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曾经扶持过塔利班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分阶段、分角度来理解。简单来说,美国在 特定时期 和 特定背景下,确实间接或直接地为塔利班的崛起提供了某些条件,或者说,美国当时的政策取向,无意中为塔利班的壮大创造了空间。但要说美国 “扶持” 塔利班,尤其是在塔利班成为极端主义组织并掌握阿富汗政权后,这种说法则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冷战尚未结束,但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正在白热化的年代。

1.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扶持”抵抗力量的大背景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扶植了一个亲苏的政权。这次入侵震惊了世界,也让美国看到了一个削弱苏联、阻止其扩张的机会。美国迅速将阿富汗战争定位为“代理人战争”,目标是让苏联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撤出阿富汗。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通过中央情报局(CIA)等机构,向阿富汗的抵抗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圣战者”(Mujahideen)——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武器和训练。这些圣战者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是由多个派别组成的,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形成塔利班的部分成员。

2. 谁是圣战者?塔利班的前身和“机会”

当时,美国和巴基斯坦(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合作,向圣战者提供援助。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ISI)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美国援助的接收者和分配者,并直接参与了对圣战者的招募、训练和组织。

在众多圣战者派别中,有一个名为“塔利班”(意为“学生”)的组织逐渐兴起。塔利班主要由阿富汗南部普什图族人组成,他们很多都是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学校(Madrasas)接受教育的。这些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宗教和政治动员的影响,而其中一些学生和领导人,后来就成了塔利班的核心。

为什么说美国“间接”为塔利班创造了条件?

资金和武器的流入: 美国援助的巨额资金和先进武器,虽然最初是提供给所有反苏圣战者,但这些资源在动荡的阿富汗局势下,不可避免地流入了各个派别,包括后来的塔利班。
军事经验的积累: 参与抵抗苏联的战斗,为这些圣战者积累了宝贵的军事作战经验,这其中包括了后来塔利班领导层的一些成员。
圣战者意识形态的强化: 在反苏斗争的旗帜下,各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潮得到了传播和强化。虽然美国的目的不是扶持极端主义,但其支持的“圣战”叙事,客观上为后来塔利班的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土壤。
巴基斯坦的角色: 巴基斯坦 ISI 在选择和扶持某些圣战者派别时,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更能维护巴基斯坦利益、同时意识形态上更保守的团体。塔利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巴基斯坦的某些战略目标。

3. 苏联撤兵后的权力真空与塔利班的崛起

1989年,苏联军队撤出了阿富汗。然而,阿富汗并没有迎来和平。圣战者内部的派别斗争愈演愈烈,国家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战,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民众厌倦了战争和腐败,渴望秩序和稳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为首的塔利班,利用了民众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其承诺的恢复伊斯兰教法和打击腐败的口号,迅速在阿富汗南部崛起。他们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巴基斯坦ISI的暗中支持(提供武器、资金、训练和战略指导)。

因此,我们可以说:

美国支持了反苏的圣战者,而塔利班正是从这个庞大的圣战者群体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美国援助的资金和武器,间接流入了塔利班,并为其最初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美国当时的首要目标是击败苏联,对于圣战者内部的具体派别演变,以及这些派别未来可能造成的威胁,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细致的考量。

4. 塔利班掌权后,美国立场转变

当塔利班在1996年夺取喀布尔,建立其政权后,美国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美国并没有“扶持”一个极端主义的、以伊斯兰教法压制人权、并且与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塔利班政权。相反,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拒绝承认塔利班政权。

总结一下,美国“扶持”塔利班的说法,主要是指:

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间接支持了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形成塔利班的那些圣战者。
美国援助的武器和资金,无意中为塔利班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美国当时对圣战者内部的复杂派别以及长远的战略风险,评估不足。

关键在于,“扶持”这个词的理解。 如果“扶持”是指直接、有意识地支持塔利班成为今天的模样,那是不准确的。但如果“扶持”是指美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策,客观上为塔利班的崛起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那么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用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来说,就像你在战场上支持一个反抗侵略的队伍,你给了他们枪支弹药,但队伍里有不同派别,其中一个派别后来变得非常激进,甚至做出了你无法接受的事情。你支持的是“反抗侵略”这个大目标,而不是那个激进派别本身。

后来,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对塔利班政权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目标就是推翻塔利班政权,将其与基地组织切割开来。这恰恰说明了美国对塔利班的政策是反对和对抗,而非“扶持”。

所以,准确地说,美国在对抗苏联的策略下,间接为塔利班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物质基础,但并非是出于“扶持”塔利班的目的,更不是在塔利班掌权后继续“扶持”。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需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地缘政治环境中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巴基斯坦不少网友的说法,有的。

