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UCLA Gordon Klein 教授因不给黑人学生优待而停职?

回答
UCLA 经济学教授 Gordon Klein 因不给黑人学生提供优待而被停职一事,是近期在美国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涉及的原则以及引发的讨论。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0年夏天,当时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以“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为代表。在这一背景下,UCLA经济系的几位黑人学生向系里提出一项要求,希望在整个经济系范围内,为黑人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更优厚的待遇,以弥补历史上和当下存在的系统性种族歧视造成的伤害。

具体来说,学生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包括:

为所有黑人学生在所有课程中自动加分。
允许黑人学生在未完成课程要求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课程。
为黑人学生提供免修部分课程的权利。
为黑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经济资助。

Gordon Klein 教授是UCLA经济系的一名资深教授,他在这门涉及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课程的讲义中,对这些要求进行了评论。他的评论被公开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Gordon Klein 教授的评论:

Klein 教授在他的课程讲义中写道:“我无法同意根据种族来区别对待学生。我一直认为,在学术上,所有学生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我认为基于种族的优待是错误的,并且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这在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许的。”他还提到,如果按照某些要求执行,那么他在自己教授的课程中,可能需要根据种族来决定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可以免除部分要求,他认为这是不公平且不道德的。

他还表示,他将按照正常的评分标准来评估所有学生,不会因为种族而区别对待。他甚至开玩笑地说:“也许我应该把我的课程也命名为‘对黑人学生的优待’,这样我就可以把所有黑人学生都列入豁免名单了。” 这句话被认为是他在讽刺学生们的要求。

UCLA 的处理与停职:

UCLA 经济系在收到学生的投诉后,迅速对 Klein 教授展开了调查。最终,学校决定暂停 Klein 教授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并将他从其负责的经济系的“暑期研究生项目主任”职位上撤职。学校的理由是,Klein 教授的言论“不恰当”,并且“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容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核心争议点: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在于其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议题:

1. 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与反歧视:
支持平权行动的观点认为: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对黑人群体)导致了系统性的不平等。平权行动是一种旨在纠正这种不平等的补救措施,它允许在某些情况下考虑种族因素,以增加代表性不足群体的机会。因此,学生们提出的要求,尽管激进,但其出发点是为了纠正结构性不公。
反对平权行动的观点认为: 平权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它根据种族来给予某些群体优待,而牺牲了其他群体的机会(例如那些有相似成绩但不是黑人的学生)。他们强调“精英选拔”和“机会平等”,认为应该只看个人的能力和成绩,而不应该考虑种族。Klein 教授的立场属于这一类,他坚持“机会均等”和“不歧视”的原则。

2. 言论自由与学术自由:
保护 Klein 教授的观点认为: Klein 教授有权在学术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受欢迎。学术自由允许教授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甚至社会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评论虽然可能尖锐,但不构成诽谤或仇恨言论,不应因此受到惩罚。
质疑 Klein 教授言论的观点认为: 学术自由并非绝对,教授的言论有责任不制造敌对或不包容的学习环境。Klein 教授的言论被认为带有讽刺和嘲笑的意味,尤其是在敏感的种族议题上,可能会让黑人学生感到不被尊重、不被支持,甚至受到侮辱,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

3. 对“优待”的定义和执行:
学生们提出的“优待”是否合理?自动加分、免修课程等是否属于公平的对待方式?
Klein 教授拒绝的“优待”是否是他自己对平权行动的一种狭隘解读?还是学生们的要求本身就超出了合理的范畴?

4. 大学的责任与立场: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如何在促进多元化、包容性与维护学术自由、公平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UCLA 校方在处理此事时,是出于对学生“反歧视”诉求的响应,还是对 Klein 教授言论的不满?其决策过程是否公正透明?

