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研究如甲骨文之类的古文字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研究甲骨文这样的古文字,可不是翻翻字典、看看拓片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从哪里来、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以及我们文明是怎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

首先,它是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文明最重要的“钥匙”。你想想,在文字还没那么普及的时代,能留下的信息就那么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它直接记录了商朝晚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国家大事等等。通过解读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才得以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的面貌。比如,我们知道商朝人信鬼神,占卜的事情极其多,从祭祀、农事、到战争、出行,几乎无所不占。这些细节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如此具体地了解。它就像一个直接从商朝人嘴里说出来的话,鲜活又真实。

其次,它直接回答了“汉字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甲骨文之前,我们对汉字的起源一直有些模糊的猜测。甲骨文的出土,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汉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我们能看到甲骨文中的许多字形,与后来的金文、小篆,乃至现代汉字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比如,“日”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形象地描绘了太阳;“月”字,就是一弯新月。“山”、“水”等象形字,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研究甲骨文,就是在追溯我们这个庞大而独特的文字系统的源头,理解汉字是怎么从图画逐渐演变成今天这样符号化的体系。这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理解汉字演变的规律,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再者,它能纠正和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与偏颇。我们现在了解的许多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后世的史书流传下来的,比如《史记》。但史书往往是“一家之言”,或者受到当时政治环境、作者个人立场的影响,难免会有主观色彩甚至错误。甲骨文作为同时代的原始记录,它记录的是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感受,相对来说更“客观”。通过与史书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别,甚至纠正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比如,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商王的名字和事迹的记载,这些记载与《史记》等后世史书的某些部分是吻合的,但也有些许出入。对这些出入的考证,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全盘接受后人写下的故事。

此外,它还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基石。想象一下,如果连我们最古老的文字都无法解读,或者存在巨大的争议,那我们的文明史该有多么飘渺?甲骨文的成功破译,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之一,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这种传承感和连续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认同来源。每当人们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字,能从中读出祖先的声音,那种连接感和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

更进一步说,研究甲骨文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比如,考古学因为它而获得了更明确的靶向和验证方向。古文字学更是因此而发扬光大,发展出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历史学也因此有了更坚实的原始材料支撑,能够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就连语言学,也能从中研究出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演变,甚至比较印欧语系等其他语系的语言,都可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而言之,研究甲骨文,不仅仅是解读几个古老的符号,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关键一环。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最初的智慧、情感和对世界的探索。没有这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就如同无根之木,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所以,每一次对甲骨文的新发现和新解读,都是在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添砖加瓦,让它在我们今天的视野中,更加清晰和完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授,我看您半天了,您为什么要摆弄这些王八壳子?”


教授在台灯下依然低着头:“这不是王八壳子,这是商代的龟甲,上边刻着甲骨文。”


“甲骨文?这得有年头了吧?我记得好像是得有3000多年?”


教授:“是的,差不多这么久,这些文字严格来说是卜辞,就是殷商贵族和巫师占卜的记录。”


“教授,我不懂啊,您研究这些王八壳...不...龟甲上的符号有什么用啊?您就指着整理这些玩意儿能挣几个钱呢?” 小伙子说完,拿起一片龟甲撇嘴瞅了瞅,然后又“啪”地撂在桌子上。


教授缓缓转过身看着小伙子:“年轻人,你知道精神共同体吗?”


“什...什么共同体?”


教授:“精神共同体,你就好比说,咱们学校就是一个精神共同体。” 说到这,教授站起来插着兜看向窗外的校园:“假如说,明天,咱们学校突然把所有的学生都开除,所有的职工也都离职,然后所有的教学楼和宿舍什么的都夷为平地,那你说咱学校还存在吗?”


小伙子愣了:“不存在了呗...都成废墟了...”


教授摆手:“不,还是存在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重新盖起教学楼,从新招聘教职工,重新录取学生,进而重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如此一来,咱们学校就依然还存在。”


“您这么一说也是啊,原来咱学校能永恒不朽!” 小伙子笑了。


教授皱眉摇头:“不,不是永恒不朽的,只要上级部门下达一个行政命令,取消咱们学校的编制,解散咱们学校,就算是老师依然还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着课,研究生们依然在实验室里肝着论文,咱们学校也都不存在了。”


小伙子满脸困惑:“那您的意思是...”


