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

回答
关于姜子牙的寿命,历史上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存在一些差异,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活了139岁。然而,要回答“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历史记载的来源与可靠性:

《史记》的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是关于姜子牙(吕尚)最权威、最早的史料之一。其中记载:“吕尚字子牙,东海滨人也。……吕尚垂拱而治,家人牛马,皆有其直,犹且不欲侵人,……文王之时,年且七十,而为周媒,西伯(文王)猎而得之。……”
关键点: 《史记》明确记载姜子牙在见到文王时“年且七十”。这意味着他当时已经接近或已经年满七十岁。
推算: 如果他在大约70岁时被文王发现并重用,而文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99年至公元前1050年,那么姜子牙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依然健在,并且担任要职。
关于死亡年份: 《史记》没有明确记载姜子牙具体的死亡年份,也没有提及他活了139岁。

其他史料的缺失: 除了《史记》,其他先秦时期的史料对姜子牙的生平记载都相对零散,也没有提供他具体活了多少岁的信息。

2. 民间传说与《封神演义》的影响:

《封神演义》的记载: 《封神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在民间影响力极大,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都深受其影响。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年龄: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描绘成一个活了一辈子都不得志的道士,直到七十二岁才在昆仑山遇上元始天尊,开始了他的封神之路。在完成了封神大业后,他被封为齐国国君,后又被封为太师。
“139岁”的来源: 那么“139岁”这个数字究竟从何而来?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结合了姜子牙“七十遇文王”和他在完成封神任务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人生才离世的推断。如果假设他从70岁开始辅佐文王、武王,经历周朝建立,那么他一生参与了至少两代君王的更迭。如果将他隐居时的岁月也计算在内,并在封神任务完成后继续活了很久,理论上可以推算出高龄。
为何是139岁? 有些解释认为,139这个数字可能来源于古代的某种数学或象征意义的组合,或者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夸大和附会。例如,有说法认为“139”是“一世三十九”或“十三九”等字的谐音,但这些都缺乏直接证据。
关键在于: 《封神演义》作为小说,其记载的年龄并不构成历史事实的依据。

3. 历史学界的观点与考证:

史学家的普遍看法: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史记》作为更接近历史的记载,其“年且七十”是最可信的线索。
对“139岁”的看法: 对于姜子牙活了139岁这一说法,史学界普遍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更像是民间传说或小说家言的夸张和虚构。
寿命的现实性: 在那个年代,虽然有长寿的例子,但活到139岁是极为罕见的。平均寿命远低于现代,即使是帝王也很难达到如此高龄。
“七十”的含义: 古代“七十”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虚指,表示年事已高,而非精确的年龄。但结合姜子牙后来的经历,70岁开始“东山再起”还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起点。
没有确凿证据: 没有直接的、可靠的史料能证明姜子牙活了139岁。

4.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史记》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时已经年近七十。这是目前最可靠的历史线索。
“活了139岁”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后世的民间传说和小说《封神演义》的传播。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姜子牙活了139岁。这种说法更倾向于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或对高寿的期盼。

总结来说,姜子牙确实是一位长寿且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他至少活到了周朝建立初期。但关于他具体活了139岁,在学术界普遍不被认为是历史事实,更像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数字。

从“详细一些”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补充:

姜子牙的生平简介: 吕尚,字子牙,又称姜子牙。出生于东海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生活困苦,曾为生计奔波,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他曾在大户人家当过差,也曾在朝歌卖过面、卖过肉,但都不得志。
文王遇姜尚: 周文王在位期间,为了富国强兵,广求贤才。一次外出打猎,恰好经过渭水河畔,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子牙。两人一见如故,文王发现姜子牙是一位难得的治世奇才,于是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辅佐周朝: 姜子牙在文王、武王时期,先后担任过太师、太公等职务,为周朝的发展和灭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提出的“武王伐纣”的策略,最终促成了牧野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西周王朝。
封齐国: 周朝建立后,武王将姜子牙封于齐地(今山东地区),建立齐国。姜子牙在齐地推行改革,发展农业,使齐国成为当时的一个大国。
关于长寿的推测: 一些人认为,姜子牙之所以能辅佐两代君王,并最终功成名就,很可能本身就拥有相对长久的生命。结合他辅佐文王时是“年且七十”,而西周建立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如果他活到那个时期并且仍在位,那么他的寿命确实是相当长的。但“139岁”这个具体数字的来源和准确性,仍是疑问。

