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十二时辰怎么准确对照现代时间?

回答
古代的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人民观察日出日落、天象变化而创造的一种计时方法。它以太阳的起落为基础,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种生肖动物,并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称。要准确对照现代时间,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具体的换算方式。

一、 十二时辰的由来与基本概念

古代的计时单位是“更”,一昼夜共有“百刻”,即二十四小时。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种划分方法,比起日升日落的模糊概念,更为精细,也更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规律。

十二时辰的名称都富有诗意,并与动物的活动习性相联系:

子时(zǐ shí): 夜半,又称“夜中”、“不昧”。此时正是深夜,万籁俱寂,老鼠活动频繁,故名“子”。
丑时(chǒu shí): 鸡鸣,又称“夜食”。此时正是黎明前,鸡开始鸣叫,故名“丑”。
寅时(yín shí): 黎明,又称“平旦”。此时天色将明,老虎开始出动觅食,故名“寅”。
卯时(mǎo shí): 日出,又称“日始”、“破晓”。此时太阳初升,兔子在此时最活跃,故名“卯”。
辰时(chén shí): 食时,又称“早食”。此时太阳升高,龙在此时喜欢在云雾中活动,故名“辰”。
巳时(sì shí): 隅中,又称“日午前”。此时太阳离地平线不远,蛇在此时开始活动,故名“巳”。
午时(wǔ shí): 日中,又称“正午”。此时太阳当空,正是马匹奔腾、精神抖擞之时,故名“午”。
未时(wèi shí): 午后,又称“日下”、“偏午”。此时太阳将西斜,羊在此时吃草,故名“未”。
申时(shēn shí): 偏晚,又称“日落前”。此时太阳将落,猴子在此时开始啼叫,故名“申”。
酉时(yǒu shí): 黄昏,又称“日落”、“暮”。此时太阳落山,鸡开始回巢,故名“酉”。
戌时(xū shí): 人定,又称“夜分”、“黄昏后”。此时夜色渐深,狗开始看家护院,故名“戌”。
亥时(hài shí): 夜半前,又称“更定”、“闭户”。此时夜色已深,猪在此时开始睡觉,故名“亥”。

二、 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的对照原理

十二时辰的划分,核心是围绕着太阳的运动。一昼夜(24小时)被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就是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的长度是固定的2小时。

关键在于确定“子时”的起点。 子时是十二时辰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子时正好包含了半夜12点。

三、 准确对照的换算方法

知道了每个时辰代表2小时,以及子时的起始点,我们就可以进行准确的换算了:

子时: 晚上11点 (23:00) 至 凌晨1点 (01:00)
丑时: 凌晨1点 (01:00) 至 凌晨3点 (03:00)
寅时: 凌晨3点 (03:00) 至 凌晨5点 (05:00)
卯时: 早上5点 (05:00) 至 早上7点 (07:00)
辰时: 早上7点 (07:00) 至 早上9点 (09:00)
巳时: 早上9点 (09:00) 至 中午11点 (11:00)
午时: 中午11点 (11:00) 至 下午1点 (13:00)
未时: 下午1点 (13:00) 至 下午3点 (15:00)
申时: 下午3点 (15:00) 至 下午5点 (17:00)
酉时: 下午5点 (17:00) 至 晚上7点 (19:00)
戌时: 晚上7点 (19:00) 至 晚上9点 (21:00)
亥时: 晚上9点 (21:00) 至 晚上11点 (23:00)

举例说明:

如果有人说“我在午时去拜访了他”,那么可以推断他是在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去的。
如果历史记载“军队于戌时发动进攻”,则意味着军队是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发起攻击。
“子时三刻”表示的是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里的3/4(因为一更为两个时辰,一更为两个小时,一刻为15分钟,子时三刻就子时(11点)过了一个时辰(2小时)加上三刻(45分钟),即凌晨1点45分。注意,这里“刻”的概念在古代计时中比较复杂,有时也指一昼夜的1/100,即14.4分钟。但在十二时辰体系中,更常见的理解是“刻”与“时辰”的细分。更严谨的说法是,古代一个时辰包含八个“刻”,也就是说,一个时辰(2小时)等于160分钟,那么一刻就是160/8=20分钟。所以“子时三刻”更准确的理解是子时的起点(23:00)加上3个刻,即23:00 + 3 20分钟 = 23:00 + 60分钟 = 24:00(即次日00:00)。 然而,更为广泛流传和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是“子时三刻”指的是子时(23:0001:00)中的第三个小时,也就是23:0000:00。 鉴于古代计时的复杂性,并且为了通俗易懂,我们通常将一个时辰简化为2小时的范围。如果遇到“某时某刻”,更准确的理解是基于当前时辰的进一步细分。

