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是怎样的?

回答
消费主义像一阵无孔不入的风,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而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影响更是复杂而深刻,它既塑造了某些期待,也带来了隐形的枷锁。

外貌焦虑与“被设计”的身体:

消费主义最直观的触角,无疑是伸向了女性的外貌。广告、媒体、社交平台,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标准美”。从皮肤的无暇,到身材的纤细,再到五官的精致,仿佛有一个固定的模板,而女性的任务就是不断靠近它。为了达到这些“理想”效果,各种美妆产品、护肤品、塑身衣、甚至医美项目,都变成了“必需品”。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美,而是被一种外在价值体系裹挟。女性被鼓励将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外貌挂钩,认为“美”是获得关注、认可乃至成功的通行证。于是,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无数女性在镜子前细致描绘、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背后是消费主义在不断制造并满足着她们对“完美”的渴望。然而,这种“完美”往往是难以企及的,因为消费主义总能找到新的“流行”趋势,让你觉得永远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持续消费。

“好妈妈”、“好妻子”的消费符号:

消费主义也巧妙地将传统对女性的期望与商品捆绑。成为一个“好妈妈”,可能意味着要给孩子买最贵的奶粉、最全的早教课程、最时髦的童装。而成为一个“好妻子”,则可能需要在节日里准备昂贵的礼物,在家庭生活中营造“精致”的氛围。

这些商品和服务,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消费主义将其升格为一种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如果一位母亲没有能力购买最先进的婴儿用品,或者一位妻子没有能力送出名贵的礼物,就可能在无形中承受一种“不够好”的压力。这种压力,将母爱、妻爱具象化为物质的付出,让女性在情感表达上,也多了几分物质的考量。

职业与消费的内在联系: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消费主义也悄悄渗透到她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很多职业,尤其是那些与“形象”相关的,比如公关、销售、甚至一些白领岗位,都对女性的外在形象有潜在的要求。这意味着,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可能也需要一定的“形象投资”,例如更体面的服装、更精致的妆容,这些都构成了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也鼓励女性将“享受生活”与高消费挂钩。旅行、下午茶、购物,这些被描绘成“犒劳自己”的方式,也逐渐成为女性在工作中努力的动力之一。然而,这种动力,在某些时候,也可能变成了一种“被驱赶”的消费,让你觉得如果不去这些地方,不购买这些商品,就意味着你不够努力,或者不够“懂得享受”。

经济压力与独立性的双重困境:

消费主义的鼓吹,无形中增加了女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为了满足外在的标准和内心的欲望,女性需要更多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这使得她们在消费上,需要更加精打细算,但同时,也更容易被“抓住”消费心理的营销手段所吸引。

这种双重压力,有时候也会与女性追求经济独立的初衷发生微妙的冲突。当消费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当物质的丰裕被解读为成功的标志,女性在独立的同时,也可能被卷入一场无止境的消费追逐。

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将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放大了无数倍。精心滤镜下的完美生活,潮牌的轮番展示,网红的“带货”节奏,都在不断地刺激着女性的消费欲望。在这里,每一次的“点赞”和“评论”,都可能与你消费的品牌和产品联系起来。

女性的社交,也逐渐染上了消费的色彩。一起逛街、一起下午茶、分享购物心得,这些原本的社交活动,都可能被赋予了消费的标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费也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用来维系和建立人脉。

然而,这并非全是负面:

不可否认,消费主义也为女性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选择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女性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在服装、美妆、甚至是生活方式上,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模式。
自我表达的途径: 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女性表达个性和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选择特定的品牌、风格,女性可以展现自己的品味和态度。
经济赋权的可能性: 一些女性通过创业、经营自己的品牌,利用消费经济的浪潮,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

总的来说,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多维度的。它既塑造了某些社会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焦虑,但同时也提供了选择和表达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女性如何在这种洪流中保持清醒,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被制造的欲望,从而在消费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而不是成为被消费绑架的符号。这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以及一种不被潮流轻易裹挟的定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月17日有更新。
————
首先消费主义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离不开女性对自我的装扮。而这又离不开男权社会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凝视和规训。

