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性别越来越对立?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合当下,身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性别对立”的苗头,甚至已经发展得相当明显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相互交织的。咱们就慢慢聊聊,看看是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一、历史的遗留与现实的碰撞:性别不平等的根基仍在

首先,得承认,我们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虽然进步了,但“账”还没有完全算清楚。

历史的包袱:男主女从的模式深入骨髓。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性在权力、经济、家庭、社会地位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虽然被官方否定了,但它像一种基因一样,渗透在文化、习惯、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对男性能力和责任的期待更高,而对女性则有更多的束缚和刻板印象。
工业化与社会变迁的冲击:打破旧平衡,新平衡未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工作,经济地位提高,受教育程度也普遍提升。这打破了过去那种以男性为经济支柱的家庭模式,也挑战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传统角色。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并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更公平的性别分工和互相尊重的模式。很多时候,女性承担着“职场妈妈”的双重压力——既要在职场拼搏,又要负责主要的家庭和育儿责任,而社会支持体系(比如完善的托育服务、灵活的工作制度)却跟不上。
“父权制”的幽灵:既被攻击,又被某些人捍卫。 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职场歧视、家暴、性骚扰,都被归咎于“父权制”。这是一种权力结构,让男性整体上比女性拥有更多优势。但问题是,当“父权制”被广泛讨论和批判时,一些男性会感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受到了威胁,认为自己被“污名化”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开始“捍卫”他们认为被攻击的传统男性特质和角色。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放大镜效应:观点极化与情绪渲染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是加速性别对立的一个关键推手。

“回声室”与“信息茧房”:观点越辩越极端。 在社交媒体上,算法会把你喜欢的内容推给你。如果你对某个议题感兴趣,很容易会陷入一个“回声室”,只听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声音,而那些不同的声音则被过滤掉了。这样一来,原本可能比较温和的观点,在反复强化和碰撞中,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很容易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情绪化表达的收益:流量为王下的极端言论。 在网络上,情绪化的、激烈的言论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关注和流量。一些账号为了博取关注,会故意抛出一些性别对立的观点,或者夸大某些现象,把个别事件上升到群体层面,制造矛盾和冲突。这些声音虽然不代表所有人,但因为足够响亮,很容易被认为是“主流声音”,从而影响更多人。
“受害者叙事”的争议:谁的委屈更值得被看见? 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很多女性开始勇敢地讲述自己遭受的不公和伤害,这非常有意义。但与此同时,一些男性也开始讲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被误解、被苛责的经历,比如被指责“大男子主义”、被要求承担过多经济压力等。当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且都认为自己的委屈被忽视时,就很容易产生互相攻击,认为对方是在“凡尔赛”或者“博取同情”。
“标签化”与“污名化”:简单粗暴地定义人群。 比如,“女拳师”、“普信男”、“蝈蝻”等词汇的流行,就是一种明显的标签化。一旦被贴上标签,很多人就懒得去了解具体的人,而是直接套用标签的刻板印象去判断和攻击对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极大地阻碍了理性沟通和相互理解。

三、经济压力与社会焦虑的转移:找个“靶子”发泄

当社会整体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发展焦虑时,人们往往会寻找一个容易理解的“问题根源”,而性别议题很容易被当成这种“替罪羊”。

生存压力的放大:婚姻、育儿成本高企。 在房价高企、就业竞争激烈、养育子女成本巨大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关于婚姻、彩礼、嫁妆、育儿分工的讨论,很容易触及这些经济敏感点。当一方觉得“付出不成正比”时,就会将不满情绪指向另一方,认为是对方“占便宜”,从而加剧了性别间的对立。
上升通道的受阻:感觉自己被“压制”。 无论男女,当感觉到自己的上升空间受限时,都可能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包括性别因素。比如,一些男性可能认为女性在某些领域获得了“不公平”的照顾(如高考加分、某些岗位的倾斜),而一些女性则认为自己在职场上受到了“玻璃天花板”的阻碍。这种感受上的落差,也容易引发不满和冲突。
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认同的挑战:身份认同的迷失。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传统的性别角色不再适用,新的角色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这种身份认同的迷失,使得一些人在性别议题上寻求一种明确的群体认同,并通过攻击对立的性别群体来强化自身群体的边界感和归属感。

四、文化产品与舆论导向的影响:是解构还是挑拨?

