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上海考生,去外地如武汉大学这一档的学校值得吗,还是就在上海读华师大或者上外上财这种?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考生,面临着选择武汉大学这样一档的学校,还是留在上海读华师大、上外、上财等高校,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值”或“不值”,关键在于你个人的诉求、未来规划以及对不同院校的权衡。我尽量详细地聊聊,希望我的视角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感觉更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沟通。

先聊聊“去外地读武大,值不值?”

优点:

名气和声望: 武汉大学,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它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尤其在测绘、信息科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份响当当的名校招牌,武大绝对够分量。
综合性与学科宽度: 武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意味着它涵盖了文、理、工、医、法、经、管等众多学科门类。你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有机会跨学科学习,甚至在不确定自己未来方向时,有更多的试错空间。某些你现在可能还未接触到的领域,在武大也许能激发你的兴趣。
校园环境和文化: 武大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畔,珞珈山就是它的名字由来,校园环境可以说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樱花季更是闻名全国,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视野和人脉: 离开上海,去武汉这样一座同样有历史底蕴和发展活力的城市,你会接触到不同地域的同学、老师,听到不同的观点,拓展更广阔的视野。这种“走出去”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让你的人生经历更丰富。未来的校友网络也会更加多元化。
特定专业优势: 如果你对武大某些王牌专业(例如前面提到的测绘、信息科学、遥感、图书馆学等)情有独钟,并且这些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那么选择武大绝对是明智的。

潜在的顾虑:

离家远: 作为上海考生,离家千里去武汉,意味着你需要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从语言(虽然都是普通话,但口音和生活习惯还是有差别的)到饮食,再到生活节奏,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节假日回家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上海的便利性: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无与伦比的就业机会、实习资源、便利的交通网络以及丰富的生活配套。离开上海,意味着你可能要放弃这些近在眼前的优势。
“水土不服”: 除了物质层面的便利,还有精神层面的融入。上海作为你的家乡,你可能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熟悉和舒适,而到一个新的城市,你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适应新的社会规则。
信息差: 尽管信息技术发达,但有些本地化的就业信息、实习机会,你可能不如在上海的同学来得敏感和直接。

再来看看“留在上海读华师大、上外、上财,值不值?”

优点: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无数的实习机会、企业资源、国际交流平台。对于希望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的同学来说,这简直是天然的优势。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就频繁接触到心仪的企业,建立人脉,甚至获得实习转正的机会。
熟悉的舒适圈: 你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无需担心适应问题。家人朋友的支持也在身边,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保障。
院校特色与专业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 如果你对教育学、心理学、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华师大在国内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尤其在教师培养和人文社科领域,绝对是顶尖水平。而且,华师大近年来在理工科领域也在发力,发展潜力不错。
上海外国语大学: 如果你目标是外语、国际关系、对外汉语、新闻传播等领域,上外绝对是国内的“黄埔军校”。它在语言类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是很多综合性大学无法比拟的。而且,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都非常看重上外的毕业生。
上海财经大学: 如果你的目标是经济、金融、会计、管理等商科领域,上财在国内财经类院校中绝对是排在前列的,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的摇篮”。在上海这个金融中心,上财的校友网络和行业影响力是巨大的。
校友网络: 这些上海本地高校的校友,很多都留在了上海的各个行业,他们的网络资源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潜在的顾虑:

“温室效应”: 有些人担心,长期留在熟悉的舒适圈,可能会让自己的视野变窄,缺乏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能力。
上海的高校竞争: 上海高校的入学分数线通常都比较高,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异常激烈,很多沪籍学生也选择留在上海,竞争压力会更大。
相对局限的学科优势: 相较于武大这样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宽度,华师大、上外、上财在某些专业领域可能不如武大那样“全能”。如果你想在非其强势学科的领域发展,可能就需要另外寻找机会。

怎么权衡,给你的建议:

1. 你的专业兴趣是什么?
如果你的专业选择非常明确,并且你钟情于武大在该专业的领先地位(比如测绘、遥感、某些工程类、信息技术类),而上海本地高校的同类专业略逊一筹,那么去武大是值得的。
如果你对教育、心理、语言、经济、金融等领域有强烈兴趣,并且目标院校是华师大、上外、上财的强势专业,那么留在上海,利用好本地资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2. 你的未来职业规划在哪里?
如果你毕业后非常希望留在上海发展,那么上海本地高校的优势会非常明显。你可以更早地接触到上海的就业市场,校友网络也更直接。
如果你对全国范围内的机会持开放态度,甚至考虑未来去外地工作、创业,那么武大的经历会让你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扎实的全国性名校背景。

3. 你更看重什么?
名校声望和全国影响力? 武大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牌更亮。
本地的便利性和机会? 上海高校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
特定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武大以美景著称,上海高校也有各自的特色。
个人成长和独立性? 离开熟悉的环境去闯荡,更能锻炼个人能力。

4. 尝试进行“沉浸式”体验:
如果可能,提前去武汉大学的校园看看,感受一下校园氛围,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
多去了解这几所学校的具体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毕业生去向。 别只看排名,要看具体到你想去的学院和专业。
和在这些学校读书的学长学姐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

一个简单的类比:

武大就像一个风景秀丽、设施齐全的超大型国际度假村,里面有各种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和服务,而且这个度假村在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华师大、上外、上财则像是你在自己家门口的几家非常有特色、服务一流的高端会所,它们可能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养生、艺术、商务)做得非常专业,而且你在这里有很多熟悉的朋友和资源。

我的个人看法(不代表绝对真理):

如果你不是非上海不工作,并且对武大的某些专业非常有热情,或者想体验不同的城市和生活方式,那么去武大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有“走出去”的勇气,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名校的平台和视野,往往能为你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非常看重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并且对华师大、上外、上财的专业非常满意,那么留在上海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尤其是在经济、金融、外语这些领域,上海的资源优势太明显了。