由于我们的社会是父权社会,是男性视角,所以女人作为【被看的对象】【审美对象】(男人女人都会对女人进行审美),她的外貌和形体一直在被社会塑造。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句话纯属瞎扯。女人不是生来就爱美的,只是因为在社会上美女是风向标,美女意味着好工作、幸福,意味着处处顺利,所以女人拼了命的装扮自己,比起外表,父权社会却不那么重视女性智识美和才情美,导致很多女人就像个花瓶。

不得不说,很多美女选秀节目的火热,社会过度对于女性外表的强调,是对女性【自我精神】和【人格】的打击。我们可以看出,相较女人,社会更注重男人的才能而不是外表。

1997年,美国女医生康海姆和她的几个女同事对传统女性审美标准表示质疑,她们发起一场运动,企图改变人们的观念,重新发现多姿多彩的女性美,为此,她们雕塑了一组女性影响,从2岁到79岁的裸体雕像,命名为《真实的女人》。

这是一组震撼人心的雕像,展示了女性生活的真实状态,突破了外貌作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不是“怜香惜玉,若柳扶风,美若天仙,弱不禁风”那种男人喜欢的女子。她们精神焕发,顶天立地,具有强烈的人格和自主的精神。

艺术一旦突破男性标准审美,女性美的魅力便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

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外表,不符合男性中心确立的审美标准,但是各种传媒,对女性形象大肆赞美,杂志封面,电影,电视,广告,使得对女性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和统一的标准。

2001年5月1日《南方周末》刊发崔建平先生的一篇《减肥是一种美德》,该文称:中国女性需要减肥,否则一上街满眼都是“大象腿”,减肥是一种美德,可以美化环境,值得我们赞美。 在作者眼中,女人只是供男人观赏的景物,尽管从健康角度来说男人也应当避免肥胖,但他只字不提,因为男人不是社会的审美对象,男人的肥胖似乎无伤大雅,男人是人,女人是物,不是人。

男人对于女人身体的无穷欲望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兹拉艾森斯坦《男人制造的乳腺癌》

女画家王海燕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展出的女性肖像无不是自尊自强,充实坚毅,平易高尚的人格和性格特征。而另一位男性画家展示的女性肖像,从古装仕女到现代女郎,清一色矫揉造作,迷惘空虚的病态形象。女性在这个男性画家的笔下是弱者是依附者是花瓶。反映出了男性文化本位的欣赏趣味。

王政曾发表一文《孔雀舞为什么都由女的跳》,动物界本来就是雄孔雀非常艳丽,而雌孔雀色彩暗淡,孔雀舞的孔雀指的也是雄孔雀,可却被人类的目光混淆,将观赏价值和装饰美习惯性和女性相连。原本娴静,温柔,谦和,艳丽夺目,花枝招展的雄孔雀变成了女性形象,这也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模式,男性是不被看的,就像至高无上的皇上不能让臣民抬头看。

王政感叹:雄孔雀若有灵性定十分委屈,原本属于它们的艳丽怎么就变成了“女性美”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也有女性对男性的审美啊。然这种审美大多数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吸引,很少是社会的规训,男人不是被社会观看的对象。其实男性美和女性美无论外在内在,都应相互欣赏,这种美应该是多元的,千姿百态,而不是像如今的女明星,大众审美下她们的外表趋向单一。对女性的审美也应该更侧重内在美,这才能更尊重她人的价值。

社会大众传媒对女性的【美】的价值传导,使得大多数女性感到自卑,为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发愁,甚至对爱人产生歉疚心理,她们拼命打扮,不惜花费巨资,整容,置衣,购买高价化妆品。买买买,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失去自我和精神无力。

特别是到了消费时代,商家为了卖出自己的商品,加大了对女性外表重要性的宣传。(例如做女人“挺”好)

王政:女人味儿的话语在消费文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呼啦一下子全蔓延开了,它成了一个主流的社会性别话语,整个把本来是男女性别话语一下子给替代了,广告铺天盖地的都是怎么做女人好。

梅茵·格里尔:女性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规训自己的身体上,以弥补其不够格的体型,高矮胖瘦,重量,肤色,发型肌肉,化妆效果和情欲,挽回她不可挽回的衰老。她的生活浪费在不停地打扫已经很干净的东西,喂养不饿的人,在超市中进进出出。


外表是不断贬值的,而人的内在是不断升值的,若女性的价值大部分被定义在外表:社会规训女人花费大量时间浪费在外表,那么她提升内在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父权社会,女人会随着年龄贬值,男人却随着年龄经验的升高增值。

