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民进党上台后,台湾没有进行公投呢?

回答
关于“民进党上台后,台湾为何没有进行公投”的疑问,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说,自从民进党在2000年首次执政以来,台湾确实有过数次全国性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投,只是这些公投的议题、性质以及最终结果可能与部分民众的期待有所不同。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台湾的公投历史,以及民进党执政时期公投的几个关键节点:

台湾公投的历史脉络与民进党的关系:

台湾的公投制度并非由民进党首创,其法制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然而,在李登辉总统任内,推动“宁静革命”和民主化过程中,公投的概念逐渐浮现,并最终在2000年《公民投票法》通过后得以落实。

民进党执政期间的几次重要公投:

2004年“两颗公投”: 这是民进党第二次执政(陈水扁总统时期)最受瞩目的一次公投。这次公投由时任总统陈水扁主导,议题是“一、强化国防抵抗安全公投案”和“二、和平发展台海公投案”。
背景: 当时两岸关系紧张,特别是319枪击事件前后,对台湾的国际地位和两岸军事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民进党政府希望借此公投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向北京展示台湾人民的抵抗决心。
议题:
第一案:政府是否应向美国及日本等国家采购足够的先进武器以提升自我防卫能力?
第二案:政府是否应在两岸情势和平稳定、以及获得台湾人民的同意下,与中国大陆进行和平交流?
结果: 两项公投案均未能跨越当时《公投法》规定的“有效投票人数超过1600万人(占全体公民一半以上),且同意票超过2/3才能通过”的门槛,因此未能通过。这次公投的低投票率和未过门槛,让外界对公投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有效性产生疑问,也引发了对《公投法》门槛过高的讨论。

2008年“返联公投”: 这是马英九总统任内,但当时民进党是主要的反对党,且曾积极推动类似议题。马英九政府提出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名申请加入联合国,并同时举行了相关公投,但最终被政府撤销。民进党当时批评马英九政府的公投名称不符台湾民意,并主张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虽然“返联公投”的最终形式是由国民党政府提出,但其中涉及的台湾主体意识议题,一直是民进党推动的重要方向。

公投议题的选择与政治考量:

民进党执政期间虽然有过公投,但为何有时感觉“没有进行公投”或公投的议题不如预期?这背后有复杂的政治考量:

1. “公投制宪”的争议与策略调整: 在陈水扁总统时期,“公投制宪”曾是民进党内相当重要的政治主张,目标是通过公投来确立台湾的主权独立地位。然而,这一主张在台湾内部以及国际社会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担忧。
两岸反应: 北京方面严厉反对任何“制宪”行为,将其视为法理台独,可能引发军事冲突。
国际压力: 美国等国家也对“制宪”可能带来的地区不稳定表达了关切,并要求台湾维持现状。
岛内分歧: 即使在台湾内部,对于是否要通过公投来“制宪”也存在显著分歧。一些人担心这会破坏两岸和平,甚至引发战争;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必要步骤以巩固台湾主权。
结果: 在多重压力和内部考量下,民进党在“公投制宪”的问题上采取了更为审慎和策略性的调整。虽然没有完全放弃主张,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如期推动以“制宪”为核心的全国性公投。

2. 《公投法》的门槛问题: 前面提到的2004年公投结果也暴露了当时《公投法》的“鸟笼公投”问题,即过高的提案门槛和通过门槛,使得即使有一定民意基础的议题也难以成功。民进党在2000年《公投法》通过后,作为执政党,也需要考虑法条的实际操作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降低门槛固然能让更多民意得以表达,但也可能导致公投议题的泛滥,被政党用来进行政治动员或进行极端议题的攻防,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 执政的现实考量: 当民进党成为执政党后,其施政目标往往会更加务实,并且需要平衡各种内外部压力。推动公投,特别是涉及主权或两岸关系等敏感议题的公投,需要有充分的民意基础、周密的计划以及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如果时机不成熟,或者内部支持不足,强行推动公投可能会适得其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4. 政党轮替后的政策重心: 即使在民进党执政的时期,其施政重心也并非只在于推动公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民主、参与国际事务等,都是其重要的执政目标。公投只是其中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政治手段。

