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均这么穷为何物价反而比欧美还贵很多?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切身的感受。表面上看,“中国人均收入低”和“物价高”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以及全球化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

一、 认识“人均收入低”与“物价高”的几个关键点:

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e)的局限性:
平均数掩盖分配不均: 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不算高,甚至排在世界中游偏下。更重要的是,人均GDP是一个平均数,它极大地掩盖了中国国内巨大的贫富差距。少数的富裕阶层和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共同拉高了人均数字。
购买力平价(PPP)的视角: 如果将购买力平价纳入考量,中国的购买力会比名义GDP高一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在中国能买到的东西比在一些发达国家少。
实际可支配收入: 即使名义收入不错,很多中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扣除税收、社保等后用于消费的钱)可能并不高,尤其是在高物价环境下。

“物价贵”的感知:
对比基准: 当我们说“物价贵”时,往往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但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消费水平的差异。例如,美国不同州之间的物价差异很大,北欧国家的生活成本通常也高于西欧和北美。
关键消费品: 通常让中国人觉得物价贵的,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尤其是与居住、教育、医疗、汽车等生活必需品和刚需品相关的领域。而对于一些非必需品、服务或低端制造业产品,中国可能相对便宜。

二、 造成中国人均收入低而物价(部分)较高的原因分析:

1. 间接税和政府收入结构(非常关键):

高额的间接税: 中国的税收结构偏向于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等),这些税收是包含在商品价格里的,消费者在购买时直接承担。而欧美国家更侧重于直接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税负主要由收入者直接承担。
地方政府财政依赖: 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费等。这导致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高地价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推高了房地产价格,进而影响了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租金、装修、家具等)。
高福利国家与税收: 相比之下,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免费医疗、教育、高失业救济等),这些福利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较高的直接税和个人所得税来筹集的。虽然名义物价看起来可能不低,但其公共服务和部分生活必需品(如医疗)的成本由税收承担,个人直接支付的费用相对较低。

2.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成本:

快速而集中的城市化: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土地和住房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土地的稀缺性和政府控制: 土地在中国是国家或集体所有,政府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巨额收入。在城市中心地区,土地供应受到严格控制,这直接推高了地价。
高房价推高其他成本: 高昂的住房成本不仅是生活成本的重头,也间接抬高了其他成本:
租金: 租金是商品和服务定价的基础之一。
人力成本: 为了支付更高的房租,劳动者需要更高的工资,这会传导到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上。
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租用办公场所或厂房的成本增加,也会最终体现在产品价格上。

3. 生产要素成本与产业链地位: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这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环境成本与环保投入: 近年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增加,这也会计入生产成本。
品牌溢价与中高端消费品: 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品牌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旺盛,这些品牌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营销费用、研发投入以及品牌溢价,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价高于原产国或低收入国家。
中间环节的附加值: 在一些商品供应链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中间环节和分销商,每个环节的利润和运营成本都会层层叠加,最终推高了零售价格。

4. 市场竞争与垄断现象:

特定行业的垄断或寡头: 在一些关键领域,如能源、通信、金融、互联网服务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或寡头竞争。在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定价能力更强,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
非充分竞争的消费品领域: 虽然中国制造业发达,但在一些领域,市场竞争并非完全公平或充分,消费者可能面临选择有限或价格虚高的局面。

5. 消费观念与文化因素:

“面子文化”与品牌消费: 在中国部分社会群体中,存在着追求品牌、注重物质消费的“面子文化”,这种文化驱动了对高价商品的购买欲望,从而支撑了高定价。
信息不对称与消费决策: 在一些消费决策中,消费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做出最优选择,容易受到营销和广告的影响,购买非必需或高溢价的产品。

6. 汇率与国际商品价格:

人民币汇率: 虽然人民币汇率在波动,但整体上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人民币的购买力并非绝对优势。对于进口商品,汇率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价格上。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很多原材料依赖进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国内的生产成本和最终消费品价格。

三、 不同领域物价的差异分析:

房产与租金: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高物价”领域。如前所述,土地政策、城市化压力、地方财政依赖等是主要推手。
教育与医疗: 虽然中国政府在努力降低这些领域的成本,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以及对高等教育和专业医疗的需求,导致了高昂的学费和医疗费用。这与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公共投入、社会保险承担大部分成本的情况有所不同。
汽车: 在一些国家,汽车是日常交通工具,税费相对较低。在中国,汽车(尤其是进口汽车)可能因为关税、消费税以及品牌策略等原因,定价较高。
食品和日用品: 在这些领域,中国通常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价格相对合理,甚至比一些西方国家便宜。例如,服装、电子产品、部分农产品等。

四、 总结:

中国人均收入低但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关键原因包括:

税收结构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模式。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土地成本飙升及其连锁反应。
部分行业存在的市场垄断或非充分竞争。
消费者对品牌和高品质的需求带来的溢价。
某些生活必需品(如住房、教育、医疗)的成本由个人承担的比例较高。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物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城市、不同阶层感知到的“物价高”程度是不同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经济结构调整、税收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市场竞争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层面入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猜一下,在广州、义乌等等这些国内城市居住着大量的外国批发商。这些外国人是来自欧美日韩的更多,还是亚非拉地区的更多?

这个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那么,这些外国人从中国批发东西回自己的国家卖,是要卖得比中国更便宜呢,还是更贵呢?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侮辱人智商了……

好,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明明比中国的经济还要差,但买到的东西却比中国还要贵,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中国能造出来,那些国家造不出来,或者制造出来的成本比从中国运过去还要高。

所以,在中国卖5块钱一个塑料盆,放到索马里可能就得卖20块钱一个。

如果你是索马里人,你也别不服气——不服气你们就自己造。这个价格跟你国家穷还是不穷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可以自己造东西,是不是价格就一定便宜?