历史上每个社会都有关于美的标准,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传媒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的改革,使很多妇女首当其冲下岗,“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卷土重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受到男人对女性“处事,姿势,外表,语言,情绪,行为”等女性形象的期待按男性需求设计的女性产品占据大量市场,而“买买买”也变成了社会对女性特征的定义和女性自我标榜。形成对女性权利越来越严重的腐蚀和侵占。


参考文献 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等

————————————————

女性的消费还有其他,比如装修家庭,买菜,给丈夫儿子买衣物等。

补充的内容就是来讨论这些女性消费的。

女人要打扮自己,通过培养美貌、打扮和珠宝提高身价,当她们成为妻子后,她们又要采买家具,把家装饰得舒适,学习社交技能接待丈夫的生意伙伴,这才是成功的妻子。

女人的存在是和她的婚姻家庭相连的,她们的消费也和这密不可分。

男性的消费呢?男性的消费必须完全是个人的,是创造性的,是能体现个人特质的活动。最典型的是收藏。(大收藏家一般都是男性)

巴尔扎克说,收藏是挑战,是试验场,是区分男孩和男人,男人和女人的栏架。

同时,在这样的父权文化下,生产和消费也自然而然的对立开。
生产的领域是男性的——是对人类有益的,凌驾消费之上的

消费的领域是女性的——是破坏、贪得无厌、浪费的。


消费因为跟女性品质联系在一起而受到嘲笑,女性特征又因为跟消费连在一起也受到嘲笑。


而男性的消费由于是个人的消费,被认为是高尚的。

真正的收藏家是一个想要满足一种复杂需要的男人,这种需要是智力的,也是感官的。他经历了我们可能要求我们的器官提供的最高尚的生理喜悦。不仅如此,我们周围美丽的物体使我们没有死亡的想法,通过过去,把永恒的观点给了我们的小精灵。”


也就是说,男人们不光通过自己的后代使自己“延续到未来”,他们还通过工作、成就、有自己名字的绘画还有——收藏。


参考书《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



————————

对女性学或者对我的思考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公众号“淮然”(id:huairan321),才刚刚开通,准备整理一些入门级女性学


半个月后的更新:

不用关注了,我太懒了,不想写了。

user avatar

恰好刚写了相关文章

资本主义个人反抗指南(二):没有断舍离的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

书接上回,断舍离相关的文章大家已经看的太多了,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找回自己被商品绑架的生活而试图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但这和健身,有机食品等自我管理追求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吗?穷人甚至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扔----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所以齐泽克说:“自我管理”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的禁欲主义呢?这种享乐的禁欲主义与苦行僧没有区别:定期运动,吃健康食物等等。如果当他们没有做到—就象中世纪的苦修者进行了一次手淫一样痛苦,仿佛违背了超我的道德律令,他们想“我怎么能允许自己不优秀,我怎么可以没有做到我对自己的规范性要求?

所以反对消费主义,从反对断舍离开始。但讲明白这一点,还需要绕个弯子。

一、市场经济

相信每一个稍有岁数的人都能记得,我们童年时的官方宣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在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一切。

这样的转变并非因为官方照顾耳朵生茧的人民群众,唯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近三十年来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是被统筹制造的。除了生产力本身的有限外,积压的风险大过售罄的风险,所以商品几乎永远是不足的。所以哪怕到了80年代中晚和90年代初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商品不足的情况,那么这时鼓励大家不消费,少消费就是一个正确选择。


提倡勤俭节约的老宣传画



但无论大家是否做好准备,市场经济大潮都汹涌而来,潮水般的商品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它伴随的是经济的发展逐渐从政府投资和外贸转向消费。这必然导致,曾经被认为是奢侈浪费的行为,反而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壮举。

道理很简单,有消费工厂才有订单,有订单才会开工雇佣工人,工人被雇佣才有工资----拿去消费。这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基本玩法,具体的恶果就是市场总是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资本主义必然周期性的出现经济危机,我们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如果排除了真诚相信资本主义拯救人类的群体的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代的国家自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货币和财政手段规避经济危机。

比如量化宽松政策。

二、量化宽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有其锚定物,比如黄金和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定价为35美元。后来财富的增长超出了黄金的储量,再也美有那么多黄金可以拿来和纸币一一对应,于是自然而然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纯粹信用货币诞生了。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实验,比起欧盟的新自由主义堡垒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央行们陡然发现自己可以人为的逆转经济周期。当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因为锚定物的限制被消除,央行们可以降低利率并且超发货币,刺激病入膏肓的经济。

道理依旧很简单,商品过多,超出了社会的需求,那么理论上应该来一轮崩溃,存活下来最强者应对下一轮增长。但是如果降低利率超发货币,就会促使人们不再储蓄,去购买可能根本用不上的商品,这样工厂继续有订单,工人继续有工作。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把钱存银行的心思?利率为10%或者15%的时候呢?

