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与俄罗斯,谁对哈萨克斯坦影响力更大?

回答
要论中国与俄罗斯,谁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更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地缘政治的变化而动态演变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勾勒出两者影响力各自的特点和深浅。

长期以来,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主要源于历史、文化和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哈萨克斯坦曾是苏联的一部分,俄语至今仍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为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维持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平台。从安全角度看,两国都同属集安组织成员,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的安全事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俄罗斯在边境安全、军事技术援助以及地区稳定方面,都对哈萨克斯坦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经济上,虽然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经济多元化,但俄罗斯仍然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联系依然紧密。更重要的是,在地区政治和战略层面,俄罗斯一直视中亚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其在维护地区秩序和平衡方面,对哈萨克斯坦的决策会产生相当大的考量。

然而,近年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的特点。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影响力已经非常显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节点,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极大地改变了哈萨克斯坦的交通格局,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运营,也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中国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持续攀升。从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越俄罗斯在某些方面。

其次,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中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中国秉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种立场在哈萨克斯坦看来,比俄罗斯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寻求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的国内发展,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也赢得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和民众的一定好感。

从地缘政治战略上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更加凸显。哈萨克斯坦凭借其地理位置,能够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和战略优势。

那么,谁的影响力更大呢?如果从历史的厚度、文化认同的深度以及安全保障的依赖性来看,俄罗斯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传统领域仍然是主导性的。然而,如果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投资的规模以及未来的战略潜力来看,中国的影响力增长势头强劲,并且在不断侵蚀和超越俄罗斯在某些领域的主导地位。

可以说,俄罗斯的影响力是“老牌”且“深入骨髓”的,它体现在文化、语言和安全等多个层面,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中国的影响力则是“新兴”且“势不可挡”的,它主要体现在经济的驱动力和发展的机遇上,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哈萨克斯坦的各个角落。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哈萨克斯坦也试图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寻求平衡,以最大化自身的国家利益。它既需要俄罗斯提供的安全保障和历史联系,也需要中国提供的经济发展机遇和战略纵深。因此,目前来看,俄罗斯和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是并存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很可能在整体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就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这个著名的航天中心,曾经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总共发射了1500多个航天器,以及大约100枚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次数名列前茅 。

从关系上说,很显然,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信任度更深一些。

不过,随着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全线开通,中哈关系也越走越近。

纳扎尔巴耶夫是个高人,与俄、中、美的关系,孰轻孰重,游刃有余。

但是,他辞去总统职务以后的哈萨克斯坦,如何平衡大国的关系,目前还不好说。

中国“团结”小国的外交智慧(十二)

哈萨克斯坦篇

之一:中哈边界问题的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苏联在中国西段边境,共有二十多块争议区域,涉及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

苏联解体后,边界问题变成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争议。

1992年到1994年,中国和这三个国家的边界问题基本解决。

哈萨克斯坦一共归还中国10块领土,大约1100平方公里。

为什么这次边界谈判如此之快?

客观来讲,中国和这三个国家的态度都比较务实。

三个国家都是在1991年独立的,没有了苏联的依靠,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

对于中国来说,当时的争议地区都是在对方的实际控制线内。仅仅通过谈判,部分争议领土就回归中国,也体现出中国从过去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之二:迁都

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纳扎尔巴耶夫当选首任总统。

在独立前,纳扎尔巴耶夫已经是哈最高苏维埃主席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

在决定苏联解体的投票会议上,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唯一投反对票的,就是纳扎尔巴耶夫。

纳扎尔巴耶夫反对的一个理由,就是俄罗斯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就在哈萨克斯坦。

这个著名的航天中心,曾经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总共发射了1500多个航天器,以及大约100枚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次数名列前茅 。

投票之后,纳扎尔巴耶夫又多次前往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见面,表示哈不愿离开苏联。

多番努力失败之后,无奈之下,哈萨克斯坦最后一个宣布独立。

1997年12月10日,纳扎尔巴耶夫宣布,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取代一千公里之外的阿拉木图,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

这样的壮举,和中国明朝皇帝朱棣将南京迁都一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相似。

阿斯塔纳当时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仅次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是沙俄时期流放犯人的地方,也是苏联时期几个大拘留营所在地。

阿拉木图不仅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出生地,而且从1929年起,就成为哈萨克首府,水美草肥,号称苹果之城。

纳扎尔巴耶夫为什么要迁都?