这也不一定。如果你可以自己制造,但你的原材料来自于全球市场,那你的成本跟国外区别也不大。

比如,铁矿石的主要产地是澳大利亚,这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美国、中国还是老挝,只要从澳大利亚买铁矿石,价格都不会差太多。就算老挝有能力把铁矿石炼成钢再出口,但所耗费的人工成本,未见得就比中国和美国要低。到最后,老挝这样一个穷国生产的钢铁,价格反而可能比中国和美国的钢铁还要贵出一截。

其实也不必把东西扩大到全世界了,中国国内就足以模拟这个体系。放到中国的现实中来说,有些人说“小城市生活安逸,生活成本低”,有些人说“小城市工资低,物价高”,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就拿我来说吧,我的老家在一个县城。北京卖2元一瓶的矿泉水,县城也卖2元,北京40块钱一份的肯德基套餐,县城也卖40,北京20万一辆的汽车,县城差不多也卖20万。但相比于两个地方的工资水平来说,这个定价在县城无疑是偏贵的。还有一些东西,因为销售量偏低,县城卖得甚至比北京还要贵很多。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在北京理发团购都要五六十一次,而在县城则只要15,到乡镇上则只要10块。出租车,北京起步价10多块,每公里两三块钱,而县城起步价5块,每公里1块5。水电维修,北京上门一次都要一两百,而县城只需30块钱就可以。

在这方面来说,你说小城市物价高和物价低都没有错。小城市的物价低,是整体消费水平低,特别是农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低,而小城市的物价高,则是一些全国流通的工业品由于统一定价的原因,致使其相比于小城市的工资收入是偏高的。这一点,只要过点脑子,都不会问“为什么小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大城市还要高”。

马未都这种人鸡贼的地方是,他只说外国的东西比中国便宜,却不说什么东西比中国便宜。但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来说,一般人到了国外,正常情况下会去的肯定不是中国土特产店,而是国外的各种产品店,并且是中国很难买到的东西的产品店(包括一些奢侈品)。这样一来,国外的物价比中国低,那简直就是再正常不过。

而有些人非蠢既坏的地方在于,他在给你对比物价的时候,总是拿一个国家的优势产业跟另一个国家的弱势产业对比。比如,美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农业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这种情况下你不动脑子想也知道美国的初级农产品和普通食品有多么便宜,无论是1美元的炸鸡还是2美元的牛排,对美国来说十分正常。(美国的地理天赋就是如此,这个是羡慕不来的)可你要是对比一下非农业大国的韩国呢?我认识的韩国朋友反馈的信息是,在首尔的普通韩国年轻人每月在饮食上的支出普遍要比北京、上海高2~3倍。(毕竟韩国的农产品实在是贵)

反正在可见的未来,以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成本是不可能降下来的。谁如果再拿中美之间的饮食成本来说事,那就无疑是不带脑子了。另外,如果某些人真的如此在意饮食成本这项基本支出,也许赶紧移民才是正道。

然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有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卖得比外国便宜了。在华为没有被禁之前,余承东曾经说过,我们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消费者在出国的时候,可以帮外国朋友带一部华为手机就能赚回机票钱。而华为也的确慢慢做到了这一点,像之前的Mate20、Mate30等系列,国行的售价要比欧版低300欧元左右,有些中国人的确是在靠帮外国人代购华为在挣钱的。其实道理就是这样,你的东西好,我又确实需要,那价格就不可能便宜。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中国人均收入低,所以物价就该低,日本人均收入高,所以物价就该高,那既然两国的实际消费能力都完全一样了,中国不早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了么,那还发展个屁……

归根结底,你因为生产不出更有价值以及更低成本的东西来,所以你就该“穷”,而因为你“穷”,所以别人造出来的东西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卖给你,因为你收入低、物价高,所以你的压力就活该大。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恶性循环。想要打破这个循环,那就是像华为这样,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别人想买就得掏出比本国更高的价格。当你慢慢变有钱的时候,当别人没办法卖给你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便宜了……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吧。2000年初的时候,全球小麦的价格达到过200美元1吨。这是什么概念呢?那一年中国国内的小麦收购价是六七毛钱,进口小麦的成本都要比国内贵,那时候的进口农产品在国内就是奢侈品。而那一年我国的人均GDP是950多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的劳动仅仅价值不到5吨小麦。到2021年,全球小麦的价格依然是200多美元一吨,但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到了11000多美元,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劳动的价值相当于将近50吨小麦。

这个10倍左右的差距,意味着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基本不必为吃饱饭的问题发愁——当然,有人会说,你对中国人的生活就这点要求?然而,凡事总得讲道理。你总不能指望一个20年前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的国家,仅仅经过20年的发展,就成为美日一样的发达国家。就我自己来说,我看到的情况是,在这几年过年回家去走亲戚的时候,我能看到农村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进口肉制品——很多进口食品的价格,已经比国产的肉还要便宜了。

最后,如果有人真的觉得发达国家的生活成本比国内还要低,那倒不如等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退休之后,直接送他们去发达国家生活——那样,或许同样的退休金,在日本美国还更禁花一点。

user avatar

“富国物价贵,穷国物价便宜”这种想法纯粹是直觉。

我们的日常消费,大致是三种东西:① 农产品 ② 工业品 ③ 服务。

这三种东西的定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工业品和一些农产品(如大豆、小麦等谷物)是可贸易品,而服务是不可贸易品。

可贸易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基本上符合“一价定理”

在各地一旦出现明显的价格差异,这个价格差异只要能抹平运输成本和关税,人们就会去投机套利,套利的人多了,价格就趋近于拉平。

所以这一类商品在全球的价格都是差不多的,可能因为关税和运输成本的差异有区别,但大抵不会差太多。

农业品之中,有一些不易于保存,运输费用高昂,更多地是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比如时令蔬菜,这种往往就带有一些“不可贸易”的特点,在各地区价差会比较大,主要是贸易成本过高,差价抹不平成本。

而服务、不动产这类的东西是“不可贸易”的。

比如理发,河内的理发不能卖到上海,上海的理发卖不到纽约,一地一价。

而这类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当地可贸易部门的强度。

一个可贸易部门强的地方,从全球赚到的财富就更多,本地就更富有,当地的不可贸易品价格就更贵。一个可贸易部门弱的地方,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就会便宜。

这其实意味着,不可贸易品某种程度上是“财富再分配”的一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高关税商品

有的商品,国家设置了比较高的关税税率,这是为了保护该品类项下的本土工业。

一些本土刚刚起步的工业不可能和国外成熟的产业相比,那么为了本土的工业化和产业升级,就要保护国内的这些“弱势产业”。因此对外国同类商品征取高关税,使品质落后的本土商品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以使国内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本土商品,进而为本土企业创造利润,让他们获取发展的空间和资本。

外国商品物美价廉,本土商品实际上是又贵又垃,强行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产业,就会催生走私行业。这样的“走私”,其实也是“一价定理”的具体表现。

随着国内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起来了之后,相关商品的关税就会慢慢调低。当国内的产业追平甚至具有优势的时候,这种关税壁垒就可以取消了。


现在,我们再来回看各国物价,其实就很清晰了。

富国往往工业发达、农业先进,可贸易部门强大。

因此,反映出来就是农产品、工业品价格相对收入来说很低,而服务价格很贵。

穷国往往工业落后、农业原始,可贸易部门弱小。

因此,反映出来就是农产品、工业品价格相对收入来说并不低,而服务价格非常便宜。


随着科技的进步,比如互联网带宽的升级和网络费用的下降,再比如交通网络的升级和交通费用的下降,一些不可贸易品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贸易化”。

例如,摄影在过去可能是不可贸易的,但随着交通成本地下降,正在变得“可贸易”。

例如,教育曾经应该是不可贸易的,现在正在变得能够跨区域贸易。

......