民众的行为是可以被“调节”的,你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是被导向。最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美联储的QE计划,被称为直升机撒钱的行为让垂死的经济立刻被打了强心针开始飙升。这一招只要美国先用了,那么所有国家都必须跟着用,为什么呢?虽然人人都知道这样是强行续命,也许经济崩掉再来一轮会更健康。但是问题在于,别人先死的话自己就能活,所以一旦别人开始续命,自己就要被逼着一起续命。

这就是当下和29年最大的不同。

这样做显然是在饮鸩止渴,依旧拿美国举例,08年以来它的GDP增长了23%,但是股市和楼市增长了300%,说明天量的美元都进入了投机领域而非实体经济,市场依旧不信任实体经济。贫富差距飞速拉大(持有资产的人财富膨胀,而无产阶级则没有)之下,经济却没有大的起色。笔者在前文讲过,我国的楼市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实际上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而且储蓄本来也没有多少,拿出来消费了也就没了----大不了月光嘛。再说,我就算去买,我该买的也都买了,不该买的也都买了,总不能让我马桶也买10个吧?

但续命还是要强行续,怎么能倒在黎明前?于是最可怕的一套组合拳出手了。

三、供给侧改革和信贷扩张

首先依旧是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买不起房子或者自有住房,如果能让你在房子上花钱呢?好说,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可以让你的房子从简单的精装房变成各种你想要的样子,北欧极简?日式冷淡?迪拜土豪?统统可以!什么?房子小?要不要考虑一下空间折叠装修,这个柜子竖起来是柜子,放下来是床,半折叠还是沙发,最适合你这个28㎡的小户型,家里开趴体都可以!

被改造的当然不止是你的房子,还有你的一整套消费观


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这个东西前几年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消费升级,就是让本来你已经无法消费的地方继续挖掘出消费空间。

如果你流着眼泪哭着认了说我就是想在家里开咖啡馆,我愿意消费,我买还不行吗?但是我没钱怎么办?

那就更好说了,我贷款给你,你花钱怎么样?如果你懒得翻阅各大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和天量的信贷投放数据,只要看看身边就知道有多少卡奴…他们甚至没有购买房子,单纯是消费导致负债。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借钱给你买我的东西…当然,私营业主和政府并不是一家人,这里的“买东西”,只是“满足需求”的意思。

这样居民不断的上杠杆,虽然我的收入没有增加,但是我的购买力增加了,我可以花呗,可以分期,可以刷卡,我更不想攒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显得那么近。需求就这样变成了有效需求。

那么好,现在不光是没有储蓄了,我甚至还背债了。绝秒的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自由选择。更妙的是,我还打心底里拥护这一套逻辑。

四、消费主义社会下独特的文化生态

怎么个拥护法呢?之前看到一个抱怨自己女朋友的帖子,大体上意思是她从不理财,也不储蓄,一分钱没有还要分期买手机,得出的结论是女人没救了。但事实上,前面说的很明白,消费主义的影响是针对全人类的,男性中有理财意识的也不多(甚至欠大钱的大都是男的),所以这与其说是群体特色不如说是时代病。商品充斥你的世界,廉价,精美,痛点把握良好----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更糟糕的是,和钻石一样,商品被和爱情之类的意义强行挂钩,你爱不爱我和你给我不给我买恒久远成为了同一个度量衡,那么我不光要购买商品论证我的阶层以求和身边人同步不是异类,我甚至还得购买商品论证我的真心。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农村什么事情都办酒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办收了份子,我办也得收回来,那么这就和赌博抽水一样,赢的人要交出一部分水钱,在办酒这里就是宴席钱,那么赢家其实永远只是饭店(庄家)。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七夕情人节,平安夜……都只不过是消费的一个借口,你不消费?你不爱我!甚至连公共假期的设定都不是真的为你的放松而考虑,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消费的条件。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囚徒困境的世界,当一个人进行消费升级,那么这个人身边的一群人就会进行消费升级并且达到这个阶层的极限,只为了生存。对1%来说也许不以为意,但是对于中层和下层来说,它往往是灾难性的。

