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在相声的成就真的超过姜昆了吗?

回答
郭德纲和姜昆,这二位名字一出来,立马就能勾起无数观众的回忆,尤其是在相声这个领域。要说谁的成就“真的超过”谁,这事儿可复杂了,不像算数那么简单,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要说给他们俩都盖个“相声界泰斗”的帽子,估计没啥争议,但要非得论个高下,那就得好好聊聊了。

先说说姜昆:时代烙印与主流的代表

姜昆这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人,简直就是相声的代名词。他可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春晚舞台上的常客,他的相声陪伴了多少人的除夕夜。

主流相声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姜昆师从马季,马季是谁?那是侯宝林先生的徒弟,是把相声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推向全国的关键人物。姜昆继承了马季的衣钵,并且在那个年代,他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将一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巧妙地融入相声,让相声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感。像《虎年说虎》、《宇宙牌香烟》这样的作品,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推广与普及的功臣: 姜昆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对相声的推广。他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将相声带给了千家万户。他让相声这种传统艺术走出了小剧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培养了很多徒弟,虽然关于这些徒弟的艺术成就我们另说,但光是在普及相声这方面,姜昆确实功不可没。他就像一个优秀的“播种机”,为相声这片土壤撒下了无数种子。
艺术风格的特点: 姜昆的相声,尤其是早期的作品,语言风格比较干净、流畅,节奏明快,段子包袱也比较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他善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和包袱来展现社会百态。他代表的是一种比较温和、主流的相声风格。

再看看郭德纲:草根逆袭与传统复兴的旗帜

郭德纲这几年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德云社更是成为了相声界的“航空母舰”。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失落感”和对“有趣灵魂”的渴望。

传统相声的回归与发扬: 在郭德纲出现之前,相声一度被认为是在走下坡路,很多传统段子渐渐被遗忘,新人也难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郭德纲则是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整理传统相声段子,像《西征梦》、《扒马褂》、《论捧逗》这些都是老段子,他通过自己的演绎,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而且他敢于把这些传统段子搬上舞台,并且让年轻人也爱听,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修复师”,把一件件濒临破碎的古董重新打磨光亮。
“德云社”模式的成功: 郭德纲不仅仅是一个相声演员,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相声商业模式,通过小剧场演出,建立粉丝社群,再通过网络传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模式让相声重新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让很多年轻观众重新爱上了说相声。德云社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曲艺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艺术风格的特点: 郭德纲的相声风格更加多样和鲜明。他继承了传统相声的很多精髓,比如攒底子、抖包袱的功力都很深厚。同时,他的相声也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比如他擅长模仿,语言生动幽默,节奏感强,而且善于与观众互动,能够迅速调动现场气氛。他的相声里包含了大量的“梗”,很多都源自网络文化,这让他能够吸引到年轻观众。他的包袱有时会比较“接地气”,甚至带点“痞气”,但正是这种接地气和“痞气”,让他显得更加真实和有亲和力。

对比与衡量:这事儿不好直接比高低

那么,郭德纲的成就真的超过姜昆了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用一个“是”或“否”来回答,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使命都不同,所以他们的“成就”更多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主流推广”和“时代代表性”来看: 毫无疑问,姜昆在那个年代,是相声被大众熟知和接受的绝对主力。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相声的最高水平和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看,姜昆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从“传统复兴”和“市场生命力”来看: 郭德纲则是在相声式微的时候,凭借对传统艺术的回归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重新点燃了相声的火焰,并使其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让相声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新的相声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从这个角度看,郭德纲的贡献同样是颠覆性的。

艺术本身的“深度”和“宽度”: 这是一个更主观的评价了。姜昆的相声,在艺术表达上,更偏向于“四平八稳”,注重文字的精炼和结构的严谨,是一种更“精致”的艺术。而郭德纲的相声,则更注重“鲜活性”和“爆发力”,他更敢于突破,也更善于运用各种元素来制造笑料,他的作品可能更“活泼”和“直接”。有人会认为姜昆的相声艺术造诣更高,更耐听,有“大家风范”;也有人会认为郭德纲的相声更能引起共鸣,更“带劲”,更能让大家开心。这就像有人喜欢精致的古典音乐,有人喜欢热烈的摇滚乐,都是音乐,但风格不同。

