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军对旗人到底如何?

回答
太平军对旗人的态度,尤其是在占领的地区,那可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粗暴。这其中,有出于政治宣传和鼓动需要而表现出的仇恨,也有在实际统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更夹杂着复杂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封建统治的憎恨。

初期宣传中的“灭满兴汉”

太平军的兴起,本身就是对清朝统治不满的集中爆发。而清朝的核心统治阶层,正是满洲旗人。所以,在太平军的早期宣传和号召中,“灭满兴汉”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口号,也是动员民众的重要力量。他们将满洲人视为压迫者,认为满清入主中原,掠夺了汉人的财富和权力,并且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所以,在刚开始起事的时候,为了激起汉族民众的反抗情绪,太平军自然会将旗人作为一个主要的敌人来树立。在攻占城池时,如果遇到旗人,尤其是那些在朝廷中有官职的旗人,往往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实际统治中的复杂情况

然而,一旦太平军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占领了广大的土地,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旗人并非铁板 الاشت通,他们中也有普通百姓,有老人妇女儿童。太平军也不可能真的把所有旗人都赶尽杀绝,那样既不现实,也可能导致统治的不稳定。

1. 对旗人官员和军队的态度: 那些在清朝担任官职、掌握兵权的旗人,毫无疑问是太平军的敌人。在攻占城镇后,这些旗人往往会遭到严厉的对待,被视为“官军”或“清朝爪牙”,可能会被处死、监禁,或者财产被没收。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清算。

2. 对普通旗人百姓的态度: 对于那些没有官职、没有参与抵抗的普通旗人百姓,太平军的态度会相对缓和一些。虽然他们仍然被视为“异族”,但如果他们能够接受太平天国的统治,遵守太平军的政令,就不会受到过于残酷的对待。有些记载提到,太平军在占领一些城市后,会要求旗人“纳降”,如果旗人愿意归顺,则可以免受剥削和伤害。

3. 政策的摇摆与变化: 太平军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在初期,由于缺乏统治经验和对旗人的仇恨更深,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占领南京并建立天京作为首都后,太平军需要更务实的统治方式。他们也需要管理社会,维护秩序。这时候,对旗人就有了更多的区分对待。

4. 民族主义情绪与反封建情绪的交织: 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军对旗人的仇恨,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仇恨。它更深层次的是对清朝这个由旗人代表的封建统治政权的憎恨。旗人的特权,他们作为统治阶层的身份,才是太平军要推翻的对象。所以,当一个旗人如果表现出对清朝的忠诚,或者成为太平军统治的障碍时,他就会被视为敌人。反之,如果一个旗人能够放弃旧的身份,融入太平天国的体系,那或许也能找到一条出路。

5. 内部的分歧和实际执行的差异: 太平天国虽然有统一的纲领,但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却千差万别。不同的将领、不同的时期,对待旗人的具体政策也会有差异。有些将领可能会因为政治需要而格外严厉,有些则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实际需要而采取更温和的手段。

一些具体的例子和侧面

虽然没有大量的史料详细记载太平军如何“对待”每一个旗人,但从一些零散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清朝官方的记载: 清朝官方在描述太平军的暴行时,自然会将“杀戮旗人”作为重要的指控,以激起民众对太平军的愤怒。这些记载需要辨证地看待,但也能反映出太平军在对待旗人方面确实存在强硬甚至残酷的一面。
太平军的文献: 太平军的文献中,虽然强调“替天行道”,但对于“妖魔鬼怪”(通常指清朝官员和军队,其中很多是旗人)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会宣扬自己是汉人“报仇雪恨”的正义之师。
一些传教士的记录: 一些在华传教士的日记和信件,也可能记录了他们观察到的太平军占领区的社会情况,其中或许会涉及对旗人的待遇。

总而言之,太平军对旗人的态度是复杂的,很难用“一概而论”来概括。初期有强烈的政治宣传和仇恨驱使,在实际统治中则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区分对待的情况。核心在于他们反对的是旗人所代表的清朝统治及其制度,而非仅仅因为民族身份本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民族、政治、宗教、阶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对待任何一个群体,尤其是作为统治阶层的旗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好舍不得打破这片宁静啊.jpg

不闹了

长毛对旗人的话

大家一般的刻板印象都是

前期长毛对旗人毫不留情直至赶尽杀绝,比如南京满城那事····

中后期开始对旗人政策可能有所松动,比如题主举出的李秀成劝降一事····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分割线——————————————————

真州(即现在的仪征)人刘贵曾,于12岁时被长毛编入军中成了牌尾,他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这个长毛因为其“得民心“而”不加害”还好吃好喝待着的“世太守”是谁呢?