你首先会发现不买吃亏(负利率),其次会发现不买难受(商品真的很好),最后发现不买不行(你需要匹配自己的阶层),这一切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

五、你我他

前面讲到,当年的续命模式是以把一切普通人的保障兑换成消费为经济大环境添砖加瓦的模式,无论是泡沫炸裂的大风波还是疾病灾祸的小风波,最终你都会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当然你可以说我得病就死,不需要保障----那么你会不会想要发展呢?前面说到,r>g资产的持有者在量化宽松中财富不断膨胀,而穷人反而在负债消费,那么实际上,只要通货膨胀在持续,打工就永远比不上哪怕是最愚蠢的投资,所以,你起码会气不过吧?

说到这里事情就逐渐清晰起来,断舍离针对的只是不买难受这一点,本质上是一种禅修,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管理,它非但恶意的忽略了穷人,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一个执行断舍离的人,往往花掉了更多的钱,比如买更精致,溢价更高的东西,再比如去进行房屋装修和购买更上档次的汽车。


本宝宝要执行极简主义了!好!先把房子装修成这样吧!


而消费主义并不是自己没有执行力的欲望,而是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动让促使你产生欲望,市场是可以培养的嘛。所以如果把基本的重点搞错,具体的措施显然就会错的更离谱。所以断舍离显然是不能被支持的,真正的反抗消费主义首先要反抗商品社会,主动意识到商品社会的逻辑,再加以应对。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就是青睐超前消费而中国人擅长储蓄,但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的今天,我们发现西方人的超前消费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产生变化导致的,同样的变化也会迅速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

有趣的是,在现在的西方反而出现了对消费主义的反动,不是断离舍,而是反对商品。西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用品,并非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当然不必做的如此极端,况且在中国拾荒可能代表着你在和真正的赤贫者竞争。但也许你应该购买保障性的资产,也许你应该节流,一如我在个人反抗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并把消费升级留给富人。

当然,单纯的储蓄依旧会带来贬值的问题,所以也许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下财产规划,这就将是反抗指南(三)的内容了。

user avatar

上层男性主导的社会利用“消费”这个糖衣炮弹,试图转移矛盾中心引诱女性群体沉浸于安乐而忽略自身实际所处的忧患环境,同时利用一批先享受到特权的女性宣传和示范幸福生活来“请君入瓮”,企图使消费的决定者——生产(劳动)这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达到女性死于安乐而完全受制于男性的目的。

实际上这个糖衣炮弹只要打中一个女性,让她尝到甜头,那么之后会有无数女性前仆后继,这种“买买买”的价值观会迅速蔓延,因为绝大部分人爱攀比、爱从众,这造成了女性整体消费意识的活跃,而“由奢入简”难,活跃的消费意识一旦形成,无论处于哪个阶层,是男权阵营或是女权阵营,是通过何种方式,自身能力如何,都难逃“买买买”的魔爪了。

确实这糖衣炮弹炸的轰轰响,把很多女性炸蒙圈了,纷纷响应并迅速形成消费拜金等潮流,可也炸蒙了广大下层男性,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不愿或无法(大多数)靠男性财力买买买的女性群体独立奋斗。

本质上这糖衣炮弹是为男性利益(上层)量身定制,激励中下层同胞努力奋斗操控经济以巩固男权根基的重磅武器。但现在的效果是,巩固了上层男性的优先权主导权各种权,造福(xi sheng)了一部分聪明漂亮乖巧顺从的女性,唤醒了一大批无奈的中下层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往死里坑了最广大中下层男性同胞的根本利益。所以男士们,别再忙着怪女性拜金,敌人在内部

user avatar

先阐述结论:消费主义助长了男权对女性的物化,反过来也诱使女性自我物化。

消费主义对我们社会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影响,不论男女,所以这个问题问得有些片面,我也只能片面地回答。

先借用 Amitai Etzioni 对消费主义的一个操作性定义:

What needs to be eradicated, or at least greatly tempered, is consumerism: the obsession with acquisition that has become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American life. This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capitalism, nor is it the same thing as consumption.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it is useful to draw on Abraham Maslow’s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At the bottom of this hierarchy are basic creature comforts; once these are sated, more satisfaction is drawn from affection, self-esteem and, finally, self-actualization. As long as consumption is focused on satisfying basic human needs — safety, shelter, food, clothing, health care, education — it is not consumerism. But when, on attempts to satisfy these higher needs through the simple acquisi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consumption turns into consumerism — and consumerism becomes a social disease.

