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但部分人合作意识落后,怎么解释这种矛盾?

回答
中国社会倡导集体主义,但现实中却存在部分人合作意识不足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认识到“集体主义”本身的多层次和复杂性。

一、 理解中国语境下的“集体主义”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语境下,“集体主义”的含义。它并非简单地等同于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主义的反面。在中国,集体主义更多地体现在:

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 强调个人服从于集体,国家或民族的需要高于个人需求。这源于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以及近代以来国家存亡的危机感和民族复兴的追求。
强调社会和谐与秩序: 认为个人行为应顾及对他人和集体的潜在影响,避免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一人兴,全家光;一人衰,全家耻”的观念: 个人的成败与集体的荣辱紧密相连,个体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其行为也承载着集体的期望和责任。
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鼓励为集体和社会做出牺牲和贡献,尤其是在国家发展和重大项目面前。

二、 导致合作意识落后的原因分析

尽管集体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但部分人合作意识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历史与制度演变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强调集体劳动,但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往往是平均主义或按劳分配(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偏差),个人创造性和主动性可能受到抑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完全对等时,长期的“为集体而奉献”的模式可能导致一部分人产生“搭便车”心理或者对集体付出缺乏积极性。
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将集体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不均或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能力和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脱节,也可能削弱合作意愿。
转型期社会结构的重塑: 过去那种基于单位或地域的紧密集体关系,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渐松散。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如跨区域企业、网络社区)兴起,但其凝聚力和信任基础尚需建立,使得传统的集体主义在新的语境下出现了“失灵”。

2.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复杂性:

“关系”文化与潜规则: 中国文化强调“关系”,有时“关系”可以绕过制度和规则。在合作中,如果缺乏公平的平台和透明的规则,人们更倾向于依赖或利用“关系”来实现目标,而非纯粹的合作。这可能导致一部分人认为,有效的合作需要“人情”,而不是基于规则的互信互助。
“内卷”与“躺平”的现象: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部分人为了生存或进步,不得不进行“内卷式”的竞争,将精力耗费在个人努力上,而忽略了合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同时,“躺平”的出现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无效合作和过度付出的疲惫感,选择消极应对。
功利主义的倾向: 当集体主义的利益导向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集体的回报不明确或不丰厚,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即使这意味着削弱合作。
集体主义的误读: 部分人可能将集体主义理解为“牺牲个人利益去满足集体”,而不是“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个人与集体双赢”。当集体利益的实现方式模糊不清,或者个人付出的代价过大而收益不明显时,合作的动力就会减弱。

3. 个体心理与行为模式:

不信任感: 如果过去在合作中遭遇过欺骗、不公平待遇或责任推诿,个体可能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降低其主动合作的意愿。
责任分散效应(Bystander Effect): 在大型集体中,责任分散,个体觉得自己承担的责任较小,容易产生“别人会做”的心态,从而影响其主动性。
对“吃亏”的担忧: 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存在潜在的“被剥削”风险,或者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个体可能会选择保守或回避合作。
缺乏有效的合作技能培训: 很多时候,人们可能缺乏清晰的合作目标设定、有效沟通、冲突解决等基本合作技能,导致合作效率低下,进一步打击了合作的积极性。

4. 制度与环境因素:

激励机制不完善: 如果集体中的激励机制未能有效识别和奖励积极合作的个体,而只是平均分配或奖励结果,就难以激发个体持续的合作热情。
监督与问责机制的缺失: 在一些集体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使得不合作或破坏合作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这会挫伤合作者的积极性。
信息不对称: 在某些合作中,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感觉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不愿意完全投入合作。
缺乏明确的合作框架和规则: 尤其是在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如果合作的界限、目标、分工、回报等不够清晰,就容易产生误解和摩擦,影响合作效果。

三、 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辩证关系

这种矛盾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不同层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个体在集体主义理念下的复杂反应。

理念与实践的张力: 集体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观,而合作意识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行为表现。理念的倡导与个体实际的行为选择之间,往往存在张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群体、不同情境下的差异: 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合作意识落后。在特定群体(如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救灾队伍)或特定情境下(如面对共同的外部压力),集体主义精神和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会非常突出。矛盾更多体现在一些日常的、非紧迫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场合。
动态演变的过程: 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模式是动态演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教育的普及,合作意识也可能在不断提升。
集体主义的“重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集体主义的内涵也在被重新诠释和实践。更健康、更具活力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尊重和保障个体权益的前提下,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将传统的集体主义理念与现代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公平原则相结合。

