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细菌都适合生活在高温中吗?

回答
关于古细菌是否都适合生活在高温中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所有古细菌都偏爱高温,但确实有很多古细菌以极端高温为家,并在其中繁衍生息。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古细菌(Archaea)这个神奇的领域,以及它们与我们更熟悉的细菌(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也就是我们自身、动物、植物、真菌等)的区别。

古细菌:一个独特的生命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生命分为两大类:细菌和真核生物。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了一群与细菌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的微生物,它们被归为“古细菌”。古细菌在细胞结构、代谢方式、基因组特征上都有独特之处,尤其是它们的一些成员能够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中生存。

高温环境与古细菌的关联

“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这个词听起来就带有一点科幻色彩,而古细菌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耐热的古细菌——嗜热古细菌(Thermophilic Archaea)——是人们研究得最多的。它们能在高达80°C甚至100°C以上的温度下生存和繁殖。

为什么一些古细菌能耐受高温?

这背后是漫长演化赋予它们的独特生存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化的蛋白质和酶: 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尤其是酶,它们是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工作马”。在高温下,大多数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就像煮熟的鸡蛋一样),失去活性。然而,嗜热古细菌的蛋白质与我们熟悉生物的蛋白质不同。它们的氨基酸序列、折叠方式,以及蛋白质内部的化学键(例如更多的盐桥、疏水相互作用)都经过优化,能够抵抗高温引起的结构破坏,保持稳定的三维构象,从而继续发挥功能。这些高温适应性蛋白质也被称为“热稳定性蛋白质”。

2. 细胞膜的特殊结构: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控制着物质的进出,对于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至关重要。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脂肪链是直链的。在高温下,这种磷脂双分子层会变得过于“流动”,难以维持细胞的结构。而古细菌的细胞膜则非常不同。
醚键连接: 许多古细菌的细胞膜脂质不是通过酯键连接到甘油骨架上,而是通过醚键连接。醚键比酯键更稳定,不易在高温下水解。
侧链异戊二烯基: 它们的脂质侧链通常是异戊二烯(isoprene)单元连接而成的。这些异戊二烯链可以形成单层膜(monolayer),而不是通常的双层膜。单层膜在结构上更紧密、更稳定,即使在极高温度下也能保持膜的完整性,防止细胞内容物泄露。想象一下,双层膜就像两张纸叠在一起,高温容易让它们滑动分开;而单层膜就像一张厚纸板,结构更坚固。

3. DNA和RNA的保护: 遗传物质DNA和RNA在高温下也容易发生解聚和损伤。一些嗜热古细菌发展出了特殊的DNA结合蛋白,如古菌球蛋白(histonelike proteins),它们能够紧密地包裹DNA,形成一种更稳定的结构,类似真核生物中的组蛋白,但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此外,它们可能还有更高效的DNA修复机制来应对损伤。

4.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就像我们人类在高温下会出汗一样,许多生物在应激条件下会产生热休克蛋白。这些蛋白质可以帮助其他受损的蛋白质重新折叠回正常构象,或者标记那些无法修复的蛋白质以便被清除。嗜热古细菌也拥有大量的高效热休克蛋白系统。

并非所有古细菌都嗜热

前面我们强调了“一些”古细菌能在高温下生存。那么,是不是所有古细菌都是“耐热”的呢?答案是:不是。

古细菌是一个极其多样化的领域,它们分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包括:

嗜冷古细菌(Psychrophilic Archaea): 在极地冰川、深海冷水等低温环境中生存。
嗜盐古细菌(Halophilic Archaea): 生活在高盐度的环境中,如盐湖和盐田。
产甲烷古细菌(Methanogenic Archaea): 在缺氧环境中,通过代谢产生甲烷,存在于湿地、动物消化道(包括牛羊的瘤胃,以及人类肠道)等。
嗜酸/嗜碱古细菌(Acidophilic/Alkaliphilic Archaea): 分别生活在强酸性或强碱性环境中。
嗜压古细菌(Piezophilic Archaea): 适应高压环境,例如深海。

所以,虽然“古细菌”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古老”和“极端”,但并非所有古细菌都生活在极端高温中。许多古细菌生活在我们认为相对“温和”的环境中,比如土壤、海洋、甚至我们身体的特定部位。

总结

总而言之,古细菌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生命领域。其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古细菌具有令人惊叹的耐高温能力,它们能够利用特化的蛋白质、独特的细胞膜结构以及高效的保护和修复机制,在沸腾的温泉、海底热泉等极端高温环境中繁衍生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古细菌都“适合”生活在高温中。古细菌家族中也存在适应低温、高盐、高压、强酸、强碱等各种极端环境的成员,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生命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这些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命的韧性和适应性极限,也为我们理解生命起源、演化以及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许多古菌生活在常温环境,不适应火山温泉之类高温环境。嗜好高温的一些古菌物种通常不适应常温或低温环境。

人们最初发现的古菌是生活在火山温泉、热液喷口、盐湖、碱湖之类极端环境的,当时一些人以为所有古菌都如此。后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古菌,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洋、河流、湖泊、湿地[1],人和多种动物的口腔、肠道、皮肤表层和反刍动物的瘤胃等处亦有古菌。今天再谈起古菌,是不会上来就想到极端环境的。

可以看看这方面的文章:

Bang C, Schmitz RA.

