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生经常问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应该怎么回答?

回答
学生问“学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学校里的知识,很多时候就像远方的灯塔,看不清具体路径,只知道它指引着一个方向。要让这个问题得到一个有分量的回答,需要的是耐心、真诚,以及一些巧妙的引导。

一、 问题的本质:对价值的渴求和对未知的焦虑

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问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对“投入”与“产出”的理性计算,以及对未来职业、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他们想知道的是:

“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换来什么?”
“这些知识是否能帮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它能帮助我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我的理想吗?”

他们的“用”是多维度的:直接的技能应用、间接的思维方式塑造、长远的个人成长,甚至是找到人生意义的线索。

二、 回答的原则:真诚、具体、联系性、启发性

没有万能的答案,但有通用的原则。我的回答会遵循以下几点:

1. 承认并尊重: 不要轻易否定或敷衍。学生有权利知道学习的意义。先承认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 具体而非空泛: 避免“万事万物皆有用”这种模糊的说法。要尽量将抽象的知识点与具体的生活、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3. 强调“现在”和“未来”: 解释知识的用处体现在当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为未来可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4. 引导自我发现: 最终的答案可能不在我这里,而在他们自己身上。我的职责是提供工具和视角,让他们能自己找到答案。
5. 多元化解读“有用”: “有用”不只是指技能变现,也可以是思维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三、 具体回答的思路与技巧

我会根据学生提问的具体知识点,以及他们的年级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切入点:

1. 直接联系生活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子:
学数学? “你有没有想过,手机怎么知道你手指滑动的距离?地图软件怎么帮你规划出最短路线?这些背后都有数学原理。即使你以后不当数学家,你也每天都在享受数学带来的便利。而且,数学训练的是你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关重要。”
学历史? “我们为什么会对现在某些社会现象感到熟悉或陌生?为什么有些问题会反复出现?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人类的过去,理解现在的因果。了解历史,不是为了背诵事件,而是为了不重蹈覆辙,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学物理? “你每天用的电器,家里的照明,甚至你骑的自行车,背后都有物理学的定律在支撑。科学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学习物理就是了解这些改变世界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学语文? “你想不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理解你?你想不想读懂一本书里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意思?语文就是工具,它让你能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自己。”
学政治/时事? “新闻里发生的那些事,国家出台的那些政策,为什么会这样?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社会运转的逻辑,更明智地做出判断,而不是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2. 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软实力”的价值):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很多知识的用处不在于具体技能,而在于它塑造了你大脑的运作方式。

例子:
“很多学科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教你一个马上能用的技能,而在于它训练你 如何思考。比如,历史训练你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数学训练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文学作品让你学会同理心和多角度看问题。这些思考能力,才是你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
“想象一下,你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的人会束手无策,有的人却能一步步拆解,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学校里的知识,就是帮你搭建起不同的思维框架。”

3. 揭示“意想不到的用处”与“间接联系”:

很多知识的用处并非直接可见,需要一点想象力去连接。

例子:
“你现在学到的一个看似冷门的知识,也许在多年后,某个偶然的机会,它就成了你解决一个棘手难题的关键。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最初都是源于对基础理论的探索,当时的人们可能也想不到它会有多么巨大的应用前景。”
“就算你现在觉得某个科目与你的未来职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可能培养了你对某些事物的敏感度,或者让你在跨领域交流时,多了一个别人没有的视角。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

4. 结合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用处”):

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人志向联系起来,会更有说服力。

引导语: “你有没有想过,你未来想做什么?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我们学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垫脚石。”
例子:
“如果你对设计感兴趣,那么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可能帮你理解色彩;心理学能帮你理解用户需求;而历史和艺术史能给你提供灵感。你看,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其实都能为你的梦想添砖加瓦。”
“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与人沟通合作。语文让你能更好地表达,心理学能让你更理解人性,而一些社会科学知识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组织和团队运作。”

5. 关于“用不上的”的处理:

坦诚面对确实有些知识可能在特定职业中用处不大,但强调其普适价值。

例子:
“确实,我们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可能在你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不会直接用到某个公式或定理。这很正常。就像很多工具,你可能只在特定场合才需要它。但关键在于,学习的过程本身,就让你拥有了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以及理解工具背后原理的智慧。”
“即使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你将来用不到,但学习它的过程,比如你如何去理解它、记忆它、应用它,这些 学习能力 本身,是终身受用的。它让你成为一个更‘学习能力强’的人,能够快速掌握新事物。”

6. 鼓励探索与试错: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引导语: “有时候,你现在看不到它的用处,不代表它真的没有用处。也许你需要再深入一点,或者换一个角度去看。而且,学习也包含一个试错的过程,去发现什么真正吸引你,什么对你有价值。”

四、 如何与学生互动,让回答更有效?

提问反问: “你觉得这门课的哪个部分让你觉得没有用?你希望它有什么样的用处呢?”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也能帮助我了解他们真正的疑虑。
分享个人经历: 讲讲自己学习某门学科,后来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派上用场的经历,或者学习某个技能如何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真实的故事更有感染力。
举名人或校友的例子: 讲述那些虽然不从事相关专业,但因为掌握了某些知识而有独特优势的人。
鼓励连接不同学科: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物理学如何影响艺术,历史如何启示经济学等。

五、 总结: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最终,我想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不是为你提供一套现成的“工具箱”,而是训练你成为一个 能够自主学习、能够解决未知问题 的人。那些我们今天学的东西,无论它们具体用在哪里,都在不断打磨你的“学习能力”这把最重要的“总开关”。

所以,当我回答“学的东西有什么用”时,我不会只指向眼前,而是会指向更远方,指向他们的内心,指向那个不断成长、不断探索的自己。我相信,当他们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能理解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他们就能找到学习的“用”处,并主动去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生认为学的东西以后没有什么用,或者基本上用的很少。
user avatar
学生认为学的东西以后没有什么用,或者基本上用的很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