一方面,是地缘因素。阿拉木图偏居哈东南一角,东距中国两百多公里,南距吉尔吉斯斯坦三十公里,辐射能力有限。

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加强对北方俄罗斯族聚居区的管控。

百余年里,哈萨克斯坦经历过四次俄罗斯族迁入活动,致使哈北方民族结构发生改变。

1939年,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罗斯族共246万,占比40%,而哈萨克族为233万,占比37.8%,俄罗斯族超过哈萨克族,成为哈第一大民族。

直到1989年,哈萨克族才重新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民族:哈萨克族654万人,占比39.7%,俄罗斯族622万人,占比37.8%。

独立之后,纳扎尔巴耶夫就开始为迁都做准备。

1992年,哈萨克斯坦出台《移民法》,鼓励全球的哈萨克族人回归。

同时,鼓励多生多育,公务员录取向哈萨克族倾斜,在西部和南部推行哈语。

1997年,哈萨克族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6%。

即便如此,在北哈萨克斯坦州,1999年,哈萨克族(29.6%)仍低于俄罗斯族(49.8%)。

纳扎尔巴耶夫执意迁都之举,可谓高瞻远瞩。

2019年3月20日,哈萨克斯坦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以纪念当日辞去总统职务的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今天,哈萨克斯坦首都已经发展为一个超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

之三: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

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最大的两条跨界河。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阿尔泰山,总长4280公里,其中618公里在中国境内。

1997年,中国开始建设635工程,这是中国唯一的北水南调工程,共包括了890公里渠道、五个水库、三个电站。635代表水库的海拔高度。

“引额济克”是一期工程,长324公里、宽22米的输水渠道,将额尔齐斯河水引入克拉玛依,输水量占额河总流量的26%,2000年8月1日完工。

“引额济乌”是二期工程,从额尔齐斯河调水到乌鲁木齐。

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开发行为表示担心:

额尔齐斯河有将近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影响着250万人的生活,占哈总人口比例13.5%。

2001年,中哈两国签署共用河流协议,但由于中国并未加入《联合国跨境涉水保护公约》,“这份协议如何执行,基本取决于中国。”

伊犁河

伊犁河发源于中国天山,向西注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水占巴尔喀什湖流入量的80%左右。

据中国水利专家建议,从伊犁河引水至准格尔盆地,可以更好地改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若能每年引水150亿立方米左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完全可改造成至少4万平方公里的良田。”

事实上,从1959年开始,中国把绿色植被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推进了15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3%提高到43.2%。

2007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建议:“用10年的粮食供应换取一部分伊犁河水进入巴尔喀什湖的流量。”

虽然中国没有对这个建议明确答复,但在实践中,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还是保持了良好的互动。

2014年6月30日,应哈萨克斯坦请求,中国加大伊犁河流域吉林台水库、卡甫其海水库的下泄流量,持续10天,缓解了哈方的旱情。

之四:中哈原油管道

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总长3088公里,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281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

管道前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全长448.8公里,2003 年底建成。

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2004年9月动工,全长962.2公里,2005年12月竣工。

2006年7月11日,哈国原油正式进入中国。

管道二期工程肯基亚克--阿塔苏,于2009 年7月建成投产,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

中哈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量2000万吨,可根据需求提高到5000万吨,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建设的第一条管线,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

中哈原油管道和巴杰石油管道的竞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开始大幅增加,中哈原油管道项目与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同时提上议事日程。

1997年至1999年,中哈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不过,该计划被一度冻结。

一方面,由于中国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承担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石油存储量尚未探明,中国担心哈方石油供应量不足。

随着哈国内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长,2001年10月3日,中哈两国签定协议,铺设从肯基亚克到阿特劳的管道。

2002年5月23日,该管道破土动工,2003年底完工。

3个月后,2002年8月,美国支持的巴杰石油管道(BTC),从阿塞拜疆的巴库经过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到土耳其杰伊汉的管道,也开始建设。

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巴杰管道的建设,就是美国在遏制伊朗的同时,挤压俄罗斯在里海油区“出口阀门”的地位。

同时,美国还劝说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不给中哈管线项目贷款。

但是,中哈原油管道进展神速。

2006年7月11日,哈国石油正式进入中国。

同时,被西方国家称为“和平管道”的巴杰管道也开始运营,设计运输量每年5000万吨。

不过,由于阿塞拜疆没有大型油田,巴杰管道建成以后一直都没有满负荷运营,利用率不超过60%。

所以,美国通过各种途径施压,让哈每年向巴杰管线供油2000万吨。

在美国的压力下,哈萨克斯坦表面上答应了美国的要求。但实际上,哈通过商船横跨里海向巴杰管道输送的石油,只有每年200万吨左右。

美国很不满意,继续向哈施压。

无奈之下,2009年10月,哈萨克斯坦宣布,将与阿塞拜疆成立合资企业,修建里海海底石油管道。

但这个计划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将破坏里海的环境。”

所以,这个里海石油输出管道至今尚无着落。

而2009年7月,全长30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线已经全线贯通。

哈萨克斯坦还通过允许俄罗斯经中哈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3000万吨石油,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

......

