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保守固执?

回答
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感受到的“保守固执”并非空穴来风,它仿佛像一股暗流,在许多方面潜滋暗长,甚至在某些领域显得格外突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且这些层面之间往往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层面的压力与不确定性。当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成本却不断攀升时,自然会更加倾向于稳妥,排斥可能带来风险的改变。想想看,谁愿意轻易放弃一份看起来还算稳定的工作,去追求一个风险未知的新事业?谁愿意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去尝试一些“不那么实用”的学科?这种对“风险”的规避,会转化为对现有秩序的维护,对那些可能打破平衡的新观念、新模式产生天然的抵触。

举个例子,过去几年,不少行业都经历了洗牌和转型,一些人因此失业,一些人收入锐减。这种经历让他们更加重视“铁饭碗”,对“灵活就业”或者“创业”这些词汇,会抱有更多的审慎,甚至警惕。他们会更倾向于“安分守己”,守着眼前的苟且, rather than 追求诗和远方。这种集体性的“求稳”心态,自然会推高“保守”的基调。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固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社会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流动性可能减弱,一些群体会感觉自己被抛在了后面。为了维持在社会阶梯上的位置,或者仅仅是为了不至于掉下去,他们会更加紧抓着既有的规则和观念不放。而那些已经获得一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人,也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制度,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

更深层次的是,随着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观点,但现实情况却有些出乎意料。“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让人们更容易沉浸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算法会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你会遇到越来越多和你想法一致的人,久而久之,你就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主流”,是“正确”的,而那些不同的声音,则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是“异端”。

想象一下,在网上讨论某个社会议题,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群和你观点完全一致的人,大家互相点赞、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强大的“同温层”。一旦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会立即被群起而攻之,或者被迅速屏蔽。这种环境,极大地阻碍了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反而加剧了观点的两极分化和固化。

再者,教育体系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导向也可能对“保守固执”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强调统一思想、避免争议的教育环境,可能更容易培养出习惯于接受既定答案、不敢质疑权威的学生。而当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在某些方面过于强调某些“正统”的价值观时,也会无形中压缩其他声音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一些社会议题上,一旦出现“标准答案”或者“正确姿势”,很多媒体和个体就会迅速跟进,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氛围。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很容易被贴上“不合时宜”或者“别有用心”的标签。长此以往,人们自然会选择沉默,或者跟随主流,久而久之,就显得越来越“保守固执”了。

另外,我也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对“传统”的过度强调和怀旧情绪。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会本能地寻求一些能够提供稳定感和归属感的东西,而“传统”往往是最好的载体。但有时候,这种对传统的怀旧,会被不加辨别地解读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向往,而忽视了传统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当这种怀旧情绪与现实的压力相结合时,就会演变成一种“宁要传统,不要改变”的心态。

比如,在婚恋观、家庭观等方面,一些人会强烈推崇传统的模式,认为那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方式,而对于更现代、更平等的观念则表示排斥。这种排斥,不是因为他们深入思考过,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或者认为这样更“稳妥”。

最后,我认为人类自身的一些认知倾向也在起作用。比如,我们的大脑天生会倾向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那些证实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那些挑战我们观点的信息。再加上“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总是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而不敢去冒险尝试新的事物。这些心理上的“惯性”,在社会层面放大后,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保守固执”。

当然,这里说的“保守固执”,也不是全然负面的。在很多时候,适度的保守可以带来稳定和秩序,防止社会在改革中失控。但当这种保守变成一种对所有新事物、新思想的僵化拒绝,对不同声音的排斥,那么它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总而言之,我感觉现在的社会之所以显得越来越保守固执,是经济压力、社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教育导向、怀旧情绪以及人类自身认知倾向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复杂且微妙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观察、去理解,并尝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社会越来越保守固执。

而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老了,自然就越来越保守固执了。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本来就对错误认识的不深刻。大部分时间是知道错,而不知道为什么错。而且就算做错了也是家长为孩子负责。