餐饮、教育、零售、医疗服务,越来越多的不可贸易品在可贸易化,过去的定价体系实际上正在被颠覆。

user avatar

因为国内市场大,人口基数多,形成的物价方差是远大于欧美等国的。

比如在国内吃碗面,从3块钱的拉面到一线城市的40元快餐面都有,对应的是从月收入不足一千到一线城市白领的各种收入;差不多款式多衣服,可以从商场的500元到pdd的29.9包邮;反应到房价等领域的话,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去看待高收入群体的日常物价,形成一个物价高的结论。但不同的收入群体有不同的过法,在高价市场逐渐形成的时候低价市场也依然存在啊。

人均穷不代表没有小康和富裕群体,有高价市场的同时也有大量平价产品,这才是中国。

user avatar

对富人来说是这样的。奢侈品,豪车,高级食材(如顶级和牛,特等龙虾等)什么的确实中国比外国贵,高级娱乐用品(如叶子等)更是如此。

对中产/穷人而言,欧美生活成本(小饭馆,中等饭馆,家用电器,公共交通,小零食,水电网,公立教育等)是中国一线城市的3倍以上,其他城市更多。

所以说问出这个问题,其实说明的是提问者的地位,提问者消费奢侈品,豪车等比较多,自然会有这样的疑问。

user avatar

有人只把iphone,LV,Dior这种一个月甚至一年买一次的东西当物价,不把每天吃的蔬菜、水果、牛肉面、果汁、点心零食当物价。

还有的人只把商店里的商品当成物价,不把理发、医疗、商业保险、修下水道、物业、快递、修车、修电器这些服务当物价。

还有的人,只对比iphone,Tiffany,Armani,哈根达斯,filet牛排在中国和美国的物价,却不对比老干妈,回锅肉,小米手机,国产寨板,小店普通衬衫袜子内裤,书籍,电话费账单,水电费账单,市中心tollway账单在中国和美国的物价。

还有的人,非要拿人口1000万北上广深市中心的150平米公寓,跟美国澳大利亚中部大农村100万人城市house的价钱对比,却不拿中国中部100万人口县城的大房子跟纽约波士顿香港伦敦的小小公寓对比。

结论:水深火热,吃枣药丸。

PS1:我只是指出有的人谈“物价”问题时抖个机灵,我没有对两国总体物价和收入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对比,你们不要听风就是雨。

PS2:有人在下面问我为什么只谈物价不谈收入。我为什么要谈收入,你们挣钱比不过美国人不是不争的事实吗,你收入这么低,为什么要问我?不应该去问你的老板吗?

结论:水深火热,持枣药丸!

user avatar

蒙古人均收入只有1千多美元,新车是没几个人买得起了,二手汽车比美国还要贵。

老挝人均收入1千美元不到,自行车要500元一辆,比我们这还要贵。

放远了说,民国时期民不聊生,但是面粉、盐、盘尼西林按美元或银元都比当时的美国还要贵。老蒋的秘书陈布雷一个月的工资还只能买5公斤面粉。

收入和物价有什么关系?

你掌握了商品定价权还是工业生产标准?还是掌握了金融流通?

穷不穷的和物价有什么关系?

穷只能和人工服务费相关。

穷国的人工不值钱。美国人一个月工资可以在泰国嫖一年。泰国人的一个月的工资在美国只能嫖一次,加上开房费,可能还不够。

是因为美国女性的服务更温柔吗?

user avatar

需要说美国物价低的时候就拿出一美元的炸鸡,两美元的披萨,三块钱的牛排。

需要说美国物价高的时候就拿出美国大学学费,医疗费用,租房费用。

反正某些人需要表达观点的时候,就给你透露出部分真实信息来佐证。全是老BBC了。

按我个人经历来说,按收入来说,中国底层比美国底层更容易维持生计。中层中国在住房上稍差,工作压力也更高。高收入群体两国一样爽。因为天然的农业用地问题,中国相对菜便宜肉贵。美国肉便宜菜贵。

总体来看,看收入来说,并不存在什么东西的物价都贵很多这种说法。

(我们学校生活比较贫困,在餐厅打工的学生都不吃这立党老师的这种伙食,一硕士毕业在美国有工作的立党老师天天吃这个。立党要是在国内读博,一个月5000的补贴还能天天吃食堂砂锅。不比面糊香肠起司的两刀披萨香吗!这是清华工科的补贴,其他学校据评论区说少1000-2000.)

下面是麦当劳物价,这基本就是我能承受的北美伙食底线了。鬼知道为什么立党老师不把1美元炸鸡连锁店开满美国。(我的底线不代表所有人底线,我也没说这是所有人的底线。某些人的阅读理解真是莫名其妙。你天天吃土都行。我又没绑你吃麦当劳。总有人拿特殊时期,打折的某些店说确实有一块钱炸鸡。那你咋不直接说感恩节那一天还免费发火鸡呢。干脆写一篇《震惊!美国穷人能免费领食物,中国穷人还要自己买。中国吃枣药丸!》

评论有对我"中国底层比美国底层更容易维持生计。"这句话不满的人。

应该也完全不符合现实. 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 社会资源从上到下, 层层过滤, 到底层已经非常稀薄了. 应该说, 美国底层更容易维持生计. 别的不说, 单单就提一个: 每月第一个星期五, 公布非农就业数据, 全球震动. 各大交易市场风起云涌, 为之痴为之狂. 全球主流媒体给予头条报道. 这可是真真切切的底层劳动人民利益所在啊. 您上次见过的新闻联播关于就业率的报道是什么时候?

