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欧洲贵族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回答
欧洲贵族爵位并非一直都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这个说法更像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比喻和套用。欧洲贵族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起源、演变和具体名称都与中国大相径庭。不过,我们可以从欧洲贵族等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类似“五等”的认知,并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

一、 欧洲贵族等级的演变与早期形态

要理解为何会有类似的等级认知,我们首先要回到欧洲贵族制度的源头。在中世纪早期,尤其是在法兰克王国时期,封建制度初具雏形。国王拥有土地,并将土地分封给效忠于他的贵族(通常是军事领袖),这些贵族则需要提供军事支持、纳贡等义务。

早期的贵族头衔并不像后来那样固定和系统化。一些拥有土地和权力的重要人物,可能是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Count/Earl)、子爵(Viscount)等等,但这些头衔的层级和意义会随着时间和地域而变化。

公爵(Duke): 通常是国王最亲近的亲戚或最强大的封臣,拥有大片领地和大量的军队。在日耳曼地区,“Herzog”(公爵)最初的意思是“军事首领”,而非土地所有者。随着时间推移,公爵的地位日益显赫,成为仅次于国王的最高等级贵族。
侯爵(Marquis/Margrave): 这个头衔的起源与边疆地区的统治者有关。在拉丁语中,“Marcha”指的是边境地带,“Marquess”或“Margrave”即是边疆的统治者,他们通常负责保卫边境,因此拥有更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随着边疆地区被整合,侯爵的地位也逐渐成为一种等级,通常介于公爵和伯爵之间。
伯爵(Count/Earl): “Comes”在拉丁语中意为“伴随者”,最初是指国王的随从或官员。在中世纪早期,伯爵被国王任命来管理国王的某个地区或领地,拥有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在英格兰,“Earl”的地位也相当高,有时甚至可以与欧洲大陆的公爵相媲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伯爵的领地常常是世袭的,成为独立的封建领主。
子爵(Viscount): 这个头衔的出现相对较晚,通常是在伯爵之下,但高于男爵。它的拉丁语“Vicecomes”意味着“副伯爵”,最初可能是伯爵的代理人或助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子爵也逐渐成为独立的贵族头衔,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地位。
男爵(Baron): “Baro”在古日耳曼语中意为“自由人”或“战士”。在中世纪早期,男爵是国王的直接封臣,拥有相对较小的封地,但仍然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在某些情况下,男爵的地位比伯爵还要高,特别是在没有更高级别贵族存在的地区。

二、 为什么会产生类似“五等”的认知?

虽然欧洲贵族等级并非严格按照中国“公侯伯子男”的模式,但之所以人们会产生类似的认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功能和权力的相似性: 尽管名称和起源不同,但欧洲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核心功能上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涉及土地分封、等级制度、义务与权利的交换,以及通过贵族头衔来界定社会地位和权力范围。在欧洲,公爵的地位和权力与中国古代的“公”相近,侯爵与“侯”,伯爵与“伯”,子爵与“子”,男爵与“男”,在某些时代和地区,这种层级上的对应关系是存在的。

2. 历史的演变与统一: 随着中世纪的推进,欧洲各国的贵族体系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一些国家开始明确规定贵族头衔的等级顺序,尽管这顺序并非全球统一。例如,在英格兰,王室的封臣中,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这五种头衔成为主要的世袭贵族头衔,这与“公侯伯子男”的五等排序在表面上非常相似。

3. 文化交流与误读: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会寻找最熟悉的对应模式。当欧洲贵族制度被介绍到中国或被中国文化接受者理解时,很容易将其与中国早已形成的“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进行类比,以求获得更直观的理解。这种类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抓住了贵族等级的核心特征,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两者在细节上的巨大差异。

4. 贵族头衔的“下沉”与“上升”: 欧洲贵族头衔并非一成不变。有些高级头衔(如公爵)可以授予王室成员或最有权势的贵族,而低级头衔(如男爵)有时也可以通过册封或购买获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头衔的意义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早期的伯爵(Count)可能拥有非常大的权力,而后来的子爵(Viscount)则出现在了伯爵之下。这种动态的演变使得不同国家的贵族体系看起来并不完全一致,但“公侯伯子男”的比喻仍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概括其大致的层级分布。

三、 欧洲贵族等级的具体情况(以英格兰为例,因其等级较为清晰)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以英格兰为例来展现欧洲贵族等级的实际情况,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会产生“五等”的联想:

