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是小米加步枪而不是高粱加步枪或者是其他的粮食作物?

回答
“小米加步枪”这个词组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以弱胜强的代名词,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文化原因。它并非简单地将一种粮食作物与一种武器联系起来,而是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以及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要理解为什么是“小米加步枪”而不是“高粱加步枪”或其他组合,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历史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战略物资的普遍性与易得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业以北方小米、高粱种植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然而,从整个解放区的范围和人民军队的后勤补给来看,小米(粟)和高粱都是当时北方广大地区最常见、最主要、最易于种植和收获的粮食作物。相比之下,虽然南方盛产稻米,但在解放军早期活动的区域,小米的种植和供应更为普遍和稳定。
部队的地理分布与饮食习惯: 解放军早期主要在北方农村根据地发展壮大。这些地区的农民普遍以小米和高粱作为主食。部队的后勤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人民的支援。为了方便部队的伙食供应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就近取材是必然的选择。小米作为一种耐旱、易于储存、营养价值较高的粮食,非常适合在北方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和供应。
经济和技术限制: 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解放区,工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这意味着军队的后勤保障只能依靠最基本、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小米和高粱的种植和收割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最低,是最能体现“自力更生”精神的农作物。

二、 小米的象征意义与优势:

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小米,作为一种农作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著称。它耐贫瘠、耐旱涝,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也能生长。这种“打不死”的特性,恰恰与当时人民军队在恶劣环境、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依然能够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精神高度契合。小米的生长,是无数中国农民辛勤耕耘、不屈不挠的缩影。
易于储藏和运输: 相较于一些易于变质的粮食,小米(尤其是去壳的小米)相对容易储藏和运输。在长期游击战和运动战中,后勤保障能力至关重要。小米这种特性,能够为部队提供相对稳定的能量来源,避免在转移过程中因粮食腐坏而造成损失。
营养价值与生命维持: 小米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其营养价值并不低,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为艰苦作战的士兵提供基本的能量和营养支持。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够维持士兵的生命活动、保证基本的战斗力,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人民的血肉联系: 小米代表的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部队吃小米,就是吃人民的“血汗”,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粮食供养了革命队伍。这种联系,体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是人民军队生命力之源。

三、 “高粱加步枪”的不足之处:

象征意义的差异: 虽然高粱也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且同样耐旱,但相较于小米,其在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以及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可能略有不同。小米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往往与“朴实”、“勤劳”、“生命力”等概念联系更紧密。
实际种植和供应的细微差别: 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小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可能比高粱更具优势,或者在后勤补给的考量上,小米的储藏和加工环节可能更为便利一些。这些细微的实际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选择。
语言的节奏感和传播力: “小米加步枪”这个组合,在语言学上具有一种简练、有力、富有节奏感的特点。它易于传播,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在口耳相传中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

四、 “步枪”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基础武器的代表: “步枪”代表的是当时人民军队最基本、最主要的单兵作战武器。尽管在数量、质量上远不如敌人,但正是依靠这些“步枪”,以及更简陋的武器(如大刀、土枪土炮等),人民军队才得以与敌人周旋。
技术和装备的差距: “步枪”的出现,就意味着与敌人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敌人拥有的是飞机、大炮、坦克、先进的步枪、机枪等,而解放军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步枪进行对抗。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人民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也反衬出其精神力量的强大。

总结:

“小米加步枪”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偶然的语言巧合,而是对那个时代人民军队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精准概括。

粮食方面: 小米代表着人民军队最基础的生存保障,它朴实无华但生命力顽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是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象征。
武器方面: 步枪代表着人民军队最基本的武装力量,它数量不足、技术落后,但却是人民军队与敌人对抗、争取胜利的最重要工具。

两者结合,构成了一幅鲜明的画面:在物质极端匮乏、装备简陋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的支持和自身的坚韧不拔,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组合,更是精神上的融合——人民的血肉支持、战士的英勇顽强、革命的坚定信念。

其他粮食作物虽然也为革命提供了支持,但小米因其在北方地区种植的普遍性、易于后勤保障的特点,以及其所象征的顽强生命力和与人民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历史的语境中,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最能代表人民军队艰苦卓绝奋斗精神的象征物。它是一种朴素的、充满力量的、能引起最广大人民共鸣的表达方式,所以最终被广为传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米加步枪”不是随口而说,而是有必然性的。小米“打败”其他粮食的因素有两点

1 农业发展水平

2 军事地理格局

先说这句话的出处:

  • 1945年,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们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
  • 1947年,贺龙转述

晋绥军区建军会议总结报告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依靠群众来建党、建政、建军,来战胜一切敌人。没有阶级性、群众性的单纯建设军队,是不行的。毛主席说:“我们的力量就是小米加步枪,如果看不见小米,即群众力量,这支步枪,一定不会有任何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1947年,解放战争还处于第一个防御阶段。而毛和贺的说法,显然都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未来的展望。所以,“小米加步枪”主要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早期。

从顺序看,毛泽东提出概念,贺龙则对具体语义做了解析——“小米,即群众力量”。把根据地的物资供应概括为“小米”,这样问题的内涵就很清楚了:

为什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早期,根据地提供的物资支持主要体现为小米这种粮食?