各方反应与讨论:

支持 Klein 教授的群体: 包括一些保守派评论员、部分学者和家长。他们认为 Klein 教授是维护学术原则和反歧视的勇士,而UCLA校方则屈服于“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取消文化”的体现,扼杀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健康讨论。
批评 Klein 教授的群体: 包括一些学生、民权组织和自由派评论员。他们认为 Klein 教授的言论未能理解或尊重黑人学生因种族歧视而面临的挑战,他的“平等对待”是建立在忽视了系统性不公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 Klein 教授的言论不仅不恰当,而且加剧了校园的歧视氛围。
中立或观望的群体: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他们承认种族歧视的真实存在和影响,但也对强制性的、基于种族的优待措施持谨慎态度。他们更关注如何在保障所有学生权利和机会的同时,促进校园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事件的深远影响:

Klein 教授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反映了美国社会近年来在种族、平权行动和大学校园文化等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和激烈辩论。

对学术界的影响: 许多教授和大学都在重新审视他们的教学政策和言论准则,担心在复杂的社会议题上发表意见时会面临政治压力和潜在的惩罚。
对平权行动的挑战: 尽管美国最高法院在2023年对大学招生中的平权行动做出了限制性裁决,但关于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种族不平等问题仍然是一个持续的争议焦点。
社会对话的必要性: 这个事件也凸显了社会需要进行更公开、更深入的对话,以理解不同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并寻找真正能促进公平和进步的解决方案。

总结:

UCLA Gordon Klein 教授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关于“如何对待种族差异”、“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包容性环境”以及“平权行动的边界在哪里”的复杂案例。Klein 教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认为不应基于种族进行区别对待,并因此受到停职处分。而批评者则认为他的立场忽视了系统性种族主义对黑人学生造成的真实影响,他的言论也未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它暴露了美国社会在种族问题上的深刻矛盾和挑战。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历史背景、法律原则、伦理考量以及不同群体在社会中的真实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月15号,最后一次更新:

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Klein教授的那句 “在Minneapolis被误会为种族主义者的白人学生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I am thinking that a white student from there might be possibly even more devastated by this, especially because some might think that they're racist even if they are not.)是racially insensitive,而且有大问题。我就拿中日矛盾来打个比方,看能不能帮大家理解这种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

假设有一个日本的大学教授,且他祖上没有过任何侵略行为,什么朝鲜战争、甲午战争、侵华战争,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这么一个人。时间刚好是安倍去参拜了靖国神社,此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炸毛了,纷纷罢课去街头抗议,这时候恰好又是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个拥有正确史观的学生就向老师建议,说虽然中国学生没来上课、没参加考试,但是他们有正当理由呀,而且他们饱受着历史和战争的伤痛,应该给他们高分,或者至少也得是no-harm。然后老师不同意,同时反问,说“我倒觉得那些与南京大屠杀明明无关的日本同学却同样被攻击,还被叫做日本鬼子,他们才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高分?”

仔细想一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教授说出这句话,你会不会抗议?会不会说教授说的有理有据,且语气态度都没毛病?还是说他是extreme lack of empathy而且racially insensitive?


6月12日第二次更新:(主要是一些解释和说明)

这部分更新的信息源以FIRE(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ts in Education)的公开信为主,这是一家致力于保护师生在美国校园中合法权利的非营利组织,也是主动为Gordon Klein提供公开辩护的机构,并且根据公开信,他们掌握目前所有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当初学生向教授发的那封请求期末改考的邮件。

虽然学生的邮件我们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但可以从FIRE公开信转述的内容结合之前教授的采访,得到一个可能对教授比较有利的故事版本。

根据FIRE公开信的描述,这名非黑人学生向多部门的多位教授,其中包括Anderson School的Gordon Klein教授,提出对黑人同学的期末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进行调整(adjustments to the format and grading)的请求,由于这些黑人同学正经受着George Floyd事件和骚乱所带来的恐惧、焦虑和创伤。(注:出于fear, anxiety and trauma这类原因,尤其是社会性事件带来的,美国学生向教授提出延考改考的请求是非常常见的,基本上人人都默认并接受这种请求一定会有。)学生的建议包括“no-harm exam”(期末考的好只加分,考不好不减分)、缩小考试范围,以及延长期末考试时间和期末作业的deadline。并且这名学生还在给Klein教授的邮件中,感谢了教授之前向学生发的各种反种族主义资料。