Duke (公爵): 这是英格兰最高的世袭贵族头衔,仅次于王室成员(如国王的儿子、兄弟等)。公爵通常拥有广阔的公国或公爵领地,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历史上,公爵头衔的授予非常谨慎,通常只授予与王室关系最亲近的成员或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领袖人物。

Marquess (侯爵): 在英格兰贵族体系中,侯爵的地位介于公爵和伯爵之间。这个头衔的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在14世纪后才开始广泛使用。侯爵的领地可能曾经是边境地区,但随着国家疆域的稳定,侯爵的地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等级上的区分。

Earl (伯爵): 这是英格兰最古老的贵族头衔之一(对应苏格兰的Earl)。伯爵在封建制度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国王的郡(County)或伯爵领地(Earldom),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在中世纪,伯爵通常是实力强大的封建领主,其地位很高。

Viscount (子爵): 子爵的头衔在英格兰的出现晚于伯爵,并且其地位明确低于伯爵,高于男爵。子爵通常是伯爵的副手或拥有较小领地的贵族。

Baron (男爵): 男爵是英格兰世袭贵族中最低的等级。男爵通常是国王的直接封臣,拥有封地,并被召集到议会(Parliament)中参加会议,这使得男爵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许多大地主和重要的骑士也可以被册封为男爵。

重要补充:

地域差异: 欧洲各国贵族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法国的公爵(Duc)和侯爵(Marquis)的地位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可能与英格兰的同等头衔有所不同。此外,像“Count”在法语中是“Comte”,在德语中是“Graf”,这些头衔的实际权力范围和地位也可能存在差异。
骑士头衔: 除了上述世袭贵族头衔外,欧洲还有许多非世袭的荣誉头衔,例如骑士(Knight)。骑士本身并非一个固定的贵族等级,但许多骑士拥有土地和财富,其社会地位也较高。有时,一些重要的骑士会被册封为男爵。
王室内部等级: 王室成员本身也存在等级,例如国王的儿子可能是公爵,但他的头衔仍然是王室成员,而非独立的世袭贵族。

总结来说,欧洲贵族爵位之所以会被人们类比为“公侯伯子男”的五等,是基于其在封建体系中扮演的相似功能和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国家(如英格兰)中形成的等级顺序。这种类比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框架来理解欧洲贵族体系的层级结构,但需要注意的是,欧洲贵族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具体细节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头衔的起源、演变以及实际权力都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用本土化词翻译国外的东西结果出口转内销导致的常识错误,我是不太喜欢这种事,类似不死鸟和凤凰的翻译,弄得现在大家都觉得凤凰是全身红彤彤的火鸡。“龙”和“龙”的乱译甚至导致现在提到中国龙要专门加注释。

大概当初翻译外国爵位的时候数了数,发现国王这阶层下面大概有五个,就直接沿用春秋五等爵来玩耍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用的太久,反而影响了国内的看法,让人误以为春秋时候封号也是这么一级大一级来的,对国内的五等爵制度产生了奇怪的认知。

我国在西周时的制度,每一个上过初中历史课的人其实都是听过的,那就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公、伯、子。

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啥叫服?服务就是服,你在朝廷内服务天子就是内服,你在朝廷外服务天子就是外服。

公在地位上是最高的,但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因为称公的核心不是你地盘多大,而是你有没有帮天子打过工。

只有在周朝廷做过三公的人才可以称公,比如周公、召公,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殴打了王室一顿在王室挂职的郑庄公。这些畿内贵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并不大。

这些公是一代游,你在任上是公,死了也算,但你儿子就不能算了,不世袭。

而世袭的公爵号很少,按照王者之后称公的原则,只有殷商后裔的宋国为宋公,周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封为虞公和召公,周王季历的儿子封为虢公。

这些公国地位很高,但是因为离王畿太近,没有发展空间,大多泯然于众。

而侯爵则是屏蔽王室的,一般分在边陲,远离中央,作为天子斥候,故而称侯。

为什么我们看书的时候会觉得满地都是公呢?因为“公”除了作为一种爵位,还是一种诸侯的荣誉称号,国人日常可以称呼自家君主为公,死后一般都会允许称公,这时候公是一种死称。我们平时说的齐桓公、晋文公,实际上都是侯爵,在同时代的称呼里他们应该是齐侯和晋侯。