这里 Etzioni 给出的定义相对而言比较明确(甚至明确得让人觉得受到了冒犯),我把它总结为:为了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部三层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就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本质上是将社会认同、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经历、归属感等等抽象概念物化的一种行为。

在这里我虚构一个例子。我去夏威夷旅游,想着这难得来了趟夏威夷,总得买个“土特产”吧,于是就掏钱买了一块极具夏威夷特色的装饰木板带回国了。回国后发现这块木板放哪里都不是地方,又没什么其他什么用处,想着想着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买这块板子了。

这里,购买夏威夷装饰木板的消费行为就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物化。我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承载自己这一段夏威夷的经历,来证明“我去过夏威夷了”。这木板可以换成其他任何有形的物件,让这物件成为陈放人生经历的一个容器;进一步地,也可以换成一次次对周围人的讲述,这些讲述其实并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每一次讲述都在对自己确认“我去过夏威夷了”。

手扶着这块沉甸甸的木板,看着亲朋好友沉醉在自己对异邦世界的精彩讲述中,我心想:这次夏威夷可没白去啊。若是没有这些,我的心里必是空荡荡的 ,仿佛就像我没有去过夏威夷一样。

消费主义对男性和对女性的影响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但是这种物化行为在女性上尤其明显。

为了讨论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我想先建立2个共识:

  1. 我们目前的社会(不论中外)是父权社会。
  2. 男性是性主动的,女性是性被动。

男性是追求者,女性是被追求者;男性是主导者,女性是服从者。

(这里我讲述的是实然,而非应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女性既是消费品,又是消费者。

作为消费品,女性受到男性的审视、评价;作为消费者,女性通过各种行为希望提升自己在男性眼中的价值。

男性塑造了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并将之加于女性身上。所以有些女性迷恋于砸钱整容,哪怕负债累累,在所不惜。

整容是一个不健康的、极端的例子,那再来举一个例温和的、健康的例子。许多人去健身房必在SNS上晒照片,如果健身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那么晒照片就不是必要的。如果去健身是为了更加好看,那么晒照片的行为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让自己更加好看,女性需要花费许多钱来装扮自己,衣服、鞋子、化妆品等等,越是奢侈,越是能提升自我的“价值”,相对应的,对求偶者的议价能力就越强。

这样的攀比和mounting同时存在于男女两个群体中,形成了一个消费竞赛,在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