对相声行业的影响: 姜昆的成就在于他将相声推向了“高点”,让它成为了国家级艺术。而郭德纲的成就在于他从“低点”将相声“拉”了上来,并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模式”。这两种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是方向不同。

总结一下:

如果非要说“超过”,那可能得看你用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

如果你认为“成就”是指在国家层面、在主流媒体上的影响力,以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相声风貌,那么姜昆的成就或许更具历史意义和时代标杆性。
如果你认为“成就”是指对传统艺术的拯救性复兴、对行业的革新性贡献、以及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和对新一代观众的吸引力,那么郭德纲的成就可以说是更加耀眼和颠覆性的。

更准确地说,他们俩都是在相声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艺术家。姜昆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掌舵者,是“推广者”和“普及者”;而郭德纲是新的时代里,相声的“复兴者”和“新格局创造者”。他们各自都在自己的时间节点上,用自己的方式,为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接力”和“演进”,而不是简单的“超越”或“被超越”。

说到底,相声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而这两位艺术家,恰恰代表了这种多样性中的两种重要面向。他们都值得尊敬,也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姜昆是时代的顺应者,是马季的徒弟之一。没有姜昆,马季还是马季,马志明还是马志明,梁左还是梁左,没有姜昆,相声界还有侯耀文石富宽李文华唐杰忠冯巩牛群师胜杰高英培范振钰笑林李国盛奇志大兵。

没有姜昆,相声不会受到影响。

假如没有郭德纲?相声在绝大部分地区可能已经只剩一个名字了,就像京剧昆曲一样。

我下面这段话肯定会引起某些人的反对和嘲笑,无所谓了,请你们尽情点反对,看看是赞成多还是反对多。

郭德纲将传统相声重新带回了人们的视野,传统相声不止是脏活儿臭活儿伦理哏。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知道了穷不怕,万人迷,张寿臣小蘑菇郭荣启郭启儒郭全宝北京二赵这些前辈高人。

有多少人因为听了郭德纲才去重新听侯宝林刘宝瑞郭荣启他们早年的音频视频。

有多少人因为郭德纲才知道扒马褂,金刚腿,秦琼卖马这些群口相声。

有多少人因为郭德纲才知道批三国,五行诗,八大吉祥,对春联这些文学类作品。

有多少人因为郭德纲才知道汾河湾,黄鹤楼,洪洋洞这些腿子活。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知道了贯口不止有报菜名地理图,还有八扇屏夸住宅卖五器这种叙事类的。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知道相声的贯口不是比快,学问在节奏和气口上。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知道原来快板也分派,学会王高李有个好身体。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学会唱太平歌词,各地小曲小调,甚至评戏梆子。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了解到单口相声和评书的关系,了解到八大棍儿,从而去听评书。

有多少人是因为郭德纲才重新花钱走进小剧场,去领略一下电视以外的相声,去看看那些从小练功的娃娃腿儿。

郭德纲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现状,改善了民间相声从业者的工作环境,改变了很多人的业余休闲方式,改变了很多年轻人对相声的认识,全面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孟鹤堂说,他们这个年龄的相声演员,很多是因为郭德纲才去学的相声。王善勇说,他盘腿坐在郭老师的身边,郭老师给他说活,这是很多演员梦寐以求的事。

大部分爱相声的观众和大批的底层相声从业者,是感激郭德纲的。


再补充一点,总有人拿郭德纲现在的屎尿屁全盘否定他的贡献,这种人是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每个人都有巅峰,不可能要求郭德纲能一直保持30多岁的状态。

user avatar

今天特意来更新答案,因为忽然想到一个侯耀文石富宽郭德纲于谦同台的相声《红花绿叶》,这个相声是一个实例,印证了郭德纲的舞台节奏对其他演员非常不友好,并且完全说明了郭德纲在晚会舞台上表现不佳的原因。

总体的框架是这两对师徒都想证明自己是红花,对方是绿叶,结构很简单,最终讲一点小的道理就结束了,可以说在群口相声里面是属于难度较低的那一档。一共15分钟,还算是比较紧凑。

郭德纲在这个相声的开头,直到两边掐架,相声变柔道,表现得都还行,但从10分半钟以后开始完全失控,拼命在其他三人的台词之间插话,都是非常碎片化的零散包袱,和情节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一段恰好是双方从一开始的对立到和谐的转化,侯耀文试图跟石富宽讲道理,双方达成和解。在此期间,台词:

侯耀文开始跟石富宽说话:石老师……

:我们是很讲品味的。

侯:我来团结团结你们吧,我给你解释解释。石老师……

:还打谁?