教授一手插兜一手指向窗外:“咱们学校其实只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存在,它存在于人们共同的精神世界中,只要大家相信它存在,它就存在,如果有一天大家不相信它存在,它就消失了,这便是精神共同体。”


小伙子耸肩摊手:“教授,您的意思我明白了,可这和甲骨文有个毛线关系?”


教授插起腰靠在写字台边缘:“不仅咱们学校是精神共同体,这世界上很多集体都是,公司、单位、企业、集团...乃至国家。”


小伙子惊了:“国家也是精神共同体?!”


教授:“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里有这么一段情节,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美国律师接受委任,为一个被捕的苏联间谍辩护,你要知道,那可是在冷战时期,他那个律师承受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教授端起咖啡抿了一口:“有一天晚上,律师发现自己被跟踪了,他没能甩掉对方,最后只得和跟踪者坐下来交谈,律师发现跟踪他的是个特工。”


小伙子挑起一侧眉毛:“特工?”


教授:“嗯,中情局的特工,特工要求律师以国家安全为重,交代出苏联间谍向律师坦白的情报,但被律师断然拒绝。”


小伙子:“为什么?”


教授:“律师看了特工的证件,发现特工有个德国姓氏,说明特工祖上是德国人,但律师却是一名爱尔兰后裔。律师反问特工,为什么一个德国人的后代和一个爱尔兰人的后代都会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呢?因为他们共同相信一个东西,那就是美国宪法,正是对美国宪法的认同,使得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从属于一个精神共同体,而也正是出于维护宪法的尊严,律师必须拒绝特工的要求。”


小伙子一锤掌心:“我明白了!所以律师那个角色认为美国这个精神共同体是基于他们宪法的,咱们中国也有类似的基础吗?”


教授放下咖啡,正色道:“当然有,而且我们的基础要深厚、博大、恢弘的多,那就是我们的文脉。”


小伙子:“文脉?”


教授:“是的,中国的文脉,这条文脉由历史中无数伟大的文章串联,也正是在这条文脉上,隽永的思想和慷慨的悲歌都被汉字这种符号所记载,从《诗经》到《春秋》,从《琅琊刻石》到《过秦论》,从《兰亭集序》到《祭侄文稿》,从《过零丁洋》到《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挽联》,乃至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铭刻,每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一脉相承,无缝衔接...”


小伙子瞪大眼睛,屏住呼吸。


教授走到小伙子面前,凛然道:“从上古时代巫师请示鬼神的甲骨,到今天学者叩问宇宙终极真理的论文,数千年过去了,书写的载体虽然变了又变,但那些承载中国人情感和知识的抽象符号却始终传承,没有哪怕一分一秒的中断,人类历史中几大自源文明,做到这点的只有我们一支而已。” 教授说到这,缓缓伸出食指比划出一个“1”字。


“正是从甲骨文历经千载传承发展而来的这套符号系统,在今天将东亚十几亿人凝聚为一个精神共同体,这就是为什么同胞们虽然身处两岸三地,却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便是同文同种,这便是......巍巍华夏。”


教授慢慢举起一片甲骨,安静地伸到小伙子的面前。


小伙子脸红了:“教授,我明白您研究的意义了,很抱歉用失礼的问题打搅您。”


教授转身,回到写字台前打开灯:“并不失礼,很多人都会有像你一样的问题,你走时把门带上。”


小伙子关门之前又看了一眼教授的背影,只见昏暗的实验室中,教授面前的写字台突然铺展开去,变成了一片望不到头的原野,教授前方站着无数的人们,有的穿着朝袍,有的套着铁甲,有的拿着毛笔,有的捧着竹简。