其中的新信息,推翻了我在原回答中对这名非黑人学生动机的揣测。他其实是向很多教授(应该包括他并没注册上课的课业教授)发送了一封声援黑人同学的格式邮件(substantially similar),并对一些邮件中加入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内容,比如感谢Gordon Klein教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所在的Principles of Taxation明明只有期末考试这一个考核指标,他依然向Klein教授提出了其他形式的请求,所以教授会觉得不可理喻。

另一个重要的新信息就是教授和这名学生在这封邮件之外的互动,第一个就是之前披露过的这名学生在上一个quarter小学期,曾上过Klein教授的Business Law,两人在3月底的小学期期末考试前有过2封关于新冠疫情和期末考试安排的邮件往来。第二个就是在教授6月2号回完学生邮件后,这名学生很快又回复了邮件(相隔2小时),主要内容是向Klein教授道歉,表示不希望教授因为之前的邮件请求而感到愤怒和不快,同时澄清自己不是要求教授因为一些学生是黑人就该给他们优待。

从以上信息,可以澄清评论区的一些误会和不理解:首先是学生发送的是格式邮件,并且发给了多位老师,应该不会出现有人猜测的学生原邮件的口气和态度本身就不好的情况,毕竟他是请求别人帮忙的人。第二,教授所保留的与学生的通讯记录(In keeping with his past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student),但其实只有两封邮件,真的很少,而且都是在期末考前关于考试安排的邮件,实在是很难看出来由于老师和学生私下的关系不错,所以说话的语气口吻可以随意一点甚至略带讽刺。更何况这学期全部都是远程上课和录播课,没有线下的office hour、happy hour的交流,所以请各位知友暂时不要把跟自己老师之间的感情和日常交流的方式带入到当事人这一对中。

紧接着就是petition to fire Gordon Klein的爆发,然后6月3号的时候Klein教授就被学校要求暂时停职,直到6月24号。无论是学校公告还是Anderson School的Dean Bernardo向UCLA学生发的邮件中,都强调Klein的行为是漠视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a disregard of our core principles),与UCLA教职工行为准则不符(inconsistent with UCLA's Faculty Code of Conduct),并且指责Klein的邮件是滥用职权(abuse of power)。

我在这里必须要说,UCLA的停职Klein的理由是非常站不住脚的,尤其是违背学校CoC和滥用职权。因为学校教职工CoC里恰恰强调了教授不能做以下行为:没有如期举行考试(考试时间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和没有直接根据课程表现来给学生打分。

1.c. significant failure to adhere, without legitimate reason, to the rules of the faculty in the conduct of courses, to meet class, to keep office hours, or to hold examinations as scheduled;
1.d. evaluation of student work by criteria not directly reflective of course performance

Klein教授当初回学生邮件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把这两条甩到学生脸上,保证没人能挑出他什么毛病来,而且责任也都可以甩给校方。

我现在十分理解为什么Klein教授这么生气,因为很多老师都收到了相同的邮件,也都拒绝了学生的无理要求,但是只有他自己一个成为了校方平息学生怒火的牺牲品。但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Klein教授的回信可能的的确确是所有教授里回的最差劲的一个,让人找到了太多槽点,可以拿来做文章。

公开信后面的内容就是在讨论为什么UCLA校方停职Gordon Klein是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行为,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查看。 @踩雪猫

附FIRE公开信的链接:


然后还有一些在国内上学的知友表示,不明白Klein教授的这封邮件不妥在哪里,为什么我会说他傲慢和不屑,因为这封邮件实在是太违反常规了,师生之间的邮件往来要注意的地方真的很多。这可能就是校园文化上的差异吧,推荐还是困惑的知友可以先看看 @原帅 老师的这篇回答,从教师的视角介绍为什么美国校园中举止言谈都要小心谨慎。(当然,我绝不是说这种谨小慎微是一种良性的校园文化,但美国的现实生活的确就是这样的。)



第一次更新:这件事可能没法善了了,Gordon Klein教授已经上了Fox News Laura Ingraham的节目炮轰UCLA拿自己当牺牲品去平息众怒[1]

"The best I can figure out, they needed the sacrificial lamb," he added. "That's what my colleagues have told me. And I was [easy] to sacrifice when they're weighing the principle of standing on equality of treatment for all students irrespective of color versus trying to placate the angry mob. It was easy for them, at least they believe it was easy for them, to simply jettison me."