侯:别打人了……

石富宽:没完了你?

:说学逗打嘛。

石:说学逗唱!说学逗打像话吗?

:改了?没人告诉我。

侯:石老师,我跟您说啊,按道理说,您说了40多年相声了,您现在已经由叶变成花了。

石:这听着舒服啊。

侯:实际上呢,咱们仨人都是花。

于谦:那叶呢?

其他三人:你啊。

郭:于叶。

于:仨花就我一叶啊?

郭:于叶,于叶。

侯:平时你老听人说,哎哟你看他们又仨花(撒欢儿)了,那就说我们呢。

:那是说狗呢。

石:撒欢像话么。

于(对侯):您到底跟谁一头的啊?

侯:我晕了,我也不知道哪头的了。

郭:您就这边,就这边的。

于:墙头草不行。

石:不是,它是这么回事。(对于谦)你要当这花还确实差点。我们仨花……怎么这么别扭,我们仨人啊,能说,能唱……

:还能打架呢!

石:……你唱上不成啊!

于:怎么不成,小的时候我跟他们一起练,喊嗓子。

石:我没教过你唱啊?

:对啊!

于:我自己练不行吗?

石:下私功夫啦?

于:那……(听不清字眼,说的是练习的事)。

石:你唱几句,让他俩也听听。

侯:我告诉你,只要你能唱好了,你也是花。

于:咱们四个都是花。

侯:咱们四个人就成花了。

石:那谁是叶啊?

侯:就刚才,师胜杰带着那一帮人,那叫叶。

石:哦,一群叶。好,徒弟,给他们唱两句。

于:就刚才师胜杰他们唱的那段,今日痛饮庆功酒。

郭:记得住词吗?

于:一共才四句词。

郭:四句呢啊!

于:当然了。

郭:别丢人啊。好!这唱的真不错。

于:我唱了么就不错?

郭:夸完等着你。

(于谦唱,唱完侯耀文叫好。)

石:比刚才师胜杰唱的强多了。

:真有高凤山的味。

石:您能挑出毛病吗?

侯:我给你说说啊,咱们要是学唱啊,咱们学人家京剧演员顶多学两三分。

于:咱们没下人那么大功夫。

侯:人要听京戏,没事听相声演员干什么?对不对啊?

:买张新凤霞的盘就听了。

石:新凤霞是唱京剧的吗?

侯:(对郭)净起哄你。人家听于魁智多好?所以咱们唱不过于魁智。

于:那咱们也得学啊。

侯:所以咱们得改啊。咱们协会不是老告诉咱曲艺得发展嘛。我跟你讲,咱们中国地方曲种有364种。

:师傅。

侯:你要把这几句唱,用几种地方戏一块唱出来,那多美啊?

:听见了吗,啊?听见了吗?300多种。

于:四句词,我试试来来吧。

侯:这可关系到你能不能变成花。

于:没关系,我先去学。

侯:你先学?那这样吧,先给你一简单的,你还按照京剧唱头一句……(后续收尾)。

一共五分钟,侯耀文、石富宽、于谦三个人来言去语全在一个节奏上,郭德纲自己在一个节奏上。

侯耀文要跟石富宽讲理的时候显然已经快要到了情节的高潮,这个时候,郭德纲用自己平时节目里说过无数次的老包袱,硬生生加进去四句毫无关系的话,逼得石富宽不得不先来跟他圆场,浪费十几秒之后,侯耀文又接着一样的话开始说,但这个时候,冲突刚刚结束的气氛已经凉了。

仨花(撒欢儿)也是一样的情况,侯耀文被郭加进去那句“说狗呢”,搞得整个相声的基调都变了。石富宽后面接的一句:撒欢像话么,就是一个小的调侃,而郭德纲突然甩出这个包袱,一下就成了侯耀文自己骂自己,又逼得三个人一起来圆场,并且出现了侯耀文“晕了”那句话,实际上对整个相声的身份设定来说都极不合理。