在人群的最远方,伫立着一个蒙面的巫师,他身着白衣,头戴彩羽,在细细的低语呢喃中,其手中刻有符号的甲骨开裂了,伴随着那“咔”的一声,启示再一次从渺远的上古而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究甲骨文这样的古文字,可不是翻翻字典、看看拓片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从哪里来、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以及我们文明是怎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它是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文明最重要的“钥匙”。你想想,在文字还没那么普及的时代.............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接地气了!我一个搞科研的,遇到这个问题,简直是“灵魂拷问”啊。每次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小聚,一聊到工作,总有人会带着好奇又有点迷茫的眼神问:“你那个…研究的是什么呀?” 讲真,我有时候也挺想给他们来一套学术报告的,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那结果估计比我读过的所有文献加起来都催眠。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为什么弦论这么多人研究,而量子纠缠的理论突破会产生“第二个爱因斯坦”?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弦论如此吸引人,我们需要知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石: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
  • 回答
    英国的研究发现“戴口罩使人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蓝色医疗口罩”,这个结论确实很有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潜在影响:一、心理学层面:面部对称性的增强和神秘感的营造1. 增强的面部对称性: 遮盖不完.............
  • 回答
    理论物理:点亮宇宙的深邃之光,亦是人类文明的远航之锚理论物理的研究,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而言,其意义绝非止于“求知欲”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文明根基、塑造我们认知边界、并最终指引我们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驱动。当代最顶尖的头脑之所以投身其中,所投入的巨大社会资源,也绝不是一场单纯的智力游戏或奢侈的兴.............
  • 回答
    PNAS上这篇关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容易相互警惕的研究,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社会心理学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集体主义文化“和谐”、“合作”等标签的简单认知,提示我们理解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需要更细致的视角。首先,从研究设计本身来看,它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更具反直觉但又合乎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其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最根本的矛盾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当我们看到非洲大陆上仍有无数人在为温饱挣扎时,却又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探索宇宙或制造更快的飞行器上,这种对比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与驱动.............
  • 回答
    人们对艺术品,特别是绘画,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接触方式:亲身步入博物馆,面对触手可及的真迹;以及通过书本、网络,隔着屏幕或纸张进行深入研究。这两种方式,就好比是触碰历史与品读历史,其意义上的差异,细究起来,是天地之别。当你走进博物馆,目光第一次落在画作本身时,那种震撼是任何媒介.............
  • 回答
    一千年后的人们,必然会将我们的今天视为一段需要深入探究的历史。想象一下,他们会如同我们现在翻阅尘封的古籍,或是观看褪色的老电影一样,带着审视与好奇,试图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络与肌理。他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那些被镌刻在史书上的宏大叙事,比如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或是科技飞速发展.............
  • 回答
    人类研究恐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也对我们理解地球和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外部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一、 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1. 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 连接过去与现在: 恐龙是地球上统治了长达1.6亿年的生物群体,它们的出现、繁盛、演化和灭绝,构成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到英美文学研究时都会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中国人研究英美文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英美文学时确实会面临一些“天然的”挑战,这并非贬低,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文化语境的隔阂: 文学是深.............
  • 回答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然而,术数、神秘学和神学依然有其研究者,并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以及社会文化演进的复杂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至今仍有人研究这些领域: 一、 对人生意义和终极问题的追问:神学与哲学根.............
  • 回答
    关于乾隆皇帝的孝粉,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民间传说中都引起过关注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孝粉”这个说法本身并非官方历史文献的记载,而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说法,甚至可能包含一些误传或演绎。什么是“孝粉”?“孝粉”通常指的是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面食或点心,与孝道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观.............
  • 回答
    浙江大学进行道教内丹的人体研究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的伦理、方法的严谨性以及潜在的意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如何看待这个实验:一、 理解“道教内丹”及其研究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对“道教内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道教内丹: 并非简单的气功或养.............
  • 回答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IC)招聘清北人大研究生,再加上一个绍兴文理学院的本科生,这事儿乍一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说得详实点,也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CIC是个啥地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听名字就知道,这.............
  • 回答
    晋江女频的历史同人作品,在当下确实是一个非常活跃且庞大的文化现象。至于它们未来是否会成为“后世人研究的野史”,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什么是“野史”,晋江女频历史同人有什么特点,以及后世研究历史的范畴和方法。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野史”。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变的领域。比起耳熟能详的郡、县,这些更基层的设置常常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中,以至于很少有人深入探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史料本身的局限,也有研究者的选择倾向。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一个层层叠叠的体系要理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首先得明白.............
  • 回答
    中国在超音速核动力隐形无人轰炸机领域的研发,确实牵动着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神经。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和战略意义。那么,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它与歼20相比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前景?为什么似乎鲜少公开的讨论和研究?下面我将尝试为你一一解读。技术瓶颈:这是一场硬仗,远比.............
  • 回答
    透水熊虫(学名:_Hypsibius dujardini_,有时也被称为“缓步动物”或“水熊虫”,但这里我们特指 _Hypsibius dujardini_ 这个物种,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是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极端微生物,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而闻名。它们因能经受真空、高辐射、脱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