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土耳其战争之后,没有西方国家想着收复耶路撒冷?

回答
大土耳其战争(Great Turkish War),通常指的是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波兰、威尼斯共和国等欧洲国家组成的“神圣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发起的一系列战争,直到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才告一段落。这场战争是欧洲基督教世界对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一次重大反击,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步削弱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然而,在这次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发起旨在“收复耶路撒冷”的军事行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包括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涉及经济、政治和宗教观念的演变。

1. 战略焦点的转移与现实利益的优先

大土耳其战争的直接目标和成果在于重新划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神圣同盟的主要受益者是哈布斯堡王朝,他们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回了匈牙利大部分地区,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波兰也收复了部分失地,威尼斯共和国则控制了摩尔达维亚和一些爱琴海岛屿。

对于这些欧洲国家而言,收复和巩固欧洲的领土是眼下最迫切和最实际的战略目标。与奥斯曼帝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争夺,主要发生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东欧地区。耶路撒冷虽然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时的现实政治和战略布局中,其重要性远不如巴尔干地区的土地和资源。

欧洲国家此时更关心的是如何将新获得的领土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加强边防,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将军事力量和资源投入到遥远的圣地,其投入产出比并不高,而且会分散他们处理欧洲内部事务的精力。

2. 十字军时代的终结与宗教动机的式微

“收复耶路撒冷”的口号,最能勾起人们回忆的是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然而,到了17世纪末,十字军时代的精神已经大为衰退。

启蒙运动的影响: 17世纪末和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开端。理性主义、世俗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开始在欧洲传播。虽然宗教信仰依然重要,但单纯的宗教热情驱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不再是主流。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对外政策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教会权威的挑战: 宗教改革运动后,欧洲在宗教上出现了分裂,国家教会的地位上升,教皇的普世权威受到挑战。即使是天主教国家,其对外政策也更多地受到国家利益而非教皇的号召影响。
理性考量取代狂热: 收复圣地是一项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任务。它需要巨大的军事投入,而且能否成功收复并长期维持控制都是未知数。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各国领导人更倾向于进行基于理性计算的决策,而非宗教狂热。

3. 奥斯曼帝国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变化

尽管大土耳其战争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扩张势头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奥斯曼帝国并未因此而彻底崩溃。

仍然是强大的地区力量: 奥斯曼帝国仍然控制着中东和北非的大片地区,包括巴勒斯坦。虽然其在欧洲的版图收缩,但其在亚洲的根基依然稳固。要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手中夺取像耶路撒冷这样的战略要地,并非易事。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尝试: 在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也开始进行一些内部改革,试图重新武装和整顿军队。虽然这些改革的效果有限,但也意味着它仍有能力抵抗进一步的侵略。

4. 欧洲内部的政治格局与均势的考量

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制衡: 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均势政治成为主导。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国在互相竞争和合作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过于耀眼地向东方扩张,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联合制衡。
奥斯曼帝国作为“均势棋子”: 在某些时期,奥斯曼帝国甚至被欧洲国家视为制衡其他欧洲强国(例如俄国或法国)的棋子。例如,在19世纪,俄国觊觎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而英法等国则试图利用奥斯曼帝国来阻止俄国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削弱奥斯曼帝国并不能成为欧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反而可能因为触及其他国家的利益而无法实现。

5. 殖民主义的新方向与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深入,欧洲国家的目光和资源更多地投向了海外的殖民地。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新大陆提供了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经济利益。

重心转移: 相较于收复遥远且政治上不确定性高的耶路撒冷,在美洲、印度、东南亚等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贸易,获取原材料和倾销商品,更能带来直接而丰厚的经济回报。
商业利益压倒宗教情怀: 早期十字军东征虽然有宗教动机,但其中也夹杂着商业利益(如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特权)。然而,到了17世纪末,商业利益和直接的经济回报已成为驱动欧洲国家对外扩张的主要动力。

