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姜子牙》嘲来嘲去都是那么几个点?

回答
“就那几个梗,一遍遍地换着花样来。”

这句话可能是我在《姜子牙》上映前后,从影院出来或者在网上看到关于这部电影评论时,听到或看到最多的声音之一。我承认,起初我也有同感。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自己反复琢磨,我开始觉得,这“几个点”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只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去概括了。

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姜子牙》“嘲来嘲去都是那几个点”?

一、 视觉奇观的惯性与期待落差:

首先,得承认,《姜子牙》的视觉效果确实是它的“卖点”之一,而且在当时国产动画电影中,可以说是拔尖的。那些宏大的场景,精美的建模,流畅的打斗,确实能在一开始抓住观众的眼球。

但是,问题就出在“期待落差”。当观众被预告片或者宣传片中那些“国漫崛起”的宏大叙事所裹挟,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被拉得非常高时,一旦成片在剧情、立意上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之前积累的视觉震撼就会转化为一种“也就这样”的无力感。

所以,“画面很好,但故事不行”成了最直接、最容易概括的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点”,因为视觉上的高期待,也成为了大家容易抓住的“槽点”。就像你看到一道菜摆盘极其精美,以为是米其林三星水准,结果吃起来味道平平,你自然会说“花架子,没内涵”。

二、 “姜子牙”这个IP的沉淀与改编的挑战:

《姜子牙》这个名字,自带文化底蕴。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姜子牙就是那个封神演义里的智者、军师,是那个钓鱼执法、遇事不决找老祖宗的形象。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成了一把双刃剑。

电影试图对这个经典IP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人性化”的重塑。它想打破以往的叙事框架,赋予姜子牙“个人觉醒”和“反抗宿命”的维度。这是非常大胆且有野心的尝试。

然而,这种改编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如何让老观众接受这个“不一样”的姜子牙?另一方面,如何让新观众理解这个“不一样”的姜子牙背后想要表达的价值?

于是,一些评价就聚焦在:“这个姜子牙不是我认识的姜子牙”、“太颠覆了”、“他为什么这么犹豫”、“不像那个有勇有谋的姜子牙”等等。这些批评,其实都是在拿“旧姜子牙”的形象来对比“新姜子牙”的改编,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讨论点。

三、 主题的模糊与价值输出的困境:

《姜子牙》试图探讨的“初心”、“正义”、“苍生”、“命运”、“自我救赎”等主题,本身都是比较宏大和深刻的。这无疑是想往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打磨这部作品。

但问题在于,这些主题的呈现方式和逻辑链条是否足够清晰和有力?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里,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我想说很多,但没说清楚”的迷茫。

比如,关于“天命”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关于“一念之仁”如何影响整个大局,这些概念如果不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得到充分的支撑,就容易显得空泛。观众接收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是模模糊糊的。

于是,就容易出现“想表达什么?我没看懂”、“主题太分散”、“价值观太模糊”的评价。这实际上也是在围绕“电影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点上打转。

四、 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的短板:

即使是再好的视觉效果,再宏大的主题,也需要一个讲好故事的内核。在《姜子牙》中,不少观众觉得叙事节奏有些拖沓,或者说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不够到位。

例如,姜子牙从被贬到觉醒的过程,中间的过渡是否足够自然?申公豹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否过于工具化?一些配角的出现和退场,是否服务于主线剧情?

这些关于“故事讲得好不好”的细节,往往也会被简化成一些更易懂的“点”。比如,“节奏慢”、“人物脸谱化”、“反派动机不明确”等等。

五、 “国潮”“中国风”的符号化应用与内容脱节:

《姜子牙》在视觉设计上确实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元素,比如神话体系、服饰风格、建筑样式等。这无疑是吸引观众,尤其是希望看到“中国自己的故事”的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同样,当这些“中国风”的符号化应用,与电影的内容和主题无法形成更深层次的连接时,观众就会觉得这只是一种“装饰”,而不是“灵魂”。

于是,类似“形式大于内容”、“中国风只是皮毛”、“没有真正讲出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的评价就会出现。大家把焦点放在了“为什么用了这么多中国元素,但还是没内味儿”这个问题上。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姜子牙》嘲来嘲去都是那几个点?