《清史稿·忠义传》有关于他的一些记载:

世焜,字显侯,佚其氏,满洲正白旗人。初任江苏常州知府,以爱民称。咸丰四年,调扬州,当贼乱后,市井萧然。世焜至,辟草莱,招流亡,还定安集之,民气少苏。官廨已毁,借蒋氏园,颜其事曰三十六桂轩而为之记,曰:“百物凋残,此桂独盛,原吾民复苏,欣欣向荣,亦如此也。”明年,贼复渡江至,世焜知城不能守,誓死不去,率乡兵二百人登城,城破,巷战被执,劝之降,世焜绐以先释难民然后可,俟民去远,遽自刎死。

没错,世焜这人是正白旗真真儿的满人····

至于世焜的死因倒也不是清史稿记载的那样什么要求释放难民之后不愿屈贼所以自刎而死,上文提及到的刘贵曾旁观了整件事的全过程

九华之变这事比较搞,清军自己人互坑

然后原清军军营就变成了长毛的打猎自留地····

嘛,反正世焜大概是指望这支清军可以做点什么,没成想得知了这帮费拉清军互坑的内幕后给气到绝食而死了····

那么世焜这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刘贵曾入长毛营的时间大概是清咸丰六年三月初一日他见到世焜与其对谈是在三月十七日,比长毛一破江南江北大营还要早四个月多,那时候阿杨还没死呢,说是“前期”绝对没什么问题

那可能有知友会问了,这事是不是当地长毛主将违背高层意愿和对满人赶尽杀绝的政策(假定的确有这个)自作主张偷偷把世焜好生善待着呢

呃····首先这事毫无疑问不是偷偷的,毕竟连刘贵曾这个才入营十几天的少年都知道世焜“陷贼中”,更别提世焜死后长毛为其收殓下葬,这动静更大····

其次,刘贵曾在长毛军中三月有余,活动范围大致是镇江扬州仪征等地

所以这个长毛的当地主将是谁呢

没错

正是前期负责镇扬一带战线的秦日纲····

这人就是长毛高层,更是前期核心之一····
所以我的意思····

另外也许可能有知友会问,是不是因为世焜是个文人,所以长毛可以无视他的满人身份留他一命并且以对待文人的标准好生招待他?