从农业发展水平说,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北方农田的灌溉率很低。因为小米是主粮中最耐旱的一种,正所谓“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上旱死粟”。

谷子的生长条件

(注意,谷子在北方专指小米,南方才可能代表大米)

谷子是比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142~271,低于高粱、玉米和小麦。苗期耐旱性极强,能忍受暂时的严重干旱,需水量仅占全生育期的1.5%。拔节至抽穗需水量最多,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70%。

谷子为短日照作物,日照缩短,促进发育,提早抽穗,日照延长,延缓发育,推迟抽穗。一般出苗后5~7 天进入光照阶段,在8~10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经过10天即可完成光照阶段

谷子适应性广,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粘土、砂土都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最为适宜。谷子喜温怕涝,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应及时排水。

需水少,只要能集中浇一次,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靠天吃饭。对日照和土地要求也不严格。这么好的作物……就是产量低(以及秸秆少)啊。现在良种加精心培育,在肥沃的土地上不乏有七八百斤的案例,当年谷子一亩地收五六十斤很正常,虽然当时的麦子高粱也就一二百斤,但毕竟有好几倍的产量差异。所以,大家有机会种玉米种麦子,肯定还是不想种小米。

然而,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地主的土地也往往切小块给佃农),改造农田的水平低,灌溉能力差,也没有足够的肥料,很多农民还是被迫种了小米。尤其是晚清的人口早已超过中国生态承载力,不仅仅分布于平原河川,更要占满每一片能种地的山地丘陵。坡地上没法种麦子,也不太好种高粱,所以小米比例很高,在山区更高。等到人民公社改造了土地,用梯田存住坡地的水,用水库渠道把洼地的水提到旱地,旱地有了灌溉,有了初步的化肥,小米的比例就逐渐下降了。(同时盐碱洼地被清除,高粱也下降了)

专家:全国谷子种植面积可望恢复到3000万亩以上-中新网

谷子起源于黄河流域,在很长时期内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谷子年种植面积仍高达1.48亿亩。此后,随着水利设施的改善、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发展,谷子生产面积逐渐减少,目前年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

消失的红高粱-教育期刊网

(这是一个水资源充沛到遍地洼地的县,但谷子比例依然很高)

经过二十几年的集体大会战,全国水库库容由解放初的200亿立方米,增加到1976年的4200亿立方米,增长了整整20倍。而同期全国可灌溉面积由2.4亿亩,增加到6.7亿亩,其中黄淮海流域1.8亿亩。原本遍布三大流域的2.8亿亩低洼涝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经过改造的盐碱地已经不再是高梁独霸的天下。解放前还不见踪影的玉米闯入了孙家口,也闯入了黄淮海旧时的盐碱地,与这块土地上最传统的农作物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卷入这场战争的却不仅仅是玉米和高梁,中国的传统作物谷子(稷)、黍、麻甚至大豆也未能幸免。

农田改造前的1949年,在高密的农作物版图上,高梁和谷子分别占据着11.9%和11.84%的土地,而玉米只拥有可怜巴巴的4.55%。短短八年以后,玉米已经抢占了13.7%的版图,而高梁和谷子已经剧减为4.81%和5.68%。

或许有人会说:农田改造是这场新旧作物抗争的决定因素。事实不仅如此。

孙老汉能清楚地记得1949年各种作物的单产:“小麦也就100来斤,高梁140斤,玉米110斤,谷子大概能打120斤。”玉米既赶不上谷子,更赶不上高梁。

“玉米对肥料的要求比较高,”孙老汉一语道出奥妙,“好在解放后不久就开始有了氨水和磷肥,没有这些东西谁也不敢种玉米。”《高密县志》记载了1 957年各种作物的单产:小麦129.7斤,高梁144.2斤,玉米168.6斤,谷子185.4斤。化肥的使用改变了玉米和高梁的对比,但还不足以成为决定这场战争的根本力量。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1949年全国15亿亩农田,其中1.48亿亩是谷子,即便在华北四五亿亩农田中,谷子也不是主要作物。为什么还要强调小米加步枪呢?

