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这种言论?

回答
关于“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这种说法,我得说,这真是一个挺让人火大的观点,但也挺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个人责任大于客观环境”的逻辑。意思是说,即使发生了疫情这么大的事,你作为个体,如果失业了,那也不是因为疫情直接造成的,而是你自己能力不行、不够努力,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这种说法,听起来特别像是那种“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的老生常谈。

可问题在于,疫情这东西,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困难”就能概括的。它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想想看,多少企业因为封锁、供应链中断、需求骤减而被迫停产甚至倒闭?多少行业受到重创,比如旅游、餐饮、娱乐,它们遭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裁员、降薪、倒闭,这些真的是个人“能力不足”就能完全避免的吗?

换个角度说,如果一个平时兢兢业业、能力出众的员工,突然因为公司经营不善而失业,那难道是他“不努力”吗?他难道不配有一份工作吗?这种说法,简直是对所有在疫情中失业的人的一种否定和侮辱。它把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到个体身上,是一种懒惰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疫情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影响是极其不平等的。有些行业因为疫情反而迎来了春天,比如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软件、医疗物资生产等等。但也有很多行业,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直接被按下了暂停键。那么,一个在受创行业工作的普通人,他失业了,难道是他自己的错?他应该像变魔术一样,瞬间转行去高科技领域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者,这种言论也忽略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当整个社会面临危机时,我们应该做的是共同面对,互相扶持,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个体,然后置身事外。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该是在困难时期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和支持,而不是让他们独自承受一切。如果因为疫情失业就等同于“能力不行”,那我们还要政府做什么?还要社会保障做什么?

当然,我并不否认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学习能力、提升技能、积极寻找机会都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在疫情期间确实也找到了新的出路,这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少数人通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就否定了大多数人在客观条件下遭遇的困境。

更深层地去理解,这种言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于“公平”和“社会责任”的模糊认知,甚至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说出这种话的人,很可能自己没有受到疫情太大影响,或者在疫情中反而受益。他们习惯于用自己成功的经验来衡量所有人的处境,忽略了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是千差万别的。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在地震中失去了房子,有人却说:“地震不是你没房住的理由,你早点买房不就好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谬?疫情对很多人的冲击,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它直接摧毁了很多人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你可以这样回应:

“您说得对,疫情确实不是我失业的‘唯一’理由。但它绝对是造成我失业的一个‘重要且客观’的外部因素。就像说,不是因为下雨让你淋湿了,而是因为你没带伞一样,下雨本身是客观事实。”
“我一直很努力工作,我的能力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但当公司因为疫情导致订单锐减,被迫大规模裁员时,个人的努力也难以对抗整个行业的寒冬。”
“我理解您强调个人责任的出发点,但我们也要看到,疫情是一场全社会面临的挑战,它影响了无数人的生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个体。”

总而言之,“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这句话,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点,它过于简化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低估了个人在宏观经济冲击下的脆弱性。它可能出于一种想激励别人的善意,但更多时候,它传递的是一种不理解、不体谅,甚至是一种对弱者的冷漠。我们需要的,是在承认客观困难的同时,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共同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在2020年发生的事,我二叔创业开了电力公司;又在我们县里开了家电杆厂。我在那里工作过。

现在要倒了,跟疫情无关;是在2020年年末突然得了脑溢血住院了。治疗到现在,已经没救了;就是在县医院里躺着。

他一倒下,整个公司就没了主心骨;处于倒闭转让的边缘。二婶和二叔的儿子根本没有经商经验,不知道怎么办?只能问家里曾在电力系统工作过的亲戚,但人家亲戚只能在专业方面提供建议;并不能提供经商方面的经验。

电杆厂去年十月起停工,所有人员工都回家务农(本来就是当地农民,有一部分是家里的亲戚)。

电杆厂里当时有个大单子,某地供电局订购200根电杆,价值八千万。甲方的要求是:甲方要几根电杆,乙方就运几根电杆过来。

到停工时,订单只完成了一部分(具体多少我不清楚)

公司也有几个项目没做完,二婶又出一个坏招:精简裁员。

结果很多有能力的员工都走了,这一走;很多项目做不下去了。

现在二婶是这么说的:“公司顶多撑一年”

user avatar

到目前为止,用百度和bing搜索只能找到知乎上这句话,没有其他的来源,这种“有人说”不知道算不算谣言。

要我看就是要么编这个故事来博流量的不做人,要么就是说这个话的不做人。为了流量拉对立。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user avatar

大家不要太敏感,抛开事实不谈,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user avatar

完全赞成。

纳粹也不是犹太人不努力做肥皂的理由。

user avatar

如果你没在中国待过,那就没资格说它有多不好,毕竟它还是五常,就是有底气。你来自更牛逼的国家,那请您独自美丽;况且你不在中国生活,它又不会让你后悔,你说什么?