侯,实际上是诸侯体制的核心,整体沿袭殷商时候的制度,将贵族封土外放,侯、甸、男、卫都是殷商官名。

所谓的诸侯,指的是侯、甸、男三级爵位,现在的文献太少,具体的职责很难区分,目前有认为侯是军事贵族、甸是屯垦贵族这样的看法,也有认为只是大小三级的看法。

到后来,甸男已经很少出现,历史的舞台是侯爵的战场。

这里面有一些方国,也就是蛮夷归化的国家,在周初被称为邦伯,经常有人因此混淆这里的“伯”和畿内伯的关系,其实这里的伯虽然是尊称,含义大概就是“蛮族老大”。

这就是所谓的外服。

真正内外服制度并不把畿内贵族作为诸侯看待,内服贵族没有严格的称号,除了天子三公称公,绝大部分贵族,以展示宗族顺位为荣耀,尊称为伯。

这些伯铺满了王畿和诸侯之间的土地。

但是伯也分畿内伯和畿外伯,畿内伯就是王室拿自己的直辖土地封出来卿士,他们同时在天子那里当官,当到三公这个等级就可以称公,但是只是荣誉称号,没资格组建三师。(等级不同可以组建的军队数量是不同的,天子六师,公可以组建三师,方伯两师,诸侯一师。)

畿外伯就比较杂,一部分是一开始就封在外面,比如倗国、霸国,一部分是畿内伯发展的比较大了移出了近畿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一开始是畿内伯,后来因为周王室东迁,他们才变成畿外伯,然后打成了西陲大国,但是他们的爵位一直到僭越称王为止其实一直都是伯国。

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称号,一开始的来历是殷商贵族家没有袭爵的贵族尊称,成周建立后在畿内封过一些子国,但后面主要是分封给内附华夏的夷狄君主,楚国是其中典型。后来楚国地盘大了,想讨一个好封号,周王室不给,楚国就自己称王了。吴国看楚国称王没啥事,就也称王了,结果后来在盟会上被晋国怼。

所以实际上中国的公、侯、伯、子、男,在地位上和功能上都和西方的封君制度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东周以后编出来的五等爵制度也有自己的内涵。最起码,所有的分封权利都捏在天子手里。

而西方就很不同了,西方的封建各级有严格的统属关系,各自又都是自治的,各种你封我来我封你,而且男爵相当强势,非常擅长搞事情,和中国上提都没人提的状况完全是两个样。

现在提起公爵就想起穿刺公,提起伯爵就是女儿,提起男爵就是初夜权,这种外来文化侵占国内词的现象我觉的还是挺不好的。

user avatar

当然是翻译造成的。这样的翻译是如何形成的,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至少,17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文献中,很少看到欧洲、中国爵位间这样的对应——一定要翻译的话,不少文献用罗马帝国的职官、头衔,来呈现中国的官爵(如《尼布楚条约》)。以中世纪以来欧洲贵族爵位来翻译中国的公侯伯子男,似乎18世纪开始才逐渐多见——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探讨一下。

这一翻译并不是特别糟,但我个人觉得,它在潜移默化中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史、欧洲史的认识。

~·~·~

据说,罗马伊曼努尔二世国家图书馆有一份16世纪的拉丁语译《四书》手稿(约1591至1593),我没有见到过,不知道其中是怎么翻译公侯伯子男的。以曾德昭(Alvaro Semedo)《大中国志》(ca. 1637)为例,其中介绍明朝爵位时,完全没有把公、侯、伯与欧洲爵位体系联系起来:

  • Quecum:国公;
  • Heus:侯;
  • Pe:伯
  • Chi ho ei 指挥——1956/1994年葡萄牙语译本注者认为Chi即“子(爵)”,似乎不妥。

再比如,1687年出版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中,周公的“公”称为regulus,(鲁)哀公则是Ngai cum, regulus regni Lu。顺便说一下,17世纪欧洲的中国书写,并不认为秦统一前后,政治体制有很大变化;比如曾德昭觉得中国的体制从尧舜禹开始就很完备了,之后没什么大变化,自然不觉得有从“封建”到“郡县”的转变(参见: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在野武将的回答)。这样一来,周天子和鲁国不是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而类似明清的宗藩体制。所以《左传》里的各种公侯伯,都是小小统治者(regulus)。

更好的例子是1689年《尼布楚条约》。其中一等公佟国纲,拉丁语作“primi ordinis comes”。这里用comes而不用dux(duke),是因为《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版是基于罗马帝国的制度来呈现满文清代官爵的。“Primi ordinis comes”,是一个罗马帝国时期的头衔,四世纪碑文中有:

