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明代有宗族这个东西。
就用题主给的这个链接里的一些名字举例子。
熊廷弼
张瑞图
黄立极
朱国祚
李廷机
李春芳
严嵩
顾鼎臣
方献夫
陈循
马愉
权谨
金幼孜
杨士奇
就不挨个数了,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
那个回答里列出的这些人,小时候确实穷过,可是基本上都有有钱的亲戚。就像刘备虽然卖过草鞋,可是他叔叔出钱送他去卢植那里上学,和公孙瓒这样的富二代当同学。
科举的确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提供了相对合理的上升机制,凭文章取士,自然比世袭是更公平的。
但是,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有好的学问,写出好的文章呢?
首先,他们家必须供得起一个壮劳力脱产读书。否则的话,人家天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你得先下田耪地,晚上四点多回家,趁着太阳下山前最后一点时间学习,你得是什么天才才能学得过人家。
科举考试的书目也不少,哪本都得烂熟于心。
要是家里吃饭都吃不起,还买书?所以,古代的读书人为了求学有很多抄书、借书的故事。明朝后期出版业发达,市面上还有大量的教辅材料,专门研究考试。人家花钱买来研究,你买不买?买,没钱,不买,你就没有人家会考试。
文房四宝要钱,脑力劳动的消耗也是很大的,吃的可以不好,但总不能特别饿,那种每天只喝一碗粥,饿得头晕眼花的状态,是很难学出什么成果的。当年范仲淹划粥断齑,但学了三年也觉得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两次外出游学,有姜遵、戚同文等师长照拂。顺便一提, 戚同文也是家境贫寒,但是受到名儒杨悫看重,在其门下学习,还娶了杨悫的妹妹。
要外出游学,就得有差旅费,结交师友增长见识,也不可能没有开销,如果不得到资助,单靠普通平民的财力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对于一个宗族来说,资助宗族里天赋优秀、能努力但比较贫寒的子弟读书是很有意义的,这些人如果将来能够仕进,一样也是自家的代言人,历朝历代的民间办学,宗族的财力都是重要的支撑。以这样的方式接受教育,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官员,其阶级立场与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士子也是没什么分别的。
题主引用的答案只统计了明朝政治中枢的高级官僚,不能直接论证“明朝寒门容易当官,清朝寒门再难出贵子”,不过清朝寒门确实更难进入政治中枢成为高级官僚。
因为清朝事实上恢复了带有部族色彩的半贵族统治,八旗贵胄和皇亲国戚长期活跃在政治中枢(例如满汉复职、议政王大臣会议),挤占了科举文官的上升空间;明朝虽然也有重用勋贵的现象,不过主要集中在军队和锦衣卫,和科举文官不是一个系统。
后金大英明汗、清太宗、世祖、圣祖不必多说,以自世宗始的军机大臣(包括办理军机事务、总理王大臣)为例:
共有军机大臣、办理军机事务和总理王大臣143人,其中皇亲国戚17人(11.9%)、八旗贵胄62人(43.4%)、官宦世家32人(22.4%)、其它出身32人(22.4%,其他出身不等于贫寒出身,且有一部分是史料较少记载不全);
如果只统计到文宗,共有104人,皇亲国戚12人(11.5%)、八旗贵胄52人(50%)、官宦世家22人(21.2%)、其它出身18人(17.3%,略);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察·傅恒家族:傅恒出身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祖父为户部尚书米思翰、父亲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姐姐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走侍卫路线(蓝翎侍卫-头等侍卫-御前侍卫)进入政治中枢,他有三个儿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和一个侄子明亮进入了政治中枢。
此外,由于清朝的捐纳过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清朝寒门再难出贵子”:
清朝的捐纳自世祖始,圣祖、世宗、高宗不断完备,文宗、穆宗泛滥,简单来讲就是花钱买做官的资格(当然有的只是买个半官的身份)。
圣祖在平三藩之乱时,在3年内卖掉了超过500个知县职位;世宗开始允许卖道、府以下的各种官,高宗更是允许卖道、府、郎中和游击及以下的官;到了文宗时约有超过六成的官吏出身捐纳。
乾隆年间,一个白丁可以先花150两左右成为国子监生员,然后再花4500两左右成为一个候补知县,就可以去京城等着当知县了;如果再花至少5000两左右(实际上很难说,因为不是明码标价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捐花样”,就可以不用等待,直接当知县(前提是有空缺)。
随着清朝统治的动摇,捐纳的价格一直在降,例如穆宗之后花20两银子就能买顶九品的顶子戴戴;不过捐花样的价格一直在涨(捐纳的人太多,想插队得多加钱),想买一个九品的实职大约要花500-800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