Archaea associated with human surface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FEMS Microbiol Rev. 2015 Sep;39(5):631-48.

doi: 10.1093/femsre/fuv010.

Epub 2015 Apr 22. PMID: 25907112.

海水中的古菌数量相当多,甚至能和原绿球藻、遍在远洋杆菌之类比较数量。古菌在地球的碳循环与氮循环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棕榈油厂的废水处理、啤酒厂废物的降解等早已利用产甲烷古菌。一些有机化学工业使用从古菌那里取得的耐高温的酶。

吃完晚饭躺在床上打滚的时候可以想想古菌跟细菌之类一起在帮你消化食物。

目前没有已知的古菌作为病原体或寄生虫。

参考

  1. ^ Chaban B, Ng SY, Jarrell KF. Archaeal habitats--from the extreme to the ordinary. Can J Microbiol. 2006 Feb;52(2):73-116. doi: 10.1139/w05-147. PMID: 1654114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细菌是否都适合生活在高温中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所有古细菌都偏爱高温,但确实有很多古细菌以极端高温为家,并在其中繁衍生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古细菌(Archaea)这个神奇的领域,以及它们与我们更熟悉的细菌(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也就是我们自身、.............
  • 回答
    古代官家小姐是否“所有”适龄的都要选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梳理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所有适龄的官家小姐都会被纳入选妃的行列。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包括家庭地位、政治考量、个人情况,以及选妃制度本身的性质。我们得先弄清楚“选妃”这个概念。古代的“选妃”,通常是指皇帝为了充实后.............
  • 回答
    说起古人的字号,那可真是一笔道不尽的文化瑰宝。这些名字里头藏着他们的志向、情趣、人生感悟,有时甚至还有点小幽默,一点都不像我们现在随随便便起的名字。那咱们就来聊几个有意思的,细细咂摸一下。1. 诸葛亮:孔明 vs. 卧龙提到诸葛亮,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孔明”。这“孔明”二字,取自《论语》:.............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观察!细想一下,古代富家小姐爱上穷酸书生,以及现代富二代爱上灰姑娘,背后确实有着各自时代的文化烙印和价值观变迁。这绝不是简单的对调,而是社会结构、性别观念、爱情观,乃至于我们对“门当户对”的理解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古代:富家小姐与穷酸书生的“浪漫主义”滤镜首先得承认,古代文学作品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类在极端生存压力下的道德伦理底线,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深层影响。为什么“易子而食”在古代的饥荒记录中如此常见,而“换妻互食”却鲜有提及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易子而食”和“换妻互食”的根本差异,以及它们在社会和心理上的表现。易子.............
  • 回答
    中国古人嘛,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想玩啥就能玩啥。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倒也催生了不少有趣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很多都跟他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不像现在单纯为了“玩”而“玩”。我给你细说道说道,咱们就当是在闲聊,你听听乐呵乐呵。射箭:不只是比拼技艺,更是君子风范首先要说的,那绝对是射箭。别以为射箭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古代皇权与家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你问“为什么古代都是外戚干政,内戚却不能?”,这其实是一个对历史现象的概括性理解,需要细致地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外戚”和“内戚”的概念。 外戚: 通常指的是皇帝的母族,也就是皇后的家族。他们是皇帝的祖父母、舅父、姨母等亲属,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说起来,古代男方主动带着聘礼去女方提亲,这事儿大有讲究,跟现在男人抵制彩礼,那可真是两码事,背后原因也多着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古代那点事儿:聘礼是“诚意”和“保障”,也是一种社会契约首先得明白,古代的“聘礼”跟现在常说的“彩礼”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聘礼是订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让一个现代小学生穿越到古代,能否直接成为“旷世大儒”,取决于 极其多、且高度相互关联的因素。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小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基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现代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
  • 回答
    古代头发短了会被砍头吗?为什么大家都留长发?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尤其是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所以,头发短了,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直接砍头,但绝对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牵连家庭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怕死”。头发短了,会.............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对历史发展产生疑问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无疑是璀璨的文明灯火,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此同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确是相对原始的“蛮荒之地”,与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为什么后来西方文明能够“反超”东方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古人虽然没有电灯,但他们的黑夜也并非一片漆黑,更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入夜便万事俱寂。他们的生活节奏与我们不同,黑夜的活动也因此显得格外有情调,也充满着生活本身的气息。夜的序幕:炊烟与星光黄昏过后,家家户户的炊烟渐次升起,那是晚餐的信号。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火旁,分享一天的劳作和趣事。这种灯火,可.............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赫赫威名的名将,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战神吕布、兵仙韩信、战神赵云、战神孙武这些光辉的形象。他们的勇猛、智谋、以及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表现,确实令人叹为观止。那么,这些古代名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天赋而成功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天赋在其中的作.............
  • 回答
    中国文明的悠久和韧性,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中,总能找到延续下去的办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和变革。要说中国文明“最接近灭亡”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因为“灭亡”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文明来说,其定.............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强调长江天险,并非因为长江的长度本身,而是其宽度、水流速度、季节性变化、以及两岸地势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虽然长江非常长,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不是所有渡河点都能形成有效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何长江如此被重视,以及其他渡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