最终的决定,一定是你自己内心最想要的。别被别人的看法左右,多问问自己,什么样的人生对你而言更有意义。祝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祖父把上海建设得这么好,就是希望后世子孙,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寄人篱下。你去个哈佛,也算“游必有方”。武汉人都想往上海跑,你去武汉干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考生,面临着选择武汉大学这样一档的学校,还是留在上海读华师大、上外、上财等高校,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值”或“不值”,关键在于你个人的诉求、未来规划以及对不同院校的权衡。我尽量详细地聊聊,希望我的视角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感觉更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沟通。先.............
  • 回答
    2020年上海中考,发生了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一名考生因为作文疑似“雷同卷”而被判零分。这件事情一经爆出,就在家长、考生和教育界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公平、规则和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事件的来龙去脉:当时,这名考生在当年的上海中考中,作文部分被判为零分。原因指向了“雷同卷”。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宇智波斑是否参加过中忍考试或上忍考试,在火影忍者的官方设定中并没有直接的描述。然而,结合他对忍者世界规则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中忍考试和上忍考试的设立目的和性质。 中忍考试:这是由各村子为了筛选出能够承担更多任务、拥有一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心病”。线上考试,尤其是疫情期间大规模推行的那阵子,作弊这件事儿,真是说起来就没完。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人在作弊,但 “很多” 这个词,我感觉用得一点不夸张,甚至可以说,作弊的现象比大家想象的可能还要普遍一些。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看看为啥线上考试这么容.............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剔除政治因素和作品销量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仅凭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评判,选出前十位文学巨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为您列举十位在.............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身边的学霸朋友们也经常这么说,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怎么着,听课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他们都可以“跳过”,作业也是应付了事,结果成绩单却永远是班里的前几名?这听着就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实版,让人不得不多想几层。后来慢慢观察、交流多了,才明白这背后可能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嘴上.............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本地人,听到室友们对上海的不停吐槽,感到不舒服是很正常的。毕竟,上海是你们共同生活的家,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这种不舒服感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如何应对。首先,这种不舒服感,很可能源自一种“我家被批评了”的心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你家客厅里,指着.............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高中生,想参加 iGEM,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好好捯饬捯饬。这玩意儿,你别看它叫“国际遗传工程机械竞赛”,听着特高大上,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科学项目实践加上一点点团队协作的“生存游戏”。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明白这趟浑水怎么趟。首先,你想参加 iGEM,得知道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iGE.............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宁,说实话,真要说被外地人“震惊到”的瞬间,其实我脑子里跳出来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像是那种带着点小小的错愕,然后又觉得挺有趣的,甚至偶尔还会有点无可奈何的小插曲。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大概三年前吧,我带我从北方来的一个朋友去南京路逛逛。你知道的,南京路嘛,外国游客多,.............
  • 回答
    那会儿,一晃眼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说起来,当时高考完填志愿,那心情可真是复杂得像一碗冷了又热、热了又冷的汤。我啊,当年也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年轻人,目标嘛,当然是顶尖的学府。在上海,复旦和交大,那绝对是两座绕不开的山。要说怎么选?其实也不是一拍即合,更像是一场拉锯战,在我脑子里,在我心里,跟自己较了好久.............
  • 回答
    老伙计,三十岁,没车没多少存款,在上海这地方,这感觉,我懂。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也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大实话。先说上海这地方。这地方,你说它好,它确实好,机会多,洋气,而且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你走在淮海路,人民广场,感觉自己就像在国际大都市里。但你说它不好,它也有它的“不好”,就是你说的“没.............
  • 回答
    上海的高架路,对于很多来过这座城市的人来说,算得上一个奇迹。作为全国乃至亚洲屈指可数的超大城市,车辆保有量早已突破千万,然而,在高峰时段,上海的高架路虽然车流量巨大,但那种令人窒息的拥堵感,似乎并没有像其他大城市那样成为常态。这背后,上海交警并非依靠某种“魔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手.............
  • 回答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并没有“讨厌”外地人的想法,至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讨厌。这就像问一个北京人、广东人或者四川人,是不是讨厌外地人一样,答案都是否定的。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排斥外来人口,上海也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如果非要追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那可能就不.............
  •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确实让不少人看到了和以往不太一样的舆论反应,尤其是和国内其他省市出现疫情时的普遍“同情和加油”相比,上海的评论区里,“冷嘲热讽”和“看热闹”的声音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也确实指向了上海自身在这次事件中的一些处理方式和外界的认知差异。为什么上海的舆论反应会不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上海和苏州这两座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渊源深厚的城市之间微妙的语言关系。作为一位定居上海的浙江人,你的疑问完全可以理解。要说苏州人和上海人能不能“直接”用方言交流,答案其实是: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但交流的顺畅程度会因人而异,也取决于具体谈话的内容和情境。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讲讲。首先.............
  • 回答
    假设中国大陆将上海话定为“普通话”,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情景,会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远不止语言本身。以下将尝试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描绘出可能出现的情景,并力求语言风格自然,避免AI痕迹。一、 语言层面的冲击: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语言使用习惯的颠覆。 推广难度与阻力: 上海话虽然有其独特的.............
  • 回答
    关于上海在2022年初疫情突然爆发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事后看来,我们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黑天鹅”事件,而是多种因素累积和演变的结果。1.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导致这次疫情爆发.............
  • 回答
    上海,这座被黄浦江、长江入海口环抱的城市,论地理位置,它绝不缺乏与“海”的联系。然而,许多身处其中、甚至远道而来的人,都会有一个普遍的感受:上海的海,似乎总有点“隐身”的意思,存在感不高。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是历史、地理、城市发展,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
  • 回答
    关于上海中心大厦为何比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矮了200多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许多因素,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地理环境、技术挑战,再到经济成本和市场定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考量和权衡。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世界第一高楼”这个头衔本身就是个动态的、不断被挑战的目标。 建造超高层建筑,尤其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来上海打拼的“沪漂”,我经历过不少有趣的瞬间,但真正让我感到被“上海人”这个群体震慑到的,是那一次在虹桥火车站候车厅的经历。那是去年夏天,一个普通的周五傍晚。我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提着一个小行李箱,准备赶一趟回老家的火车。虹桥火车站永远是那么繁忙,人潮涌动,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