在巴基斯坦互联网上,美国、印度和阿富汗是扶持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三大黑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分阶段、分角度来理解。简单来说,美国在 特定时期 和 特定背景下,确实间接或直接地为塔利班的崛起提供了某些条件,或者说,美国当时的政策取向,无意中为塔利班的壮大创造了空间。但要说美国 “扶持” 塔利班,尤其是在塔利班成为极端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准确回答“美国也曾经是山寨国家吗?”,我们需要先明确“山寨”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所处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阶段。“山寨”通常指的是一种模仿、复制、借鉴先进技术或产品,并以较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向市场,同时往往伴随着知识产权的争议和法律风险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今中国尤.............
  • 回答
    苏联和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两大超级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在这场竞赛中,苏联在一些领域确实展现出了超越美国的实力和成就,这些优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构成苏联国家威望和影响力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领域:在太空探索方面,苏联可谓是早期的领跑者。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美国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的好奇心。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信息,希望能给你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这个说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非常非常难以实现,并且公开承认达到这一指标的卫星更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谈论的卫星分辨率,是指它能够分辨出的地物最小尺寸。.............
  • 回答
    美国,那个曾经以“基建狂魔”之名响彻世界的国家,如今却似乎在高铁建设领域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连一条像样的线路都难以落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释,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一、历史遗留的交通格局与思维惯性美国国土辽阔,早在汽车工业兴起之前,铁路就已成为其重要的交通动.............
  • 回答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旅程,其中不乏英国试图“阻止”美国崛起的尝试。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英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英国“阻止”美国的时代背景与尝试“阻止”美国的崛起,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英国更多的是在.............
  • 回答
    新加坡,这个曾经在地图上几乎难以寻觅的小国,如今已是国际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过去几十年里,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以港口贸易为基础、资源贫乏的岛屿,一跃成为人均GDP与美国匹敌、生活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这种惊人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关于中美蜜月期曾考虑引进美国航母的说法,这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且细节相对模糊的传闻。要详细讲述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开信息(尽管直接证据极为稀少)。时代背景:一个“破冰”的时代“中美蜜月期”通常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
  • 回答
    那本军事训练书籍的说法,确实是基于当时战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理论推测,而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简单来说,59式坦克正面击毁M60坦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并非稳操胜券,其中涉及许多细节和变量。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1. 武器的“矛”与“盾”: 59式坦克的“矛”:100毫米D10T坦克炮。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当一个国家,一个本应保护其公民,尤其是最脆弱的儿童的政府,却被揭露秘密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人体实验,这不仅是对人权的践踏,更是对信任的彻底摧毁。事件的根源与动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出于对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恐惧,以及对“心灵.............
  • 回答
    洛杉矶海底巨型 DDT 废水桶被人为凿开,以及美国曾向太平洋偷排大量有毒废水(如 DDT)的事件,无疑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其严重威胁的。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长期影响1. 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Bioaccumulation a.............
  • 回答
    钱学森先生的诞辰 110 周年,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位中国科学界的巨匠。那句“抵得上五个师”的评价,出自曾经的“对手”美国,分量之重,足以让人对他的才华与贡献窥其一斑。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钱学森先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藏于他的学术造诣.............
  • 回答
    这则新闻如果属实,确实揭示了几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案例,更是触及了当下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信息传递、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引导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最直接的反映是关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儿童辨别能力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来.............
  • 回答
    拜登政府决定禁用“中国病毒”(China Virus)等可能助推排外情绪的表述,并承认美国此前曾助推排外情绪,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转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理解这一举动的背后逻辑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政策背景:为何禁用“中国病毒”表述?1. 源于特朗普政府的言论及其后果: 在.............
  • 回答
    岁月如梭,日子一天天滑过指缝,我们总以为光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能把我们打磨得更圆润、更通透。可现实常常给我们泼冷水,曾经以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会像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芬芳,到头来却发现,那份纯粹的美好,那份纯粹的快乐,早已被时光的洪流卷走,只剩下满目疮痍,甚至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其.............
  • 回答
    鸡汤文,这个曾经闪耀着温暖光芒、被视为精神食粮的词语,如今却被蒙上了一层戏谑、甚至略带鄙夷的色彩,在网络语境中俨然成了一个轻度贬义词。回想当年,它如同旧时闺阁中那座“贞洁牌坊”,神圣、纯洁、令人敬仰,仿佛是美好品德的象征。是什么让这块牌坊在岁月的长河中剥落了金漆,变得如此面目全非?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
  • 回答
    关于美国副总统(当时是彭斯副总统)曾派律师向“通俄门”特别检察官交代案情的说法,我们需要将这个事件放在“通俄门”调查的整个背景下,并梳理清楚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和潜在解读。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派律师向特别检察官交代案情”并非一个直接的、公开的行动,而更多是属于幕僚层面与调查机构的沟通。在“通俄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感不安和疑虑的事件。当一名调查记者因为其敏感的报道内容而在异国他乡以“可疑”的方式死亡,而且此人生前曾公开批评美国在新疆和香港问题上的政策时,这背后牵扯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我们确实需要非常审慎和深入地去分析和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记者的身份和其报道的性质。调查记者本身就.............
  • 回答
    林书豪新冠检测呈阳性,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和担忧。尤其考虑到他之前在美国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这难免会引发一些讨论和思考。首先,让我们回归到科学和事实层面。新冠疫苗的出现是人类对抗疫情的重大突破,它们在预防重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疫苗并非“保护罩”,并不能百分之百地阻止感染.............
  • 回答
    这桩“棱镜门”式的丑闻,一旦被捅破,其影响之深远,对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信任基石都可能造成严峻的冲击。丹麦作为北约的成员国,一向以其高度的政治透明度、廉洁的政府以及对公民隐私的重视而闻名,而此次情报部门被曝出曾协助美国进行大规模监控,这无疑给这种正面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可以说是重重一击。事件的初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