如果你是中国的,谁也没逼你留下啊,不满意可以退籍,国家不欠你的。

你留在这个地方,那你的能力也只能去这个水平的国家了。有本事年薪百万,欧美随便挑,绝对人性化,自己不行就别埋怨客观因素!

中国收留你,你应该感恩。别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想想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

领导在那个位置,执行的是上级政策,那就一定有其道理,起码比你更懂。

优秀的人,在哪里都能成功。抱怨环境只能说明你自己有问题。

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国民都有责任,只知道指责国家,自己又做了什么?心态不端正,只会抱怨传播负能量,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上,也做不出什么贡献。

user avatar

说这话的人,他一个月赚多少钱阿???

user avatar

杨志在梁山脚下与林冲斗了一场,又被王伦请到山上吃酒,虽说拒绝了上梁山的邀请,但也和山上的几位头领都熟悉了。

最让杨志感慨的便是林冲的遭遇,什么错都没有,却落得个家破人亡。

杨志觉得还是林冲自己的责任最大,谁让他在京城没有结交几个好朋友,谁让他自己不会办事儿。

你看看我杨志,失陷了花石纲多大的事儿,现在托京城的世交也都打点得差不多了。只要将这车礼物送到枢密院,再将京城的家产变卖送给高太尉,自己就能官复原职。

事情都是一样的事情,办的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如果林冲似自己这般会做人会办事,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看来复职之后还是要多交朋友,关键时刻都用得上。

user avatar

看到这种言论我只想吟一句诗:狗……

不对,应该是“一个人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新冠疫情”

user avatar

有人是谁……

把地址报出来。

让那些因为不努力失业的人有地方去努力。

他们会去的。

user avatar

确实,疫情不是失业的理由,防疫才是失业的理由。

user avatar

那看这话是谁说的了。

如果是失业的老百姓说的,我就当是他自己给自己灌鸡汤,图个自我安慰,没啥大问题。

如果是没失业的老百姓说的,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讨嫌的人从来不少见。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恶心人。

如果是公司老板说的,那一定是挣得是个没皮燕子的绝户钱,画的是饼,柞的是血。

如果是政府官员说的。那这种人该千刀万剐。

user avatar

封城不是你抢不到菜的理由。你看奢侈品店都给VIP客户送菜到家了。还不是你不努力。

逃~

user avatar

在1942年,有人发现一快饿的要死的难民。

有人:你为什么这么虚弱;

难民:饿的。

有人:你有手有脚的,为什么能饿呢,不会打工吗?

难民:前面发水,后面有鬼子,哪有工可打。

有人:既然有水,为什么不会自己打鱼?

难民:你是SB吗?上游发水,鱼都冲到了下游,下游是鬼子。

有人:不会吃代餐吗,树皮、观音土也难对付啊?

