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大多没有官威?

回答
“官威”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带着点儿戏谑,又带着点儿敬畏。说日本人“大多没有官威”,其实是想说他们跟咱们印象里那种“官老爷”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不少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聊。

首先,日本的等级制度,虽然森严,但表现方式不一样。

咱们中国,尤其是传统观念里,官职高低往往伴随着一种气场,一种不怒自威的压迫感。这背后可能是一种历史积淀,皇权至上,官员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自然而然就转化为一种姿态。

在日本,等级制度也很明显,比如你在公司里是部长、课长,还是普通职员,这等级森严得很。但这种等级更多体现在:

说话的口气和用词: 上级对下级说话,可能会更直接、更简练;下级对上级说话,则需要使用敬语,语气也会更谦卑。这种体现在语言上,而不是那种全身散发出来的“我是领导,你们都得听我的”的压迫感。
座位和站位: 会议时,谁坐哪个位置,站队形时谁在前谁在后,这些都有讲究,是一种无声的确认。
鞠躬的角度和时长: 鞠躬的深度和时间长短,是判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尊敬程度的重要指标。上级对下级可能只是简单点头示意,而下级对上级则需要更深的鞠躬。

所以,你看到的日本人,即使他是大公司的经理,或者在政府部门是个不小的官,他可能不会对你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可能会微笑着,礼貌地和你交流,甚至有些时候,你觉得他比你还客气。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权力,只是他的权力表达方式更内敛,更注重维护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其次,“服务意识”在日本社会渗透得非常深。

在日本,无论是商店店员、餐厅服务员,还是政府窗口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服务意识都非常强。这种服务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小被教育的“为他人着想”的文化。

这种“服务意识”在外化上,可能就和咱们理解的“官威”是背道而驰的。你去找政府部门办事,工作人员会尽力帮你,会耐心地解释流程,甚至会帮你把一些表格填好。他们把你当作“客户”,而不是需要被“管辖”的对象。

当然,这并非说他们没有权力去决定事情,但他们会将这种权力隐藏在服务之中。你办不成事,可能不是他故意刁难你,而是流程就是如此,或者你提供的材料不齐全。他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但不会用一种颐指气使的口吻。

想想看,一个服务员态度再好,他终究是服务员。但如果他有权力决定你能不能入住酒店,能不能拿到这张证件,那他的态度就会变得很重要。日本人选择将权力包裹在服务之下,这是一种文化选择。

第三,集体主义和“读空气”文化的影响。

日本社会非常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行为需要顾及到整个团队、整个公司乃至整个社会。在这种环境下,过度张扬个人权威,显得“太出头”,反而可能是一种不合群的表现。

“读空气”(空気を読む)是日本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思就是要学会察言观色,理解别人没说出口的意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你在公共场合,或者在工作场合,表现得特别强势,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很容易被认为是“不懂事”、“没有眼力见”。

所以,即使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人,他也会尽量避免给别人带来不适感,避免让气氛变得尴尬。他的“官威”,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做出决策时,那种深思熟虑、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在言谈举止中直接压制别人。

第四,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虽然说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法律和制度也有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官员的权力并非无限的,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监督。虽然具体的执行情况可能因人而异,但整体上,这种制度性的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摆官威”的可能性。

比如,日本的公务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违反,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这种潜在的风险,也会让官员在行使权力时更加谨慎。

第五,“内向型”的社会性格。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日本社会整体上倾向于一种“内向型”的社会性格。相比于一些外放型的社会,日本人更倾向于将情感和意图内化。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含蓄,更委婉。

这也会体现在官员身上。他们可能不习惯于直接用言语或者表情来展示自己的权威,而更倾向于通过更 subtle(微妙)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就没有“官威”,或者说他们完全没有权力。只是说,他们展现权力的方式,和咱们传统理解的“官威”不太一样。你可能不会看到他们对你大吼大叫,或者对你颐指气使。但当他们需要你遵守规定时,他们的态度会是坚定的,他们的要求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而言之,日本人没有“官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他们的权力表达方式更内敛,更注重服务、和谐和集体。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短看版:

1、日本官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旧帝国时期

2、日本的官僚体制残余从藩阀政府遗留下来

3、日本官僚如今依旧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日本没有官威?请问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要知道日本官僚在日本统治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去谈旧日本帝国时期,就算是战后的政治运营,也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

日本的政治运营是由三股力量进行的,一股是官僚,一股是政党,一股则是财阀(团),就像剪刀石头布一样互相牵制。

其中财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政党,因为政党需要财阀的经济支援作为后盾。而官僚又可以牵制住财阀,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日本的政治和资金,而政党有可以依靠宪法赋予的权力来管制官僚们。

当然最后一点是又疑问的,因为政党能否控制官僚,取决于官僚和执政的决策和执行力。

因此,日本官僚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有什么需要质疑么?