为什么哈萨克斯坦偏向俄罗斯和中国,却又不得罪美国?

不得不说,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个高人。

一方面,他是“亚信会议(CICA)”的“创始人”。

1992年10月,在第47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纳扎尔巴耶夫首次提出倡议,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议)。

1999年9月,“亚信会议”第一次外长级会议在阿拉木图举行。

2002年6月4日,“亚信会议”第一次峰会,在阿拉木图成功举行。

截至2019年1月,亚信会议共有成员国27个、观察员13个。亚信主席国前后由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中国担任。2018年,塔吉克斯坦担任亚信轮值主席国。

另外一方面,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让纳扎尔巴耶夫非常警惕。

果不其然,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亲美派被扶植上台,被赶下台的吉尔吉斯斯坦第一任总统阿卡耶夫和纳扎尔巴耶夫还是亲家。5年后,亲俄派上台。2019年,亲俄派总统又被捕......

(吉尔吉斯斯坦故事太多,以后的文章会详细介绍。)

亲身经历过苏联解体的纳扎尔巴耶夫,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有着切肤之痛,所以对于俄、中、美三国的关系处理,孰轻孰重,游刃有余。

之五:中哈天然气管道

中哈天然气管道其实是中亚天然管道的一部分,最早设计的时候,气源主要来自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天然气储量远远大于哈萨克斯坦。

所以,中亚天然气管道的A/B/C/D线的起点都在土库曼斯坦。

后来,在中国的帮助下,哈萨克斯坦也发现了更多的天然气储量。本来以过境收入为主的哈萨克斯坦,受益颇多。

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土库曼斯坦境内188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53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1300公里。加上中国境内西气东输的约9000公里,构成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

2008年7月9日,哈萨克斯坦段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

2009年12月14日,A线管道全线通气,通过中国霍尔果斯连接“西气东输”二期。

2012年9月,C线启动建设,C线与A、B线并行铺设,设计输气能力250亿立方米/年。

2014年5月31日,C线正式投入运营,与西气东输三线相连。

至此,中亚天然气管道总输送能力达550亿方/年,可满足中国23%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亚天然气管道三线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2946亿立方米。

为什么C线的输送能力大幅度提升?

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输送能力合计每年300亿立方米,而C线单线就达到每年250亿立方米,输送能力大幅度提升。

A/B线采用的是X70钢管,管径1067毫米。

C线采用了高等级的X80级钢管, 管径1219毫米。

而这种X80钢管全部是中国制造。

X80钢板的联合研制单位有太钢、宝钢、武钢、马钢、鞍钢、首钢、沙钢等中国九大主要钢铁企业,焊丝、焊剂和焊接工艺的研制单位是宝鸡钢管厂等单位。

2008年1月13日,第一批630吨X80钢管从宝鸡钢管公司运往新疆西二线工地。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全长9102公里,其中干线全长4843公里,干线全部采用国产X80钢管共278万吨,相当于三峡工程用钢量的3.4倍,是全球X80钢消耗量的20年总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X80级天然气管道建设国。

中国钢厂快速形成的年产150万吨X80钢的巨大产能,使得国产X80钢板和钢管价格低于国外产品30%,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总额。

在管道建设投资中,钢管大致占总投资额的30-40%,每提高1个钢级,管线的建设费用会相应降低约7%至8%。

为什么D线不通过哈萨克斯坦?

2008年之前,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比美国少。后来,土库曼斯坦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气田,储量比美国高出一倍,排名全球第四。

所以,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原有A/B/C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D线。

D线全长1000公里,其中境外段840公里,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气源地为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最终从新疆南部的乌恰县入境。

这条管道没有经过哈萨克斯坦。

首先,D线比经过哈萨克斯坦的线路要短几百公里,可以节约费用。

其次,D线首次途经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两个国家也是中国的邻国,让他们直接受益,对中国的外交有好处。

最重要的是,从投资安全的角度来看,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

中哈油气管道对在哈的其他投资有影响吗?