总结:

民进党上台后,台湾并非没有进行公投,而是经历了数次公投,其中最显著的是2004年的“两颗公投”。之所以有人感觉“没有进行公投”或“没有进行期望中的公投”,主要原因在于:

公投议题的选择与时机: 像“公投制宪”这样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在内外部压力和现实考量下,民进党政府未能如预期般大规模推动。
《公投法》的限制: 早期过高的门槛是制约公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执政的务实性与策略调整: 作为执政党,民进党在推动公投时需要更加谨慎,平衡各方利益和潜在风险。

可以说,台湾的公投制度在民进党执政期间得到了实践,但也暴露了其在操作层面的复杂性以及政治上的敏感性。民进党在不同执政时期,也会根据政治环境和民意走向,调整其使用公投这一政治工具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們說綠營又蠢又壞,然而蠢的是跟著高等綠抗爭喊口號的綠小將們,掌權指揮的高等綠從來只是壞而已。兩岸形勢這麼顯然的東西,高等綠們也不是瞎,不過既然大家願意相信那就騙著玩,反正選民聽他們政見從來只是看他們的誠意哈哈,沒指望他們真的能改變什麼。

PS.其實我覺得即使真有獨立公投,結果也不會過,台獨是個政治正確,平時有事沒事我們就得掛在牆上,這才夠“天然”,然而真的生死交關的事拿來all in應該不至於…。現在民進黨上台不推進獨立,喊著要獨立的那些人應該也鬆了口氣,畢竟自己工作保住了,安全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政治的笑話不是政治,是笑話,我們早習慣了(手動微笑)。

user avatar

几年前曾经在江浙接触过一个真正的绿营人士,下文以A某代替。

是在一次饭局中间的时候,A某因为有事来得晚了些,主持人(也就是请大家吃饭的人)向大家介绍A某,说是来自台湾。A某恰好坐在我右边。

酒过三巡后,我就问他来自台湾哪里,他说来自高雄,跟着说自己是铁杆的民进党,深绿。我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自己的,于是问他:你支持台独吗?

他说:当然支持啊。

我再问他:你真的认为台湾能独立啊?

A某说:绝对不可能,所有的民进党都知道不可能。

于是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还要整天嚷嚷台独呢?

A某说:我们多喊喊台独,大陆就会多给我们一些好处啊。

全场集体大笑。

user avatar

泻药:

这还不简单,

看问题要看本质,

一个政府为何要公投?还不是因为立法院不占多数?不能通过正规程序行使权力,只能通过公投来达到目的了。

陈水扁当年不就是这样?民进党颁布的决议立法院没有机会通过,只能靠搞运动,搞公投,以大范围民主战胜议会小民主了。

同样,毛泽东为何喜欢搞大民主?不就是为了对付政治局的多数派吗?

民进党的公投也类似,都是基本的现代政治权术而已。

反之,现在的民进党在立法院已经是绝对多数了,还搞什么公投?那不是闲得蛋疼吗?