这就要说到军事地理因素——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八路军的主要控制范围在山区:

对比这两张图,可以看到八路军的控制区要么是山区丘陵(太行,北岳),要么是黄河口(清河)、淮河口(滨海)、黄泛区(冀鲁豫),总之是重武器难以通行的地区。而其中山区居多,尤其是根据地(连片红色),山区大概占80%以上。

八路军对根据地的定义是只有我方政权,对方不能来征粮;而游击区的定义是双方均可能获得物资。游击区可以延伸到平原,根据地一般要有山地遮蔽。在灌溉条件差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八路军稳定的粮食供应很少来自水浇地。那1.48亿亩谷子地,在北方农田中算少数,但在八路军的粮食来源中明显算多数。尤其是1942年大扫荡时期,许多平原根据地被压缩到“一枪打穿”的水平,八路军能牢固控制的,也就是少数山地了。这些依附于谷子地的农民,就是八路军最可靠的粮食来源。

所以,八路军尽管什么粮食都吃,但在47年把战线推向国统区之前,无论是打日本还是打国民党,主力部队的硬件就是“小米加步枪”。而八路军-解放军的财税体系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初期货币没有足够的信用,就搞了粮本位货币,基本换算单位就是仓库里比例最高的粮食——小米。直到50年代初,“XX斤小米”还是最典型的工资待遇标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吃饭问题-- 以“小米”为工薪单位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下发了“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警薪给暂行标准(草案)”,对于薪给数额(为每月多少斤小米)作出规定

大学校长:月薪小米1300斤至1500斤;专科学校校长或独立学院院长:月薪小米1000斤至1300斤;教授、副教授:月薪小米800至1300斤;讲师、教员、助教,月薪小米400至850斤;职员:月薪小米250至750斤,工警180至450斤,学徒工120至180斤。(注:每斤小米约合今人民币2元左右。)

国立清华大学职员公会讨论后,于4月16日呈报《建议书》,提出要求:将最低薪额250斤小米拟改为350斤。工农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所需63斤小米(不包括衣、住、教育、医药及其他);家庭以成人数4口计,则每月应需252斤小米;

华北大学生每人每月所需为106斤小米(不包括房租捐税)以4口计每月应需424斤小米。

以我的经验,小米还有一个特性——和其他粮食相比,营养价值和口感基本居中。如果让北方士兵排个序的话,可以大致这样表达:

白面>大米>小米>玉米>高粱

80年代的时候,北方旱区粮食供给是粗细粮搭售的,玉米高粱是粗粮,大米白面是细粮。而小米虽然算粗粮,却是粗粮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谁家的粗粮指标要是买成小米,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到现在也记得我妈对小米的定义:“粗粮中的细粮,细粮中的粗粮”。

此外,小米颗粒小,形状圆,耐保存,(晾干后)体积和重量之间的比例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如果一定要选一种作物作为“标准货币”,当时的北方政权首选小米。所以,尽管1947年后,解放军开始攻占中等城市和周围的平原地区,开始控制大片的麦田和玉米地,但“小米本位”还是维持了很久。导致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说法沿用到建国后。

最后说个巧合,粟裕是解放军关内战绩最强的将领,“粟”是小米,“粟裕”就是小米管够。最后果然是粟裕将军为小米加步枪的队伍开启最大的胜利……

相关回答:

马前卒: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马前卒:「农村邻里关系紧张」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吗?

马前卒:农民是否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消费者节约粮食是否有利于农民?