下面是我的回复:

美国底层找工作至少要有车有房。中国好歹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食宿。美国底层人民可是找不到这样的工作的。
中国医保200块钱基本上就常见的病都能看上。美国没一个月50刀以上的医保根本不敢去医院。
中国你打三年工,复习一年考大学就能相对找到更好的工作,相对容易找到出路。毕竟大学学费非常便宜。而美国大学的学费贵到普通人要花20-30年还清学费。
(某些人对我复习一年考大学这个事情莫名炸了。那你资治不行,那你多打一年工多复习一年呗。不行就打两年工多复习两年呗。以此类推。我拿刀抵着某些人脖子就让复习一年了?你爱复习十年我都没意见,十年不行就二十年。我那句话说边打工边复习了?何况我说的主要是中国人上大学不用背负巨额债务。真是杠的点莫名其妙。)
(被指出我的表述显得不少辛苦读书的学生没有努力。我只是想表达中国大学学费便宜而已,没有其他意思。)
至于新闻联播,我出国从英国,德国,美国,所有媒体都是这样。您上次见川普在任的时候fox讨论过就业率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存在批判主义的绝对中立媒体。不接受,您只能去山里自己种菜与世隔绝了。

20年前确实美国底层比中国要过的舒服,甚至有很多出国的博士直接留下当黑户。但是2021年的今天,中国没你说的那么差。

更新:中国和美国当然还有很大差距。我也不知道那句话说没差距了。日常生活不涉及医疗安全确实美国底层好。中国中层也确实压力更大,住房更差。(我明明前面都说过,不知道为啥评论里不少人莫名其妙的做阅读理解。)但是我认为更便宜的医疗保障,能上得起的大学,和安全保障更重要。我回答里也说了。因为不提供食宿,美国底层人民往往面临着,如果去打工就不能享受最基础的医疗,和给流浪汉的食宿。(美国给流浪汉提供食宿是有比中国好的,类似于电影里当幸福来敲门里排队领取的那种。当然位置是有限的)有很多纪录片也采访过流浪汉,他们就表示一旦去打工,那连现在洗澡的地方都去不了,更别说继续享受医疗了。我认为能给底层晋升和教育的机会比平常多吃两块肉重要。如果去打工,在没受过大学教育的前提下,平常的开销也会大到攒大学学费极其困难。因为打工你就要自己负担住房医疗等日常开销。美国没车的最底层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除了纽约,你要是没车,那么很可能连服务员的工作都找不到。但是你不打工那来的钱买车?(同时2块钱的披萨,正常的工人是不会和立党一样吃到撑的。)

当然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比如觉得不负担巨额的大学教育这些不重要,那我也尊重你的意见.

评论里不少用虚假报税骗取政府医疗补贴,还有一些中餐馆打黑工包食宿,但是没工资拿小费一个月可以不报税的挣两三千,来说明美国底层过的更好。合着为了减少医疗住房压力,都要非法报税才行。还有定义只要在基础医疗线以上的都不是底层穷人。我一时间不知道这是在黑还是在夸。

最后,我突然看见评论里一条令人震惊的评论。

且不说他莫名的优越感,支持瘦肉精猪肉进口是违反法律的。

请不要在评论里教唆犯罪,谢谢!

知乎如果因此折叠我就折叠吧。说我挂人不友善就不友善吧。大不了封号。但是不宣传违反行为是我的底线。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中国的综合物价比美国低

既然问的是物价,那就应该刨去购买力的问题,看了一对答案说美国工资高所以物价便宜的,这个逻辑是不对的,因为题主问的是物价,也就是按照现行汇率下(按6:1好了,方便点),如果同一个东西美国卖0.95刀(记住要加上消费税如果有,我就按5%算,方便因为各州税率不一样),国内卖6块人民币,那就叫价格一样。

另外不能越级对比,不能只对比一部分商品,比如很多答案一说美国就是牛肉,车,你的生活只有牛肉和车?还有拿一元店对比国内超市价的,一元店少说也应该对比拼多多或者淘宝(美国貌似还没有拼多多这个生态位的)

我在很多回答里都说了,这个人均购买力的物价官方机构早就给我们算好了,现实汇率是6-7, 但是购买力平价之后大约是3.5-4,这数据说明什么,说明综合日常消费国内物价就是比美国便宜,要不然购买力平价之后汇率应该是大于实际汇率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考虑收入因素,美国物价低,但是如果纯物价,国内的物价简直比美国低不少,衣食住行,生活是衣食住行,你是你说个大牛排大house就能证明物价的

user avatar

喷子:中国物价比欧美贵

实际:对比价格,显然是中国更便宜。

喷子:那要跟收入对比,谁比绝对价格了?

实际:大学学费,医疗费用,公共交通等各种消费要素加在一起,显然中国人生活压力更小。

喷子:你的数据是假的!中国人普遍经济更拮据!

实际:中国人的储蓄率更高。

喷子:我说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否则我的狗粮你给么?!

user avatar

因为欧美人用的是罗马法则,而我们用的是商鞅法则。你所有想不通的东西都能在这两个法则里找到答案。

user avatar

中国人穷?题主莫非是传说中的史前公知?

2021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2755名上榜者中,有1/4集中在10座城市,超过10%居住在4个中国大都市。今年,北京净增33名亿万富豪,共有100名亿万富豪,首次将拥有99名亿万富豪的纽约挤下第一的宝座。前十的城市中,一半属于中国。



虽然福布斯杂志解释北京的亿万富豪超过纽约,但是总资产低于纽约。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这个解释根本不可靠。

东方人天生低调,很多优质的公司是不上市的。对于上市成功福布斯统计其股东资产用的是市值,而对于非上市公司则只能统计资产。这对于中国是极不公平的。

还有,中国比美国物价高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来的?题主去美国生活过吗?大部分流美人员去了美国之后更热爱祖国的,因为美国的美好是被强行粉饰的。像陈平教授这种真正在美国生活的就明白,2000人民币在中国比3000美元在美国过的跟舒适;张维为教授也说,工地上20块钱的盒饭,美国中产阶级都吃不上。

user avatar

虽然这是一个已经时间很久的老帖子,但却是一个极具特色主义的经典问题。

一个肉眼可见的现实画面是:从这个帖子最初发布的2015年至今,不论RMB汇率是升值还是贬值,国内的物价基本上都是一个单向运动:涨价。

显然,这是一个早已脱离了国内人均收入(中位数)、以及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特色问题。

