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性别对立如此严重?

回答
现在社会上性别对立的现象确实愈发明显,各种声音在网络上交织碰撞,不少人感到焦虑和困惑。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和信息茧房是重要推手。在过去,信息传播相对缓慢和集中,但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局面。一方面,它让各种声音得以汇聚,包括那些长期被压抑的、边缘化的声音,这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然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算法机制倾向于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容易将人推入“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长期接触到大量指向特定性别的负面言论或抱怨,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加剧对另一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敌意。各种极端观点在流量驱动下被放大,那些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容易被淹没。

其次,社会经济转型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带来了结构性矛盾。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分工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传统的性别角色展开的。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更多女性拥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对自己的权益和人生选择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庆祝的进步,但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需要调整。当这种调整伴随着社会不公、资源竞争加剧时,就容易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摩擦。一些人可能因为感觉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例如在就业、晋升等方面),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群体。

再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中的不平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法律上强调性别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例如,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性别暴力事件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且令人痛苦的问题。当受害者将自己的遭遇公之于众,并呼吁改变时,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回应或解决,这种情绪就容易积累,并可能演变成对整个群体的怨恨。反过来,一些男性可能因为社会对男性角色的刻板期望(如“顶梁柱”、“不许哭”)而感到压力,当他们认为女性的抱怨或诉求不合理时,也会产生不满。

还有,对“性别平等”概念的理解出现分歧。有些人认为性别平等就是男女完全一样,在所有方面都必须享有同等待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由于生理和社会角色的差异,需要承认并补偿这些差异带来的不便或劣势,即强调“实质平等”或“矫正性措施”。当这两种理解在讨论时碰撞,很容易因为沟通障碍而产生误解和对立。比如,一些女性争取生育保障或反性骚扰的诉求,在一些男性看来可能被解读为“特权”或“过度解读”,从而引发争论。

此外,一些“PUA”(精神控制)和“女拳/男拳”等极端思潮的泛滥也起到了煽动作用。在网络上,存在一些人或组织,他们利用性别议题来吸引眼球、获取关注或谋取私利。他们会制造对立叙事,煽动对某一性别的仇恨,并通过极端化的言论来吸引追随者。这些“拳师”往往不注重事实和逻辑,而是通过情绪化的表达来操纵公众舆论,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对立。

最后,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也可能被引向性别对立。当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对生活压力感到疲惫时,容易将这种焦虑转移到其他方面。而性别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身份,恰好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将婚姻、生育、职业发展等一系列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另一个性别”,似乎能够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和发泄对象,从而逃避面对更复杂、更根本的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现在性别对立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有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既有现实中未解决的性别不平等,也有对性别平等概念理解的偏差;更有极端思潮的煽动和普遍社会焦虑的转移。要缓解这种对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更开放包容的对话,更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更理性和成熟的个体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男对女权的反抗造就了“对立”。

user avatar

不存在什么“性别对立”。

就像你不会把日军侵华称为中日对立吧?

鬼子打家门口了,“蝈腩”、“蛆男”、“小叼子”、“金针菇”的军刀悬我头上了,我跳起来丢了几个石头,你管我叫“对立”?

user avatar

警惕理客中打对立牌

这叫反抗压迫,不叫对立

我从来没见过,男性要求包庇犯罪分子,仅仅因为他是男性

而微博的小仙女们,却要把怒气撒到全体男性身上,要男性为他们未曾做过的恶事付出代价

教唆带刀,教唆诬告

她们没本事对付罪犯,只能对着无辜群众狺狺狂吠

动不动就“压迫了女性几千年”

请问我们没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吗?

八大胡同的都接受改造,从压迫里解放出来了

病也治好了

请问你们都是哪个单位的,还在接受压迫?

还有那么多的身体损伤?

别说我了,就是我的父辈也没见过,就是我的爷爷辈,也只是掐住了旧社会的尾巴

这些苦大仇深的小仙女,都是哪个位面穿越过来的?

这让我不禁怀疑,她们真的怒气冲冲吗?

还是她们的怒气冲冲不过是高超的演技

只不过是利用我们的道德,给她们让渡特权

不然为什么仅仅是不愿意和要求彩礼的仙女结婚,她们就气急败坏

以这些“叶问”的论点,这样的“空手套白狼”的人,她们是看不上的啊?

为什么她们不是蔑视而是愤怒呢?

