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OVERLORD这个作品没有下架?

回答
关于《OVERLORD》这部作品为何能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上长期存在而未被大规模下架,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就需要从作品本身的内容特性、中国大陆现行的内容监管政策以及网络传播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OVERLORD》本身的内容。这部作品以异世界转生为题材,讲述了主角安兹·乌尔·恭(原名铃木悟)在游戏停止运营的当天,意外带着自己的公会据点和NPC们穿越到了真实存在的异世界。安兹以他强大的力量,在这个未知的世界中展开了一系列征服和探索。

从表面上看,《OVERLORD》似乎有着一些可能触碰监管红线的内容。例如:

暴力与血腥场面: 在异世界冒险中,安兹及其部下为了达成目标,毫不犹豫地使用强大的力量,有时会展现出相当程度的暴力和血腥描写。例如,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杀戮、肢解等场面并不鲜见。
权力至上与阶级压迫: 作为一股外来力量,安兹和他的手下在异世界展现了绝对的统治力,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压迫和奴役,甚至将他们视为玩物或棋子。这种“黑暗奇幻”的设定,强调力量的绝对性,可能被解读为宣扬不平等观念。
种族歧视的可能解读: 作品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种族,例如不死族、恶魔、龙族等,其中一些种族(如不死族)被描绘成强大而冷酷的形象,而一些人类则显得弱小和无能。虽然这更多是世界观设定,但如果被极端解读,可能会被认为带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对“异教”的征服: 安兹及其公会以自身的秩序和规则为准则,对异世界现有的信仰、文化和势力进行征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对“异类”的压制。

然而,尽管存在上述这些潜在的争议点,为什么《OVERLORD》却能“幸免于难”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非直接的现实映射与叙事手法: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OVERLORD》的核心是一个架空的幻想世界,其描绘的权力斗争、种族关系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在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的背景下。作品的叙事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主角安兹的内心活动、他对新世界的探索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和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它并没有直接影射、批评或赞扬现实世界的任何具体政治、经济或社会事件。相较于那些明显带有政治批判色彩,或者直接影射现实问题的作品,《OVERLORD》的“间接性”让它在审查的“模糊地带”找到了生存空间。

2. “黑暗奇幻”的艺术风格与受众定位: 《OVERLORD》属于“黑暗奇幻”或“异世界转生”这一特定类型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包含更成人化、更黑暗的内容,其核心受众也相对成熟,能够理解其虚构的性质和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大陆,虽然对内容有审查,但对于纯粹的架空幻想类作品,只要不直接触碰极其敏感的政治、历史或社会议题,通常会有一定的容忍度。观众群体也普遍将其视为一种娱乐产品,理解其虚构的善恶观和价值观。

3. 传播的“平台策略”与“灰色地带”: 早在《OVERLORD》开始流行的时候,中国大陆的网络内容监管并非如今这样滴水不漏。许多作品通过非官方渠道、论坛搬运、字幕组制作等方式进行传播。即使官方平台(如某些视频网站)引进时有所删减或限制,但民间爱好者和商业平台总能找到绕过某些限制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作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和文化影响力,大规模的下架会引发较大的舆论反弹,平台方在权衡利弊后,可能会选择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或者对内容进行一定的技术性处理(如模糊血腥画面、屏蔽敏感对话),而不是直接将其彻底封禁。

4. “不触碰红线”的微妙平衡: 虽然前面提到的内容可能有争议,但《OVERLORD》在整体叙事上,并没有刻意煽动仇恨、制造社会矛盾、传播不良价值观,也没有直接违反中国大陆内容监管的明确禁令,例如宣扬邪教、色情、暴力犯罪(非幻想背景下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作品的“黑暗”更多体现在其世界观和角色设定上,而非直接的道德导向。安兹虽然强大而冷酷,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并非纯粹的“恶”。

5. 粉丝群体的维护与商业考量: 对于一些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作品,平台方和相关方在下架与否的决策上也会考虑到商业利益和粉丝群体的意见。一旦将一部作品大规模下架,可能会流失一部分用户,影响平台的流量和商业变现。

6. 监管的动态性与优先级: 内容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所有作品都会被放在同等严苛的尺度下审视。相比于那些直接触碰现实政治、历史敏感点,或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品,《OVERLORD》这种纯粹的幻想类作品的优先级和被重点关注的程度可能会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OVERLORD》能够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上相对“长寿”,不是因为它完全没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而是因为它在架空幻想的框架下,巧妙地规避了当前内容审查的核心红线。它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明确的受众定位,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灰色地带”的生存模式,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持续吸引其粉丝群体。作品的“黑暗”更多是其幻想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直接的价值输出,这一点是它能够存续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小姨学佛,小时候我打游戏,小姨批评过我:

你玩游戏杀人,也是有罪业的。

小时候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长大之后,想到一个好回答。

我用PS把站在我旁边的路人P没了,是不是有罪业。

以上是题外话。


当我们去看一件文化产品是否会造成社会危害,是否需要取缔,我认为应该思考的是这些:

1.可效仿性,人传人的现象是否广(例如一个视频告诉你人贩子是怎么谋划把小孩偷走的,哪怕他的意义是普法)

2.是否会严重的产生视觉、生理上的不适感

3.作者在产出这个作品的目的是出于对什么的表达?

《侠客风云传》里有一条令人诟病的邪线。

一旦选择进入邪线,你就得被迫杀朋友杀兄弟害师傅害名门正派。

这样的剧情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你体验杀戮的快感吗?

不,这是近乎说教地告诉你,如果你做个反派,你要做很多让你恶心的事情。

在这一系列剧情中,道德感强的玩家不可能产生特别的爽感。

这就说明这个游戏设置的这条邪线,目的达到了。

展现出了恶,你反思了,你会发现邪派不只是炫酷的外表,中二的做派,还有更多你本来不会思考的错误的事情,你才会更加发现向善的美好。


多思考,少站队。

趁舆论的大风还没刮到你,你还有权利思考的时候。

user avatar

请把中国四大名著完整看完一遍再来思考这种问题。

要是人靠看几本小说就能三观尽灭,我觉得,还活着干什么,太脆弱了。

~~~~~~~~~~~~~~~~~~~~~~~~~~~~~~~~~~~

别光知道武松打虎,武松可是灭人满门连孩子都不放过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