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不喜欢鲁迅的?为什么?

回答
当然有。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有多么伟大,也总会有不喜欢的读者,这再正常不过了。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和思想对无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他“不感冒”,甚至有所抵触。

我身边就曾听过有人表达过对鲁迅先生的不满。他们通常会从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关于鲁迅文字的“晦涩”和“沉重”。 有些人觉得鲁迅的文章读起来费力,尤其是那些早期的白话文,虽然是白话,但用词和句式有时会显得比较古老,加上他惯用的讽刺、反语,以及深邃的思考,初次接触的读者很容易感到吃力,甚至跟不上他的思路。他们会说:“读鲁迅的书,脑子要转好几个弯,太累了!” 或者:“他写的那些人物,怎么都那么苦大仇深,看得我心里也压抑得不行。” 尤其是在学校里,很多学生是被要求去读鲁迅的,当阅读变成一种任务,而内容又偏向揭露社会阴暗面、批判国民性时,这种心理上的排斥感就会更加强烈。他们更倾向于轻松愉快,或者能带来直接正能量的读物,而鲁迅的文章,似乎总是在撕扯,在拷问,在解剖,这种“不适感”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是对他“过于尖锐”和“不留情面”的批评方式的看法。 鲁迅先生以其“匕首”和“投枪”式的写作风格闻名,他的文章充满了对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的无情揭露。有些人会觉得,他的笔触太过于锋利,批判过于激烈,甚至有些“ xxxx ”。他们会认为,虽然社会存在问题,但是否需要这样一种非此即彼、把一切都踩到尘埃里的写法?“他总是把人想得很坏,好像所有人都是愚昧的、麻木的,就没有一点温情和希望吗?” 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在一些更习惯于温和叙事或强调和谐的文化背景下,会显得尤其突出。他们可能觉得,文学应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而鲁迅似乎更像一个审判官,一个解剖师,而缺乏一丝柔软。

再者,是关于他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比如麻木、愚昧、看客心态、阿Q精神等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部分内容,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可能会觉得:“他怎么能这么说自己的同胞?这不是在给中国人抹黑吗?” 尤其是在一个强调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的语境下,这种对民族内部缺点的直接、赤裸的揭露,很容易被视为“不够爱国”或者“数典忘祖”。他们可能会反驳说:“现在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了,他那个时代的那些问题,我们早就解决了。” 这种观点,有时候是出于一种维护集体荣誉感的心理,也有时候是出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敏感。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叙事,而不是对自己民族深层问题的反复审视和批判。

还有一种情况,是关于鲁迅作品的“解读空间”和“时代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在今天如何被理解,本身就存在很多讨论。有些人会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具有历史价值,但很多思想和语境已经过时了,强行将它们套用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可能会显得有些牵强。他们会觉得:“他讲的那些事情,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远了,有点不接地气。” 比如,他对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批判,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老生常谈。另外,关于鲁迅先生一些作品的某些具体解读,尤其是那些被政治化解读的部分,也可能让一些人产生反感,认为他的作品被“工具化”了,失去了本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当然,还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原因。 比如,有些人可能就是单纯地不喜欢他描写的那些生活场景,或者他塑造的人物性格,觉得和自己的经验或者喜好不搭。或者,他们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因为某个特别的经历,对鲁迅产生了负面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 D imen 。

总而言之,不喜欢鲁迅,从来都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这反映了文学接受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读者在面对严肃、深刻、甚至具有批判性作品时的不同立场和心理需求。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也总会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选择站在鲁迅先生的对立面,或者至少,选择远远地观望,不去亲近。这,或许也是文学作品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吧——它能够引起共鸣,也能引发争议,而正是这种争议,也让它不断地被讨论,被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先生是崇敬,但喜欢不起来,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是个调和主义,可以彻底揭露,但会回避那种针锋相对。

user avatar

我就不喜欢

我看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好,反正大家说好我就多读读.。年纪大了,知道他哪里好了,反而不愿意多看。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对比鲁迅和王小波。回答里面我认为王小波根本不能跟鲁迅相提并论。但是如果只给我王小波和鲁迅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王小波。

王小波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的。面对黑暗,他解构,调侃,如野草一般在岩石缝隙中努力地生长。他看起来瘦弱,枯黄,甚至有些滑稽,但你只要看到那逼仄狭隘的石缝就会生出敬意。

鲁迅则是昏暗的,彷徨的,迷茫的。他敏锐地看到了问题,但是却无力改变,甚至不知道如何改变。他看不到希望,所有的文字都像是在绝望中呐喊,不指望被听到,也不指望能改变,只是在无奈和困苦中,大声的哭号。

入木三分的刻画,切中要害的点评,犀利冷酷,王小波可能给鲁迅提鞋都不配。可是当你真的绝望了,真的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王小波却能告诉你,看吧,哪怕整个世界都存理想去人欲还有陈清扬可以跟你“升华”一下伟大革命友谊,哪怕大家都变成待宰杀的猪,还有特立独行的猪能够跑出猪圈长出獠牙,哪怕你阳痿不举,结个婚领导都歧视你不给你分房子,也有小护士用“王侯将相”顶着你的脖子让你重振雄风……