一些文化产品(影视剧、文学作品、网络段子)以及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性别对立。

刻板印象的固化与解构的两面性。 有些作品在试图解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时,可能处理得不够巧妙,反而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将所有强势女性都描绘成“女魔头”,或者将所有试图负责家庭的男性都描绘成“妻管严”。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不利于塑造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
事件报道的片面性与煽动性。 媒体在报道与性别相关的事件时,如果过于追求“爆点”,或者只呈现片面的信息,就容易煽动情绪,将个案变成群体性的指责。比如,一起简单的家庭纠纷,被报道成“男人如何如何压迫女人”,或者“女人如何如何作妖”,都会激化矛盾。
网络流行梗的“武器化”。 一些原本带有调侃意味的网络梗,在特定语境下,很容易被用来攻击和贬低对方。当这些梗成为群体性的“武器”,就已经脱离了幽默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攻击性语言。

总而言之,现在的性别对立,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历史遗留问题、社会变迁的阵痛、信息传播的特点、经济压力和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

它像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性别不平等导致了一些群体的不满,互联网放大了这些不满和负面情绪,经济压力让人们更焦虑,而文化产品和舆论又在其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站队,不能一味地指责某一方。需要的是更多理性、深入的沟通,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对彼此困境的体谅,以及社会层面更公平的制度设计和支持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话讲点良心!女⭕️从2010年就开始了,知道近两年我们才反抗。现在来问个为什么越来越对立!

就好像日本鬼子来侵略中国,你TM在装聋作哑,华夏儿女反抗了,你来句为啥中日矛盾越来越激烈了??

我记得10年的时候我在上大学,那会儿是公知盛行,但后来随着防腐、扫黑、全力整顿官场,加上老美暴露出自己的虚伪后我们相信了我们的ZF!唾弃了公知。

几年后,那会儿最讨厌的是某教,毕竟那下暴恐很行,昆明火车站的遇难者无辜的冤魂历历在目!终于,国家重视了,通过几年的努力(严格治疆、反QZ泛化)也算暂时收到成效(虽然我认为长期还会出问题)。

18年后,是公开宣扬的996让我们产生绝望,让我们觉得我们过的连X都不如。但我相信我们ZF会采取政策,严格法律,找到个平衡点让大家都能有点尊严的生存下来。

而现在,我算看明白了,10年里,我们对那帮拳尸从开始的不关注,到它们在线上肆意喷粪,再到发展到现在把拳打到线下,打到我们身边,打到公检法,亵渎我们最后的屏障(法律),再加上和老美的不清不楚,我算明白了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谁?

ZF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顿让我有了相信它的信心,保持反恐的坚决与高压让我相信我不会被那帮白帽威胁生命,就算是所谓的ZBJ,ZF也表态了决不能让他们成为韩国的财阀,我相信我好好工作也能拿到至少养活自己的收入!

唯独它们,它们可以让我被诬陷社死自己却不会受到惩罚!它们不停的PUA想要掠夺我们整个家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点财富!它们可以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却觉得这并不是一种错误!它们比我们原来反对的人更可恨,更危险,因为法律偏向它们,官媒为它们说话!