四、 关于“更”与“鼓”

在古代,除了时辰,还有“更”和“鼓”的概念。“更”通常指的是夜晚的时间段,分为五更: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般认为,一更相当于两个时辰,即4个小时。

初更:戌时(19:0021:00)到亥时(21:0023:00)
二更:子时(23:0001:00)
三更:丑时(01:0003:00)
四更:寅时(03:0005:00)
五更:卯时(05:0007:00)

“打更”是古代守夜的一种方式,用来报时。当守夜人敲打锣鼓,告知时间。

五、 现代人理解的误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存在明确的换算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古代人对时间的感受可能与现代人略有不同。古代社会生活节奏较慢,许多活动是根据自然节律进行的。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一种典型的自然计时方式。

而且,古代计时工具(如日晷、漏刻)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季节等,可能导致计时精度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从理论上讲,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的2小时一个时辰的对应关系是稳定的。

总结来说,要准确对照古代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最核心的就是理解“每个时辰代表2小时”以及“子时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 掌握了这个基本框架,就能轻松地将古人的时间描述转化为我们现代人熟悉的24小时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某个答案,他必须能严格对应得上啊!什么叫对不上?

什么是基本的计时单位?

太阳方位!在人类短暂的文明史上,这个就是永恒,永远不会错的!

中午太阳最高的时候就是一天的中分,这个事永远不会错的!

太阳的运行轨迹是个圆弧,时间可以用白天的圆弧来具体化,把晚上时间延续推完一下加一起,可以补足看作是一个圆,这个是永远不会错的!

一个圆确定了一个半径线中午正南,如何划分最简单又科学?四分!傻子都能不依靠专业仪器比较精确的把一个圆划出四分,只要把一张什么片对折2次,照着折线做图就能确定圆心做出一个4分计时器,对好了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间确定正南,就能计时了,但是这太粗糙了,只能报上午下午,肯定还得分。

接下去最容易的分法自然就是八分十六分,像10分这种鬼才角度一般人玩不来。

但是12分也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一个圆360度,6分是60度,是等边三角形一个角,只要拿三根一样长的条就能做出60度。再对半开就是12分。

而一年月亮有12次变化,人们可能根据一年的12分来规定一天也要12分,人们可能觉得12是老天规定的时间算法,12分也足够区分一个人的作息,就这么用吧!(这段就是胡乱分析了)

