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黑真的都不使用中医吗?

回答
“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感情色彩,聊起这个话题,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进行一场立场鲜明的辩论。那么,那些被贴上“中医黑”标签的人,他们真的就完全不碰中医吗?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医黑”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把“中医黑”简单定义为“反对中医一切”的人,其实有些片面。更多时候,这个标签是贴给那些:

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疗效持怀疑态度的人: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觉得与现代科学解释不符,并且对某些疗法的实际效果持保留意见,甚至认为某些做法是无效或有害的。
质疑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人: 他们可能认为中医不应该与现代医学并列,或者认为中医的许多实践需要接受更严格的科学验证,否则不应被普遍推广。
批评中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的人: 比如夸大疗效、虚假宣传、伪科学泛滥、一些从业人员的道德和专业水平问题等等。
甚至包括一些接受过现代医学训练,并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医生、学者。

那么,这些人真的就完全不用中医吗?这事儿得分几头说:

1. 绝对的“物理隔绝”式拒绝?概率不高。

我认识的或者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并非是那种“我绝不会碰中医的任何东西,哪怕是路过它的药店我都绕着走”的极端派。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土壤里,中医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耳濡目染的认知: 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长辈可能就会说“嗓子疼喝点梨汤”、“受凉了吃点姜”。这些虽然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医处方”,但其背后蕴含的“食疗”、“辨证施治”的朴素思想,多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你很难说一个人会完全排斥这种从小到大听说的“家庭智慧”。
广泛存在的应用: 无论是中药复方制剂(比如常见的感冒药、肠胃药),还是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它们早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中医黑”,也很难说自己从未因为身体不适而尝试过某种被广泛接受的中医辅助疗法,或者服用过某种中成药。比如,很多被认为是“中医黑”的意见领袖,在谈到“养生”话题时,也可能会提到“食补”、“作息规律”等与中医养生观相近的理念,或者提及某些具有历史传承的中药材,只是他们会加上“科学解释”或者“现代营养学”的佐证,或者强调其局限性。
对“不可替代”的担忧: 有些人可能对现代医学的某些治疗手段有所保留,或者担心其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他们对中医的整体理论持怀疑态度,也可能在特定问题上,比如一些慢性病调理、术后康复等,选择尝试一些他们认为风险较低、相对温和的中医方法作为辅助。这不代表他们就此成为了中医的支持者,而更多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权衡。

2. 对中医的态度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用”或“不用”。

很多所谓的“中医黑”,他们真正的焦点在于:

质疑其科学性与严谨性: 他们可能会质疑中医理论的解释能力、诊断的客观性、治疗的有效性是否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他们追求的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可重复验证的疗效。
区分“传统智慧”与“科学医学”: 他们可能承认中医中有一些流传下来的经验是宝贵的,对于一些基础的养生方法(如调整饮食、作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他们不认为这些等同于一套能够与现代医学体系并驾齐驱的科学医学体系。
强调“伪科学”与“科学”的界限: 他们反对的是那些打着中医旗号,进行夸大宣传、制造虚假疗效、甚至是利用中医概念进行欺骗的行为。他们认为,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和发展中医,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那些被贴上“中医黑”标签的人, 他们大概率不是完全排斥任何与中医相关的概念或实践。

他们可能仍然会服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中成药(比如板蓝根、藿香正气水,即使他们不相信其背后的中医理论,但将其视为一种经验性有效药物)。
他们可能会尝试一些非药物的辅助疗法(比如推拿按摩,虽然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其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物理效果,而非中医的经络理论)。
他们可能在养生保健方面,会借鉴一些中医的朴素理念(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养生观),但会用更符合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释和实践。

真正让他们发出声音的是对以下几点的反感和质疑:

“中医包治百病”的夸大宣传。
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以“传统”为挡箭牌,拒绝科学验证和更新。
一些中医从业人员的道德滑坡和唯利是图。

因此,与其说他们“不使用中医”,不如说他们:

更倾向于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审视中医。
对中医的接受是有选择性和批判性的。
更强调“效”的证据,而非“道”的解释。

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在 “质疑”和“辩驳”中医体系中那些与科学不符、或存在争议的部分,而不是完全切断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模糊了界限的“传统智慧”和“经验性疗法”。