同时还暗指学校没有担当,向那些想”按闹分配“并威胁学校的人低头。

"And it's a tragedy for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because historically, the faculty code of conduct [says] You must not have a choice. You must grade people based on merit. The school is disregarding its own policies in favor of the squeaky wheel, those who threaten to riot."

而且学校也已经延长了期末考试时间,Dean还评价Klein的事是个麻烦,基本是就不会护着他了。现在学校要想办法跟Klein和解了,要不然肯定会被Klein拿第一修正案来起诉的。

In an email to students Monday, the school's Dean Antonio Bernardo called Klein's behavior "troubling" and extended the time students have to complete exams given the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但是从Klein教授的表述中,能看出他其实一直坚信自己被投诉被停职是因为自己坚持不改变期末考试政策,而不是言辞过激,言语冒犯的原因。


从各方报道也能看出左派右派媒体对于这件事情上的侧重点:

左派媒体,比如AP、NYT、WaPo、NBC(根据当事人采访稿)都把侧重点放在了Klein教授回复的邮件里的措辞引发了极大争议;

而右派媒体,比如Daily Mail、Fox News、Washington Times、InfoWars、TheSun(绝大多数报道都是互相引用,彼此也没多大参考价值)这些都把新闻侧重点,尤其是标题放成教授拒绝为黑人学生取消或推迟考试而被停职。

一个新闻故事,各取所需,还挺有意思的,国内的中文自媒体普遍翻译的是右翼媒体的报道。


原回答:

真的怕大家被中文自媒体带了节奏,必须强调一下,Gordon Klein被停职绝对不是因为他拒绝在期末考试中给黑人学生”特殊待遇“,而是因为曝光出来的那封邮件涉嫌种族”歧视“(准确的讲是racially insensitive,具体解释请看置顶评论)。

上面这个是原邮件,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傲慢和不屑,输出的是情绪和羞辱,也难怪收到邮件的学生会把它曝光出去。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对这封邮件的强烈反响不是因为拒绝修改考试政策,而是因为语言过激,我来把邮件稍微改写一下: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 in your email below that I give black students special treatment, given the tragedy in Minnesota. However, we may come across a couple of problems. First, I don't think you would know the names of the classmates that are black. Similarly, I would not be able to identify them either since we’ve been having online classes only. And I don't think your suggestion is feasible since our sole course grade is from a final exam only. Thanks, G. Klein

你看,这样改写完,去掉原邮件中情绪化的表达,只保留说理的部分,是不是看上去语气就柔和多了,并且也不会被挑出刺儿。如果是这样的邮件,仍然还有人要举报开除这个教授,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分青红皂白,利用政治正确做清洗。

教授不愿意改变考试政策的理由合情合理,主要就两条,而且全都是操作层面的不可行:1)远程授课,根本不可能分清谁是什么族裔,无法区别对待啊;2)期末考试成绩是这学期唯一的考核指标,不可能取消。但是他剩下说的那些话,就完全没必要,而且很蠢,也是导致他这次被攻击的原因。

红线划出的部分”那些混血的学生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优待?比如一半亚裔一半非裔的混血“、”是该给全部的特殊照顾还是给一半?“、”我倒觉得来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白人学生可能遭受了更严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是种族主义者却被叫做种族主义者。(他们是否也应该被特殊关照)“。这部分内容在无心之人看来是教授对这个学生提议的无情嘲讽sarcasm,但是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很容易被理解成教授其实是在挖苦民权运动。