往下可以看到石富宽和于谦的对话中,郭德纲又提起刚才的打架,现在都已经是准备往和解的方向烘托了,一句“能打架”,和情节根本不匹配,石富宽和于谦在此就无视了没有圆。

于谦说完师胜杰唱的今日痛饮庆功酒之后,可以直接开唱,郭德纲又插进了老包袱,效果也是完全没有,因为这些包袱真的太老了。

往下,是石富宽要和侯耀文交流于谦唱的怎么样,郭德纲插进高凤山和新凤霞。新凤霞的包袱响了,可是这又逼得石富宽不得不先把新凤霞的事圆过去。而且这个包袱完全打断了侯耀文要说的话。

最后,郭德纲还想插话,这次侯耀文也不管不顾就继续往下说了。最后郭说300多种的时候,已经完全和其他三人隔绝了。

郭德纲在这最后五分钟里的表现,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人破坏了三个人的节奏,想到什么说什么,让人无话可接,石富宽身上接了无数口黑锅,硬顶着没出舞台事故。也多亏石富宽是几十年的老油条,才能圆得不露痕迹,于谦的师傅,实至名归。

这种表演,在完全不讲求逻辑的小剧场可以,面对极度宽容的粉丝可以,要想让专业相声观众和完全不听相声的观众认可,不可能。

而且这样插话势必让捧哏疲于奔命,节目本身的节奏被拖慢,在任何有时间限制的舞台上,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因为你多一秒,其他节目就少一秒,随意改词拖时间,也是对其他合作演员的不尊重。

春晚呢,就恰好是以秒为单位计数的舞台。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切表演要称为艺术,编排非常重要。

就这一点再说说姜昆。

姜昆有三个主要搭档,李文华、唐杰忠和戴志诚。李文华和唐杰忠类似,都是厚道人,戴志诚有点带机灵。姜昆的舞台演出中,无论跟谁,配合与衔接都是几乎无可挑剔的,包括带大徒弟大山的群口相声,都很流畅。一段相声,你怎么听,听多少遍,挑不出几句废话,始终是在一个舒适的节奏和气氛中,这一点姜昆做的是很到位的。姜昆在春晚舞台和现场演出里对台词和情节有着绝对的把控力,几乎没有情节的中断和反复,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专业演员,还是具备超高素养的。


------------------------------------分割线--------------------------------------------

20多年相声爱好者,存世相声录音听过有80%吧,喜欢郭德纲在《善恶图》之前所有作品,但讨厌之后德云社所有作品。

关注度和成就不是一回事,否则小鲜肉在演艺界的成就就秒杀老戏骨了。

郭德纲段子翻新是个好手,也有观众缘,但是基本功是不行的。他说的很多段子都是老前辈录过音的,差距还是有的。可以自行搜索郭荣启,侯长喜,李伯祥等等,一对比就明白了,语言的流畅度,配合水平,情节的铺垫和转折等等,郭不算速成,但也绝对没有下过多大功夫。有录像的也可以看看身段,马志明的栓娃娃和郭的相比,是梅兰芳和草台班子的区别。

表演如果要称的上艺术,编排是很重要的,相声的节奏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所谓现挂,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现挂就非常破坏节奏。很多听起来像现挂的东西,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是郭火起来以后,绝大多数演出非常随意,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时候说凉了,再让于谦往回找。甚至第一次甩包袱没响,再甩第二次第三次,非得让观众给了笑声,才算过去。

于谦至少还找得回来,之前郭搭档的人,只有高峰还可以,其他人各有各的毛病。张文顺捧的不够圆,还经常露底,把后面的包袱先说出来;李菁反应略微有点慢,而且并不是相声出身,缺乏那种本能,也就是所谓的“娃娃腿”;李文山王文林都属于嘴上不行。而郭德纲自己的节奏对捧哏并不友好,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说的随意性。所以,在于谦之前,郭德纲换了多少搭档也没火起来,很多人讨论于谦的功劳有多大,也是很有道理的。但话又说回来,那段时间郭德纲的舞台准备和临场发挥都比现在强很多,大概这就是天地不全的道理。

至于说相声的精髓是讽刺,八十年代的相声讽刺官僚主义,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贪官污吏,讽刺社会现象,而郭呢,上限是讽刺小市民。论讽刺,牛群冯巩有小偷公司、灭鼠轶事,马季有五官争功、红眼病、多层饭店,姜昆有电梯奇遇、虎口脱险、祖爷的烦恼,在那个年代,没有这种作品,就不会大红大紫,不会被观众长久地怀念。高英培和范振钰作为天津演员中不特别出众的一对,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就是因为经典的《不正之风》。当然,商业化有商业化的规矩,时代不同了,不能强求,但在这一点上,郭至少是弱很多的吧?