人随着年纪增长之后,越来越多是为别人的错误负责。自然就越来越负面,和讨厌做错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如果你主要浏览的平台是知乎,知乎最大的群体是码农,也就是高薪白领网络工程师这个阶层,因为这个人群是过去十年互联网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天生就趋向于保守的意识形态。

如果你主要浏览的平台是微博,那么你会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极端,因为微博的推荐算法鼓励极端化的表达,使之成为国内互联网最激烈的战场。

如果你主要浏览的平台是B站抖音快手,那么你会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泛娱乐化,因为视频网站的大部分受众群体是来娱乐的,内容生产者当然会为大部分观众的口味创作内容。

如果你主要浏览的平台是豆瓣,那么你会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固执。因为豆瓣声音最大的用户群体是学生、留学生、文化行业从业者。这个群体的特征是一遇到某些写作风格就丧失了一切批判精神,对社会的认识基本来自于影视作品、虚构或非虚构文学、朋友圈故事、微信文章中营造的情绪,自己也惯于用貌似中立的科学语言来包装意识形态和各种暴论。因此和其中一部分人打交道会让你觉得异常艰难,因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以书本、影视和象牙塔构建出来的抽象情绪世界。你很难和他们沟通一些超出他们认知的,更加经验化、更具体的东西。

如果你主要浏览的平台是BBC,那你会觉得这个社会已经完了。BBC可是能做到一边声称某教培中心拒绝一切外来参观采访完全封闭正在实施种族灭绝,一边派记者和摄影师大摇大摆地进去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四处参观和人聊天而不会感到这其中有什么矛盾之处的。

而如果你真的观察过你身处的这个社会,你会发现这个社会有保守的人,有固执的人,有乐子人,有卫道士,有腐败者,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卑躬屈膝的人,有悲观的人,有乐观的人,有正在为进步和变革努力的人,有为消除贫困而殚精竭虑的人,有为技术进步改善民生呕心沥血的人,有以权谋私以强凌弱的人,有思想顽固拒绝沟通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一点。这仍然是一个快速变革,每个人都在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认知以适应鲜活跳动的经验的社会,除了人口减少,你很难断定存在某个必然的趋势。

至于你看到的哪种人更多,这取决于你经常浏览的网络平台的主流人群和推荐算法是什么。

user avatar

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的价值观会不断地趋于保守,以我之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人口现实有关。


前两日,我在某大厦里乘电梯,同乘的有5个人,其中包括一位抱孩子的妈妈,电梯在运行时,屏幕上放着广告,其中有段镜头是繁华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时,妈妈怀里的孩子就指着屏幕说:“妈妈,他们怎么都不带口罩?” 妈妈:“嗯,这个是之前拍的” 孩子:“之前不用戴口罩?” 妈妈敷衍:“嗯,不用。” 说到这,电梯门开了,妈妈抱着孩子走了,我和剩下几人戴着口罩面面相觑。


那孩子的问题给了我很深印象,疫情到今天已经两年多了,而那个孩子看起来也就两三岁的样子,这意味着他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疫情中度过的,而像戴口罩这样由疫情带来的临时应对已经被他们这代人视为理所当然了,毕竟,他们一出生时世界看起来就这个样子。


事实上,人类社会在文化观念上的新陈代谢有一部分是在代际间转变的,作为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少年儿童,由于没有过去的生活经验做对比,他们对世界有限的感受占据了全部的经验记忆,而这将伴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共同促成一套新的文化观念,同时,那些老旧的观念也将伴随着承载它们的老人们一同离去,这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有着跨文化的共性,除了那句“教堂的丧钟每敲响一次(老科学家去世),科学就又前进一步”的吐槽外,英国作家道格拉斯说过的名言曾经被广泛引用: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不仅人们对科技的态度是这样,文化观念也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口代际实现转变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生育时更趋向于冷静,晚婚晚育成为明智的选择,这造成了一个间接影响,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人口代际数量下降了,文化观念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将因此放缓,这将使得价值观趋于保守。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随着人口数量减少,市场规模也将缩水,经济预期趋于悲观,人们为了应对风险将在行为和价值观上都倾向谨慎,在强劲的逆风吹起时,待在原地不动已经是很多人的奢求,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偏好过去被验证过的方法和观念,而不再冒险寻求突破创新,当这种“求稳不求进”的心态在各行各业弥漫开来时,整个社会的也将进一步趋向保守。