6. 政治和宗教的统一难以实现

即使有心收复圣地,也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如何统一欧洲的意志?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欧洲已经存在天主教、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等)等多个教派,其在宗教解释和宗教政策上存在差异。
国家利益的冲突: 各个国家有各自的政治目标和战略利益,很难就收复耶路撒冷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达成一致。

总结来说,大土耳其战争之后,西方国家没有着手收复耶路撒冷,并非是因为他们对耶路撒冷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现实的战略考量、政治利益的驱动以及宗教观念的演变,使得这一目标变得不再可行或优先。 欧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巩固国内、争夺欧洲霸权以及向海外殖民扩张。奥斯曼帝国虽然被削弱,但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区域力量,而欧洲国家内部的利益和政治格局,也使得联合发动一次针对遥远圣地的远征变得极其困难且不符合国家利益。收复圣地的理想,在理性、现实和经济利益的考量下,最终被搁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哪来的那个实力?

提问者说的欧洲全民信教不是完全不对,但是基督教分很多种好吗?不久前新教与天主教打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即使是天主教那还有个天主孝子法兰西天天与奥地利作对,1683年奥土战争初期奥地利几乎没有支援者(波兰是条约规定,巴伐利亚是因为埃马努艾尔与利奥波德一世有亲戚关系,别的国家都是奥地利外交官用三寸不烂之舌,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劝动出兵的),你说基督教世界团结吗?而且教宗大人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很难发出动员令。

下面是史实

1663—1664年奥土战争还是奥地利联合一堆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争还有宿敌法国的援助)勉强打败奥斯曼帝国,虽然帝国军队在圣哥达出乎意料地击败了奥斯曼军队,但由于法国和其他德意志国家不愿继续战斗以及奥地利忌惮法国侵犯低地地区,结果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签署了屈辱(尤其是匈牙利人认为)的《沃什堡条约》,奥地利此时处于劣势。

在1683年奥斯曼再次宣战后,奥地利方面甚至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踉跄应战。不久奥斯曼军队兵临维也纳城下

经过两个月的血战,维也纳守军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援军——人数将近数十万的波兰与德意志的神圣同盟军队。援军快刀斩乱麻般击退了奥斯曼军队,至此基督教国家开始进入反击阶段。

此时此刻,利奥波德一世面对一个事实——奥斯曼军队短时间内无法继续进攻维也纳,而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收复匈牙利,向东方进发。不过西方法国的威胁仍在,有迹象表明路易十四打算入侵低地地区。

经过再三斟酌,利奥波德一世决定趁着奥斯曼军队虚弱,联军势头正旺之时东进匈牙利,这不仅可以得到土地,还事关哈布斯堡的荣耀。而这时教宗大人英诺森十一世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于是号召信徒进行贡献以支持联军的攻势。

此前欧洲有许许多多的神圣同盟,虽有惊人的成功(比如勒班陀海战),但失败居多。即使成功也因为同盟的内部矛盾而解体。但这次在金钱的撮合与对星月的恐惧下,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再一次暂时达成共识,共同击退奥斯曼的入侵。1684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三国建立同盟,对土宣战,规定除非三方都同意,绝不议和,并建立永久性防御同盟以抵御奥斯曼的入侵。

之后联军开始进入奥斯曼辖下的匈牙利,经过一系列战斗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兵临布达城下。

帝国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攻下布达,此时波兰军队已经离开帝国军队去往别处与奥斯曼军队战斗,而洛林的查理还要应付勾心斗角的联军内部。更糟的是法国入侵了低地地区,利奥波德一世不得不调兵抵御法国进攻,最后双方无意再战,签署《卡洛维茨条约》达成和解。

这是之后的地图:

可以看到神圣同盟得到了大量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威尼斯趁虚而入得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但这也是联军付出巨大代价所换来的,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之后奥地利还要与奥斯曼进行数次战争。