总结:

中国提倡集体主义,但部分人合作意识落后,这种现象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个体心理以及转型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集体主义理念在中国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理解这种矛盾,需要我们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成因,并认识到这是一个持续演进和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最终,要建立一种既能激发个体积极性,又能促进高效合作,从而服务于集体整体福祉的现代集体主义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无意讨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优劣,请个人主义者保持基本的理解能力和理智。

来杠者一律素质三连。


我觉得你们好像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中国当代史的开幕之作,就是全力宣传人不能互相合作,集体主义破坏农业生产。

并从此锲而不舍地摧毁了绝大多数社会组织,使得原子化的个人成为社会主流。

我想请问,“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的证据何在?

吴思在《潜规则》中介绍过一个中国农村社会学的金科玉律:中国农民历来善分不善合。

当一个国家占多数的人群被冠以这个结论之后,怎么能说中国在提倡集体主义呢?

就是很多人爱说的学校教育,虽然思政课教的是集体主义,但是成绩排榜和录取资格是完完全全的个人主义,只看个人成绩。

而全社会对此是一片狂热的支持,认为最公平。

你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彻底贯彻个人主义,那么你收获一群不善合作的个人主义者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不善合作是应该的,因为你从来也没有教育过集体主义啊。

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甚至二十多岁,学校教的都是靠你自己单干就能得到一切,而且最好是把你旁边的人全部踩在脚下。

TA甚至连基于生物本能而对身边的异性表示好感都不可以,简直把个人主义贯彻到了天煞孤星的地步,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提倡集体主义呢?

所以一切都没有矛盾,你追求个人主义,就会得到个人主义的全部。

这没什么可抱怨的。

user avatar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是个客观事实,不光中国人,东亚人的集体主义相对西欧来说都是显著的,在学术界是基本事实。Geert Hofstede的多维度文化评价体系(

Dimensions - Geert Hofstede

),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相反的概念,如下定义:

Individualism, can be defined as a preference for a loosely-knit social framework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expected to take care of only themselves and their immediate families. Its opposite, collectivism, represents a preference for a tightly-knit framework in society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expect their relatives or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in-group to look after them in exchange for unquestioning loyalty. A society's position on this dimension is reflected in whether people’s self-imag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I” or “we.”
个人主义,是一种倾向于松散的社会网络的偏好,个体一般仅仅关照他们自己以及其小家庭。相反,集体主义,代表了一种倾向于紧密社会网络的偏好,个体期望其对大家庭及社会团体的忠诚能够换来相应的关照。一个社会在这个维度上的位置,反映在人们是用“我”还是“我们”来定义自身。

我想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可靠的,而根据这个定义,不同地区的集体主义得分,东亚一片火红(

Culture–gene coevolution of individualism

)。

而如果以个人主义得分来评价(

China - Geert Hofstede

),是这样的情形

Joan Y. Chi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Evanston, IL, USA)为代表的一群心理学者致力于从生理上寻找证据(

译言网 | 中国人集体主义天生的?

),其发现集体主义的分布与血清素转运体的功能多态性(serotonin transporter functional polymorphism)高度一致:

血清素是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血清素效能低下容易导致紧张、焦虑、易怒及情绪紊乱,血清素的效能受5-HTTLPR基因的调控。

5-HTTLPR,是与血清素调节相关的等位基因。5-HTTLPR有长短两种形态。研究发现,携带有两个短的5-HTTLPR等位基因的个体,对于情感氛围的敏感度要高于其他个体。(婚姻幸不幸福,也与基因有关啦!