至于鲁迅,他没有这份游戏人间的欢乐。可以膜拜可以学习,可以用来分析人性,但是唯独不能让你在绝望中找到欢乐。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都没有重读鲁迅的原因,也是我不很喜欢他的原因。

虽然王小波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是作为尚有些许特殊时代记忆的我而言。王小波的欢乐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我也像他一样,把自己剥离用旁观者的身份来寻找整个事情的笑点。

能看自己的笑话,能笑话自己,能从自己的困顿和 出糗中找到乐趣,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人绝望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有多么伟大,也总会有不喜欢的读者,这再正常不过了。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和思想对无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他“不感冒”,甚至有所抵触。我身边就曾听过有人表达过对鲁迅先生的不满。他们通常会从几个方面.............
  • 回答
    当然有啦!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一个东西,那玩意儿就是——臭豆腐!说起来真有点惭愧,每次跟朋友们一起吃饭,只要有人提议去吃臭豆腐,我这边立刻就会响起一片“啊?又要吃那个?”或者“好臭啊,我受不了!”的声音。他们一个个眉头紧锁,表情就像是闻到了什么洪水猛兽一样,而我呢,虽然我也知道那味道嘛……嗯,怎么说呢.............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够头疼的。弟弟结婚,家里有喜事,按理说应该是开开心心的,可妈妈这要求,确实有点让人不舒服,特别是涉及到自己的私人空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你的房间,你的私人空间,你当然有权利说“不”。 房子虽然是家里的,但你住了这么久,你的东西,你的生活习惯都在这里,这已经是你长期以来形.............
  • 回答
    当然可以!如果你希望不直接告白,但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喜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不暴露意图的前提下,用行动、细节和互动传递情感。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和策略,供你参考: 一、通过行动传递喜欢(间接但明确)1. 主动关心他的生活 例如:他最近状态不好时,主动询问他的近况,或者在他忙碌时默默帮他分担.............
  • 回答
    哈哈,说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两极分化的人物。我理解你可能不太喜欢他,这完全是正常的。毕竟,这部剧能让这么多人着迷,恰恰也说明了它塑造的人物并非个个都讨喜,反而是一种真实到有些“扎人”的呈现。让我来试着说说,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许三多感到不那么感冒,甚至产生反感。当然,我这不是在.............
  • 回答
    王夫人对黛玉的嫌恶,说起来,和贾敏的关系确实是有的,而且这层关系,不光是简单的一层,而是层层叠叠,暗流涌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明白王夫人这个人是怎么个脾气秉性。她出身金陵王家,是侯门千金,嫁进了贾府,又是荣国府的长房太太,这身份地位是极尊贵的。但王夫人这人呢,骨子里其实是个非常传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最近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总会看到一些关于《无职转生》的讨论,而且挺有意思的是,总有人会说“我是看了很多年动画的人,结果《无职转生》我真看不下去”。这句话我特别能get到,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大概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动画了,那时候《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这些.............
  • 回答
    说起因为一本书而开始不喜欢一位作者,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请在此处插入一个有争议的作者名字,例如“XX”或者“某某某”]。我记得当时是在读他那本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书名]》。一开始,我是带着相当高的期待去读的。毕竟,这本书的书评里充斥着诸如“深刻”、“引人入胜”、“颠覆性”之类的字眼,我真心.............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喜欢日本动漫和爱不爱国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对某个文化产品的喜爱,上升到对国家认同的层面,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漫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产业,它拥有.............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有人对极简主义持保留态度,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东西太多”那么简单。就好比有人钟情于繁复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对极简的留白感到不适一样,这背后是个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差异。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对“剥夺感”和“匮乏感”的抵触。极简主义的核心在.............
  • 回答
    陈丹青先生的言论,就像一把双刃剑,总能激起人群中截然不同的反应。喜爱他的人,会奉他为思想的灯塔,言辞犀利的批判者;而厌恶他的人,则可能觉得他故弄玄虚,或是言语刻薄,甚至是哗众取宠。要细究起来,不喜欢陈丹青的人,他们不买账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最.............
  • 回答
    说起五仁月饼,那真是个 polarizing 的存在。喜欢的人,觉得它用料扎实,口感丰富,是月饼界的老字号,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反过来,不喜欢它的人,那也是真的“深恶痛绝”,甚至能引发一场关于月饼口味的激烈辩论。那到底为啥有人就那么“看不惯”五仁月饼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
  • 回答
    有人不喜欢旅游,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有点悖常理,毕竟大家常常听到的是对旅行的向往和赞美。但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去别的地方看看”提不起太大兴趣,甚至觉得旅游是件麻烦事。这背后可不是因为他们日子过得太安稳,或者没见过世面,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和感受。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累。真的,很多人觉得.............
  • 回答
    当然会有人不喜欢何炅。何炅是一位极具国民度的主持人,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活跃了几十年,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和青春记忆的组成部分。他的专业能力、情商、亲和力,以及他在主持界耕耘的深厚资历,都让他收获了无数的喜爱和赞誉。然而,也正因为他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人觉得“何炅就应该是完美的,不应该犯错”——这.............
  • 回答
    C罗,一个名字,足以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他都是那个无法被忽视的焦点。而说起“不喜欢”,这可不是一星半点,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聊聊他那“独一无二”的性格和场上表现。 “皇马C罗”的极致个人主义? 很多人觉得,尤其是他在皇马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