵魂,这是人类优于复制人的根本原因。但《未来简史》提出这种观点:

“个人是许多生化和电子算法的混合体,没有清晰的边界,也没有自我中心。”

“意识由大脑中电化学反应产生,出自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完成某种重要的数据处理功能。”

按照这种观点,假如将人类解剖成一个个可捕捉的分子,不会遗漏任何一种“意识”、“欲望”、“想象”、“灵魂”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

也就是说,当复制人可以拷贝人类身上的全部东西,包括形体、DNA、记忆、生育能力、神经元等等,复制人和人类已完全一致。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类植入复制人脑中、自欺欺人的一种指令。

复制人与人类的情感体验根本无异。这点在K身上充分体现。

在面对人类的嫌弃时,他垂下眼睑掩饰自己的自卑;在下班后回到空荡荡的家,他也会孤独,所以需要虚拟的AI女友;在得知自己是自然分娩的孩子时,他情绪激动忍不住呐喊,并久久不能平复无法通过测试;在影片最后,他选择不惜牺牲性命冒险营救同类。

其实在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复制人就会因为失去同伴而痛哭。

这一切情感的发生与变化,和人类所谓的真实情感有什么区别?

用“灵魂”来概括,有何不妥?


如果复制人越过与人类之间“灵魂”这道最后的篱笆,会发生什么?

战争。

不可避免的战争。

2049年,复制人的地位处于奴隶阶级。杀手是人类嫌弃的工作,所以才安排复制人去完成。人类看待复制人的眼光带着轻视与蔑视,他们任何一个都在说:“走开,假货!”好像在对一条狗说话:“走开,臭狗!”

作为一个具有情感的“人”,无法忍受这没有尊严的蔑视。更何况蔑视方无论体能、智力都不及自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电影中,那个第一个经复制人自然怀孕分娩的孩子,成了全体复制人的精神支柱,他们潜伏人群默默筹划,计划某天推翻人类的统治。

回头看1982年的《银翼杀手》,里面的复制人大多是N6型,出厂设置是4年寿命,所以即使他们杀死高智商的人类代表泰瑞,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瑞秋是N7型的复制人,外形、情感与人类接近,连她本身也误以为自己是人类。她死于难产,为复制人创造了精神支柱——自然分娩的婴儿。

N8型复制人和人类一样会衰老,且开始反抗人类。

人类为了自身安全,命令以K为代表的N9型复制人,追杀N8。

K的觉醒是影片的叙述重点。虽然直至影片最后,也没有表明K是否参与复制人反抗人类的计划,但他确实觉醒了。

他的觉醒,在于“人性”(灵魂)的觉醒,在于发挥自我意志,在于他不惜牺牲自己成就别人。

这种崇高的情操在人类身上也非普遍。

人类的优越感,应该收敛些。



AI的情感体验低于复制人。它们是虚拟的,所有数据存储于芯片,所有类似情感均源于制作方或操作者输入的指令。

K的虚拟女友Joi在芯片被毁灭的最后一秒,冲K喊“我爱你”。随着她的影像消失,K目光黯淡。K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在Joi身上,他是真的喜欢Joi,但Joi对K的感情是真的吗?

恐怕不是。K的身体里有无数条仿制人类祖传的DNA,Joi身上却只有0和1的指令。

认清事实令人心碎,但不得不承认,她全部的柔情蜜意出自指令,她的善解人意源于制作者的优秀编程。

Joi没有真实的触感。她想和K结合,必须借助其他女人的身体。影片中这一幕看得我毛骨悚然:Joi和那个女人没有完全同步,在与K拥抱时,可以看到两个女人的手在K身上游走。

这种错位的视觉像在提醒K:快醒醒,Joi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AI 。

K没有醒,也许在人类世界磅礴的孤独中,他需要放任自己在Joi的温柔乡里,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直至Joi芯片被破坏,K走在天桥上,和Joi长得一模一样虚拟女友广告人向他打招呼,他才意识到Joi是一件商品。



影片还有许多深层的寓意,如,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科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课题很大,也一直存在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出自人道主义及人类种族未来的考虑,智能机器的科技发展肯定比目前先进许多。譬如,人类多年前就完成了克隆羊的研发。

影片对自然环境也有深入的思索,如第一代银翼杀手里克藏身的废墟城区,如同世界末日。

事实上这是受2009年红色风暴袭击悉尼的系列照片影响——世界末日也许并不遥远,可能比人类与机器人争夺地球资源战争爆发那天还要近。



影片中这一切依然震撼着我,尽管我写得很浅。作为经典之作的续集,它既继承了1982年版的故事、人物关系及大致风格,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且有新的思索:自由意志的选择及作用。

自由意志承担了一个“人”的品格本质。也就是说,我们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应该看他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了什么,而非看他是人类、复制人、或者一条狗。