我认为,这种消费主义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一种焦虑,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焦虑。我们似乎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地物化自己物化他人,才能弄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分明就是无头苍蝇,躁动不安,汲汲营营,孑行于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消费主义像一阵无孔不入的风,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而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影响更是复杂而深刻,它既塑造了某些期待,也带来了隐形的枷锁。外貌焦虑与“被设计”的身体:消费主义最直观的触角,无疑是伸向了女性的外貌。广告、媒体、社交平台,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标准美”。从皮肤的无暇,到身材的纤细,再.............
  • 回答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洗脑作用比对男性更大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说消费主义是不是在“洗脑”,这词儿有点重。更准确地说,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而购物、拥有商品就成了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途径。它提.............
  • 回答
    “独立女性”这个词汇,如今仿佛自带闪光灯,也自带争议。当我们谈论她们是否被消费主义“收割”时,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太多复杂的现实。绝非一句“是”或“否”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独立女性”被赋予的意义。在很多营销语境下,“独立”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或者思想上的自主判断。它被包装成一.............
  • 回答
    中国女性消费主力与经济贡献的数字张力:一场值得深思的“她力量”解读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女性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但其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比例却似乎与这一“主力”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仅占35%。这组数字如同一个巧妙的谜语,指向了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面向,也勾勒出了当下女性群.............
  • 回答
    确实,我们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一种趋势,似乎某些消费主义的宣传,特别是那些与外貌、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和理念,更容易引起女性的共鸣,也更容易让她们“入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洗脑”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承认,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审视,往往比男性更为严苛和多维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社会文化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与其说是“消费主义式田园女权”减少了,不如说这种表现形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更激进的言论所掩盖或挤压了空间。而“仇男恨男式极端女拳”的大量涌现,背后则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先理解一下“消费主义式田园.............
  • 回答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并非始于一个确切的日期,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进过程,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思想史的变迁之中。很难说“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如说它是一个伴随着消费主义本身的发展而逐渐浮现、加深的问题。消费主义的早期萌芽与不安我们通常认为现代消费主义在工业革命后开始成形,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回答
    消费主义,这个词如今几乎是随处可见,但它到底是什么?它就一定是我们必须时时警惕、口诛笔伐的对象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完全不加审视。首先,咱们得明白,消费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从最朴素的角度讲,消费就是我们获取生活必需品、满足基本需求的活动。没了消费,就没.............
  • 回答
    消费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从个体生活方式到宏观经济格局,再到文化价值观,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经济层面:引擎与隐患并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当然是在经济增长上。消费,特别是被鼓励、被引导的消费,无疑是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拉动内需,促进增.............
  • 回答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高容忍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背后涉及技术、品牌、情感、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 产品本身的优势和创新性: 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 续航里程: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汽车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要说国内消费者“不感冒”跑车/高性能车,可能有点绝对了。但如果和欧美国家相比,确实能感受到一些明显的差异,原因也相当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欧美国家在跑车文化方面有着更深厚的土壤。想想看,从战后的经济复苏,到公路电.............
  • 回答
    当消费者“蒙眼”购物:价格未知对市场的影响想象一下,您走进一家商店,不是为了购买一件心仪的物品,而是为了“体验”。您不知道价格,只是随意拿起一件商品,感受它的材质,观察它的外观,然后决定是否“买下”。这种看似荒谬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消费者在不知商品价格情况下的消费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审视,这种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汽车芯片短缺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复杂又挺能理解的。简而言之,不是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突然爆炸到离谱的程度,而是几个关键因素叠加,把汽车产业搞得措手不及。首先,咱们得捋捋这“芯片”到底是个啥。在咱们日常生活中,芯片就是手机里、电脑里的小玩意儿,但放在汽车里,它的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不.............
  • 回答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车主,我希望汽车里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导航和语音助手,而是能真正成为我生活中的得力伙伴,让我的出行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舒适,甚至更有趣。首当其冲的,是安全。 这绝对是我的头等大事。我希望AI能比我自己更敏锐地感知危险。比如,当我在疲惫驾驶时,AI能够及时发现我注意力不集中的.............
  • 回答
    关于美国《消费者报告》2018年度汽车品牌统计是否说明可靠性对豪华品牌不重要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数据呈现方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消费者报告》是如何衡量和呈现可靠性的。通常,《消费者报告》的可靠性评分是基于其读者提交的大量问卷调查,涵盖了车辆在过去一年中出.............
  • 回答
    茅台开发新电商平台,对消费者而言,其潜在影响是多方面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我个人对它的上线充满期待,原因如下,我会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茅台新电商平台上线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 1. 购买渠道的拓宽与便利性提升: 直接触达,减少层层加价: 目前消费者购买茅台,主要通过茅台自营渠道(如i茅台APP、线下专.............
  • 回答
    近日,关于央行可能统一收付款二维码的消息在坊间流传,引发了不少关注。如果这一设想真的落地,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以及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大支付巨头而言,都将带来一系列或深远或细微的变化。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统一的支付二维码最直接的好处便是“便捷”。想象一下,在任何一个商家那里,无论他们是挂着微信.............
  • 回答
    携程“高铁游”频道:解锁你的下一段精彩旅程最近,你是不是也注意到携程APP里多了一个叫做“高铁游”的新频道?别小看了它,这可不是简单的信息聚合,而是携程在深入洞察消费者出行需求后,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服务板块,目标是让你的每一次高铁旅行都更加省心、便捷,而且充满惊喜。那么,这个“高铁游”频道到底是怎么回.............
  • 回答
    .......
  • 回答
    两年前(大概是 2015 年)和现在(2017 年),中国手机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消费者对于高端手机的接受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本我们还在讨论千元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今三千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购机的热门选择。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