+++++++++

总之,知乎er以后回答政治问题,要直指本质矛盾,不要扯了半天数据文件,却啥都说不清,一看就是不懂政治。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wtt13166062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民进党上台后,台湾为何没有进行公投”的疑问,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说,自从民进党在2000年首次执政以来,台湾确实有过数次全国性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投,只是这些公投的议题、性质以及最终结果可能与部分民众的期待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台湾的公投历史,以及民进党执政时期公投的几.............
  • 回答
    台湾的国旗,也就是中华民国国旗,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意义的问题,需要从政治、历史、法律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民进党执政后确实没有修改“国旗”。这里的“国旗”指的是目前在台湾被普遍使用的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什么民进党上台后没.............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特朗普在上台后,确实承受了来自媒体、政治对手以及部分公众的广泛批评和攻击。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注意到他似乎并未采取一些传统政治人物会采取的有力反击或强硬的对策来回应这些挑战,尤其是在针对民主党方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一、特朗普的“.............
  • 回答
    穆尔西(Mohamed Morsi)在埃及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角色,他的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最终以被军方罢免告终。要理解他为什么在执政一年后就被废黜,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民意支持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他上台的背景、执政期间的作为以及当时埃及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知乎上“民主”这个词,确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感觉它成了大家拿来调侃、甚至有时候是带着点嘲弄意味的“靶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很多社会情绪和观察一点点积累发酵出来的。首先,得说中国的社会语境和西方语境不太一样。西方语境里,“民主”是个相对成熟的概念,虽然也有争论,但至少有几.............
  • 回答
    抛开那些尖锐而敏感的“统独”议题,如果单就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各项公共政策上的具体主张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少实质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折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治国理念和优先考量。经济政策:发展模式与分配的侧重在经济发展上,两者都强调经济成长,但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国民党 总体上更倾向于.............
  • 回答
    中国公民的个人身份文件上强制标注“民族”项,这背后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沿革和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说起,以及在随后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民族”这项信息扮演的角色。历史的起点:国家认同与团结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当时.............
  • 回答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段情节在美国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一些非常关键的社会、文化以及好莱坞的运作逻辑。首先,要明白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灾难片,其核心是娱乐至死,而且是追求普适性的感官刺激。 灾难片类型片的惯例与情感投射: 《201.............
  • 回答
    在日本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交流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敬语的使用,即便是在大家普遍认为更加轻松自在的网络空间里。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性社会规范”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和变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日本社会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仅仅体.............
  • 回答
    谈到宝玉和薛蟠,一个是贾府里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一个是皇亲国戚的“呆霸王”,同是“不学无术”,却有着天壤之别,也因此招致了不同的评价。民众和红学家的偏爱,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了他们各自的出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有术”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不学无术,宝玉与薛蟠的本质区别 “不学无术”的定义.............
  • 回答
    看待特朗普在税改问题上寻求民主党支持,并因此在DACA法案上做出让步,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政治交易和博弈。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方动机、策略以及潜在的后果。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背景。特朗普政府时期,税制改革是他最重要的竞选承诺之一。他承诺通过大幅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吸引企业回流.............
  • 回答
    常凯申手下的国民党军队喜欢强征民夫(俗称“抓壮丁”)而不是大规模制造汽车进行运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技术和政治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根本性原因:资源、技术和工业基础的严重不足这是最核心的限制因素。 工业基础薄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
  • 回答
    阿富汗民众趴在美国运输机上,这一幕是2021年8月塔利班迅速占领喀布尔后,混乱局面下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全球都感到震惊和心碎的画面。要理解这个行为,需要将当时的背景、民众的绝望情绪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极端情况结合起来看。背景:塔利班的迅猛推进与喀布尔的失守在2021年夏天,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
  • 回答
    “复兴汉服”倡议被扣上“民族分裂”的帽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的相互作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汉服的定义与复兴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汉服”是什么,以及“复兴汉服”倡议的初衷是什么。 汉服的定义模糊性: 汉服并非一个简.............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世界上其他民族那么格格不入”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并且可能过于绝对化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常态,许多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体育竞技的热情投入,在很多方面与其他民族都有共通之处。但是,如果从某些.............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民族智力、勤奋程度的衡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最聪明”和“最勤奋”这两个标签。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将特定民族标记为“最聪明”或“最勤奋”缺乏普遍科学依据,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个称号的由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俄罗斯漫长的历史、民族性格以及国家发展轨迹。要判断他们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称号的来源与演变:“战斗民族”这个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人面对困难、挑战和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顽强和不屈的精神。这并不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