再如索额图,《尼布楚条约》中的满文结衔有: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领侍卫内大臣),拉丁文作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 interioris palatii Palatinus——这当然非常罗马。我们知道罗马禁卫军将领称praefectus。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语法上可以理解为,禁卫军的士兵的将领,但这样的话militum就非常累赘。考虑到耶稣会士们学识渊博,这里的militum praefectus更可能是专名。五世纪开始,会从禁卫军统帅中任命Praefectus Militum(“领军将军”),最初是临时的差遣,负责统帅出征的禁卫军,查士丁尼一世(484-565)时期成为常设官职(见Kazhdan编,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这样的话,以罗马的中领军(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对应大清的领侍卫(hiya kadalara ...),可以说是非常威武了。

换而言之,《尼布楚条约》充分说明,罗马正统不在沙俄在大清啊!

言归正传,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有《中国近事报道》(1692年出版),只是说中国的头衔和Comte、Duc之类差不多,不过并没有明确把公爵翻译为Duc,伯爵翻译为Comte。他表示这些中国的头衔,他真的不知道用法语怎么说……换句话说,他拒绝以法国的爵位体系对接中国的爵位体系。

到了1711年,卫方济(François Noël )用拉丁文翻译《孟子》等书出版;其中使用了西方的爵位来翻译公侯伯子男,不过和现在习惯的对应方式有些区别:

  • Kum(公),Dux
  • Heu(侯),Princeps
  • Pe (伯),Comes
  • Tsu(子),Marchio
  • Nam(男),Baro

其中,侯爵没有用后来的Marquis,而用了Princeps;子爵也没有用viscount,而用了Marchio——这也是比较神奇的。无论如何,这样一来,欧洲和中国爵位之间有了一种对应。

~·~·~

除了对《孟子》等经典文献的译介,外交文书也很重要——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需要翻译、理解欧洲的爵位。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带来了乔治三世给乾隆的国书,当时广东巡抚郭世勋在广州找人译出,其中,马戛尔尼的爵位为:

  • George Lord Viscount Macartney, Baron of Lissanoure
  • 中文翻译为:热沃尔日(George)吗哩格德呢(Macartney) 公 (Lord Viscount) 哩萨诺 (Lissanoure) 吧咙 (Baron)

这里的公恐怕只是尊称,不是在翻译viscount(今天说的子爵)。译者不知道该拿baron怎么办,就叫吧咙。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情况就不同了:

  • 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钦奉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HENRY POTTINGER, Bart., a Major General in the Servic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etc., etc.

严格来说,baronet我们今天称为“从男爵”,低于今天说的男爵(baron)。之后中英天津、北京条约,都以“世袭额罗金并金喀尔田二郡伯爵”对应“the Earl of ELGIN and KINKARDINE”。这个时候,中(东亚)与英国(欧洲)的爵位体系就正式对应起来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近代史的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

到了1860年代理雅各翻译典籍的时候,他注意到已有的文献倾向于把公侯伯子男和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他觉得这种翻译策略很糟,并提议按照每个词本来的词义来翻译,比如中国的“公”就翻译为“Just”(公正的)。

按照他的方法,dux(duke)或许可以按本义翻译为“帅”。甚至还可以这样翻译:

  • duke:节度使;
  • marquis:防御使;
  • count:刺史;
  • viscount:判某州(某地);
  • baron:镇将。

这样翻译的话,我们就突出了加洛林王朝已降,牧伯之官逐渐成为身份标记的过程——及其与唐宋职官制度变革的相似之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译法当然各有千秋,但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比较历史的视野。将先秦公侯伯子男与中世纪以来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就强化了中国先秦与西欧中世的共性,而边缘化了欧洲、中国在200至1600年间的许多共性——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user avatar

翻译问题,但其实翻译得还挺贴切的(称赞一下日本?)

实际上现代研究认为,周朝并不存在《礼记·王制》及《周礼》所述的那种整然规范的五等爵制,五等爵制譬如阶梯的制度是战国时人追溯三王之治理想化的产物。

而实际的周朝爵制,各爵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位高权重或奉祀王后曰公,戍土开疆曰侯,翼赞王治曰伯,蛮夷归义曰子,男我暂时没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然后神奇的事情来了:

西欧封建制度中,Dux大多数还真是“奉祀王后”“位高权重”的部落首领发展出来的;

Marcio原本还真是“戍土开疆”的边境将领;

Comes原本还真是“翼赞王治”,“巡抚四方”的国王伴侣;