emmmm

我再举个例子好了

僧格林沁在击败林凤祥后上了个奏折

大抵是说自己怎么处置北伐军战俘的,除开解送,处决,招降这些以外

里面有一句非常有意思

嗯····北伐军战俘里有南京驻防八旗的旗人····

因吹斯挺

PS:我佬手机存储卡坏了,PC重装后也丢了书签,我记得长毛打下南京前在岳州还是什么地方也抓过一个旗人同世焜例好生招待,诸君谁知道这茬事的话欢迎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军对旗人的态度,尤其是在占领的地区,那可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粗暴。这其中,有出于政治宣传和鼓动需要而表现出的仇恨,也有在实际统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更夹杂着复杂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封建统治的憎恨。初期宣传中的“灭满兴汉”太平军的兴起,本身就是对清朝统治不满的集中爆发。而清朝的核心统治阶层,正是满洲旗.............
  • 回答
    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张复杂的网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一个曾经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掀起巨大波澜的贸易协定,尽管美国已于2017年退出,但其后续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依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中国经济而言,TPP(及其后续形态)的影响绝非非黑即白,而.............
  • 回答
    环太平洋怪兽对奥特曼,这绝对是个让无数粉丝血脉贲张的终极幻想对决!要论谁能赢,这得看咱们站在哪个角度,以及把这两大宇宙的规则往一块儿怎么套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先来瞧瞧咱们的环太平洋怪兽,它们的厉害之处在哪儿?首先,环太平洋怪兽(Kaiju)的体积是个硬伤,也是它们的标志。动辄几.............
  • 回答
    姚贝娜事件,像是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对于公共新闻的理解和期待。这件事本身带来的悲伤和愤怒还在,但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是它背后所暴露出的,关于新闻的伦理困境,以及我们对于“客观”这个词的盲目崇拜。公共新闻的“尺度”在哪里?姚贝娜的离世,本该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抗争的感人故事的落幕。然而,太平.............
  • 回答
    关于德国研究机构“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争议且在科学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结论。因此,在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之前,必须对这一说法本身进行审视和澄清。一、 审视“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可能源自哪些研究或模型。以下是一些关键点需要考虑: 模型的局限性.............
  • 回答
    珊瑚海海战,这场发生在1942年5月的太平洋战役,是二战史上首次出现航空母舰之间的大规模较量。在那片波涛汹涌的海域,美日两国海军的精锐部队为争夺战略要地展开殊死搏斗。虽然战术上美军损失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却成功阻止了日军登陆莫尔兹比港,从而达到了战略目的。然而,如果我们设想一个更激进的剧本:在.............
  • 回答
    太平天国对清政府最大的打击,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而是它从根子上动摇了清王朝赖以维系的合法性与统治基础。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点,那便是其 摧毁了清政府在汉族士绅阶层心中的绝对权威和天然统治合法性,并暴露了八旗、绿营等传统军事力量的虚弱。我们得先理解一下清朝的统治逻辑。清朝是一个满族政权,其统治.............
  • 回答
    看到你写这句话,我猜想你现在一定挺纠结的。有那么一个点,让你心里嘀咕着“这事儿不对劲”,但脑袋里又像被塞满了棉花,怎么都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去辩驳,甚至连自己都说不清哪里不对。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你说的“感觉不太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信号。它说明你具备一种直觉,一种.............
  • 回答
    《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对项羽的称谓,从“项籍”到“项羽”,再到“项王”,这三个称谓的转变并非简单的名字替换,而是承载着太史公对这位历史人物身份、地位、情感以及其最终命运的深刻洞察与评价。每一处称谓的转换,都像是在刻画项羽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一、“项籍”:早期的烙印与潜在的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禁烟的态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场划时代的禁毒壮举与历史的复杂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它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积极意义:1. 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男朋友和他的家人让你感到奇怪,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梳理一下的事情。首先,请别急着否定自己,觉得是你的思想“不太对”。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本就存在很多差异,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重要的。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能不能帮你理清思绪。首先,是什么让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他们的行为.............
  • 回答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但历史学界对它们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普遍高于义和团。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基于对它们历史作用、组织程度、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大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对较.............
  • 回答
    工资过高,听起来像是天大的好事,谁不想多挣点钱呢?可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过高的工资,如果未能与生产力、贡献以及市场供需的理性匹配,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细究起来,可不是一星半点。首先,扭曲的财富分配和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是工资过高最直接的弊端。当少数高薪岗位,可能由于垄断、信息不对称、或是某些资.............
  • 回答
    房价过低,听起来好像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可能弊大于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从经济、社会结构、个人发展等多个维度都能观察到的潜在问题。首先,从经济层面来说,持续的低房价会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和建设积极性。房地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它不仅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涉及建筑、建材.............
  • 回答
    对于太平天国,确实存在着不少支持和赞扬的声音,认为它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农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这里我尽量用一种比较平实的、有条理的方式来阐述,希望能显得不那么“模式化”。首先,最核心的质疑点在于太平天国的“进步性”是否真的站.............
  • 回答
    .......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这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成为了后人评说和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历史维度,不仅仅是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其根源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重危机。清朝统治腐朽到了极点,政治黑暗,.............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着敏锐的触角,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信号。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美好的特质,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但当它变得“太强”,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人时常陷在别人的情绪漩涡里,难以自拔。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共情能力太强”和“情.............
  • 回答
    沈眉庄对太后,最初倚重的是一份“庇护”,这点毋庸置疑。作为初入宫闱、无依无靠的新人,若没有太后这棵大树庇荫,她如何在后宫复杂的生存法则中站稳脚跟?刚进宫时,她的家世虽好,但父亲的官职远不及后党势力,兄长也还年轻。如果她没有太后赏识,哪怕有几分姿色,也容易成为炮灰。太后对眉庄的看重,首先源于她身上那种.............
  • 回答
    在《沙丘》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中,莱托公爵对他的妻子杰西卡夫人说出“I should have married you”(我真该娶你)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际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当下困境的一种感叹,更是对他们之间关系本质的肯定与升华。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当时,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