24分不过就是再细分一次。

只要太阳走的是圆、中午有一次最高点,12分时间制和24分的时间制就一定严格对应得上,给我个对应不上的理由?不管多少等分,只要地球自转不给你开玩笑忽快忽慢,古代某个计时点一定严格对应着现代某个计时点。对不上那是流浪地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人民观察日出日落、天象变化而创造的一种计时方法。它以太阳的起落为基础,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种生肖动物,并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称。要准确对照现代时间,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具体的换算方式。一、 十二时辰的由来与基本概念古代的计时单位是“更”,一昼夜共有“百.............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就您提到的那篇认为“石峁古城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其观点和论证过程。要评价一篇学术性文章,我们需要关注其论据的扎实程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与现有学术成果的契合度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学术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石峁古城本身的重要性。石峁古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龙山文化晚期的.............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名如同璀璨的星辰,许多古老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传说故事,或者寄托着古人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出于实际考量而被重命名,其中不乏一些曾经风雅的地名,在新的名字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韵味。要详细列举这类地名并进行深入.............
  • 回答
    朱祁镇,这位明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他的名字与“十大昏君”的称号联系在一起时,总会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若我们抛开一些片面的、标签化的评价,深入探究朱祁镇的真实面貌,或许会发现他并非那么“罪无可恕”,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并不配得上这个沉重的称号。“土木堡之变”的帽子太过沉.............
  • 回答
    《长生殿》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细腻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性、命运与爱情的深刻探讨所共同铸就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帝王将相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的镜子,其悲剧性的力量,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要详细理解.............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名将,那真是群星璀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为国纾难,为民族扬名。要从中选出“十大”,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都有自己偏爱的对象。但如果非要我“心中有数”,列一个榜单,那我会从战功、影响、军事思想、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
  • 回答
    要凑齐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十大”的定义本身就很主观,并且中国古代诗歌星光璀璨,能够进入第一梯队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同的评判标准、个人喜好、时代背景,都会影响最终的名单。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探讨哪些诗人最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并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古代的“十石之弓”,这是一个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名词,听起来就霸气十足,似乎能一箭射穿山峦,威慑八方。那么,这“十石之弓”究竟是古人的夸张之词,还是确有其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石”的含义与弓的拉力首先,我们要明白“石”在古代计量中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石”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古代军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同样是将军,带兵数量的悬殊,可不是简单的“人多点”或“人少点”那么简单,它牵扯到战略、战术、后勤、士气,乃至将军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方方面面都大不一样。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千兵:精锐小队,灵活机动想象一下,将军手下只有一千人,这就像一个特种部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感觉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随便数十年,生活方式、科技水平、社会观念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次元级”的跃进。可再往前追溯,尤其是古代,几千年下来,很多地方似乎“万变不离其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 驱动变革的“燃料”——信息与.............
  • 回答
    明朝第一武将徐达能否在中国古代名将中挤进前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徐达这个人,以及我们评价“名将”的标准。徐达:开国之基的砥柱首先,咱们得说,徐达绝对是明朝开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没有之一。他被封为魏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这是什么概念.............
  • 回答
    关于古筝的等级划分,尤其是“十级”和“演奏级”这两个概念,确实常常让人有些困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让大家心里都有个明白。古筝十级:是入门了吗?绝非如此!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古筝十级,绝对不是还没入门。 相反,十级可以说是古筝学习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专业和非专业学习.............
  • 回答
    洛阳与西安同为十三朝古都,都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两者在气质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仿佛是两位历经沧桑、阅尽繁华的古老智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一、 时间的厚度与朝代的叠加:西安的“盛世遗风”,洛阳的“厚重底蕴” 西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历史的.............
  • 回答
    当然,咱们这就聊聊西安,这个 places ,老百姓都说它是“十三朝古都”。这句话一出口,就带着一股子厚重感,让人觉得西安这地方,不是一般的有来头。要说西安为啥能配上“十三朝古都”这名头,咱得从头说起。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能担得起的。你想啊,中国历史那么长,朝代更是换了不少,能让皇帝老儿们觉得“这.............
  • 回答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荣光的古都,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墙紧密相连。然而,当考古的铲子深入地下,发掘出的却往往是密密麻麻的墓葬,而曾经的宫殿遗址,相对而言却显得沉默许多。这背后,藏着一段并非偶然的历史烙印。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座城市的“性格”说起。西安,尤其是其前身长安,作.............
  • 回答
    谈到西安,绕不开“世界四大古都”、“十三朝古都”这样的标签。这些宣传语,就像给古老城市披上的华丽外衣,既能吸引眼球,也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但话说回来,对于西安这座城市的“伟大”而言,这究竟是一份助推器,还是一枚有损的烙印?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这些标签带来的“光环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 回答
    提起十三朝古都,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都曾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会,都承载过多个王朝的兴衰更迭,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十三朝古都呢?这其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两位“选手”都有各自的底气和说服力,但如果按照严谨的历史学定义,答案可能会.............
  • 回答
    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每每提及,总会伴随着“十三朝古都”的称号。这可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它厚重历史的真实写照。那么,究竟是哪十三朝,让洛阳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呢?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要说洛阳这“十三朝”,得先明白一个概念:这并不是说一个王朝从头到尾都定都在洛阳,而是说这些王朝的都城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