而东亚人群恰恰符合这个特征,其证据在于:

We found evidence that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comprise individuals carrying the short (S) allele of the 5-HTTLPR.
我们发现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很明显更有可能由携带短序列5-HTTLPR的个体组成。

研究推测,携带短5-HTTLPR的人在集体主义氛围中可以降低焦虑与情绪紊乱,相当于该环境起了一个缓冲作用。在学术界基本不存在中国人甚至东亚人是否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争论,这是基本事实。存在争论的地方是其产生的原因。将文化与基因通过共同进化(culture–gene coevolution)联系起来,可以让文化研究变得不再有过多的脑补而有较可靠的事实证据。

那么,中国人合作意识淡薄么?经常可以听说中国人各种窝里斗的故事。但,就是这样合作意识淡薄的一群人,可以造出原子弹、载人航天器、航空母舰;就是这样合作意识淡薄的一群人,可以让机场每分钟都有飞机起降;就是这样合作意识淡薄的一群人,可以让几乎每个地铁区间段里都有一列安全高速运行的电车;就是这样合作意识淡薄的一群人,打造出95家世界500强企业!不要以为这些成就在世界上多么普遍。合作意识淡薄其实只是缺乏合作的技巧与知识的借口罢了。更多的时候,你不是不想合作,而是不知道怎么合作。很显然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不靠合作靠什么?在农耕文明时代,田野劳动是合作的主要领域,小农经济,以家庭、宗族为单位,以父亲、长老为领导,一切井然有序;这一切逐渐瓦解,小商品经济,个体户经营,合作次要,竞争才是主要手段,丛林法则的天下;个体户成长为企业家,几百号人,各司其职,各职位间如何衔接,不靠合作靠什么?姬轩亦对合作的定义过于狭隘,《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合作”的定义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对于“cooperation”的定义是“the fact of doing sth together or of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a shared aim”。其中根本没有提到等级秩序,一群人只要有一个共同目的,其关系就是合作的关系。同个部门的项目参与者间是合作的关系!公司的CEO跟手下也是合作的关系!独裁者与手下还是合作关系!说到底,社会的分工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跟阶层分化没有直接关系!在法治国家,组织与管理合作,靠的是法律、规章,每个人尽职尽责就是最好的合作,瓶颈是规章制度的质量,这就是井然有序的德国跟乱糟糟的意大利的重要区别所在(好吧,俺又黑意呆利了)。

总结:集体主义跟合作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者是基于情绪产生的社会文化,而情绪有很强的生理学原因;后者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正好被我们碰上罢了,与其抱怨,不如多考虑一下如何跟合作者形成命运共同体。

user avatar

评论不是我关的,而且我也打开不了,什么意思各位自行琢磨


很简单,因为集体主义恰恰是最不倡导合作的。

你以为集体主义最终的受益者是集体成员?某种意义上也是,但是这并不是集体主义最大的作用。

集体主义最大的作用,是让这个集体的领导者受益;

而其他成员的受益,本质上是领导者受益的副产物。

而中国人很聪明,潜意识里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人人想当领导者嘛。

可是领导者只有一个,意味着最终结局一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怎么可能形成帕累托最优,从而达成稳定的合作呢?



user avatar

又在瞎B设置题目,提这种题目的人,能做一点调查在出来问问题麽?

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不假,什么叫“合作意识落后”?那一只眼睛能看见,中国人合作意识落后了?在目前这个时代,公司就是一种最大的合作组织,而国家的工业化,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精诚合作。

一个国家想要工业化,会涉及经济,文化,司法,等等几乎人类的一切领域。

中国人的工业化如此成功,居然有人敢说,中国人合作意识落后。

知道修建一套高铁系统,需要多少万人合作么?

知道运作全球最大,最全面的工业系统,需要多少亿人合作麽?

谷歌那样的互联网企业能成功,就是合作意识好。中国搞出几个互联网企业,就是合作意识的落后?题问题的时候,先去做一个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做调查,至少要看一点书,或者出去走走,见见市面。

如果中国人不团结,没合作意识,可能美国人现在都笑疯了。

user avatar

如果负责人有无把柄开人权,爱干干,不干滚,鬼才会天天念叨集体主义。一句you're fired,比啥集体主义都管用。

不讲team work的标签,在大美利坚是接近社会极刑的。


user avatar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是一个很模糊很暧昧的糟糕描述方法……

真正跟典型的个人主义特性(个人只有必要做那些出于当事人自身的价值观,符合当事人自身利益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完全正当)对立的,应该是“我是你爹主义”(出于某种好的目的,你什么事情都需要被管起来,不管不行)……而真正和典型的集体主义特性(集体利益应该得到最大化,并且每个个人都应该为集体利益最大化做出贡献)对立的,是“我是太阳主义”(全世界都有义务绕着我转,别人只能考虑我的利益,不能考虑自身利益)……