Baron原本还真有“男人”的意思。

随着封建秩序的解体与中央集权的推进,又还真排出了Dux-Marcio-Comes-Vice comes-Baron的宫廷等级序列。

然后除了“副伯爵”Vice comes职源上没对应上蛮夷归义的“子”爵,其他都能好好对应上。

所以说,日本人这翻译还真妙。

user avatar

当然并不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这里做个比较粗暴的级别详解,希望加深大家对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的理解。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Sicily),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腓力”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文艺复兴时期最给力的公爵就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任性的艺术赞助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兰德斯艺术的崛起,凡·艾克和罗吉尔都在这位公爵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


罗吉尔在书籍《埃诺志》的首页绘制的细密画,描绘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在接受作者的献书。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h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安道尔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 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 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 (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Margraviate of Baden)、“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Bayreuth),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伯国”就是“佛兰德斯伯国”(County of Flanders),它是法兰西国王在公元9世纪分封的一块领地,核心区域是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和根特。佛兰德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的一大艺术中心,可见“伯爵”领地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绝对不能小瞧。

不过“佛兰德斯伯爵”的头衔后期一直都是上级领导兼任的,要么是勃艮第公爵、要么是西班牙国王。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comes”,意思是“副伙伴”,也就是“伯爵的副手”,可见地位上的附属关系已经很明显了。

“子爵”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司法和财政事务,当然他们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封地。虽然可以照例将其翻译为“子国”(Viscounty),但是这种领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第7级

头衔:男爵(Baron)

领地:男国(Barony)


“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出现,因为男爵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所以男爵给人的感觉更像“高富帅”而不是“大领导”。

在“男爵”下面,还有一个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封号,属于“高富帅”中的“低配版”。


第8级

头衔:骑士(Knight)


骑士(Knight)可以算是入门级的贵族头衔,“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俨然是一种“打工仔”的形象。

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即使有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Manor),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可以用来种花种草,或者搞个烧烤派对什么的。

如果说“男爵”是“高富帅”的话,“骑士”更像是通过艰苦奋斗终于脱离了“屌丝”队伍的“凤凰男”。

在骑士之后,有些国家还有“绅士”(Esquire、Gentleman)头衔,但这类头衔更像是一种礼节性的称呼,很少有实质上的贵族待遇。

鉴于以上八个等级看上去还是有些繁杂,这里再做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归类,方便大家理解。


国家元首级:皇帝(Emperor)、国王(King)

地方豪强级:公爵(Duke)、侯爵(Marquess)

团队领导级:伯爵(Count)、子爵(Viscount)

先进个人级:男爵(Baron)、骑士(Knight)


当然,封建爵位的高低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时间因素,通常一个承袭了几百年的伯爵要比刚刚册封的公爵更受人尊敬。

另外,封建领地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和买卖交易的方式获得,因此并不是爵位高的人领地就一定大。而且,欧洲每个国家的册封习惯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历史上还出现过“伯爵”的变种,叫作“Archcount”。虽然有点搞笑,但看上去也只能翻译成“大伯”。

因此,本文中的描述和举例只是对“通常情况”的概括,为了方便大家对艺术史中涉及的人物身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想了解得更具体而详实,那就只能在海量的历史材料中逐一探索了。


P.S 文章节选自公号“申思呓语”,内容有删减。想要了解更多艺术知识的话,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是翻译的人,套用周朝的爵位等级。(比如《孟子》)但是,真没必要搞清楚欧洲的爵位制度,因为这个翻译的确是生搬硬套。

其实欧洲的爵位,乱得一塌糊涂。同一国家的不同等级,起源不同时代。同一国家的同一爵位,在不同国王的时代,受重视程度不一样。不同国家的同一中文翻译,其设立的目的就不一样,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一样。有些国家某个等级是从外国引进的。有些爵位是国王发明出来卖钱的。