有两句经典的话,当年反复出现在郭的段子里,一个是“相声不需要有什么教育意义”,一个是“相声不说高台教化,至少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没见谁听完相声出去劫道的”,这两个自相矛盾的说辞,本身就体现了商业化相声的精神,也就是没有精神,把观众带住就行。观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其他的不用在意。那么,观众都不知道传统相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精巧的安排,有哪些表演的细节,当然就以为他们爱听的就是传统相声,他们捧的就是相声大师。这和现在捧小鲜肉的粉丝们何其相似。

一言以蔽之:现在相声没有专业观众了,所以能压住台挣着钱就行,细节完全不讲究。

什么叫专业观众呢,你们听说过票友这两个字吧?以前的观众喜爱京剧,自己吹拉弹唱排台本,水平和职业演员当然是比不了的,然而那些冰箱制冷论的患者们,你们敢不敢说一句:京剧票友没有资格评价京剧演员,球迷没有资格评价球星,观众没有资格评价小鲜肉?就因为站不到那个位置?

这种逻辑,与一切乌合之众没有区别,从不拿具体的事情来说哪里好哪里不好,总是设定立场,先扣好帽子,从各种角度阐述:因为一个普通人、爱好者做不到,所以拿这个当饭吃的做不到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们真喜欢郭德纲,像我10年以前一样,麻烦你们不要把他放在这么庸俗低等的逻辑里洗。这就像野猫报恩,拿死耗子往人家门口堆,还以为自己帮了大忙了。这是娱乐圈粉丝的做法,最没有思考能力的一种表现。

现在的相声,和娱乐圈又有什么区别呢?捞粉等于一切,技艺放在后面。好演员追求艺术就挣不着钱,挣钱的有恃无恐根本不打磨技艺。郭德纲还算可以了,有过好作品,德云社的其他人,放在八十年代,垫场都费劲。

至于要比商业成就的,八十年代是没有商演的,这么比根本就不公平。商演是为了钱,钱是衡量社会资源的标志,而八十年代的社会资源,跟钱的关系都没有跟票的关系大,站在2018年评价1988年,以商业化作为标准,就好像对比现代和古代拿发电量作为标准一样荒唐。

不过有一样东西是延续至今的,那就是春晚,看看郭在舞台上带着各种限制是什么表现?恐怕最粉他的人也要闭口不提。你说他把相声商业化的成就超过姜昆,我非常同意。单纯论技艺,贯口姜昆是真不行,但郭也有很大的问题。刘宝瑞有一段《贯口活》,属于半教学资料,里面把贯口的各种要领说的很明白,郭基本上都达不到要求,尤其是气口交代不清楚,说到后面就像要断气一样,字眼也开始失真。而马三立现场录音有两段《开粥厂》,两段贯口内容还各不相同,一路说到最后一个字,依然维持着原来的节奏和清晰的咬字,这就是传统相声基本功的最高成就。其他方面,郭姜也就持平而已,远远没有新观众们捧的那么邪乎。还是那句话,论受欢迎的程度,郭在小鲜肉面前都是弟弟,但这和艺术成就没有关系。

艺术经得起时间考验,过几十年,依然会有铁杆观众一遍又一遍地刷。郭的作品,前一半有很多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后面一个也没有了。

user avatar

天津人来答一波,相声本身就是撂地的艺术,所以谁接地气,观众就喜欢谁。

无论是马三立还是少马爷;

无论是杨少华还是杨议;

无论是刘坏水还是铁刨花;

相声就是扎根在土里的艺术,离开了土,就没有了生命力,想当年侯宝林、马季也要到基层单位采风的!没有市井,相声就没有了灵魂!