我觉得不是我们大家“懒得思考”,而是这些“点”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并且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视觉的亮眼,反而衬托了剧情的相对不足,容易被拎出来作为比较的对象。
IP的经典性,使得任何改编都容易被拿来对照,引发争议。
主题的宏大,一旦落地不成功,就容易显得空洞,成为被质疑的焦点。
叙事的短板,是任何电影都难以回避的硬伤,一旦出现,观众的吐槽就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国潮”的旗号,更容易让大家对内容和文化的深度产生更高的要求。

当我们重复说着这“几个点”时,其实是在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概括了对这部电影整体的复杂感受。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嘲”,而是在试图用最直观的语言,表达我们对一部寄予厚望的国漫作品的期待、困惑和失望。

这些“点”,其实都是观众在与这部电影互动后,最容易抓住的、最鲜明的印记。正是因为这些印记如此清晰,所以它们才会被反复提及。也许,我们每一次重复提及,都是在试图理解,这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究竟在哪里,触碰到了我们共同的神经,又在哪里,留下了我们未能完全弥合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文化产业自媒体的小编的兴趣偏好,是合家欢风格的爆米花电影,所以不喜欢沉重一点的故事主题。

前作《哪吒》的故事设定很像现在流行的网络爽文,出生名门,能力卓越,不被世人理解的顽劣少年闯下大祸后一力承担。改个时代背景,换一下人物皮肤不就是校园偶像剧的主角咩?

《姜子牙》的商业化体现在了人物造型,人到中年还是棱角分明的脸,瘦长的身材,一点都不“油腻”。关键还有个萌宠“四不像”作为重要调剂元素,争取一下女性和少儿观众。但是,没有爆米花电影那种简单明了的剧情呀,所以被吐槽和“编剧不行”。

我在这里瞎掰一下,看看这种剧情符不符合商业化动画电影情节:

姜子牙斩九尾时看到一个人类少女冤魂,但不是十三四岁那种,是十八,九岁美丽动人的那种,惊讶之下不忍杀害。第二次邂逅在北海,小九认出恩公萌生好感,但姜子牙以为是狐妖没有认出来,为了追回地图出了地界。小九找的不是阿爹,而是幻境中的真命男,这个模糊的真命男一天不找到,她就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姜子牙为了寻求真相,与小九一起去幽都山,一路遇到各种有趣或危险的事情,两人相熟。小九在幽都山遇到前夫纣王后型态外表变成绝世容颜苏妲己,妲己一时以为纣王就是真命男,姜子牙感到失落。狐妖九尾真身出现,与纣王,姜子牙展开大战,并吞食妲己元神增加法力成为顶级的“十尾”狐皇尊仙。纣王被十尾威能怯退,但姜子牙依然拼命战斗,想在妲己元神被十尾彻底炼化之前救出妲己,但法力不够遍体鳞伤。十尾在与姜子牙战斗时告知仙界权欲的真相,只有变成十尾才能飞升与天庭一战,报全族被灭之仇。归墟的打破终于惊动天尊,天尊被迫亲自动手损耗法力,动用本命法宝斩杀十尾,十尾中招后看到一个“预示”,一个毛脸的金甲战神正在打砸天庭威风八面,弥留之际的十尾笑了。十尾在被灭之前放出了妲己的元神到受伤昏死的姜子牙身边,此时妲己看清姜子牙才是自己的真命男。