现在,如果白帽现在公开侮辱汉人还拿刀划我,会被当成恐怖分子锒铛入狱,如果ZBJ公开侮辱打工者还拿刀划我会进监狱或者赔我可能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来让我放他一马。那个群体公开侮辱男人还拿刀划我却可以接到代言赚我这辈子很难达到的财富!还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但凡锅男们有那么一丁点脑子,一丁点危机感,一丁点理智你们应该明白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谁?!这拳该不该打!

user avatar

对立(X)

国男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合当下,身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性别对立”的苗头,甚至已经发展得相当明显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相互交织的。咱们就慢慢聊聊,看看是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一、历史的遗留与现实的碰撞:性别不平等的根基仍在首先,得承认,我们社会.............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感受到的“保守固执”并非空穴来风,它仿佛像一股暗流,在许多方面潜滋暗长,甚至在某些领域显得格外突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且这些层面之间往往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层面的压力与不确定性。当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收入增长缓慢,生.............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一个令人痛心且普遍存在的现实。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社会进步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歧视女性的现象依然根深蒂固,甚至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存在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源——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塑造。漫长的父权社会历史,为性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现在社会确实让人感觉越来越冷漠,好像每个人都在用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系列变化累积的结果,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可能没太留意,等回过神来,已经感受到那种寒意了。首先,无处不在的竞争是主要推手。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赢在起跑线上”,考试要考高分,升学要进名校。这种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说现在的人“都没同情心”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与过去相比,许多人会感觉社会整体上似乎少了一些温情,同情心的表现也变得更加谨慎或隐蔽。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的“不想表示自己”或“社会原因”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两者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现象。感觉咱们身边,稍微一打听,十有八九都是男方倾尽所有,丈母娘“标配”就是房和车,还得加个彩礼。这跟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嫁过去就行”的情况,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要说这现象是怎么来的,还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经济基础。 改革开.............
  • 回答
    如今的社会,似乎人人都在追逐“不凡”,那些安于平淡、满足于现状的想法,反而成了少数派,甚至被一些人视为“不思进取”。这不禁让人困惑:平凡,真的就这么让人难以接受吗?我们环顾四周,媒体的宣传、网络上的分享,无不充斥着成功的典范、励志的故事。从创业的奇迹到一夜成名的明星,从改变世界的科技到惊艳世人的艺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而且不止你一个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不妨好好捋一捋,为什么现在的彩礼像是坐上了火箭,而且似乎成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规矩,更别提“一人结婚掏空全家”这种畸形现象了。为什么彩礼水涨船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经济因.............
  • 回答
    “男人杀妻判几年,女人杀夫立即死刑”这样的说法,确实在女权主义的讨论中比较常见,这背后反映了一些对性别不平等和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的担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这种说法的根源和背后想表达的意图: 强调性别司法差异的怀疑: 最核心的意图是质疑司法体系是否在量刑上存在性.............
  • 回答
    想聊聊莎士比亚,这个人,他的作品,以及那个时代。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谈到他,总会觉得有点遥远,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人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如果我们真的去看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成就了时代?先说说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
  • 回答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感到迷茫,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它交织着时代的特性、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 信息爆炸与选择过载的时代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累积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如同巨大的信息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入年轻人的视野。.............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
  • 回答
    “如今养一个孩子都觉得吃力,以前家里七八个孩子,父母却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这句话,相信不少经历过时代变迁的人都曾听到过,或者自己也曾这样感叹过。明明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更好了,为什么生育养育孩子这件事,反而成了让许多家庭“叫苦不迭”的难题?这其中的矛盾,恰恰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要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朋友都在关心的事情。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确实感觉身边大龄未婚的女性朋友比同龄的男性要多一些。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女性自身来看,现在的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经济独立性也很强。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早早结婚生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可以用“高”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你想想看,从社会舆论到家庭期望,再到个人的自我期许,好像女性被赋予了太多“应该”的角色: 贤妻良母的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有些女生确实对“普信男”这个词表现出一种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这背后不是说普通的男人就一定要自卑,而是这个词汇本身所指向的某种特定现象,触及了一些女性在现实互动中的痛点。我们得先弄清楚,“普信男”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普通但又极度自信的男性。这里的“普通”可能体现在外貌、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组织模式中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生物、经济、文化及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把这个问题讲透,我们需要一步步剥开它的层层外壳。起源的土壤:生存与繁衍的原始驱动力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看,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是男权社会得以形成的最初土壤。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