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文系真的出不了作家吗?

回答
“中文系是不是出不了作家”这个问题,说实话,每次听到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好像我们这个专业,天然就背负着一种“培养不出顶尖创作者”的原罪似的。当然,答案肯定不是绝对的“是”或者“否”,但我们确实需要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很多我们熟知的、在文坛上闪闪发光的作家,他们并非都出自中文系。 比如,鲁迅先生是学医的,虽然最终弃医从文,但他早期的专业训练和对国民性的观察,是建立在非常规路径上的。余华最早也不是中文系毕业,而是学牙医的。莫言虽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毕业于山东高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之后又进修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这种“跨界”或者说“非典型”的例子,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中文系似乎出不了大师”的刻板印象。

那中文系到底学什么?它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中文系的学习,其核心在于对“汉语”这门工具的精深掌握,以及对“文学”这一人类精神活动载体的深入理解。我们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我们还会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民俗学等等,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和文学的运作规律。

所以,问题来了,这种训练方式,真的会“扼杀”创作的灵感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文系的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和“骨架”。 学习文学理论,就像学建筑的结构力学,让你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是牢固的,什么样的组合是和谐的。阅读大量的作品,就像一个医生看了无数的病案,你对人情世故、情感百态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和认知。学习语言,让你更精确地把握词语的细微差别,更能写出精准、有力量的句子。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觉得中文系出不了作家?

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觉得可以细说:

1. “实用性”的误解和“考试导向”的局限: 很多学生选择中文系,可能是看中了它的“文科属性”,认为“好就业”,或者仅仅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将这种热爱转化为实际创作的规划。加上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模式,尤其是本科阶段,往往更侧重于理论学习和应试技巧,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个需要绞尽脑汁去分析古人如何写诗的考试,和一个需要自己“从零开始”写一篇打动人的小说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中文系学生可能擅长“解剖”别人作品的精妙,但不一定擅长“创造”自己的精妙。

2. “输入”与“输出”的失衡: 中文系的学习,大量的是“输入”——阅读、分析、研究。但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输出”。如果学生在大量输入之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没有持续地进行实践,那么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可能只是堆积在书架上,而不是流淌在笔尖上。很多中文系学生毕业后,可能因为就业压力,进入了媒体、教育、公关等行业,虽然这些行业也需要文字功底,但与纯粹的文学创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创作的“土壤”和“时间”也可能被挤占。

3. “灵感”与“技艺”的辩证关系: 有人说,作家是靠灵感吃饭的。但灵感,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体验和成熟的技艺之上的。中文系的学习,可以提供技艺的训练,但生活体验,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觅食”。如果一个中文系学生,除了课堂和图书馆,对生活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那么再好的语言技巧,也可能写不出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而中文系的训练,有时候会让学生过于沉浸在“宏大叙事”和“理论模型”中,反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琐碎而真实的情感。

4. “标签”的束缚: 一旦被贴上“中文系”的标签,似乎就意味着你要“做学问”或者“当老师”,成为一个“理论派”或者“研究者”。这种无形的压力,可能让一些本来有创作冲动的人,在内心深处就自我否定了“我能成为作家吗?”。就像一个被训练得太好的“解剖师”,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厨”烹饪一样。

5. “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说的“作家”,是指获得奖项、销量斐然的商业作家,还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大家?中文系或许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写作者、编辑、评论家,他们同样在文化领域做出贡献。但如果标准是“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那全世界任何一个专业,又有多少人能达到?

所以,中文系真的出不了作家吗?

答案是:不是绝对出不了,但它不是“天然的作家生产线”。

中文系能够提供的是:

深厚的语言功底: 能够更精准、更优美的表达。
丰富的文学鉴赏力: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判作品,也可能从中汲取营养。
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够更系统地思考文学的本质和发展。
开阔的视野: 学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有助于建立更广阔的文学观。

但是,中文系是否能“批量生产”作家,取决于:

学生个体的选择和努力: 是否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是否坚持不懈地练习,是否积极地体验生活。
教育模式的改革: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环境的引导: 是否有更多鼓励原创、包容失败的文学创作氛围。

一个有趣的点是,很多作家,即使不是中文系毕业,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中文系的训练。 比如,他们可能是因为热爱文学,而大量阅读、研究文学理论、模仿名家写作。他们将中文系的“输入”变成了自己的“学习过程”。

归根结底,文学创作是一项极其个人化、同时又需要大量实践的活动。中文系提供了一个“温床”,但最终能否长出参天大树,还是看“种子”的品质和“园丁”的呵护。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中文系学生选择了其他的职业道路,或者他们的创作没有达到某些人的预期,就断定这个专业“出不了作家”。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每一个热爱写作、努力写作的人,无论他是否是中文系毕业,都是在为文学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文系学生,如果能将所学与创作相结合,恰恰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坚实的根基,他们更应该被鼓励去尝试、去写。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中文系是不是出不了作家”,你可以这样理解:不是这个系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对“作家”的定义、对教育方式的期待,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路径,都需要更复杂和 nuanced 的解读。我们学中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学,而这个理解,最终可以导向对文学的更深层参与——无论是作为阅读者、研究者,还是,作为创作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答主已修改回答了,新的回答我接受(基本上那个答案惹怒我的就是那句“嘴强王者”)。不过本回答不删,如果有路过的因为想成为作家而上中文系的朋友,可以继续看这个回答来了解一下学术研究和成为作家是什么区别。