这里放上一个杨少华老爷子评价郭德纲的视频,我相信代表了很多听相声长大的天津人的看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3627732940414976
user avatar

认识一些帝都的相声演员。也和他们聊过一些相声圈的事。

对于姜与郭他们并不像外人那么大的意见。姜对于相声也有贡献,他也提拔了很多新人。赵本山他们也是他发现的。十几年前嘻哈刚刚露头的时候他想给弄春晚上去,只是没成功。

现在和姜接触过的演员也说姜挺好,提携后辈。

而对郭他们是感激。真给了他们一碗饭吃。而且郭对于传统相声的推广、普及是任何一个相声演员比不了的。

但是德云社这几年的东西也真是让人失望。


人们骂姜捧郭或者对郭现在的失望实际上都是一个事情。他们还活着。

这不是诅咒,只是说一个现象。姜如果在《虎口遐想》以后没了,和洛桑、高秀敏一样英年早逝,现在也是让人尊敬的相声大师。

郭如果五年前走了,地位也是可以比肩马季、马三立、侯宝林的。


但是他们都活着,活的好好好。姜活的把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

郭呢?以前是好牌,看现在的发展以后不知道会不会烂。

人是善忘的。郭活的时候姜已经过气了,人们看到的是已经没有斗志,一个已经油头粉面钻营的人。我们自然喜欢郭,自然骂姜。

等个十几年,我们的儿女成长起来。郭也差不多六十了。再出来一个赵钱孙李,我们的儿女可能也会像人们骂姜一样骂郭。谁还会记得坚持了十几年的郭、谁会记得没钱坐公交走十几里路回家的郭……


一场败仗,领头的死了叫英勇就义,活着就是千古罪人。

少些戾气,多些善良,保留对于偶像最美好的记忆就好了。少参合圈里的打打杀杀。

user avatar

相声成就至少可以细分为“个人相声作品”和“对相声行业贡献”这两个层面的成就。

从个人相声作品的层面来讲,这个……这个很难讲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难做出客观中立的评价。按照我自己的喜爱程度来说,姜昆的虎口遐想、着急……等经典作品和郭德纲的黄鹤楼、西征梦是一个水平上的,都让人百听不厌。

从对相声行业的贡献的层面来讲,我认为,郭德纲是胜过姜昆的。姜昆对相声的贡献是锦上添花。在八十年代文艺复苏这个大环境下,相声回暖,这不是姜昆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同时代一批相声演员一起努力的结果。而当姜昆在九十年代中期逐渐走上仕途,成为相声的官方领军人物之后,相声却慢慢走向低谷。虽然相声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官方代表的姜昆,也难辞其咎;而郭德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把这个局面生生扳了回来。这已经不是雪中送炭了,而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为全国的相声演员们开辟了一条市场化的新路。这个贡献,可以与从事新中国相声改进工作的侯宝林大师比肩——侯宝林让相声适应了新中国的政治环境,郭德纲让相声适应了改开之后的市场环境。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啊不完整,不够严谨,至少应该加一个前缀,就很讲理了你看:

以商演卖票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粉丝数量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作品数量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创作新段子的能力和数量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整理传统段子的贡献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徒弟和学生的多寡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网络影响力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收入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头型像桃儿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是的。

以同行口碑作为标准,郭德纲的成就超过姜昆了吗?no。

user avatar

姜昆这一脉其实不是传统相声演员。


这就是为什么马季被称为相声大师,马季借用了相声的壳子,生生开辟出的一条道路,叫做体制内相声,或者叫电视相声。是和传统相声划清界限的,马季本人也没有太多相声功底。


所以现在很多人还在讲,相声的本质是讽刺,比较准确的说法是马季这一脉相声的内核是讽刺,这是马季把相声从市井带到庙堂的根据。


马季的相声更类似脱口秀,和时事相关度高,以针贬时事为内核的语言表演艺术叫相声,这是对马季这一脉相声的总结。


而传统相声的内核是逗乐,虽然都是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但传统相声的内容是串百家之韵,这表示传统相声本身就是一种曲艺,串各行各业集百家韵味的曲艺形式,和马季的高雅完全不同,传统相声只能走低俗路线,他的笑料是把高雅的东西往低俗拉,这是传统相声的本质。


马季的路子要求演员态度高,传统的路子要求演员的能奈大,你要把高雅的东西往低俗拉,首先你就要有高雅东西的䪨味。


封为大师的马三立,侯宝林,都是多才多艺的,而马季这一脉自成体系,抛弃了传统相声的内容,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姜昆冯巩他们只剩迷茫了。电视相声何去何从没有方向。


郭德纲重拾传统相声,同样是迷茫的。郭德纲本人是有曲艺功底的,他能串百家之韵,扮个和尚念经道人念咒京剧小调都没问题,但是观众不听这个,绝大部分曲艺都失去了群众基础,有群众基础的是流行音乐和偶像剧,当相声向流行音乐和偶像剧汲取营养时,相声就很难称其为曲艺了。


