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周的中美贸易谈判,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广场协定?

回答
下周即将举行的中美贸易谈判是否会成为中国的“广场协定”这一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什么是“广场协定”?

首先,理解“广场协定”是关键。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即G5国家)在日本东京广场饭店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协议旨在通过协调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问题。

广场协定的核心内容是:主要发达国家协调行动,通过抛售美元、买入本国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导致美元相对于日元等货币大幅升值。

广场协定的后果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

日元升值: 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迅速升值了约50%。
出口竞争力下降: 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对日本的出口型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国内资产泡沫: 为应对出口下滑和经济放缓,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利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导致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价格飞涨,形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泡沫破裂与“失去的十年”: 1990年代初,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导致银行坏账累积,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衰退,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甚至更长)。

二、 为何有人会拿“广场协定”来类比当前的中美贸易谈判?

将当前的中美贸易谈判比作中国的“广场协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担忧和相似之处:

1.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从而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常常将人民币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要求中国采取措施让人民币升值。
2. 贸易逆差问题: 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是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希望通过谈判,迫使中国减少对美出口,增加从美进口,以缩小逆差。
3. 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除了汇率和贸易平衡,美国也要求中国进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产业补贴等。这些改革措施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某些部门产生深远影响。
4. 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冲击: 市场和一些评论人士担心,如果中国被迫进行大幅度的经济调整,尤其是在汇率和产业政策方面,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金融稳定以及产业竞争力造成类似当年日本所经历的冲击。

三、 下周的中美贸易谈判是否会成为中国的“广场协定”?我们该如何分析?

要判断下周的谈判是否会重蹈“广场协定”的覆辙,需要深入分析当前中美两国的情况、谈判的重点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

(一) 中美两国当前的情况差异:

日本在1985年: 当时的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顶峰,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有限,经济结构也相对单一,高度依赖出口。
中国在当下: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正在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型。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当年的日本要强得多。此外,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二) 谈判的重点与诉求的差异:

广场协定: 主要聚焦于汇率协调干预,直接目的是调整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汇率。
中美贸易谈判: 目标更加广泛,涵盖了贸易失衡、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产业政策、国有企业补贴等多个层面。汇率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议题,但并非唯一或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

(三) 潜在的解决方案与“广场协定”式的强制性干预不同:

广场协定: 是一种多国协调的、强制性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其结果是主要国家共同推升了非美元货币,特别是日元。
中美贸易谈判: 更多的是一种双边谈判,虽然存在压力,但最终的协议(如果达成)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对一系列经济和贸易条款的协议。即使人民币汇率问题被提及,中国的应对方式也更可能是通过调整自身经济政策,而非直接接受外部压力下的单方面汇率剧烈升值。中国一直强调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稳定性。

(四) 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应对能力:

吸取历史教训: 中国政府非常清楚当年日本的经历,并且已经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中国在管理经济和应对外部压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维度政策工具: 中国拥有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资本账户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可以用来应对外部冲击和管理经济。
主动调整与战略耐心: 中国政府更倾向于根据自身国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而不是被迫接受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外部方案。对于人民币汇率,中国一直强调其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避免过度升值或贬值。

(五) 谈判的性质:

虽然美国可能试图通过谈判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类似于当年G5国家对日本的联合施压,但中美谈判是双边的。中国并非像当年的日本那样,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接受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联合协议。中国可以利用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国内市场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

四、 结论:下周的中美贸易谈判

不太可能直接成为中国的“广场协定”,原因如下:

性质不同: “广场协定”是多边协调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而中美贸易谈判是双边经济和贸易协议的谈判。
目标不同: 广场协定的核心是汇率调整,而中美贸易谈判的目标更为广泛,涉及多项经济结构和贸易条款。
中国应对能力不同: 中国经济体量、结构和政策工具的多样性远超当年的日本,其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更强。中国政府也更懂得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汇率策略不同: 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审慎的政策来管理人民币汇率,而非接受外部强加的、可能导致经济剧烈震荡的汇率大幅升值要求。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类似效应”的可能性:

如果谈判导致中国被迫进行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和经济结构调整, 并且这些调整未能有效管理,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短期压力,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市场波动。
美国可能会继续在汇率问题上施压, 并将其作为达成贸易协议的条件之一。谈判的结果仍可能包含一些对中国经济有影响的条款。

总而言之, 将下周的中美贸易谈判直接类比为中国的“广场协定”可能过于简单化了。虽然两国存在贸易失衡和汇率方面的争议,以及美国试图通过谈判来施加影响,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政策工具以及国际影响力都与1985年的日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政府会尽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稳定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出现当年日本那样因单一政策导向而引发的长期经济困境。谈判结果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双方的博弈、协议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国政府后续的政策执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形成什么中国的广场协定。

当年美国市场占世界市场的比例比如今大得多,尤其是考虑到苏联以及大量红色国家并不参与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那个时候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是今天的美国不能比拟的。

那时候美国可以强硬到直接加税,然后告诉盟友们,你们来想个办法平衡贸易。如果我觉得这方法还行,我们就商量一下细节。否则,这税是减不回去的。

如今的美国,不是那时候的美国了。如今的中国,也不是那时候的日本可以相比。

美国没有能力迫使中国接受那样的协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做出妥协。

之前我写答案说这次贸易战一定是以中国做出一些次要方面的妥协为结局。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

首先,在目前这个节点,中国对美国的需要,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

尽管中美经济已经相互交融、盘根错节,一损俱损,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度,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

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仍然是产品成本上的依赖。极少有哪些产品,真的是离了中国就买不到的。绝大多数产品,其他国家并不是不能造,只是成本上、产量上不能与中国相比。两边撕破脸,对于美国而言,主要是转换商品来源以及等待新兴经济体搭建生产、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带来的大规模通货膨胀和经济阵痛。

而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就大得多。欧洲能够供给的高科技产品并不如美国全面。有很多对与我国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的东西,至少目前,仍然是只能从美国买。如果双方完全撕破脸,中国经济确实会发生大规模混乱和停滞。而且美国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施加影响力,也有可能造成更广泛的进口产品断绝。

总体来说,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所以美国在贸易战中确实有优势。


第二,谁都不想谈崩,而且美国的优势没有那么大

美国政府如果和中国彻底撕破脸,让美国人民体会到大规模通货膨胀和消费品匮乏的痛苦,那是必定要下台的。而且美国一部分资本力量也需要中国市场。

反过来说,中国政府如果让中国经济一头栽到坑里半天爬不出来,那也是要倒大霉的。

而且,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也不利于在贸易上进行僵持战。

所以,尽管美国在贸易战中有优势,美国也不可能拿到非常好的条件。


第三,一部分美国的次要要求,从长远看对中国有利

比如说更强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规则设置得当,长远上看对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有利的。


其实这种态势在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代已经有过好几回了。结局都差不多。那就是中国选择一些对自己并不算坏的条款进行妥协,然后美方宣告胜利,鸣金收兵。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