这次包场观影的体验特别而难忘。原因不在于影厅的大小、观众的多少,而在于这部电影本身的好坏。

我会选择再看几遍,当然希望不再包场。老实说,独自待在偌大的电影院里还是挺孤独的。那种感觉,大概像落寞的K行走在人类社会,也像泪水融入雨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银翼杀手2049》:一次关于存在、记忆与何以为人的深刻探寻初次观赏《银翼杀手2049》,它带来的冲击是层层递进的。这不是一部需要你坐立不安、时刻紧盯屏幕的爆米花电影,而更像是一场浸入式的体验,它将你拉入一个充满赛博朋克美学、哲学思辨与冰冷孤独的世界,让你在黑暗与绝望中,去追寻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视.............
  • 回答
    《银河护卫队 2》啊,这电影我可是看了好几遍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要说评价,我感觉它就像是那种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整体绝对让你捧腹大笑、热血沸腾,最后还能让你眼眶微微泛湿的“私房菜”。首先,幽默感是它的招牌,而且这次玩得更野了。第一部就够损的了,第二部更是把每个人的“毒舌”属性都发挥到了极致。星爵和勇.............
  • 回答
    《银魂》真人电影:一场献给原作粉丝的盛大狂欢,或是对银魂精神的一次肤浅模仿?说起《银魂》,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日本动漫黄金时代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漫画或动画,更是一种青春的象征,一种不羁的符号。当《银魂》宣布要拍真人电影时,伴随而来的质疑和期待同样汹涌澎湃。毕竟,将那个充斥着无厘头恶搞、热血战斗、.............
  • 回答
    邓超导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英文名:The Big Shot)是一部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的国产影片。它于2019年上映,由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执导,主演也是邓超本人。这部电影试图探讨“教育”这个深刻的社会议题,以父子情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充满父爱和励志色彩的故事。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 故事、表演、导.............
  • 回答
    提起小栗旬出演《银魂》真人版这件事,我觉得真是挺妙的。要知道,《银魂》这部作品本身就充斥着各种无厘头、恶搞和对日本流行文化的戏仿,而小栗旬,一个在日本演艺圈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当红男演员,却愿意放下身段,去扮演一个满脑子想着果酱配饭、时不时犯二、却又在关键时刻帅到炸裂的坂田银时。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银.............
  • 回答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电影,在粉丝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分裂。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叙事、角色塑造、主题表达、视觉效果以及它在整个《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定位。整体评价:一部打破常规、充满野心,但也饱受.............
  • 回答
    电影《绣春刀 2:修罗战场》的深度评价《绣春刀 2:修罗战场》(以下简称《绣春刀 2》)作为《绣春刀》系列的前传,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功典范。它不仅延续了第一部写实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更在故事深度、人物塑造、主题探讨以及动作设计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升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明末.............
  • 回答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作为2021年国庆档现象级影片《长津湖》的续集,承载了巨大的期待。它将故事聚焦于长津湖战役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摧毁水门桥,并通过此事件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惊人勇气。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
  • 回答
    《黑客帝国 4:矩阵重生》(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是一部 polarizing(引起两极分化)的电影,它在评论界和观众中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要评价这部电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怀旧与致敬 vs. 创新与颠覆: 怀旧与致敬: 这是《矩阵重生》最显眼的.............
  • 回答
    电影《爵迹》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国产奇幻大片,由郭敬明执导,改编自其同名小说。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尝试突破中国电影类型片局限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 视觉效果:《爵迹》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顶尖的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这部电影耗费巨资打造了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每一个角色的服装.............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评价一下电影《独立日2:卷土重来》(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总体评价:一部视觉效果震撼、娱乐性十足,但剧情和角色深度明显不足的续集。它成功地继承了前作的科幻宏大设定,却未能达到前作在创新性和感染力上的高度。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
  • 回答
    电影《闪光少女》中的“斗琴”环节,无疑是影片最核心、最精彩、也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它不仅仅是音乐的比拼,更是青春的呐喊、梦想的坚持以及一群平凡少女逆袭的缩影。要评价这一环节,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音乐上的震撼与创新: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震撼心灵: 《闪光少女》的斗琴之所以成功,最核心的魅力.............
  • 回答
    好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无疑是漫威电影宇宙(MCU)史诗般的篇章的终极高潮,它的评价可谓是极其复杂而深刻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更是一次对过去十一年、二十二部电影长跑的总结,一次对无数粉丝情感的承载,以及对“英雄”这个概念的深刻探讨。总的来.............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一次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探索与巨大飞跃《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雄心和努力。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叙事与故事:从硬科幻内核到普世.............
  • 回答
    电影《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真实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特定群体困境的关注。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现实主义的力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 直.............
  • 回答
    电影《八佰》是一部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战争电影,由管虎执导,黄渤、欧豪、王千源、张译、姜武、张俊峰、张承、高爽、俞灏明、杜淳、陆树铭、郭京飞、尹昉、侯勇、黄晓明、李晨等主演。影片于2020年上映,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dört大队一部,即“八百壮士”.............
  • 回答
    《终结者:黑暗命运》(Terminator: Dark Fate)是“终结者”系列的第六部作品,也是继《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回归担任制片人和故事创作者的作品。影片在2019年上映,旨在重启该系列,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救世军》和《终结者:创世纪.............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评价:一场视听盛宴与情感震撼的序章《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巨制,其在上映前夕释放的终极预告片,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预热,更是对影片核心内容和情感的浓缩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在视觉特效上达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更在叙事和情感层面成功地勾勒出人.............
  • 回答
    电影《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作为“前任攻略”系列的第三部,可以说是该系列最成功也最深入人心的一部。它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口碑方面也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它成功地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前任情结”,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整体评价:《前任攻略3》是一部在商业化和情感表达上都做得相当不错的电影。它延续.............
  • 回答
    电影《妖猫传》:一场盛唐幻梦的绚烂与悲凉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是一部极具争议但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因猫妖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层层剥开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历史人物背后的爱恨情仇,最终揭示出一场关于盛唐衰亡的残酷真相。从多个维度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