关于黎凡特

联军除了威尼斯以外都是旱鸭子,奥斯曼海军又不是残废,而且那里穆斯林居多,收复对奥地利有什么好处?(无法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土耳其战争(Great Turkish War),通常指的是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波兰、威尼斯共和国等欧洲国家组成的“神圣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发起的一系列战争,直到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才告一段落。这场战争是欧洲基督教世界对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一次重大反击,并在此后的.............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瑞士和土耳其,这两个在国际舞台上以其独特地缘政治地位和长期坚持的中立立场而闻名的国家,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也都加入了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列。这无疑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中立”通常意味着不偏不倚,不介入冲突双方的争端。然而,细究其背后的逻辑,我们会发现,瑞士和土耳其的选择并非简单地抛弃了中立原则,而是基于.............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确实考虑过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而且是非常重视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扣留土耳其战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与当时欧洲紧张的政治局势和英德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密切相.............
  • 回答
    提到卡帕多西亚的那些令人惊叹的峭壁教堂和地下修道院,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它们是某种神秘的古代遗迹,充满了宗教仪式和历史的痕迹。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奇特的建筑风格,其实是当地居民为了应对严酷的历史环境,特别是战火和迫害而采取的生存智慧。卡苃多西亚位于土耳其的腹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充满了.............
  • 回答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与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其他战败国身上都强加了苛刻的赔偿和限制的条约(比如《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洛桑条约》却显得相对“平等”?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和民族主义因素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网开一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战后签订的对待土耳其.............
  • 回答
    说起普鲁士如何从一个相对落后、贫瘠的邦国崛起,最终压倒根深蒂固的奥地利帝国,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这其中涉及的历史脉络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上的深层变革与巧妙运作。首先,要明白普鲁士的“土包子”出身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历史定位。它最初只是勃兰登堡的一个边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13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与土耳其人,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从巅峰坠入深渊,另一个则在风雨飘摇中找到通天之路。要说这反差为何如此巨大,得把时间线拉长,把故事讲得细致一些。拜占庭的“惨败”:辉煌的余烬,熄灭的火苗要说拜占庭的“惨败”,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原本是一.............
  • 回答
    土耳其菜、中国菜和法国菜并称为“世界三大菜系”的说法,其实并非一个官方或普遍接受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或者是某些文化和美食评论家出于特定角度的提炼。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为什么 这三个菜系会经常被提及并拥有如此高的国际声誉,以及它们各自的突出之处。理解“世界三大菜系”的语境:需.............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你问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你遇到的土耳其人会对中国抱有较大的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国家和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甚至是偏见。而土耳其和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物理现象,也常常是很多人疑惑不解的地方。为什么我们扔一块石头到水里它会沉下去,但一座山却稳稳地立在那里,而不是像石头一样朝着地心坠落?答案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密度”和“引力”的理解,以及它们在不同尺度上的作用方式。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为什么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会沉到水底.............
  • 回答
    土耳其里拉近期经历了大幅贬值,跌幅高达47%,这确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物,尤其是在服装、皮革、家居用品以及一些奢侈品领域。现场情况和贬值原因都非常值得关注。现场购物情况: “淘金热”显现: 一进入土耳其的购物中心、格兰德巴扎(大巴扎)或者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大街,就能感受到一股明显的“淘金热”氛围.............
  • 回答
    南宋的海上贸易的确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一点毋庸置疑。港口的繁荣、商船的络绎不绝,为国库输送了大量白银,这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按理说,有了如此充沛的财政来源,应该能够支撑国家的运转,为何到了国力日渐衰颓的晚期,反而要动用公田法,去触碰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呢?这其中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
  •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在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上确实比中国小,但其部分一线城市居民却能住上独栋房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历史发展、经济结构、城市规划、文化观念、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导向等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析其中的原因:1. 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结.............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疑惑,这确实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现象。它并非巧合,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太阳系诞生之初的物理规律。简单来说,中间那些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之所以能长成“巨无霸”,是因为它们恰好出现在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最合适的位置,能够收集到最多的物质,并且能够维持住这些物质。而靠近太阳和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