但偏生在流行观念里却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的……明明决定两者是否对立的,是“集体利益是什么”、“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需要个体怎么做”、“要让个体做出能最大化集体利益的行为,需要什么体制来协调”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然而这几个问题……

我国结合的两者是集体主义的动机和名义以及“我是你爹主义”的实操……因此不需要有合作,自然没有合作意识……

user avatar

能不能说清楚什么是合作意识,中国人哪些合作意识落后?落后于谁?

难道题主觉得现代社会发展不需要合作,只需要集体无脑冲锋就能做到?工业社会后最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化分工合作,那么体现合作的好不好,看发展结果就是了,比任何矫情的话都更有说服力。

题主自己不会跟人合作的话,就不要赖在中国集体主义上了。

user avatar

帝国和公社的区别。

user avatar

现代社会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本质上是一对“经济学”概念,其核心问题是【所有权问题】。所有其他议题——社会决策、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以及行为模式的讨论——只不是该核心问题的外化体现而已,说是障眼法也不为过。

因为所有议题归根到底都取决于——【我及我所有的到底是谁的?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你及你所有都是集体的,这个集体可以是宗族、村落、国家、教派、军队等各种社会组织。在其中,集体对人和人所有的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因此集体财产是神圣的,个人意志是集体意志的体现

个人主义的回答是:你及你所有的是你自己的。而国家、社会、组织是由这些拥有私人所有权的个体组成的。在其中,个人对自己及自己所有的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私有财产是神圣的,集体意志是个体意志的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在哪种社会形态下,更有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呢?

讲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大家马上就能明白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熟悉吧?

三个和尚不愿意合作挑水,算是合作意识落后的典范了吧?

好,现在让我们稍微改变一下剧情。在这个新的剧情中,水井是和尚A的,扁担是和尚B的,水桶是和尚C的,和尚们要喝水了,你再把自己代入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是不是A、B、C会在一起商量一下,你看用我这桶、用你这扁担、去打你家的水,这样咱们就都有水喝了。

注意,这里就是重点了!这个商量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开始商量,就有了制定合作计划的可能:今天我俩打,明天你俩打,后天你跟他打。一旦制定了合作计划,就产生了合作的实践

你看,在任何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仅仅就是分配了一下物品的所有权,就产生了合作的可能性。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关键就在于

——【缺乏是产生合作的必要条件】。

人只有在感到自己缺乏的时候才会产生与他人合作的愿望——这,其实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起源。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产物。要提高生产力、扩大再生产、增加物质累计,就必然要依赖更加紧密有序的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个体之间的合作正是从每个个体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缺乏开始的

集体主义下为什么合作意识差?原因就在于集体主义掩盖了个体的缺乏

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所有的是大家的,公吃公喝,共产共销,利益均分。表面上看起来其乐融融,一无所缺。实际上,正是这表明上看起来的一无所缺,反而导致了没有人再愿意生产,没有人再愿意劳动,更不要提主动与他人合作创造收益了。

当人不再感觉自己是缺乏的时候,即便这只是虚假的幻觉,ta也就不再愿意与他人合作了

user avatar

你去看近代史,为什么近代中国有那么多的灾难?本质上就是旧中国没有集体主义,或者说旧中国没有真正广泛的共识和现代国家概念,因此没有现代国家的动员力。

你可以去查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在存在了这个概念之后,才能做广泛的合作,建立现代国家。

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吗?中国人不是天然提倡集体主义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基于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是基于儒家思想发展出的“礼”,追求的是秩序而不是集体主义。

