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杭州共有产权房政策落实下来,会对杭州现在的房价有很大的影响吗?

回答
杭州共有产权房政策的落地,对于当前杭州的房价,无疑会产生一系列复杂且深远的影响。这不像一刀切那么简单,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博弈。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得明确共有产权房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购房者和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机构)共同拥有房产的产权,各自承担一部分比例。购房者付一部分首付和月供,剩下的部分产权归政府,但你享有使用权,将来也可能按比例出售。这种模式的目的很明确:降低购房门槛,让更多刚需、首次置业的家庭能够“上车”。

那么,对房价,它能怎么“搅动”?

1. 对中低端商品房市场的“分流”效应:

直接分流: 共有产权房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就是那些总价相对较低、面积适中,本来是刚需和首次置业家庭的主要目标。这些共有产权房一旦大规模推出,并且价格设定得具有吸引力(比如低于同区域同品质的商品房),一部分原本打算购买商品房的潜在购房者,就会转向共有产权房。这就像本来就那么多人想买一个蛋糕,现在又多出了一个价格更亲民的“同款”,一部分人自然就去买那个“亲民款”了。
价格“锚定”效应: 共有产权房的价格,往往会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房低不少。这种低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锚定”周边同类商品的心理价位。当购房者看到共有产权房的价格后,再去看商品房,心理预期就会发生变化,觉得商品房价格“太高了”,可能会观望,或者压价。
需求“减压”: 杭州作为一个热门城市,购买力需求一直很旺盛。共有产权房的出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被压抑的刚需。当这部分需求被“转移”或“消化”后,对于原本的商品房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市场,需求压力会相应减小。

2. 对整体房价走势的“稳定”作用(而非“大幅下跌”):

抑制过快上涨: 共有产权房的设计初衷之一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通过提供价格相对较低的住房,变相降低了购房的边际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熄火”了那些过热的需求,防止房价“飞”得太高。
“托底”而非“击穿”: 政策的出发点是“稳”,而不是“跌”。政府不可能允许共有产权房的出现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崩溃。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稳定器”,确保刚需能够有所保障,同时避免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所以,别指望共有产权房一出,杭州房价就“跳水”。
区域分化: 共有产权房的供应量、价格以及具体户型,会直接影响其对周边房价的影响。如果某个区域集中供应了大量共有产权房,并且配套设施到位,那么这个区域的商品房价格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分流”和“稳定”效应。而其他区域,如果共享产权房供应不多,或者配套不足,影响就会相对较小。

3. 对改善型住房的影响相对有限,甚至可能带来“联动”:

目标群体不同: 共有产权房主要面向刚需和首次置业。而那些已经拥有首套房,或者追求更大面积、更好品质、更优地段的改善型购房者,他们对共有产权房的兴趣不大。他们的购买决策更多受市场整体走向、个人经济能力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驱动。
“腾笼换鸟”的潜在可能: 讽刺的是,一旦共有产权房成功落地,让一部分刚需家庭“上车”了,他们原先租住的房子或者其他低端房产就会被释放出来。这部分房产可能会流向市场,形成对更低端租赁市场或二手房市场的“补充”,间接对整个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产生微妙影响。
“观望”情绪的短期波动: 政策刚出台时,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观望。一部分人会等待共有产权房的具体细则和供应情况,这可能导致短期内商品房成交量有所波动。但这种波动更多是暂时的。

4. 对开发商的“挤压”与“转型”:

利润空间被压缩: 对于开发商来说,共有产权房的低价意味着他们在这类项目上的利润空间会被大幅压缩。这会促使开发商更倾向于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商品房,或者在共有产权房项目上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比如资产管理、租赁服务等)。
市场竞争加剧: 共有产权房的出现,等于在部分市场引入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开发商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升级来吸引购房者,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

总结一下,共有产权房政策对杭州房价的影响,更像是一场“温和的调控”,而不是“价格屠杀”。

短期内: 可能会在中低端商品房市场引起一定的价格“锚定”和需求“分流”,导致部分区域的房价上涨动力减弱,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盘整。
长期来看: 更有可能起到稳定市场、抑制过快上涨的作用,让更多刚需群体能够安心置业,从而缓解整体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它不太可能导致普涨普跌,而是会加剧市场的分化。
核心在于“执行力度”和“供应量”: 政策能否真正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它落地得有多快、有多大规模、价格设定有多合理、配套建设有多到位。如果只是象征性地推出几套,那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能形成规模化、常态化供应,并且价格真正具有吸引力,那么它对房价的“调节”作用就会显现。

所以,与其说它会“大幅影响”房价,不如说它是一种“结构性调整”,是在现有市场基础上,为解决特定群体的住房困难,“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这条通道是否宽敞、是否顺畅,将直接决定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水流”的导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对共有产权房有期待,我觉的共有产权房有可能是解决我国即要维持高房价,又能让年轻人在城里拥有一个家的梦想的矛盾。

共有产权房有点类似于新加坡的组屋,新加坡的组屋一直是我很赞赏的,真正落实了“居者有其屋”让社会各阶层都能拥有自己的一个家,组屋对新加坡90%以上的自有房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几年北京也在尝试共有产权房,但是量都不大,能参与的人群有限,结合新加坡的组屋政策我对于杭州的组屋有这么几点期待:

1.关于定价,价格可以参考周边商品房,但是购买起点我希望低一点,比如说可以只购买20%的产权即可入住,也可以和收入水平挂钩、收入水平越低所购买的起点越低,比如说月薪2万,起点40%,月薪1万起点20%的产权,这样可以让不同收入层次的人都能购买;

2.关于位置,不要把共有产权放在荒郊野外,把共有产权房布局在大量上班人群的产业园附近,而且周边有地铁,能够实现产城融合;

3.关于产品设计,产品不能像公租房一样做减法,我尤其喜欢新加坡租房一楼的架空层,很多公共活动空间,可以给大家用于运动、儿童乐园、阅读等空间,我希望杭州共有产权房借鉴这一点;

4.关于购买限制,没有商品房的才能购买,并且一家只能买一套,一旦购买了其他商品房需要把共有产权房让政府原价回购。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不能想着通过共有产权房来大量抽调资金赚取利润,需要将土地无偿划拨或者极低的价格给予共有产权开发商,如果采用这种模式下就是完全是让房屋脱离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这个房屋除了居住,不具备任何投资价值。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相当于两套住房体系,普通商品房和共有产权房,共有产权房价格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商品房价格随便涨,大家要投资就去买商品房,要真正居住就买共有产权房。

在这两种模式下共处下既能满足新市民对房屋的需求,又能可以保持现有商品房价格不下降,甚至上涨都可以,但是前提是政府不再依赖土地财政。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影响。

共有产权房就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政策。

什么意思?

既要高价卖地又要照顾群众的情绪。

所以需要动一动,让群众看到官方为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竭尽全力、殚精竭虑、宵衣旰食。

解决不了?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但请记住,

高价卖地才是最核心的诉求。

面粉要贵面包怎么会便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