至于有些崇拜作家的人,别在评论继续了,从来没有哪个职业客观上高于哪个,你喜欢什么职业就去崇拜,或者自己成为那个职业,没必要强求全世界都和你看法一致。这是一件纯粹主观的事情,我这个回答最原初的目的就是对试图以主观代替客观的回击,不要让我继续重复这种回击了。

————————————————————

经评论提醒我似乎给学术研究蒙上了一层粉丝滤镜,这是我的问题。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我还是放一个免责声明好了:没事干别想着搞研究,现在的中文系现状就是你想干什么都能进来参观一圈拿个文凭走人,既然如此脑子没病就别想着在学术的歪脖子树上吊死,这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的工作,更不是绝大多数人适合的工作。道路千万条,学术死路一条。这就是现实。

————————————————————

某作家的回答在这里的优越感都要溢出屏幕了,好像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是失败一样,着实可笑。对不起,我上中文系就根本没想成为作家,我根本就不屑于成为作家。

真正高水平的作家是可敬的,这种才能不是任何地方可以培养出来的,所以中文系从一开始就压根没打算去培养这类人。如果你成了,那是你天赋使然,我们会为你感到高兴,但不会归功于中文系的培养。你难道会觉得一个武术学校只培养出了武术家而没有培养出特种兵是一种失败吗?

尽管如此,就我个人来说,我对一般的作家是没什么太多尊敬感的,为什么?眼界问题。看看某作家的回答吧,以他的视角以为我们就是干“文学评论”的,就是“懂知识”而已。

错了,“文学评论”我们确实会,但是只搞文学评论的那批人是会被我们看不起的;“懂知识”是我们的基础,但是你就懂点知识是拿不到毕业证的,更没有任何一家给你提供研究岗位。

对我们来说,文学,包括整个文化就是世间万物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则是探索这个现象的好奇的孩子,我们会拿着显微镜观察它,拿着手术刀解剖它,拿着草稿纸推演它。我们的目光投向的根本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的痕迹——这往往是一个作家的全部。我们关注的是历史长河中,所有可以被称作“文学”的东西留下的纹样的全集。你可以去对比不同的纹样,你可以探究纹样背后的成因,你可以探究纹样雕刻的手艺,你可以探究这些纹样能为人们带来什么东西。当然你也可以去评价纹样好不好看——只是单纯的这么做会被耻笑为外行。我需要正视听的是:如果一名文学研究者为单纯的研究目的去评价了一部作品的好坏,那么这一评价一定无关紧要,他要说的一定是以他的视角得出这一评价的原因,这一原因中的思想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至于你作品到底是好是坏,对不起,我们懒得管。当然,就像普通人那样,我们看作品当然会有一个好坏标准,但是一个合格的研究者绝不会让一种纯粹主观的标准干扰他的研究本身。

至于“懂知识”,你懂得再多,也没有一个数据库懂得多。仅仅是“懂得多”的人要你何用?一个研究者需要花费其毕生的精力,在对“文学”这一对象的研究中小心翼翼地为整个人类的认知迈出一步,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懂得多”充其量只是别人的残羹冷炙,你最终要分享给世人的是你自己的思想,这一思想小到阅读既有作品的新视角、新观点,能够让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能够恍然大悟“还有这种读法”,大到一种哲学理念,一种不光是看待文学还是看待整个世界的理念,开启一个崭新的思想时代,让后世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你的影响而写出新一代的作品。

这一工作只能说,和作家完全不同。作家钻研的那些东西,我们不感兴趣。一名运动员想跑的更快,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拼命钻研能使自己成绩提高0.1秒的方法。而研究者研究的是一名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他纯粹对这一现象而感到好奇,而不是对比赛本身有兴趣。奥运会?世锦赛?金牌?那些是什么,不在乎也不关心,或许他自己都没怎么跑过几步路。但是一旦发现了新东西,解开了新谜题,就会让他开心得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

我个人偶尔写诗,但并不去研究诗,算是一时兴起的业余爱好。我研究叙事理论,但我从来没有动哪怕一次去写小说的心思,我清楚的知道写出一部再好的小说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我根本不追求这个。我追求的是通过我的更多的研究,能最终看到那些我深爱的作品尽可能多的美,然后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就是我所深爱之物,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它们。