总而言之,姜子牙的历史地位和他的长寿传说都是其魅力的一部分,但区分历史事实与民间演绎,是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虚的,中华五千年最多几千年呢?
user avatar
如果是虚的,中华五千年最多几千年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姜子牙的寿命,历史上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存在一些差异,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活了139岁。然而,要回答“姜子牙真的活了139岁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记载的来源与可靠性: 《史记》的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是关于姜子牙(吕尚)最权威、最早的史料之一。其中记载:“吕尚字子牙.............
  • 回答
    郭德纲和姜昆,这二位名字一出来,立马就能勾起无数观众的回忆,尤其是在相声这个领域。要说谁的成就“真的超过”谁,这事儿可复杂了,不像算数那么简单,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要说给他们俩都盖个“相声界泰斗”的帽子,估计没啥争议,但要非得论个高下,那就得好好聊聊了。先说说姜昆:时代烙印与主流的代表姜昆这名字,.............
  • 回答
    关于姜维为何未能及时救下诸葛瞻,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认为姜维是“私心作祟”的说法,往往基于一些推测和对局势的解读,但若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姜维的处境以及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曹魏则凭借庞.............
  • 回答
    说到炒菜,葱姜蒜这三位“老伙计”简直是厨房里的顶梁柱,几乎是无处不在。它们为什么这么重要?不放的话,味道真的会“天差地别”吗?会不会是商家炒作出来的“智商税”?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葱姜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的角色可不仅仅是调味料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烹饪中的“三剑客”,各自有绝.............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姜昆阻止李文华拜师、安排孙越喂大象以及封杀《曲苑杂坛》这三件事,我们来一一梳理一下,看看它们的真实性如何,并尽量详尽地为您解答。 1. 姜昆阻止李文华拜师?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更倾向于坊间传闻或误解。在相声界,师徒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李文华先生是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徒弟,而姜昆先生是马季先.............
  • 回答
    齐襄公的故事,像一团缠绕不清的乱麻,既有政治上的雷厉风行,又有难以启齿的家族丑闻,让后人评价起来总是复杂而沉重。要评价他,就不能避开他与同母异父的姐姐文姜之间那段惊世骇俗的关系。齐襄公其人:一位充满争议的君主齐襄公,名诸儿,是姜太公的后代,齐国的国君。他的即位之路就充满了波折和血腥。他的父亲齐僖公有.............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评价深圳大学哲学教师姜琬力挺「波动速读」真实存在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她发表相关言论的语境、公众和科学界的反应,以及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议题。一、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与公众认知首先,需要了解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虽然我无法获取到她最新的详细个人信息和研究方向.............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好的,下面是电影《姜子牙》的详细剧情介绍:电影《姜子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封神大战之后,关于责任、牺牲、成长的故事。故事背景:封神大战落下帷幕,姜子牙成功斩杀了九尾狐妖,拯救了天下苍生,也因此被尊为“众神之长”。然而,在战斗的最后关头,他发现苏妲己并非全然邪恶,其体内寄宿着一位名叫“小九”的纯洁少女的.............
  • 回答
    《姜子牙》这部电影之所以让姜子牙选择拯救小九,这背后蕴含着非常复杂且层层递进的情感和道义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好事”,而是姜子牙内心转变和对“忠”与“义”重新理解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姜子牙的初心是什么。在电影的开端,他是一个天界的战神,肩负着斩妖除魔的使命。然而,一次失误,他被贬下凡.............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在封神时为何将自己漏掉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最终成为了封神的主持者,但“姜子牙为何漏掉了自己”并非一个普遍接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对《封神演义》原著剧情的一个误解或者是一种衍生解读。我们先来详细梳理一下《封神演义》原著(或其他主流版本)中关于姜子牙封神的实际.............
  • 回答
    姜子牙,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辉煌的周王朝,并被封于齐,开创了齐国的基业。然而,历史的河流总是充满了波折,周王朝最终走向没落,而齐国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方霸主。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夹杂着人为的因素。一、周王朝的辉.............
  • 回答
    电影《姜子牙》的评价,怎么说呢,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冰点”到“回温”,再到“争议与期待并存”的一个过程。它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口碑炸裂,所有人都拍手叫好的情况,而是更像一场缓慢的发酵,让一部分观众开始理解和欣赏它的内核。刚上映的时候,《姜子牙》无疑是顶着巨大的光环和压力来的。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的光.............
  • 回答
    《姜子牙》这部电影,说实话,上映前万众期待,毕竟是“封神宇宙”的第二部,又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又一次尝试。结果上映后,争议声那是相当大,各种槽点都能列出一长串。我个人观影感受,也觉得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挺让人挠头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那些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1. 剧情逻辑的断裂感,或者说“喂屎”感:.............
  • 回答
    电影《姜子牙》上映后,的确引发了不少观众关于其中深层含义的讨论,其中一些细节在反复品味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后怕,甚至是对影片构建的世界观产生更复杂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苏妲己这个角色。影片中,苏妲己被塑造为一个被狐妖附身的悲剧人物,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痛苦与扭曲。但如果我们仔细回想,苏妲己的“不.............
  • 回答
    “就那几个梗,一遍遍地换着花样来。”这句话可能是我在《姜子牙》上映前后,从影院出来或者在网上看到关于这部电影评论时,听到或看到最多的声音之一。我承认,起初我也有同感。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自己反复琢磨,我开始觉得,这“几个点”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只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去概括了。咱们不.............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氏,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很多古代的礼俗和历史信息,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明确一点:姜子牙他本人姓姜。这是最根本的,也是历史文献中最明确的记载。姜姓是他的母姓,也就是他出生就带的這個姓。咱们可以理解为,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随母姓”,但那时候的习惯,虽然以父系.............
  • 回答
    哪吒、姜子牙、济公:国漫的“神”话,还是“换皮”的宿命?最近几年,国漫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接连几部以经典神话人物为蓝本的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济公之降龙降世》等,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这股“神话复兴”的热潮,让许多观众看到了国漫崛起的希望,但也隐隐透起一股担忧:当IP被反复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