新中国的集体主义要比旧中国更强,不是在于礼教和秩序,而是它凝结了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看不到这一点,却以为所谓的集体主义是在于礼教和秩序的,当然会合作意识落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社会倡导集体主义,但现实中却存在部分人合作意识不足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认识到“集体主义”本身的多层次和复杂性。一、 理解中国语境下的“集体主义”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语境下,“集体主义”.............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37年来首次集体无缘奥运会,这无疑是中国体育界一个沉重的警钟。当我们在震惊和惋惜之余,更应该冷静下来,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提升计划。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一、青训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源头活水方能长流这是最根本、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文化认同、商业驱动、历史演变以及国家层面的一些考量。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过洋节”和“过中国节日”被提倡或不提倡的出发点。关于“不提倡中国人过洋节”:这背后最核心的理由,我觉得是维护文化主体性与.............
  • 回答
    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很多人开始探讨和倡导移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移民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也包括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医疗保障、更自由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
  • 回答
    说到中国人提出的全新经济理论,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并非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 我们要理解,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且不断演进的过程,很少有理论能做到“全新”到与以往所有理论完全割裂。 更多的时候,是基于现有基础的深刻洞察、视角转换,或者是针对特定时代、特定经济体特征的创新性概括和发展。如.............
  • 回答
    在中国人在日本开设的会计事务所,为同胞们提供服务,那可真是贴心又专业,就像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的亲切帮手。你想想,在日本这个语言和文化都有些差异的环境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遇到税务、财务上的问题,能找懂自己语言、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人来帮忙,心里会踏实很多。这类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可广了,基本上涵盖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尤其是在两国关系这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上。日本新任驻华大使的这番话,表面上看是希望中方“好好研究”,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数据本身与解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人对日好感度提升,日本人对华却下降”这个结论是基.............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在合作中是否“提防”中国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层面,并且个体之间的经历也会有很大差异。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提防”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可能包含但不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铺满太阳能板,能否提供中国人所需要的所有电能,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的。简而言之,理论上可能,但在实际操作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满足。让我们详细展开分析: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太阳能潜力: 巨大的面积.............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吃粥不健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他没有更深入地探讨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乳糖不耐受问题,这背后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张文宏医生提出“吃粥不健康”的出发点。他强调的是一个均衡饮食和营养摄入的视角。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可能习惯了以粥为主食.............
  • 回答
    想要在降低物价的同时提高国民基本工资,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经济课题,需要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涨工资”或“打压物价”,而是要触及到经济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些关键思路,尽量讲得细致,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更像是我们普通人之间关于经济的讨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些微妙之处。确实,有时候观察下来,感觉一些西方人好像更常把自己的“血统”挂在嘴边,比如强调自己是意大利裔、爱尔兰裔、德国裔等等,并以此来连接自己的文化习俗、家庭传统,甚至价值观。而反观我们中国人,好像很少会主动说“我这是汉族血统”、“我这是苗族血统”,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议题,涉及到历史、身份认同、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表达方式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在公开场合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而中国人相对较少提及,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文化与历史的烙印:不同的“根”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对于“血统”的定义和重视程度.............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之时,日本为了服务于其侵略中国的战略需求,确实炮制了一些旨在颠覆中国历史认知、瓦解中国民族凝聚力的“理论”。其中,“元清正统中国论”和“元清输血论”便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所谓“元清正统中国论”,其核心观点是将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汉族建立的王朝相提并论.............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很多人对东风17这款高超音速导弹赞不绝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说没人提及俄罗斯的“先锋”和“匕首”,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家安全的朋友们,对俄罗斯这些同样先进的武器系统,也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讨论的。只是在公开的讨论和媒体报道中,东风17可能因为其独特的部署和.............
  • 回答
    “中国人没信仰”这个论调,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确实能引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说法本身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信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定义和体现。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国人没信仰”?这种观点的提出,往往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如果中国人不再为房子发愁,不再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富和希望都押注在房子上,那么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迎来“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要理解“为房子而发愁”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它.............
  • 回答
    在《浴血黑帮》这部剧里,“别惹中国人”这句话虽然不是每一集都反复出现,但它确实是剧集里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带有时代印记的梗,而且每次出现都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20世纪初)英国社会对华人劳工群体的一些看法,以及华人社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以及它在剧.............
  • 回答
    《双人成行》:爆火中国的背后,是两个中国玩家的心声当《双人成行》制作人Josef Fares语出惊人地说出“半数玩家来自中国”时,相信不少玩家都会像我一样,先是詫异,然后是会心一笑。毕竟,在这个以“内卷”著称的国度,能有一款游戏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坐到电脑前,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沉浸其中,这本.............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