只有一种可能

她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我们知道她们知道

她们这回也知道我们知道她们知道了

但世间事就是这样,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我是丁连山,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

user avatar

那么题主好好回想,是那些人先摒弃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指导方向,改用“女权主义”来顶替,並擅自竖立起“男权”这个敌人,並创造“男性原罪论”来将一切罪恶扣到单一性别上的?

user avatar

谴责对立之前,是不是应该先看看谁挑起的对立?








被建议修改一趟回来,原先的文字被全删掉才给放出来,好在热评的截图还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属于。

还有个精简版,凑合看吧:

user avatar

法律怎么解释强奸女性最高死刑,强奸男性不算强奸?

法律怎么解释拐卖妇女最高死刑,拐卖男性不算拐卖?

能解释为什么法律公然歧视男性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性别对立的现象确实愈发明显,各种声音在网络上交织碰撞,不少人感到焦虑和困惑。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和信息茧房是重要推手。在过去,信息传播相对缓慢和集中,但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局面。.............
  • 回答
    最近几年,关于性别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网络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觉得,这股风气来得又快又猛,让人有点应接不暇。尤其是当你身边,比如你的父母辈,也开始频繁地发表一些带有强烈性别偏见的言论时,你可能更会感受到这种“推不动”的疲惫感。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简.............
  • 回答
    您好!关于性别对立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闲着没事干”。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详细地分析,并尽量用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阐述:1. 信息爆炸与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几乎成了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
  • 回答
    现在的性别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感觉火药味特别浓,一不小心就能点燃很多争执。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1. 历史遗留与社会结构的演变:首先得承认,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煽动性别对立的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这些“导火索”是如何点燃并不断加热性别对立的火焰的。一、 历史遗留的结构性不平等是根基: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合当下,身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性别对立”的苗头,甚至已经发展得相当明显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相互交织的。咱们就慢慢聊聊,看看是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一、历史的遗留与现实的碰撞:性别不平等的根基仍在首先,得承认,我们社会.............
  • 回答
    “什么事都能扯到性别对立”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越来越普遍,而且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信息传播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维度。一、 社会结构的深层根源:1. 历史遗留的权力不平等: 父权制遗产: 数千年来,大多数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的基础上,男性掌握着主要.............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现象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担忧,尤其是在网络空间里,观点碰撞、言语冲突时有发生。关于官方为何似乎没有采取“制止”性措施,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弄明白“制止”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指的是直接出台法律法规,对发表“对立”言论的人进行处罚,那这背后就牵扯到言论自由.............
  • 回答
    关于“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始搞性别对立”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显而易见且令人困惑的现象。要想把它说清楚,得剥开好几层皮,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突然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1. 社会进步与个体意识觉醒的双刃剑: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比过去进步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代社会非常复杂的一个侧面,性别议题之所以会时不时地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对立,其背后牵涉着多层原因。这里我试着把这些线索捋一捋,希望能说得清楚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迁,而性别议题是其中非常敏感且核心的一部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都是.............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的言论确实是越来越激烈,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一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矛盾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角色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也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演变过程,它与许多深层次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并且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看到显著的转变。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理解为什么它如此棘手,以及什么样的变化可能有助于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专利申请中的一个核心且关键的考量:公开不等于泄露技术原理,但公开的内容确实可能构成“现有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界限,稍有不慎,就可能断送专利的可能。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里面的门道。首先,你需要明确一点:专利的目的是保护创新。 专利制度的核心在于,你公开你的发明(包括它的功能、用途.............
  • 回答
    现在的性别议题确实挺让人感到硝烟味十足的,感觉方方面面都绕不开,而且很容易就能引爆一场争论。要说为什么现在感觉这么突出,其实不是空穴来风,是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把这个话题推到了聚光灯下。首先,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是一个关键。以前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新闻都是官方媒体发布的,社会议题讨论也多.............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的感受。确实,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似乎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股比较明显的性别间的紧张感,甚至可以说是敌视和歧视。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这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跟你掰扯掰扯:1. 历史积淀与结构.............
  • 回答
    近些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鼓吹性别矛盾的论调在网络和一些社交场合中愈发明显。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驱动,而且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是绕不开的关键点。在过去,信息传播相对有限,人们的视野和认知也更容易被框定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但如今,互联网就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人有同感,觉得现在的游戏和电影配乐,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一听到就能哼唱出来,旋律性没那么抓耳了。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音乐变差了”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创作理念的转变:从“被听到”到“被融入”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转变。以前,尤其是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