未完待遇,喜欢看这种剧本的众筹让我写下去吧,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就那几个梗,一遍遍地换着花样来。”这句话可能是我在《姜子牙》上映前后,从影院出来或者在网上看到关于这部电影评论时,听到或看到最多的声音之一。我承认,起初我也有同感。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自己反复琢磨,我开始觉得,这“几个点”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只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去概括了。咱们不.............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氏,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很多古代的礼俗和历史信息,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明确一点:姜子牙他本人姓姜。这是最根本的,也是历史文献中最明确的记载。姜姓是他的母姓,也就是他出生就带的這個姓。咱们可以理解为,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随母姓”,但那时候的习惯,虽然以父系.............
  • 回答
    《姜子牙》这部电影之所以让姜子牙选择拯救小九,这背后蕴含着非常复杂且层层递进的情感和道义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好事”,而是姜子牙内心转变和对“忠”与“义”重新理解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姜子牙的初心是什么。在电影的开端,他是一个天界的战神,肩负着斩妖除魔的使命。然而,一次失误,他被贬下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姜子牙》和《新神榜:哪吒重生》这两部国漫电影的票房表现差异,确实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中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姜子牙》的票房大卖:前期积累、市场空白与“国漫崛起”的情绪号召《姜子牙》之所以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很.............
  • 回答
    《姜子牙》上映后的口碑“滑铁卢”,确实是让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感到意外和失望。毕竟,作为“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又有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珠玉在前,《姜子牙》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电影最终没能赢得市场的青睐,甚至被不少观众评价为“空有其表”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聊聊。1. 期.............
  • 回答
    姜子牙,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辉煌的周王朝,并被封于齐,开创了齐国的基业。然而,历史的河流总是充满了波折,周王朝最终走向没落,而齐国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方霸主。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夹杂着人为的因素。一、周王朝的辉.............
  • 回答
    好的,下面是电影《姜子牙》的详细剧情介绍:电影《姜子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封神大战之后,关于责任、牺牲、成长的故事。故事背景:封神大战落下帷幕,姜子牙成功斩杀了九尾狐妖,拯救了天下苍生,也因此被尊为“众神之长”。然而,在战斗的最后关头,他发现苏妲己并非全然邪恶,其体内寄宿着一位名叫“小九”的纯洁少女的.............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在封神时为何将自己漏掉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最终成为了封神的主持者,但“姜子牙为何漏掉了自己”并非一个普遍接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对《封神演义》原著剧情的一个误解或者是一种衍生解读。我们先来详细梳理一下《封神演义》原著(或其他主流版本)中关于姜子牙封神的实际.............
  • 回答
    刚看完《姜子牙》,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 एखा爽片,痛痛快快骂两句或者拍几下大腿就完事儿了的类型。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口吞下去,然后嘴里还留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余味,得慢慢消化。最直接的触动,是它打破了我对封神故事的既有认知。我从小听的那些故事,姜子牙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封神功臣,是正.............
  • 回答
    看完《姜子牙》,脑子里翻来覆去全是那股劲儿,说不上是痛快淋漓,但绝对是挺膈应人的。不是那种坏到让你咬牙切齿,也不是好到让你热泪盈眶,就是一种有点拧巴,有点沉重,但又忍不住想琢磨的感受。最先撞进眼帘的就是那个画面。不得不说,国产动画在视觉呈现上确实是越来越能打。那种水墨晕染的山河,还有各种神仙的造型,.............
  • 回答
    《姜子牙》电影中姜子牙为救苏妲己而自断天梯的设定,无疑是影片最令人侧目,也最具争议性的一点。如果说之前的姜子牙是遵从天道,履行使命的“神”,那么在自断天梯的那一刻,他则仿佛蜕变成了一个“人”,一个被情感羁绊,甘愿舍弃一切的凡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电影中姜子牙所处的境况和他内心的挣扎。电影.............
  • 回答
    如果甘道夫(Gandalf)和姜子牙(Jiang Ziya)同时出现在维斯特洛,那么整个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维斯特洛的政治、军事、宗教,乃至魔法和历史进程。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政治格局的颠覆:权力真空与新的平衡 七大王国的分崩离析与重组: 维斯特洛的.............
  • 回答
    姜昆不唱太平歌词,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不是说他不会,而是他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子。咱们一点点说。首先,你得明白太平歌词是个啥。这玩意儿讲究的是说、学、逗、唱,特别是“唱”的部分,讲究的是韵味、腔调,还得有那么点儿“老北京”的京腔儿京韵。那唱腔儿,不是谁都能拿得起的,需要长年累月的.............
  • 回答
    “姜昆为什么愿意提携赵本山、帮助陈佩斯朱时茂,却容不下郭德纲?”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愿意”还是“容不下”的判断,不如说它触及了中国相声界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纠葛、艺术理念甚至是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要理解姜昆的态度,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和这几位相声演员之间的不同交集和时代背景。一、 姜昆.............
  • 回答
    姜维之所以觉得策反钟会有机会恢复汉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姜维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对钟会的了解以及他所能掌握的信息。时代背景:蜀汉的危局与姜维的责任感首先,要理解姜维的动机,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在姜维时代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国力衰弱: .............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效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深深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要理解这份忠诚,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机遇、个人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认知这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出身与背景:从“降将”到“托孤之臣”的身份转变姜维本是天水郡人,属于曹魏阵营的士族。他的父亲姜冏曾任.............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这绝非一时兴起或一时冲动,而是他身处乱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理想,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姜维所处的蜀汉政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的客观困境。自刘备创业以来,蜀汉就面临着“偏安一隅”的局面。地狭人少,.............
  • 回答
    《鬼子来了》这片子当年被禁,说起来也是挺一波三折的,而且里面的原因,也确实是多方面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那肯定是影片对历史的描绘方式触碰到了某些敏感点。你想啊,抗日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地位?那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义,是光明正义对抗黑暗邪恶的史诗。可《鬼子来了》呢?.............
  • 回答
    姜维这个人,你说喜欢他吧,又觉得他有点“过于”认真,甚至有些迂腐。但正是这种“过于”认真的劲儿,反而让我对他有一种复杂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欣赏。要说喜欢姜维,首先得从他身上那股子“不认命”的劲儿说起。你想啊,当年他本来是魏国一员能将,跟郭淮、戴陵这些一辈人比肩。结果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潜力,把他从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