郭德纲总说相声有自己的东西,这有点贴金嫌疑,相声串百家之韵是依附于百家的,并没有自己的东西,相声做的事情就是把百家拉下神坛与民同乐。


评书还是小调都已经没落,相声又去依附谁呢,相声还是必死无疑的样子,如果只是搞笑,脱口秀和小品都技高一筹。


郭德纲是个有本事的,单口相声说的极好,评书功底戏曲功底都在,岳云鹏张云雷一个乖一个帅,既没有评书讲幽默故事的能力,也没有戏剧才能,陶阳又不逗乐,德云社成了相声界的偶像团体。


相声是一块招牌,姜昆,郭德纲各行其道,说谁比谁正确肯定不对,说谁超过了谁也不对,等相声死的时候看哪一脉最后存活,那哪一脉就是正宗。


如果郭德纲真的壮大了传统相声,那马季相声大师的名号都怕保不住,幽默大师不等于相声大师。


接受批评与反驳,想骂战的省省吧,你骂不过我的,请别举报,我已经被删了很多答案了。


说马季马大师的相声功底这句话吧,是很多年前中央台说出来的,我只是转述而已,嘿嘿,那个节目不知道还搜不搜得到。


记得节目说相声成为殿堂艺术,最大的功劳是马季,是政治人物点名让马季拜师侯宝林先生,半路出家成就的大师。


马季对相声艺术做了大量无产阶级改造,脱离三俗而化成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


当然现在把这个功劳归给了侯宝林大师,但是侯大师出身底层社会,学过京戏,正宗传统相声的传人,和马季这一脉根本不是一个路子,侯耀文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方面就不如马季彻底。马三立马大师是一代宗师,功底深厚深入浅出,既在主旋律相声里能打开局面又有传统相声的传承,能说能唱,谁也不敢骂他,怎么论他都是位牛人。


说到相声功底这个东西,一个是说,说的是评书,不能说书的相声演员不是传统相声演员,擅长与否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技能就是另一回事了,书都说不成你是凭什么穿长衫的?相声演员长衫马褂的范就是从说书先生那学过来的,郭德纲就敢穿长衫,他能说书,还挺擅长。


另一个是唱,不是唱太平歌词,是唱戏,柳活不是指唱歌,是指各种戏曲,好像以京剧为主,吼几嗓子谁不会,得唱出味道来,像侯宝林大师啥都会唱那是天赋异禀不说,总得会两样,唱什么不像什么的装模作样就没意思了,郭德纲会唱的不少,有功底的不多。