宗教史、国王史之外,有独立军事、外交权的,比如维京伯、日耳曼侯,还值得了解。其他,复杂而没有章法。业余历史爱好者没工夫学欧洲语言史,看译本就是一笔糊涂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贵族爵位并非一直都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这个说法更像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比喻和套用。欧洲贵族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起源、演变和具体名称都与中国大相径庭。不过,我们可以从欧洲贵族等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类似“五等”的认知,并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一、 欧洲贵.............
  • 回答
    欧洲上流贵族以说一口流利法语为荣,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真实且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法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身份、地位、文化教养乃至政治影响力的载体时代。为什么是法语?源远流长的影响与光辉首先,这得益于法国长期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地位。从.............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时期,平民被册封为贵族的例子确实存在,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平民”和“贵族”的定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变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中世纪贵族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血统与世袭: 中世纪贵族的核心特征是血统的纯洁性和世袭性。贵族身份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切身的感受。表面上看,“中国人均收入低”和“物价高”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以及全球化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一、 认识“人均收入低”与“物价高”的几个关键点: 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
  • 回答
    欧洲,这片相对于广袤的亚洲、美洲而言算得上是“弹丸之地”的大陆,却孕育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多样性。这究竟是为何?它的语言差异,又和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方言演变能相提并论吗?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要理解欧洲语言的“拥挤”,得从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根源说起。地理碎裂,语言独立生长的沃土:欧.............
  • 回答
    欧洲的贵族爵位继承,确实有一套相当复杂且严谨的命名和记录体系,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考量。简单来说,之所以要在爵位继承世系名中标注来源、祖先姓名以及代数,核心是为了清晰地界定所有权、维护家族的延续性,并彰显家族的悠久历史和合法性。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历史的表象,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
  • 回答
    欧洲殖民时代,列强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而对黑非洲(南非除外)和马来世界移民较少,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理以及人口自身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为何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 1. 经济驱动:土地与资源的吸引力 土地的巨大需求与剩余: 欧.............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战争,参战双方军队人数相对现代战争而言确实显得“少”,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原因。将中世纪战争人数少的原因剥离得过于简单,反而会掩盖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人数相对较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较少”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如果和古罗马时期的大规模军团,或者后来.............
  • 回答
    欧洲小国人民的“大国情怀”似不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首先,从历史的尺度来看,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长期以来便是由大小国家并存所塑造。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如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等横跨欧洲的庞大实体,但更多时候,欧洲是由相对独立且各有其文化与.............
  • 回答
    欧洲与非洲,地理上近在咫尺,却孕育了截然不同肤色的人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这背后并非某种神秘的造物主偏爱,而是漫长岁月里,人类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时间尺度和更微观的生物学机制来剖析这一差异的根源。一、 历史的洪流:人类迁徙与地理隔离要理解肤色差异,首先要将目光.............
  • 回答
    欧洲在2015年之后大量接收中东难民的决定,并非如人们普遍感觉的那样是“仓促”的,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下,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一种反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面临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必须直面导致难民潮涌现的根本原因——叙利亚内战及其外溢效应。这场始于.............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对所谓的“女巫”的迫害,而非“男巫”,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男女不平等”或者单方面的迷信。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观念、法律体系、甚至是人们对疾病和不幸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确实存在对男性的指控,他们有时.............
  • 回答
    欧洲48V轻混技术之所以能迅速普及,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背后,是欧洲汽车工业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环保法规、消费者对燃油经济性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的多重考量。一、 环保法规的催化作用:欧洲,尤其是欧盟,一直是全球环保法规的先行者。从Euro 4、Euro 5到如今的Euro 6d.............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复杂因素。同样是移民,欧洲国家接收大量阿拉伯穆斯林难民而不是中国移民,背后有着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驱动因素:为什么阿拉伯国家会有大量难民涌向欧洲? 政治动荡与武装冲突: 中东地区.............
  • 回答
    “斯德哥尔摩情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地缘政治和心理现象。将欧洲和日韩与美国的关系简单地套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实过于简化,因为这是一种国家间的关系,而非个人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存在一种依赖、适应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依恋”,使得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猎巫运动,绝非一个孤立的、突然爆发的事件。它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发酵多年的结果。要理解这场运动的兴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首先,宗教的渗透与对魔鬼的恐惧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无庸置疑。教会不仅是精神的引导者,更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教会教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国家形态形成的核心动因和历史路径的差异。要回答为什么欧洲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国家,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向小国寡民的状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文化、政治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A不如B”的判断,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演化逻辑.............
  • 回答
    欧洲线列步兵战术之所以能流行上百年,绝非偶然,而是一个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现实之中。与其说是一种“流行”,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为了应对战场挑战而发展出的、最有效的组织和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技术基础:火器的演.............
  • 回答
    “武士道”与“骑士精神”,这两个词汇在许多人心中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各自代表着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阶层文化,却又在某个时期,以相似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甚至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武士(骑士)热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又是.............
  • 回答
    欧洲经济的复苏之路着实令人感到些许纠结,好似一场马拉松跑到了中途,选手们气喘吁吁,但终点线似乎还远在天边。为什么欧洲经济的步伐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矫健?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的。首先,得说说那个绕不开的“能源危机”的阴影。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供应格局被彻底打乱。俄罗斯曾经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