而对于原提问的问题本身,主要涉及到3+1个核心问题:

a、国内的外贸出口结构问题。

2020年,全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分别为:私营企业(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5.2%)、外商投资企业(占比38.7%)、国有企业(占比14.3%)。也就是说,刨除外资企业之后,国内企业在整体外贸中的比重为61.3%。

实际上,目前全国外贸易企业数量超过500万家,而外贸出口主力军主要依靠的则是外资企业、中小微私营企业。

2021年1月,针对2020 H2国内外贸企业“订单暴增、利润缩水”的问题,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特意做了一期调查节目。该调查指出: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很多外贸企业的订单接到手软、货品供不应求;但在年终盘点时,不少企业却发现利润并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董事长的话说就是,2020年10月8日左右,我们打开美元账户一看,汇率从六点八几掉到了六点六几,一夜之间,对我们来讲就蒸发了几十万。

到了2021 Q1,国际大宗商品全面涨价(*以及叠加为了对冲这种输入性通胀而进一步调高的人民币汇率)对于国内一大波外贸企业来说,就已经不是利润缩水的问题、而是在生死线边缘苦苦挣扎的问题了。

到了2021年5月,印度由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导致许多订单转移至中国,但国内却出现许多外贸企业们却“宁可不接单,也不要赔钱”的无奈画面。

事实上,在外贸专业老司机看来,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而更重要的是,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很多企业即使订单有所增加,最后很可能也是“赔钱赚吆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内的外贸企业就不能统一涨价、集体向欧美国家赚取更多利润呢?

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2020年出口产品Top 10的类别为:

其中,出口额Top 3的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及配件(出口额3958.2亿美元)、电话通讯音响制品(3103.6亿美元)、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2174.26亿美元)。

然鹅,如果从“净出口额”来看,Top 3的产品则变成了电话通讯音响制品(净出口额2433.5亿美元)、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净出口额1579.9亿美元)、纺织品及制成品(净出口额1400.3亿美元)。

另一方面,2020年国内Top 15贸易伙伴排名为(*如果考虑到对HK转口贸易的最终目的地国,那么国内外贸对于欧美日的依赖度实际上更高):

其中,美国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国、并且对美顺差还占全国外贸总顺差的59.23%,高居第一。同时,国内2020年对美国的Top 10出口产品分别为:

国内2020年对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的Top 10出口产品分别为:

从上图可以看出,国内不仅对第一大、第二大外贸伙伴的出口产品高度相似,而且还凸显出了一个致命问题:以国内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和税收优惠作为投入(和竞争优势),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得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及引进相关的技术,并形成了对低附加值生产活动的依赖。

用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021年3月在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来说就是:

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国内仍处于第三梯队,“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和“掉链子”的风险明显增多。

用一位连续20年参加广交会的老司机的话说则是: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出口,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中美毛衣战的夹击之下,国内的外贸企业依然风雨飘摇,目前国内80%的出口产品仍然属于低端制造。

显然,不论是与台积电在执行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之后营收和利润不降反升相比、还是与澳大利亚铁矿石和煤炭在中澳毛衣战之后反而赚得利润翻倍相比,国内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位置、以及缺乏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都直接限制了国内在外贸出口中的定价权。


b、国内出口的价格问题。

2019年3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发布了《2018年贸易战对美国物价和福利的影响》的报告,针对加征关税问题对美国物价和福利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这些被加征关税的商品,2018年的价格平均上涨了1个百分点,几乎是1990~2018年生产者价格年均涨幅的一半。美国对其贸易伙伴尤其是中美毛衣战,让美国公司和消费者2018年每月损失44亿美元:2018年底,进口关税使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进口企业每月多支付30亿美元税款,此外每月还支付了14亿美元的无谓损失费。

比较尴尬是,平均价格涨幅1%、每月损失44亿美元,这两个数字对于国内2018年基本生活物价翻倍的涨幅、以及中美毛衣战导致的外贸出口和大面积失业损失来说,却几乎连零头都不到。

那么,国内的外贸企业为什么不直接和美国人正面硬刚呢?

2020年5月,央行长沙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湖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20)》专题探讨中对中美毛衣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1、毛衣战对轨道交通、航空等株洲市的支柱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中车株机反映,该公司每年从美国进口的信号控制系统、轴箱轴承、润滑油脂、润滑剂、3M 胶等原材料和核心零配件只能从美国进口,暂时无法找到替代品。
2、加工成其他产品后的成品又返销到美国市场,而上调关税则会导致出口收入显著下降,长期预计会综合影响株洲市约500 亿美元对美出口额。以航空产业为例,如果上调至25%关税,最终会影响约100 亿美元出口额的下滑,影响巨大。而株洲时代电气在洛杉矶地铁牵引项目的投资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几乎为零,如果毛衣战持续升级,极有可能出现亏损。
3、部分与美合资企业境外业务停滞,海外市场开拓受阻。例如,株洲市斯威铁路产品有限公司于2018 年8 月中旬暂停了所有未执行的订单,至今未恢复,面临很大撤资风险。

而湖南省的情况,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中美毛衣战不仅没有让国内企业用价格与美国人正面硬刚,反而还在国内还带火了一个词:转口贸易。

然鹅,这种将产品通过TW、越南转口美国来规避高关税的行为,最终也被美国禁止。

例如,2019年6月,越南海关表示,已经发现几十起中国货物冒充原产越南原产地的商品出口,以绕过美国针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措施,“假冒原产越南进行非法转运的产品多是纺织、海货和农业产品,还有磁瓦,蜂蜜、钢铁、铝和木材产品。”

2019年7月3日,美国商务部表示,一些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了绕开关税,会先运到越南稍加处理、然后出口到美国,并对从越南进口的钢铁征收超过400%的关税。

2019 Q1,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家具减少13.5%,从越南和TW的进口则分别增加37.2%、19.3%;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冰箱减少24.1%,从韩国和墨西哥的进口则增加了32%;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减少28.6%,从越南的进口则猛增了141.7%。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国内企业纷纷向东南亚(越南、印度、印尼、泰国等)、南美等地转移生产线和供应链的浪潮。

也就是说,国内企业不仅没有像台积电那样市场无忧、或像澳大利亚那样直接(翻倍)加价,反而还千方百计的为了维持价格竞争力而进行产业链转移。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无法转嫁给欧美国家,而且还不得不另外花钱进行产业链转移。


c、国内和欧美的物价变化。

根据美国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9年4月~2019年4月,20年来美国食品价格的变化趋势为:

从上图可以看出,20年来,美国的香蕉价格几乎没变,始终维持在每磅50-60美分的水平;牛奶的价格中间虽有一定的起伏,但目前依然和20年前的价格差不多,1加仑3美元左右;整鸡和面包的价格从每磅1美元左右升到了1.5美元;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牛肉,从20年前的每磅略低于2美元到2019年的4美元左右。

实际上,除了可以翻阅历史数据之外,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官网还提供了“通胀计算器”:如果想要查阅现有物价在若干年前的贴现值,直接在“通胀计算器”中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答案。

例如,选择“起始时间”为2000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0年12月,然后输入基数20美元,点击计算后,显示的结果为31.56美元。也就是说,2000年初的20美元,其购买力相当于2020年底31.56美元的购买力。

换句话说,20年来,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36.6%,而美国的物价则增长了57.8%(*年均通胀率为2.8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年来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贬值幅度、以及国内物价的(真实)涨幅。尤其是对于“20年前的100元在今天能买多少东西”这样的现实问题,则更是一个充满了杯具和心碎的“灵魂之问”。

对此,最为尴尬的就是房地产君,神情慌张的说道:你们都盯着我看干什么啊~?

2000年1月,美国新房的平均价格为194800 美元;2020年12月,美国新房的平均价格为408800美元,20年间的涨幅大约为110%。

显然,国内的物价飞涨和货币对内贬值,是一个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货币放水操作息息相关的问题。

2009年,国内的M2总量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2013年超过美国+英国的M2总和,2016年超过美国+日本的M2总和。2013~2020年,国内M2总量增长了97.6%,年均增长率高达12%。截止2020年12月末,国内的M2总量已达218.68万亿元。

而同期(截至2020年12月末),美国、日本的M2总量分别为1132万亿日元(*按当月平均汇率约合10.9万亿美元)、19.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国内的M2总量比美、日两国M2之和还多出了2万亿美元。

由于中美M2的统计口径不同,因此,比M2总量更为准确的衡量标准是宏观杠杆率(*M2与GDP的比率)。而2020年国内、美国的宏观杠杆率分别为215.2%、93%,也就是说,国内2020年的宏观杠杆率已经相当于美国同期水平的2.3倍。


x、哲学问题。

之所以将最后这个问题列为x,是因为其在3+1个问题中的特殊影响力。

这个问题要从1980年代说起。当年,当国内准备引进德国大众集团的桑塔纳车型时,德国人经过计算后的报价是6万元RMB,并非常担心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中国市场来说太高。然鹅,国内的回复则是完全不用担心,并直接将价格定在了20万元。对于这个当时国内已经是天价的价格,德国人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

最终,在德国人提供的技术支持下,上海大众批量生产的桑塔纳下线上市,并且还实现了出口创汇。当时,美国的桑塔纳价格为7000美元,因此,上海大众将国产桑塔纳的出口价格定为6000美元左右,而国内的定价则依然是20万元。

如今,在21世纪的今天,新款奥迪Q7配置45TFSI、Quattro的版本价格在美国为54950美元,仅属于日常家用车,而同样配置的奥迪Q7在国内的价格则超过了70万元。瞬间,这款车就从一款美国的日常家用车变成了国内的高级豪华车。

福特Mustang(野马)在美国的价格为27155美元,但在国内的指导价则是37万起步。而作为美国豪华车的宝马X7,基本型40i的美国起售价为73900美元、搭载V8引擎的50i起价为92600美元。与之相比,作为奥迪Q7的同门兄弟,保时捷卡宴在美国的起售价则约合42万元。

实际上,即使在2018年5月国内下调进口汽车的关税(*关税税率由25%降为15%)之后,一辆到岸价24万元的进口车,增值税、消费税依然分别高达(24万+3.6万)÷(1-40%)×40% =18.4万、(24万+3.6万+18.4万)×17% =7.8万元,合计高达29.8万元,相当于其到岸价的124.2%。

也就是说,在国内进口汽车的关税下调之后,这款到岸价24万元的进口车在国内的售价只是从90万降为了85.3万,降幅仅为4.7万元。

事实上,不论是奥迪Q7、卡宴,还是宝马X7,德国人给美国和CN都是一样的出厂价,德国人并没有拿到之外的超额利润。

尤其是当丰田章男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的“丰田埃尔法(日本售价为359.7万日元)我们没有对中国经销商多要一分钱”时,更是引申出了另一个无人敢问的问题:这些翻倍的钱都被谁拿走了?

于是,这个关于国内和欧美物价差异的问题,就从经济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1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16、27,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new base中查看。

user avatar

想要在落后国家享受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生活标准必须付出高的多的成本,这是正常的。

在落后国家享受落后的生活标准才会省钱。

user avatar

你能买到的商品大概分为三类,

商品1. 服务(劳动极其密集的商品,劳动/资本替代弹性小于1的商品)。例子:理发、保姆、课外教师、书籍。这种商品的特点是价格几乎长期正比于人均收入,收入越高、人工成本越高,这类商品的价格也越高。

商品2. 私营部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食物(劳动/资本替代弹性大于1的商品)。例子:乡巴佬牌卤蛋,美的牌电暖气,小熊牌蒸蛋器,蒙牛奶粉,红米手机。这种商品的特点是工业科技进步会导致边际成本、价格持续降低(资本规模效应、人工占比例更少),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逐渐趋近于其自然资源的成本。

商品3. 奢侈品、进口商品。例子:所有高逼格进口产品,如lv包包,Tiffany钻戒,黑色法拉利跑车;另外也包括进口中档的"商品2",例如港版各类水货,外国iphone等等,题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点是由于不充分的竞争,可以存在价格/税收歧视政策,收入不公平会对其价格有影响。

另外还有一类商品,这里不细究。这类商品叫“垄断品",例子:汽油、手机资讯费、养老保险(有时可以认为是购买政府给你的养老承诺)、高铁车票。这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制于垄断和福利政策。

从大多数人生活经验来看,商品1、2的价格都是中国更低,商品3则是中国更高一些。诸如同一款包,有时能看到内地卖3000rmb, 香港卖2000rmb, 美国卖1000rmb的奇葩景象。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这三种商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价格走势是不一样的。