2018年2月,天津渤海化工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协议,在哈国的阿克特育宾斯克地区建设综合性石化基地,投资约267亿元。

第一期建成后可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第二期将建设一家年产能达30万吨的乙烯厂,以及另外两家年产能分别达30万吨的聚乙烯和聚丙稀厂。

哈萨克方面预计,该项目到2021年建成后,将提供3000个新增就业岗位。

事实上,哈萨克斯坦的这个大型项目对外公布已久,除中国和韩国外,无其他外国投资者介入。

2016年初,经过评估,韩国LG化学取消了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年产80万吨PE基地的计划,将转移到"更有前景"的地区。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总额达1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

2005至2019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企业投资和联合项目总额达350亿美元,行业覆盖电力、化工、交通、金属加工采矿、建设、农业、金融业、公共事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韩国LG的退出选择是明智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在我的公众号“时间静默”上的,关注公众号,可以了解更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中国与俄罗斯,谁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更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地缘政治的变化而动态演变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勾勒出两者影响力各自的特点和深浅。长期以来,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主要源于历史、文化和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哈萨克斯.............
  • 回答
    关于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以及俄罗斯为何不阻扰中国在中亚的经营,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分析,希望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谁对中亚影响更大?这是一个动态且多维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谁更大”来概括,因为两者影响力侧重的方面和方式不同,而且这种平衡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俄罗.............
  • 回答
    如何看待卢卡申科宣布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一体化?对中国将有什么影响?一、 如何看待卢卡申科宣布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一体化?卢卡申科宣布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一体化,这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双方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深入发展的自然延伸和某种程度上的“官宣”。要理解其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深.............
  • 回答
    特朗普对希拉里提起诉讼,指控她在 2016 年竞选中与俄罗斯勾结,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事件,涉及政治、法律和公共舆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特朗普提起诉讼的背景和主要指控: “通俄门”调查: 特朗普此次提起诉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击他认为是不公正的“通俄门.............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俄罗斯对中国是真友好还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问题,说实话,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是个非常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拆开来看,尝试去理解这种关系背后的一些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冷战时期,两国意识形态一致,是“老大哥”.............
  • 回答
    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就好比一对多年相识的老友,既有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默契,又有各自独立的考量和微妙之处。要讲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协作的基石:共同应对西方的压力这是当下两国关系最核心、最显著的特点。大家都知道,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包括.............
  • 回答
    在讲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看法之前,得先说清楚,这都是些泛泛而谈,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毕竟人跟人想法差太多了。而且,有些印象也可能随着时代和信息的变化而改变。但如果非要聊聊那些大家普遍能想到的点,大概是这么些:首先,说到俄罗斯人,很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高大威猛,体格健壮。尤其是男人,普.............
  • 回答
    中国在俄罗斯出兵乌克兰这件事上,保持着一种相当微妙和复杂的立场,绝非简单的“反对”或“赞成”能够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历史视角以及国际战略的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特殊的战略协作关系。两国在共同应对美国及其盟友施加的压力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利益诉求。俄罗斯被视为在.............
  • 回答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无疑是近年来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件大事,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对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重要的全球参与者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咱们就从这两个角度,细致地聊聊这件事。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对俄罗斯的影响:一杯苦涩的胜利?对于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并入是普京总统任期内最.............
  • 回答
    美国国会近期对俄罗斯施加一系列追加制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博弈。要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动因以及与对华政策的对比。美国国会对俄罗斯追加制裁的考量:从美国国会层面来看,对俄罗斯实施追加制裁,其核心驱动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俄乌冲突的持续与升级: 这是最直.............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特别是所谓的“输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历史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在国际舞台上制衡美国及其盟友的重要战略伙伴。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
  • 回答
    中国网络上对俄罗斯的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总的来说,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负面评价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且声音也更为响亮。 要说“很差”可能有些绝对,但“复杂且偏负面”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1. 地缘政治与历史因.............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欧美人(包含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不友善的根源,得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不友善”,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国家利益以及不同文明价值观碰撞而产生的隔阂与警惕。历史的幽灵与记忆的投射:首先,绕.............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解体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任何单一的答案都难以涵盖其全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试图描绘一幅更细致的图景。首先,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俄罗斯如果出现重大的内部动荡甚至解体,其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将是边境安全。中国与俄罗斯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如果俄罗斯国内出现.............
  • 回答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这种态度随着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个人接触的不同而变化。如果非要说一个普遍性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亦有合作也有警惕”的混合体。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考量: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两国漫长的历史渊源,特别是苏联时期.............
  • 回答
    俄罗斯经济衰退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说“有影响”就能概括的问题。就好像一场连锁反应,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叠叠地落在了在俄中国留学生们的身上。要说得详细,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 俄罗斯的卢布贬值,这绝对是大家最先感知到的。原本用人民币兑换的学费,现在.............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可能存在的某些负面看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些人的态度。首先,历史的遗产总是沉甸甸的。在苏联时期,中苏关系曾经历过蜜月期,也经历过“老大哥”与“小兄弟”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