马前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加步枪”这个词组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以弱胜强的代名词,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文化原因。它并非简单地将一种粮食作物与一种武器联系起来,而是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以及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要理解为什么是“小米加步枪”而不是“高粱加步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消费者都有同样的疑问:明明都是骁龙 855,为什么三星 Galaxy S10 系列(当年旗舰)的价格可以轻松达到五千甚至更高,而到了小米 9、iQOO Pro、一加 7 系列等,定价就在三千多这个区间?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品牌溢价”和“价值感知”的综合考量,不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很多游戏里的BOSS设计思路都比较“偷懒”,上来就是一顿堆料——血量、攻击力、防御力往上加,体型也随之膨胀。但你想到的,让BOSS变得更聪明、更具挑战性,而不是单纯的数值怪,这才是玩家真正期待的。为啥游戏开发不像你说的那么做呢?咱们来掰扯掰扯。1. 成本与周期:这是最直接的制.............
  • 回答
    作为一名“8年米粉”,我真的挺想跟我那些在网上吐槽小米产品各种小毛病的朋友们聊聊。不是说他们胡说八道,而是我自己的体验,确实和他们口中的“普遍问题”不太一样。我一直觉得,咱们家几乎就没有离不开小米的日子了,从我第一部小米手机开始,到我爸妈现在用的各种智能家居,基本都是小米生态圈里的东西。我得承认,网.............
  • 回答
    千元机推荐之所以经常出现小米,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小米的品牌定位、产品策略、供应链优势、市场运营和用户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小米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 极致性价比的开创者与标杆: 小米从诞生之初就以“为发烧而生”的理念和“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定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尤其是在千元机领.............
  • 回答
    关于B站上小米相关的讨论为何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并且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声称是小米用户,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但又有点令人无奈的现象。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B站生态与用户画像: 年轻化和亚文化聚集地: B站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受众群体非常细分,对新鲜事物、技术潮流、.............
  • 回答
    小米手机6 作为一款发布于2017年的旗舰机型,其搭载了当时顶级的骁龙835处理器,并以出色的综合表现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在内存配置方面,小米6 最高提供了6GB的运行内存,而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8GB内存的手机。为什么小米手机6 没有选择8GB内存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成本.............
  • 回答
    “小米是组装厂”这种说法,尤其是在与OPPO/vivo对比时,背后反映的是对品牌定位、产品策略、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市场营销方式的不同认知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绝对的、非黑即白的事实判断,而是一种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市场评价。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化的说法:核心原因:小米早期的品牌定位与OPPO/.............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市面上反渗透净水器价格差距确实挺大的,从几百块到几千块,甚至上万的都有。小米一千多和史密斯四千多,这中间差的可不止是品牌溢价,背后隐藏着不少实实在在的技术和用料上的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反渗透净水器是怎么工作的。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非常精密的筛子,通过加压,把水分子挤过一层.............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大米和小麦绝对是绝对的主角,它们撑起了我们绝大多数的一日三餐。说起来,这事儿可不只是巧合,这里面有大伙儿选择的智慧,也有历史演变留下的痕迹,当然,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命名”游戏在悄悄地起作用。为什么是大米和小麦,而不是小米和大麦?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门儿的事儿。咱们得先从这几种粮食.............
  • 回答
    华为海思和小米澎湃在芯片研发领域,尽管都属于中国科技公司,但它们所收获的评价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累与技术底蕴: 华为海思:沉淀二十余载,行业领军者。 起步早,目标明确: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确实,在手机圈,尤其是新机发布前后,这种“竞品对比”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很多时候观感确实不那么客观。至于 IQOO 一上市就和小米 9 大量对比,并且充满主观色彩,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说起。IQOO 的定位是什么.............
  • 回答
    问:为什么同样是6+64华为荣耀9还要比小米6贵?这确实是一个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会遇到的困惑。简单来说,一款手机的价格高低,是由包括品牌定位、硬件成本、研发投入、营销推广、用户体验以及市场供需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内存和存储的简单组合。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1. 品牌.............
  • 回答
    最近,不少小米手机用户在Google Play商店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提示:“小米视频”被标记为有害应用,并被建议卸载。 这个消息无疑在小米用户的手机安全和使用体验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一向被认为是官方应用的“小米视频”会收到如此严重的警告?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触及到我们对品牌认知的一些深层东西。为什么华为在很多人心里就是“民族品牌”的代表,而小米虽然在全球,尤其在印度市场表现如此强势,却似乎少了那么一层“民族”的认同感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止销量数字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聊聊“民族品牌”这个标签是怎么来的。.............
  • 回答
    .......
  • 回答
    小米高管对华为P30的评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常见的商业竞争策略,通过对比自家产品与竞品,突出自身优势,吸引消费者。但要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则需要从技术、市场和产品定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小米高管的说法:首先,我们要明确小米高管的定位和目的。作为竞争对手,他的发言意图很明显: 贬低竞品,.............
  • 回答
    小米 MIX 系列定位一直都很“特立独行”,这从它初代诞生之初就奠定了基调——引领科技潮流,探索未来形态。但奇怪的是,明明有着“敢玩敢创新”的标签,为什么在“堆料”这件所有厂商都乐此不疲的事情上,到了 MIX 系列身上,小米反而显得有些“克制”?哪怕是定一个足够高的价格,它似乎也没有把能给的都塞进去.............
  • 回答
    小米Global官网在指代MIX系列手机的陶瓷材质时,使用“ceramic”而不是“china”,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明确的原因,而且这并非什么特别晦涩的知识,而是行业内的通用表达习惯。首先,我们得明白“china”这个词在英语语境中的含义。它最核心、最直接的意义是指“中国”这个国家。其次,它也可以.............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