价值观的保守会带来一系列影响,除却挤压文艺创作和表达空间之外,其最需要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将越来越难以容忍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探讨,我们眼下生活中很多矛盾本是有机会通过转变观念来协调的,但在广泛保守的氛围中,这种新观念将难以产生和扩散,那些矛盾将长久地凝固在停滞中,并继续困扰着我们。


之前,我曾做过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跟家里阳台上捣鼓出一台时间机器,我想穿越到2050年去看看,机器“嗡”地启动后,我见窗外景色毫无变化,心说咋不成功呢,于是调整参数又启动了一次,四下看去还是啥变化没有,我就说算了,先不管机器了,出门吃顿饭再说,等下楼往餐馆走时,我才从一些细节中渐渐发现,其实穿越已经成功了。


只是,未来看起来依然还像今天这幅模样。

user avatar

因为你们牛逼吹的越来越响,越来越离谱,能被你们忽悠住的傻子越来越少了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无解。

因为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也是固执的在值守自己观念。根本不结合实际。

user avatar

一个原因是社会变化太快了,如果是最近四十年的话,可能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连电视是什么样都没见到过,日常穿着简单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或吃不饱。而活到现在可能已经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玩得很溜,日常看高清视频,每天讲究“健康饮食”和“减肥塑身”了。

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这样,四十年前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对平等的,面对的社会环境还是近似的,一地的经验和感受,即便是在万里之外也完全可能同样适用,彼此间共情相对就比较强。

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人们彼此间逐渐失去“同步”:上一代人的经验不见得适合当下,就像60后的经验未必适合80后,80后的认知未必同00后对得上,而00后也可能完全无法与90后共情。加之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差别,人和人的喜好与利益所在未必一样,彼此间的不同点就会越来越多,共同之处则越来越少。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彼此之间利益矛盾越来越大了,一部分人随着经济发展快速致富,将大多数人甩在了身后,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人虽然也随着时代发展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相对地位却在几十年里渐渐变低,相对得到的东西虽然可能不算少,但相对上一种人而言肯定不算多,日积月累,两者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共情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相反,无法理解对方的地方却必然越来越多。

当经济高速增长,新的利益不断出现时,两者还能有一定的合作与共情,但当经济衰退或停滞的时候,存量的争夺就会让双方的利益出现冲突,而利益的冲突,也会转化为观念上各执一词的固执与保守。

当社会总体发展平稳,人们彼此间相对平等,社会的氛围才会偏向开放与包容。

user avatar

因为风口上起飞了一群猪。这群猪的名字叫房地产。


靠着做房地产暴富起来的那些地主,攫取了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财富。借助这些财富,他们以绝对优势主导了我们的社会潮流。


于是,你们就有了“国民老公”——唯有在这个领域,地主允许你们不固执、不保守。

user avatar

美国铁锈州和中等收入陷阱里的那些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

经济下行,去工业化

必然带来的是保守主义,分离主义和民粹势力的抬头。在国家层面会表现为对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视,在社会层面会表现为群众思想的整体保守退步,区域黑,对特定人群的歧视,频繁的网暴等等.....

只有经济腾飞,充分就业,安居乐业的环境,才是进步主义,理性主义,国家团结和包容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土壤。而往往此时社会并不稳定,社会层面群众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家层面则会大胆进行很多改革...


无论是神棍国家的大批垮台,黑人平权运动,还是女权主义的兴起,每一次进步运动的背景,都是经济腾飞和科技革新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