1,受制于人工成本低廉、价格会保持较低水平,商品1的价格的上涨其实完全反应的是人均收入的上涨。

2,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和快速的科技进步,使得商品2的相对价格一直下降,也就是其价格上涨的速度应该是慢于通货膨胀的。

3,中国较高的资本回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由于出现了大量具有高购买力的新富裕阶层,长期专门针对本土屌丝文化的国产工业品无法满足其需要。进口工业品由于供给有限,在局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了高价现象。这种高价反映的是竞争不完全、贸易保护主义税收。

由于收入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收入较低者在购买商品3时尤其痛苦。而且正因为还有大量收入较低人群,高收入者在二、三线城市居住分散,所以外国工业品零售店无法在这些地方快速拓展。所以在这些商品的价格方面,二三线城市>北上广>香港>北美、欧洲的价格差序将长期存在。

user avatar

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经济学知识,只需要最基本的逻辑判断

我们假设以下两个条件:

(1)中国的人均收入1000美元,美国人均收入6000美元。

(2)中国物价是美国六分之一。

虽然中国人收入是美国人六分之一,但因为物价也是六分之一。

所以1000美元在中国,和6000美元在美国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是一样的。

得到结论:1000美元=6000美元。我们不用发展了,原地赶上美国。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在中国买东西,然后卖到美国,这可是500%的利润啊!!!

综上,如果穷国和富国的收入和物价比一致,其实这两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一致的。

因为钱只是一张纸,钱能买到的东西才代表了背后的价值。你每月工资3K,代表你的报酬是3K对应的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是你价值的体现,而不是钱的数字。

穷国之所以是穷国,不是因为钱少,而是他的收入能买到的商品更少,相应的生活水平也更低。

所以很多人天天问为什么我们整体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没有美国好,这还用问吗?

一个人均GDP只有美国六分之一的穷国,能跟别人享受同样的生活水平才是有鬼了。

当然,发展中国家有一种“商品”更便宜,就是“人”,所以你的收入更低,外卖、理发、维修、家政这些服务业的价格也更低。美国的“人工成本”很高,但通过科技、金融从全球赚取利润,要求我们这种穷国不断给他生产廉价工业品。

为什么常常讲30年前“血汗工厂”做衬衫换飞机?因为你只能做衬衣,这个时候能不能说我们的“廉价劳动力”要高收入?不行,因为你只能做衬衫,不做就没饭吃。

这几年中国的人力成本也慢慢涨起来了,一些“血汗工厂”又移到了其他东南亚国家继续压榨他们的比较优势,越南能不能说他不做了?不行,因为你不做,自然有其他国家做。

user avatar

因为远低于国际水平的大学教育费用,一般学费一年都不到1000美元,一线城市的大学住宿费也就200美元不到,书费也是,外地学生毕业以后还可以继续住一阵。而且这个收费标准,多年没有涨价,再加上高性价比、高覆盖的网络通信,让太多的人开阔了视野,知道国内车辆和奢侈品还有牛奶价格比发达国家高。

公立三甲医院低廉的挂号费和高效的接诊效率,让人均寿命过度提升,让太多原本应该死去的老年人还能够出国旅游,到处扫货。

当然了,即使是目前的大学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user avatar

在天朝天天下馆子。

现在天天煮泡面。

食尚不足以果腹,其他东西的物价,who他妈cares

user avatar

锵锵三人行这种节目真心没啥必要当真。

中国很多东西比国外贵,但更多东西比国外便宜。

奢侈品、研发设备、橄榄油、汽油等一系列中国无法制造的,或者大国企垄断的,往往会贵,其他都是便宜,而且便宜很多。

还有智商税贵,夜店贵。

日本新干线票价是中国高铁的三倍以上,而且还比高铁慢。

做个足疗看看,中国是30~300,美国至少100刀。日本5000円起,还只有30分钟。

免税化妆品是北京T3的店比日本免税店便宜20%。

韩国苹果论个卖,肉的价格大家自行百度。

拉面,日本600~1200円路边店,中国路边店12~20元这还是一线城市。

一同学的朋友,做某种科研用线圈,做出来之前舶来品卖几千,他卖几百,瞬间占领市场。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世界第一工业国东西贵?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世界第一辅食产量国东西贵?

因为Low,所以得为生活的艰难找到理由。

补充个亲历:

在首尔吃路边摊,3个人,点了一堆小菜,汤免费喝。小海鲜为主,加上酒,70000多韩元。发现老板娘热情的要死,问同去的朋友,他让我看边上的人,几桌都是两三个老爷们要一瓶6000的酒,然后,只喝汤。

可怜。


另:可能是最好吃的北京的拉面:兰马,这一套大概40元。600円。

是兰马拉面,这个是大宽的面。不是马兰拉面。兰马拉面在回民学校边上。

user avatar

蜂拥而至,为重税洗地。

user avatar

少看点锵锵装逼行 多努力自己出国亲眼看看才是王道

法国家乐福找不到人民币50元以下的毛巾也是醉了 国内多钱?

巴黎随便坐趟公交人民币16块起 你所在城市多钱?

锵锵装逼行那帮人天天出国只关注奢侈品什么的 当然比国内便宜了 这不是废话

拿法国LV在华价格比较就是拿中国油条在巴黎比较 两根油条十多块RMB 看到中国价格后回来惊呼法国老百姓连油条都吃不起了 有意义吗?

ps: 回答

@酸采

(HEA文)

顺便也回答下大众 大家比物价时候很多人忽略了西方人收入问题 大家总是拿天朝2000年时候工资跟西方比 总以为西方人均收入是天朝好几倍 这里有个实例(人在外面 具体回来再修改):

法国统计局资料2011年 法国50%人收入 1 474欧链接

Salaire moyen France métropolitaine (64612939 habitants)

中间那个Revenu par ménage 2410欧 是整个家庭月收入



下面那个图表有近几年的增长 5年增长了11.5% (你的城市5年收入上涨多少

下面是单人收入

这里有巴黎每平方米房租均价 按最低的26欧元每平方米算 35平的房租月租在910欧元(不含水电)

顺便再贴一个 法国报纸调查法国最低生活成本每人每月需要1490欧元(2014年)法国贫困线是977欧元

1490 euros par mois, le minimum pour vivre, selon les Français

搜到了中文版的:

调查法国人均最低生活成本:每人每月1490欧元

很明显 大部分法国人抛去生活成本之外 没多少剩余 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法国满大街都跑的烂车,你日常生活中见不到多少法国人用iphone之类的 大部分都是三星 LG之类低端智能机