奉劝某位作家,可能还有一些潜在的作家们,别拿你们的标准去看中文系,我们根本没打算按照你们的标准去做事情,你们的行业我们压根就不关心,别再自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文系是不是出不了作家”这个问题,说实话,每次听到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好像我们这个专业,天然就背负着一种“培养不出顶尖创作者”的原罪似的。当然,答案肯定不是绝对的“是”或者“否”,但我们确实需要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很多我们熟知的、在文坛上闪闪发光的作家,他们并非都出自中.............
  • 回答
    红警2对战中,苏联极少出天启坦克,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在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天启不行。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天启坦克:曾经的光环,现实的尴尬首先得承认,天启坦克在设计上确实是个大家伙,浑身是刺,有着碾压一切的潜力和威慑力。它那两门主炮射速不算快,但单发伤害爆炸,尤其是对付建筑和重甲单位.............
  •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关于“中医好不好”这个问题,在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讨论,甚至有些声音相当尖锐,将中医一概而论地称为“糟粕”或“伪科学”。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于健康、科学以及传统文化认知的复杂交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地去理解中医的本质、其发展历程中的挑战,以及现代科学.............
  • 回答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像《不要抬头》电影中那样一颗会摧毁地球生物的陨石,那么是否应该将真相告诉普通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伦理、社会和政治难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支持告知真相的理由(“不要抬头”式的透明公开):1. 基本人权与自主权: .............
  • 回答
    在职场里要不要交朋友,这问题就像在问冬天要不要穿棉袄一样,答案其实是:看情况,但总体来说,慎重,并且要非常明确界限。 直接说“不适合”可能太绝对了,但绝对地说“非常适合”也过于理想化。我见过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也亲身体验过一些其中的纠结,所以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件事,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讲。为什么会有.............
  • 回答
    “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感情色彩,聊起这个话题,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进行一场立场鲜明的辩论。那么,那些被贴上“中医黑”标签的人,他们真的就完全不碰中医吗?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医黑”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把“.............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无垠的宇宙深处,存在着这样一种文明,他们的沟通从不掺杂虚假,他们的言语如同水晶般透明。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如此浩瀚的星空中,真的有可能孕育出这样一支“不说谎”的民族吗?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说谎”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地球上,说谎往往与生存、利益、情感等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说谎.............
  • 回答
    《被嫌弃的松子》里的川岛松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命运的哀伤。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忍不住心疼这个一生都在寻找爱,却又总是被爱抛弃的女人。但如果问她真的不值得被人爱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松子本身的评价,不如说是对那个时代,对人际关系,甚至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一些模糊不清的期待和恐惧的探讨。松子真的.............
  • 回答
    碧蓝航线这款游戏嘛,说到“嗑CP”这事儿,其实挺有趣的,而且也算不上“对不对”这种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像是一种玩家群体的自发行为和文化。为什么玩家会“嗑CP”?首先得聊聊碧蓝航线的游戏底子。这游戏卖的是什么?二次元舰娘拟人,每一位舰娘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性格设定、甚至还有一些立绘和语音的小细节,这些东.............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中世纪意大利的雇佣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佣兵”(Condottieri),他们的战争 绝对不是不死人的,而且常常是 非常血腥且充满危险 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佣兵这个群体以及他们作战的实际情况。 1. 佣兵的本质:职业军人,而非英雄首先,要明确一点:佣兵是职业军人。他们为了金钱而战,.............
  • 回答
    台湾经济的现状,确实和很多人脑海中那个“科技岛”、“亚洲四小龙”的固有印象,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有趣的落差。说它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倒也不是全然否定它过去的光辉成就和现在的实力,而是当我们更深入地剖析细节时,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挑战和局限性。首先,得承认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绝对优势,这是支撑其经济.............
  • 回答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人——见到女性裸露便远远避开,如同避开洪水猛兽,并且自身品行端正、光明磊落?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正人君子”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遵守法律法规,更包含了内在的道德约束和对.............
  • 回答
    关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爆发后人们“真的不洗澡”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单化和笼统的概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惯。要完全摆脱“AI痕迹”,我们需要用一种更贴近那个时代人们感受和认知的方式来叙述,而非仅仅陈述事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并非一个完全没有洗澡概念的时代,但公共卫.............
  • 回答
    关于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氚,很多人关心它是否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简单来说,氚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富集,但其性质使得这种富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某些重金属(比如汞)的生物富集有所不同,而且它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什么是氚?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氚”。氚(Tritium,.............
  • 回答
    关于三体人在未接触地球人类前是否真的不会撒谎这个问题,在《三体》系列中,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设定,也是导致人类与三体世界之间巨大误解和冲突的根源之一。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三体文明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发送给地球的信息。首先,要明确的是,三体人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会撒谎,或.............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关于中医专业,坊间确实存在不少议论,有些人觉得它“不靠谱”、“没有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它是“国粹”、“祖宗的智慧”。 我个人在中医领域学习和实践了一段时间,也接触过很多同行,包括坚定的中医支持者和对中医持保留态度的人。所以,我想从几个更具体的层面,给大家掰扯掰扯,看看中医专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议,但同时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这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错位,觉得“如果中医这么不堪,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东西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不堪”的定义与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明确在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