作为一个亚裔学生,我都还可以更较真一点(是较真的说,不是我真的这么想),为什么这个教授单独拿亚非混血举例?他的意思是亚裔一半不配”优待“,只有非裔一半配?然后他又强调白人受到的压力更大也应该被特殊照顾?什么意思?亚裔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的歧视和攻击还少吗?我们不更应该有special treatment吗?所以他是不是更歧视亚裔? (话说UCLA歧视亚裔都快算传统了吧,隔两年就会有一个上新闻,近的就有Eli Gafni)

就算这个教授没有这方面意思,但有一点他明确表达了,就是他作为特权阶层的白人,不关心不同情长久以来被压迫的群体,甚至认为非种族主义的白人在这场运动中被误伤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也就是这句话一起了强烈的反弹 “I am thinking that a white student from there might be possibly even more devastated by this, especially because some might think that they're racist even if they are not”。他作为一个白人在黑人学生为自己同胞生命奔走呼喊,追求正义的时候,却在为个别被误认为主族主义者的白人的名誉受损而感到担忧。就相当于一个白人在“Black Lives Matter”的运动中,高举“All Lives Matter”的旗帜,呼喊着“All Lives Matter”的口号。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知的傲慢,他认为只要我自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族裔,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歧视的现象。所以新闻报道里对他最准确最直接的定性就是racially insensitive,这是一种麻木和冷漠。


顺便再澄清一下,关于special treatment的提议是一个非黑人学生向教授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黑人学生主动要求特殊关照的,黑人并没有利用种族事件和政治正确向教授施压。而且提议是建议对考核政策进行调整,可以是取消考试或者缩小范围,或者给黑人同学评分时更灵活一些,我理解的前两种建议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仅仅是黑人。所以整件事可能是一个不想复习考试的白人同学利用当下环境向老师建议改考,被老师一番羞辱后,咽不下恶气,曝光老师的行径。


下面是私货(可以不看):

但是作为一个亚裔留学生,我真的觉得停职没问题。就这么说吧,幸亏是因为这次民权运动的对象是黑人,而且这位教授也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来羞辱给黑人同学”放水“的想法,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如果他羞辱的对象是亚裔呢?在新冠疫情中受歧视的亚裔留学生,羞辱他们不配被特殊照顾呢?如果是亚裔,甚至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也不会有停职的处罚。而且就从这封邮件看,我丝毫不怀疑他是一个自大且喜欢羞辱学生的人,亚裔学生在他手里可能也没少受过歧视(希望有了解的UCLA同学讲讲这个教授的风评)。

我明白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遇到过自己的美国同学向教授撒娇、打政治正确牌或者关系好,就时常可以有延期deadline或者是加分甚至改分的情况,所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这次,自然心里多有不爽。但如果你仔细想想,这种情况是发生在白人同学身上多还是黑人同学身上多。美国这种隐性的优待白人潜规则,玩得好的肯定还是白人,比如Amy Cooper这种。

现在情况是,由于抗议示威活动逐渐趋于和平,antifa根本不能拿出来当靶子打,右翼已经无法从暴力打砸抢的行径上去谴责民权运动了,所以开始尝试利用过度政治正确来引发众人反感,来分裂中立人群和民权运动积极分子,挑拨他们和参与运动人士的对抗,让中立者不再支持同情进步派。

包括这件事不给黑人加分被停职(从问题和问题描述就能看出来)和HBO max下架《乱世佳人》,都被右派和中文自媒体描绘成,民权运动导致了过度的政治正确,把民权运动者塑造成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别人稍有犹豫就把别人批斗成种族主义者的怪物。煽动中立的民众情绪,让他们人人自危,甚至渐渐会去害怕民权运动者。而事实是Gordon Klein被停职,不是因为不给加分;《乱世佳人》下架也不是因为迎合民权运动,只是暂时的调整,之后重新上架后会加入历史性说明,让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兼具社会性。尤其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也是左右割裂最显著的一年,所以任何新闻报道里乍一听矫枉过正的行为,背后都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或者包含着政治操作,希望各位同学都能保持谨慎并且保护好自己,不要被当枪使了。