我法国工作很多年了 这些基本东西还是清楚的 kebab什么的 满大街都有 我说的是套餐(kebab加薯条饮料)6.5欧 你要能找到5欧的也是奇葩。但不可否认这基本就是法国在餐厅最便宜能吃饱的东西了 国内我住上海 楼下盖浇饭15-20元RMB吃的比这个好很多。

(法国人均收入差不多 巴黎也就2000欧出头 但是35平的房租就要1000多欧 算下来到手没多大区别) 扣去国内没有的住房税电视税等等 到手也就9000多RMB点跟北上广大城市白领收入没多少区别 但是你国内穷 吃个包子稀饭 10多块能搞定吃的还不错 法国最便宜的kebabe 套餐都要6.5欧 换成人民币也要50多块 上面说没有50块以下的毛巾 16块钱起的公交车票 这些日常东西几倍的差距 问题收入有几倍吗?

-------------------------------------------------------------------------------------------------------------------------------

不可否认的是 西方很多国家比中国生活的确实好 毕竟人家是工(gai)业(ge)革(kai)命(fang)快200年 基本可以算上世界顶级一线国家 我觉得很多在比较的时候总是忘记属于我们的发展时间仅仅才几十年 这样比较其实就是一个刚步入初中的人跟高中毕业的一起参加高考 然后被人喷你分数怎么比人家差那么多?


西方国家很多东西相比天朝按购买力算是便宜一些 但是这其实是建立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身上 按照中国这几年的工资上涨速度 如果物价也跟着这么涨 势必也会带动法国物价上涨 在工资上涨速度远远不及中国的情况下 十年后 到底哪里物价高 结果还是很明显的。

user avatar

某些人为了黑政府黑体制已经丧心病狂了,最后民愤没激气多少就光祸害自己人。

不可否认国内这几年物价的增长速度是高于工资,08年路边平价奶茶店3块钱可以买到珍珠奶茶现在不会低于八块,但是和国外比不是便宜了一个档次。更别提蔬菜,水果,房租,小商品这些中国本土自产自销供应充足的东西了。(总有些人拿外国穷人吃的最便宜的廉价垃圾食品和北上广CBD写字楼里卖的精品套餐比,呵呵。)

最近我准备去国外读书,正在愁费用问题,我的金主——我妈,表示不解,“国外不是什么都比国内便宜吗,怎么会愁吃不起用不起呢”真想问候那些吹嘘国外物价低的人他全家!

PS 欢迎理性讨论,个人觉得那些觉得国外物价很低的人恰恰不是那些真的能消费得起国外商品的,反而是那些国内生活得捉襟见肘,也没在国外真正生活过的。把中国描述成地狱把“外国”描述成天堂只是满足他们情感宣泄的渠道。我写这个完全是因为最近在看房租觉得美国房租真心贵,肉疼。本人在一二三线城市都生活过,去发达国家旅游过,亲人定居或留学的都有,至少还是见过猪跑的。我只知道我在北京上海随便怎么吃饭都不心疼,但是在国外吃顿饭真心吃不起。(你tm见过8刀一客的西红柿蛋花汤吗,还是每人8刀上来就一大盆的食堂免费例汤)

user avatar

其实物价这种东西你对比的角度不同,选取的物品不同,会有天差地别的差异。所以很多人即使讲事实都讲不到一起去,因为你们选取的角度,采样的物价都完全不一样。

我稍微总结一下这个原因吧。

1,中国的人均确实比欧美低很多,但是这个人均本身无法表达局部的现象,因为中国的人均无法体现地区和行业的差异。其实中国在参与国际竞争和贸易,还有在国内产业链上游的软件,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是有国际性的竞争力的,在这些行业里,人均GDP不见得比欧美低,甚至可能更高,工资也常常更高(主要还是税偏低)。

但是对于非可贸易品,一些局限于国内的行业,尤其是较为基础性的服务业,由于大多数人的消费力还不够,且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降低了服务业劳动力的议价权,目前的产业的价值溢出还不足以覆盖绝大多数人,所以很多行业的人均GDP是很低的,比如说餐饮。

那么在中国讨论薪资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类人,一种人是互联网行业的,月均3万,一种人是餐厅服务生,月均3000,这两类人不能被互相代表,所以直接性的把宏观上的人均GDP引入到微观的生活里来没有太大意义。

2,由于上面所述的情况,中国的定价(物价)也是跟欧美不一样的。由于整个中国是一个国家,所以在很多层面地方和行业本身是无法阻拦竞争的,会被充分定价。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上海不能设置门槛导致别人不能来上海开餐厅,所以上海的餐厅要面对来自全国人的竞争,那么在某些行业里得到的价值溢出就不会充分的回归到普通消费来,而容易转化为投资。打个比方,你打算去餐厅做服务员,如果餐厅只打算要10个人,而有另外10个跟你同样水平的人,要价比你低,比如说你想要4000但其他人最低可以到3800,那你就很难拿到这个工作。想拿到这份工作,就必须降价到3800或以下。因为全国的人都能来上海应聘这个工作,所以你的定价就取决于其他人能够忍受的最低价格,这是劳动力定价,而商品的定价上限取决于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试想一下,如果上海有很多月薪3万的人,那么假设他们对一顿普通日常饭愿意出的价格最高可以到100,也就是说,在餐厅不把定价定到100以上的时候,他们都是可以促成交易的,所以餐厅在一顿饭的成本到99以前都是可以盈利的。但是由于劳动力定价被压低了,餐厅也愿意压低定价获取竞争力,再加上很多在上海生存的非高薪行业人士他们的可接受价格比较低,最后定价就会分布在各个阶层可以接受的层面上。

3,说物价比欧美贵是不合理的,由于以上原因,绝大多数在中国本土产生的产品的定价都是比欧美便宜的。如果谈的是相对的价格,就会很受所在行业和个人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的日常性消费的物价还是要比欧美便宜的。

4,物价会比欧美高的,有些是因为本来就是欧美产的,他们的定价方式会天然的比我们高很多,再加上运输成本,关税和定价策略的叠加,贵也正常。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跟一线城市的生活必需品物价很多比三四线还低,是一个意思。

在全面商品工业化的社会,世界是平的。

谁的成本低,谁的售价就可能低。

而商品售价,由价高者定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