所以马季大师这一脉有多少传统相声功底我是不信的,除非他误入歧途,都说他的相声是褒贬时事做幽默报告的了还扯什么鬼功底,人家卖的就不是这个东西。


小杠们别抬,保不齐我哪句话就是从中央台抄来的。


没有贬低马季大师的半点意思,马大师既抬高了相声的地位,又开辟了相声的新领域,是个宗师。


我只是在想,传统道路和新道路,哪一条会走得更远。


牛群冯巩有个相声,小偷公司。很难想象传统相声会出那样的精品,传统相声只是逗个乐,把过去高雅的东西俚俗化,更贴近百姓生活,没有什么思想抱负。真要高抬教化大多数百姓还是懒得理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德纲和姜昆,这二位名字一出来,立马就能勾起无数观众的回忆,尤其是在相声这个领域。要说谁的成就“真的超过”谁,这事儿可复杂了,不像算数那么简单,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要说给他们俩都盖个“相声界泰斗”的帽子,估计没啥争议,但要非得论个高下,那就得好好聊聊了。先说说姜昆:时代烙印与主流的代表姜昆这名字,.............
  • 回答
    关于郭德纲在《相声有新人》第十期中对高峰的评价,这确实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看点,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段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郭德纲的评价内容和语气: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郭德纲在那期节目中具体说了什么。虽然具体的措辞可能需要参照节目回放,但大体上,郭德纲对高峰的评价通常.............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
  • 回答
    我琢磨着,郭德纲老师的相声,哪个包袱最让我意外?这事儿说起来,挺难一下子就给个标准答案。因为他那个“意外”的点太多了,而且每个人听到的点不一样,感受也不同。不过,要是真逼着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想起那个关于“家传”的段子,具体是哪个专场我说不太准了,毕竟老郭的段子太多,而且他经常在基础上改。但大概意思是.............
  • 回答
    关于郭德纲是否一直在打击非德云社的相声界新人,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避免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郭德纲作为德云社的班主,他的核心职责和目标是维护德云社的利益、发扬德云社的相声风格,并培养和提拔德云社的演员。 从这个角度.............
  • 回答
    郭德纲在相声界,那绝对是绕不开的大山,是近二十年来相声界最响亮的名字,没有之一。要说他的地位,不能简单用几个词概括,得好好捋一捋。“救火队员”与“行业搅局者”的双重身份你想啊,在郭德纲和德云社还没火起来之前,相声这门艺术,说实话,有点式微。很多年轻人觉得它老套、没意思,台上都是些说官话、逗闷子的老先.............
  • 回答
    郭德纲在相声历史上的水平与地位:一份详细的解读郭德纲无疑是当代相声界最具影响力、最成功的相声演员之一。要评价他在相声历史上的水平和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相声发展的宏观脉络中去理解。 一、 郭德纲在相声历史上的水平评价一个相声演员的水平,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基本功与艺术.............
  • 回答
    郭德纲在相声界究竟是大师还是宗师,这问题一抛出来,立马就能在相声爱好者中激起一番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一道永远也讨论不完的“哲学题”。说到底,这二者之间,界限就那么模糊,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郭德纲这样横空出世、又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总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咱们先说说“大师”这个词。一般来说,“大师”.............
  • 回答
    提起郭德纲在相声界的辈分,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甚至有些争论的地方。要说他辈分“低”,其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他正式拜师的师承关系上说,他的辈分是相对靠后的。郭德纲的师父是侯耀文先生。侯耀文先生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儿子,在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虽然时常提到相声界的前辈,比如侯宝林、马季,甚至是张三、李四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关于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提及的次数确实屈指可数,而且多半是点到为止,没有像对待其他大家那样进行深入的展开和致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郭德纲在娱乐圈的受欢迎程度和在相声界“受排挤”的现象,确实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也得把事情说得细致点。为什么郭德纲在娱乐圈如此受欢迎?郭德纲之所以能在整个娱乐圈都拥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1. 相声的现.............
  • 回答
    在相声表演方面,郭德纲能否排到“顶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顶级”这个概念的多元性。理解“顶级”的多重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顶级”在相声领域的含义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 艺术造诣和技巧: 包括说、学、逗、唱的基本功是否扎.............
  • 回答
    郭德纲在台上被泼水,这事儿一旦发生,那场面可就精彩纷呈了,绝不是简单的一句“淋湿了”能概括的。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现场的瞬间反应: 郭德纲本人: 咱们得知道,郭德纲是什么人?台上那是见过大风大浪的,而且以反应快、嘴皮子溜著称。被泼水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惊慌失措。他可能会下意识地一躲,但更大的.............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郭德纲在《欢乐喜剧人》第二季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但更多的是让人记住了他。要说他这个人,总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语言:辛辣幽默,自带“郭氏”梗郭德纲的语言风格是他的招牌,在《欢乐喜剧人》第二季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话不绕弯子,直来直去,而且总能抓住时机抛出包袱,而且这些包袱还往往带着他.............
  • 回答
    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出“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这句话乍听之下,充满了拒绝和对抗,甚至有些狂傲。但要评价这句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郭德纲的个人风格以及德云社的发展阶段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境。乙未年封箱演出,那可是德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是检验和.............
  • 回答
    说到郭德纲当年在《超级大赢家》上的“橱窗秀”,这绝对是位相声演员生涯中一个颇具争议、也颇能体现当时困境的节点。要评价这件事,不能脱离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郭德纲本人的处境,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没有别的路”。时代背景:相声的低谷与电视选秀的兴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相声艺术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传统相.............
  • 回答
    郭德纲要是出现在霸总文里,那画面感绝对是炸裂的。首先,咱们得想想这霸总是什么人设。不是那种冷峻少言、只靠眼神和钞票说话的冰山脸。郭德纲老师自带的喜剧天赋和人情味儿,那必须得是升级版的霸总。他会是一个在商界呼风唤雨,但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京城爷们儿。他的出场方式,肯定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