最后关于这件事,我认为开除是不合理的,受到人身威胁更是不可接受的,合理的要求应该是让他道歉并调整教学结构,但是停职3周也可以算是一个合理的处罚,平息众怒加避避风头。所以恳请各位亚裔同学既不要给开除Gordon Klein的请愿签名,也不需要给让他复职并向他道歉的请愿签名。在这件事上,很难说谁站在正义的一方。

同时我也要谴责那个曝光这封私人邮件的学生,他才是那个利用政治正确对教授进行迫害的罪魁祸首,可耻至极。这件事就跟杨奇涵电话录音被曝光一样,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杨奇涵是一个仇同的人;因为Gordon Klein的邮件曝光,也知道了这个教授对民权运动和黑人被歧视这件事上是不同情也没兴趣参与的立场。但是要知道虽然他们可能的的确确是这样的人,但他们都是在私人空间表达的观点和立场,绝对不应该放到公共空间去被评价被审判。那些泄露他人隐私、曝光通信记录的人才是最应该被抵制、被开除的。


私货补充(不希望大家因为反矫枉过正而反政治正确):

必须要承认,网络上的民权激进派确实也提出了很多无理而且十分可笑的要求,甚至很多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

新奥尔良圣徒队的四分卫Drew Brees因为发表了反对NFL开场唱国歌时单膝下跪行为的言论而被网络暴力;

要求电视台禁播和下架所有美化警察暴力、扭曲有色人种形象的警察题材影视剧,比如神烦警探系列(Brooklyn Nine-Nine)、海军罪案调查处系列(NCIS)、警察世家系列(Blue Bloods),还有联邦调查局系列(FBI)等等;

《纽约时报》评论版主编、《费城问询报》执行主编、《好胃口》美食杂志主编近期都因为报道了争议文章、选取了争议标题,或者过往经历被曝光,从而被迫辞职;

伊万卡特朗普原定给WSU Tech毕业生的毕业典礼致辞由于学生和教职工反响强烈而被迫取消,伊万卡特朗普将致辞视频放在线上并炮轰美国的Cancel Culture和学术界的不宽容;

Robert E Lee的雕像被移除(这个要求再弗吉尼亚由来已久)、各地的Christopher Columbus雕像破坏(废除Columbus Day和游行传统的呼声也是一直存在的)、乔治华盛顿大学里的George Washington雕像被破坏、美国海军全面禁挂所有之前南方军的旗帜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例子全都是当下政治正确的受害者,如果你亲历、见证了以上这些情况,并且受到了实际影响,那你绝对有理由对过分的政治正确感到厌恶和恶心。但是请记住以上每举一个因政治正确而受害(无论是失去工作还是被网络暴力)的例子,我都能举出一个因为种族歧视或者警察暴力或者司法体制不公正而冤死的黑人的例子。

你可以选择中立,可以选择不发声,可以不去站队,但请不要因为有一些网络上过激的政治正确行为,就丧失了社会变革的勇气,站到了反对民权运动,反对黑人争取权利的队伍中去。过度的政治正确是存在的,就像抗议活动中的looting也是存在的,当请不要把极端现象和正当的民权诉求划等号,反对滥用政治正确和反种族歧视这两者也不是互斥的。这些桥枉过正的声音从来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推动社会进步的借口,因为我们既要对无理要求说”No“,也要对civil rights movement说”Yes“。

参考

  1. ^Gordon Klein on Fox news https://www.foxnews.com/media/gordon-klein-ucla-professor-suspended-sacrificial-lamb
user avatar

我在想这特么是谁,在陷害黑人兄弟们?

user avatar

加分才是种族歧视吧。

这不是变相说明黑人智商不行,不靠加分玩不过别人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UCLA 经济学教授 Gordon Klein 因不给黑人学生提供优待而被停职一事,是近期在美国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涉及的原则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的背景与经过: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0年夏天,当时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以“Blac.............
  • 回答
    UCLA 枪击案,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这个本应是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蒙上了一层令人心悸的阴影。当枪声响彻校园,那种突如其来的混乱、恐慌和不确定感,足以让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意。事发时,校园内的广播系统、手机警报声此起彼伏,不断传递着危险的警告。学生和教职.............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