我们不去多谈最早日本的隋唐制官僚,就从旧日本帝国开始,作为日本政治转折点的明治维新,是一场绝对主义的变革,因此日本的官僚制度也是绝对主义官僚制,但是日本有没有统合分裂的政治势力,便形成了日本近代官僚制度的特色。

日本在旧帝国时期缺乏民主主义的政治结构,议会政治力量薄弱,政党面对军方于官僚唯唯诺诺,而官僚与军队的相互勾结,导致议会既不能监督政府官僚也不能做出多少重大决策,尽管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日本帝国议会拥有着预算权等权利,但是在没有官僚执行的情况下都是空谈。

而藩阀政府为旧帝国乃至后来的日本国更是留下了“糟糕的遗产”,作为政府的股肱,是藩阀政府僭越议会势力乃至天皇皇权的执行者与承担者,成为一个日本国家的特权阶级。

他们以考试被录用,划分严格的等级,在决策和实施政策时完全走的是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效率低下、因循守旧、跋扈擅权、事大主义的那一套。而且巧妙指示运用日本帝国的警察部队或与帝国皇军勾结,对日本国民采取凶暴的管理与压迫。

因此在日本社会之中,官僚的地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许多日本国民都以成为官僚为荣,而且由于稳定和高额的收入,日本的高级知识分子与精英也非常愿意成为“天皇陛下的臣仆”,法学系的学生在日本各大学、尤其是帝国大学的学生非常乐意做官僚。一旦成为日本帝国政府的官僚,就可以获得帝国国家荣誉的“勋等”褒奖。

而旧日本帝国作为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帝国,尤其是国体概念的形成,日本的家族国家观形成后,社会权威受到了国家的认可,而官僚也更因此高人一等,甚至随便举出一例。

甲:日本官僚会在门牌上面写上“勋等”,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
乙:日本官僚上厕所都要按照等级制度分开。

而这种官尊民卑的意识一旦深入国民心中,就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而在战后,日本尽管经历了民主化改革,大日本帝国的皇国国体灰飞烟灭:

“帝国皇军被解散、财阀被肢解、政界被清肃。”

日本传统的政治制度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日本国宪法》的新日本民主政治。

但是日本官僚作为GHQ间接发布命令的执行者与承担者,没有遭到任何的清算,依旧保持了高高在上的地位,作为后来GHQ管理以至日本国在昭和二十七年签署了《旧金山和约》独立后的日本国政府的政治力量之一。

尽管日本民主化进程的相对成功已经打击了日本的官僚政治,但是日本带有浓厚封建特色和绝对主义传统的官僚体制依旧没有被消灭,日本官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官威”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带着点儿戏谑,又带着点儿敬畏。说日本人“大多没有官威”,其实是想说他们跟咱们印象里那种“官老爷”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不少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聊。首先,日本的等级制度,虽然森严,但表现方式不一样。咱们中国,尤其是传统观念里,官职高低往往伴随着一种气场,一种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人口相对较少却仍然面临严峻的“内卷”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单纯的人口数量对比,而是深入分析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1. 人口因素的微妙之处:并非简单人多就内卷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误解:人口数量多寡和内卷程度之间并非简.............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要理解为什么很多日本人似乎没有对天皇产生仇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历史上,包括二战时期,天皇作为国家元首,其权力确实对战争的决策和进程产生了影响,也因此间接导致了无数生命的损失。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天皇被神化.............
  • 回答
    《旋转少女》这部动画的设定确实很独特,日本被分裂成许多小国,但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并非简单的“不抵制”,而是更复杂的一种“接受”和“适应”。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的性质。它首先是一部娱乐作品,其核心目的在于讲故事、塑造人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整体人口结构和首都东京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日本全国总人口虽然庞大,但其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集中在了以东京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关东平原。而东京之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并非因为日本人口基数有多么夸张,而是因为它虹吸了全国大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日本的美食享誉全球,从精致的寿司、拉面到温暖的寿喜烧,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能满足各种挑剔的味蕾。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尽管有如此多的美味佳肴,日本的肥胖率却相对较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首先,我们得聊聊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以米饭为主食,但量恰到好处: 日本人确实爱吃米饭,但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日本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影响”和“AV女优”之间二元对立,其实是过于简化了。让我们试着从更细致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的儒家文化影响,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中国式儒家思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演变。 日本.............
  • 回答
    中国民众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情感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这其中交织着历史恩怨、现实竞争、文化隔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背后更为具体的动因。历史的沉重烙印:对于日本人,最大的根源无疑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日本侵略。从甲午战争到全面的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土地上.............
  • 回答
    德国和日本两国在人均经济收入和国土面积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日本的人口远超德国,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源头,看看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差异。历史生育观念与社会结构: 日本: 历史上,日本农业社会对人口的依赖性很强。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来耕种土地,.............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核电站究竟是否环保与安全,这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别说在日本,就连在全球范围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此起彼伏,而且各自都有扎实的理由。日本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反对核电,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地理以及国民的深刻担忧。核电的“环保”与“安全”之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核电站的环保和安全这两个核心问题。从“环保”角.............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日本人素质高,这其中有挺多说法的,而且很多都来自于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种种细节。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片段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印象。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日本人遵守规则。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都非常突出。比如,排队,无论是在车站、便利店还是景点.............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羽生结弦的励志之路:为何能赢得中国央媒的赞誉?提及羽生结弦,即便你不是花滑爱好者,也多半听过他的名字。这位来自日本的花样滑冰选手,不仅仅在日本本土拥有超高人气,在中国,他的名字同样家喻户晓,甚至能够获得中国中央媒体的公开称赞,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他的成名之路,又有着怎样的励志色彩?要理解为何一位日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好奇。这些标签化的说法,其实都源于日本社会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成因。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压抑”这个词,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的第一印象。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
  • 回答
    谈到清末为何涌现如此多的留日学潮,这绝非偶然,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一群有识之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内忧外患,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孤舟。统治者腐朽无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无数仁人志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