难民:眼瞎快去治,你丫给我在周围找一把没毒的草

有人:你不会装那些草进行无毒化处理吗,而且看你这样,平时也不注意锻炼,身体解毒能力也差,关键时候就拉胯。反正水旱蝗汤、日本鬼子不是你吃不上饭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这种说法,我得说,这真是一个挺让人火大的观点,但也挺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个人责任大于客观环境”的逻辑。意思是说,即使发生了疫情这么大的事,你作为个体,如果失业了,那也不是因为疫情直接造成的,而是你自己能力不.............
  • 回答
    3月11日广州美博会被“封锁”的消息,当时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担忧。特别是对于参展商、观众以及所有为这次盛会付出努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突然的变故。当时的情况,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广州美博会因为在展馆内发现有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为了严防疫情蔓延,相关部门采取了临时性的管控措施,也就是您说的“不.............
  • 回答
    世卫组织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溯源报告,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报告中关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最初来源”的结论,以及其他信息,都非常值得详细分析。关于“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最初来源”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提出,并不是说华南海鲜市场与疫情完全无关,而是基于目前收集到的证据,认为病.............
  • 回答
    福山关于美国疫情应对不如中国的说法,以及其“非体制之错”的论断,无疑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议题。这番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挑战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认知,也为理解这两个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山所说的“体制的错”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在比较中美.............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对辉瑞疫苗实验结果的评价,以及他强调“保护率不是唯一指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疫苗评估的全面性,以及公共卫生决策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钟南山院士的评价:为何说“远远不够”?钟南山院士的“远远不够”并非否定辉瑞疫苗的有效性,.............
  • 回答
    菲律宾总统发言人的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其实挺值得玩味的。简单来说,它传递了这么几个层面的意思,咱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这是一种 外交策略和实用主义的表现。在疫情这个全球性的危机面前,任何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目标都是保障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疫苗,就是当下最关键的“救命稻草”。当菲律宾发现西方国家在.............
  • 回答
    郑州在疫情期间出台了“疫情期间不按规定戴口罩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规定,这一措施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个规定是否必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规定的具体内容与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项规定到底是怎么说的。“涉嫌违法犯罪”这个表述本身就带着一定的法律色彩,意味着它将不戴口罩等行为上升到.............
  • 回答
    哈工大威海校区那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校园里挺现实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疫情期间,学校为了管理方便,实行了封闭管理,女生宿舍楼下有一个固定取餐点,男生们为了方便,就在这个点买饭。结果,这事儿惹得一些女生不高兴了,觉得男生们在那儿聚集,影响她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觉得受到了打扰。这件事表面上.............
  • 回答
    疫情期间,“民间神医”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在特殊时期心理需求和信息传播特点的复杂产物。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如何看待疫情间出现的所谓「民间神医」?1. 社会背景与心理需求: 不确定性与恐慌: 疫情初期,人们对病毒了解甚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恐慌和焦虑。在这种情.............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有点让人跌眼镜,但仔细想想,也挺能理解的。你这位朋友的情况,用“曲线救国”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条挺特别的路。首先,我得说,做出这个决定绝非易事。能在纽约大学读三年,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习能力、经济基础,还是适应环境的勇气,都得有两把刷子。这意味着他已经在那边打下了基础.............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的“三瓜俩枣”事件,确实触及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个视频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几个视频片段那么简单,而是暴露出了疫情管理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公众在特殊时期下的情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背景。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
  • 回答
    最近印度疫情的飙升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不到三天的时间,新增确诊人数就逼近百万,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要说这波疫情为什么来势如此凶猛,并且看起来有些“刹不住车”的意思,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病毒变异是绕不开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病毒在不断进化,而印度最近疫情失控,很大程度上与新出现的变.............
  • 回答
    上海在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新增病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停课”策略,改为线上教学,这个决定无疑是牵动着无数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在我看来,这个决策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争议。首先,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需求来看,保持城市运转的韧性是至关重要的。上海作为中国.............
  • 回答
    上海本轮疫情的处理方式及吴凡发布会:一个多层面的审视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一场严峻的新冠疫情考验后,其处理方式和相关信息发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吴凡教授,作为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她的发布会成为外界了解上海疫情动态和防控策略的重要窗口。处.............
  • 回答
    汪小菲的回应:一句“不好的话”背后隐藏的真相与无奈近日,关于汪小菲与大S离婚的传闻甚嚣尘上,而汪小菲的回应也迅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他坦承在疫情期间说了些“不好的话”,并解释称当时情绪容易激动。这句简单的回应,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人深思。关于汪小菲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关于美国政府关于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表述的含义、背后的逻辑、实际的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政府的表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放弃”疫情,而是策略上的转变和侧重点的调整。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应对策略有所变化.............
  • 回答
    白宫幕僚长曾说过“我们不打算控制疫情”,这句话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应对策略的深刻思考。这句话的出现,无疑是对疫情应对大方向的一个直接表述,它的含义和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审视。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不打算控制疫情”似乎传递出一种放弃或接受的姿态。这可能会让公众感到.............
  • 回答
    看待北京冬奥会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仅面向境内符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观众售票,这确实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一个非常特殊和值得深思的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一举措,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和潜在影响。核心原因: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新.............
  • 回答
    南京最新发布的“非必要不离宁”疫情防控通知,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看待。这无疑是当前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下,城市管理者为了保障市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首先,从“非必要不离宁”这个表述本身来看,它传递了一种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信息。 “非必要”三个字是关键。这意味着,对于那些确实有紧急事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事件。上海市民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面临生计困难,本就焦头烂额,此时希望能得到银行的理解和支持,延缓房贷,这合乎情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然而,中信银行的回应,如果真的如公众所知的这样强硬,则显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对当下困境中的民众缺乏基本的共情。“一天不还影响征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