总而言之,“中医黑”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医的态度也是一个光谱。很多人是在尝试理解和区分什么是真正有益的传统经验,什么是需要警惕的伪科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姿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全世界没有人不使用中药。

空气、阳光和水都是中药,而且是没有就会死的大药,谁敢不用?

user avatar

哪敢,米面凉白开都是中药,难不成真要饿死渴死才配批评中医。

中医的答题策略就是把整张答题卡全部涂黑,敢说我错?有本事你别填我填过的地方。这就是一种话术,骗人用的。

user avatar

这得看中医粉如何定义“中医”了。

需要抬杠的时候,大米白菜乃至清水皆可入药。医食同源知道吗?你们中医黑有种别吃饭!吃一口就是用了中医哈哈哈哈

如果这样定义中医,我只能承认每天都用中医。

需要甩锅的时候,正儿八经按中医理论吃蝙蝠壮阳、吃穿山甲下乳就不算中医了——都是口腹之欲的错,关中医啥事? (说好的医食同源呢?)

虽然偏方和正经药方医理一样都是阴阳五行,但吃偏方吃出问题也不算中医。——民间偏方的锅,谁叫你不去正规中医院?

中医院开的方子吃了没用也不算中医。——高手都在民间,科班中医是西医模式量产出来的伪中医,连个师承都没有。

如果这样定义中医,中医粉也永远用不到中医。

或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中医,又或许,人人都是中医。

user avatar

古人对人体,生物,化学的知识无限接近于零。基本就是一无所知的水平,一大堆臆想。中医本身并不可耻,因为每个民族,都是由愚昧走向文明的,谁都愚昧过,那是时代的限制。而在20世纪的今天,一个现代化的大国,全民相信一个传统医学,这样的自愿愚昧,主动反智,这才是中国最大的耻辱!


我本人自从能为自己做主开始,就没用过任何中医药,也绝不会让孩子使用。你们中医粉敢不敢一辈子不用现代医学啊?


更新:中医粉太没有自知之明了,还左脚右脚,太抬举自己了吧!


关于蚊子的问题:在家用电蚊香,封闭空间100%不被咬。在外我很不喜欢皮肤上喷东西,有一种尼龙腕带,里面塞一片药,有薄荷和其他刺激性气味,手脚各戴一个基本安全了。

更新:自从生酮饮食以来,已经两个夏天没被蚊子咬过了,电蚊香都不需要了。蚊子不喜欢酮体的味。

user avatar

是的,真的不使用中医中药。

“假如在大海的一条邮轮上我妈和我女儿都得了急病,症状严重,船上有只带了大量中药的中医和只带了大量兽药的兽医,那么我毫不犹豫选择看兽医。”我买了超过100本《批评中医》送人,和同学也这么劝过。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于1977年由WHO发布,每两年更新一次,没有一个中药能进《清单》。说明一下,青蒿素系列药物不是中药,就连大力挺中医的政府也认定为不是;速效救心丸、消渴丸也不是中药,分别掺了硝酸甘油、格列本脲而已,硝酸甘油、格列本脲才是有效成分、才是药品。

这里有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写得比方舟子还好的科普文,值得好好读一读。


中华民族繁衍与中医无关

  发表者:康楷

  很多国人认为中华民族繁衍至今得益于中医庇护,动辄就提“若无中医,中华民族不会走到今天”,然而这却是错误的认识。经过数千年努力,西方传统医学逐渐发展成现代医学,手术的发展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人类死亡率、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20世纪抗生素发明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70岁左右。

  人类的繁衍不是任何医学的成就,而是生物的本能和进化的结果。数万年前,人类到达中国这片土地开始世世代代繁衍。在人类从非洲开始向全球迁徙的约20万年中,各民族都还没有产生医学。即便是最悠久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医学也不过只有5000年历史。中华民族直至距今2000年左右才出现了医学的萌芽,可见,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并非依赖医学才得以繁衍的。

  疾病在中国人死因构成中占有大部分比例,而在对抗疾病的努力中,中医并没有做出贡献。在现代医学产生和发展前,各种传染性疾病肆虐,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健康。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瘟疫爆发并肆虐于中国。爆发频率为有史以来罕见,最凶险的状态持续了10余年之久。《五行志注引》云:“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心焦,以为至忧。”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连医圣家族都是这样的惨状,由此导致的民不聊生和社会动荡也是汉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此后直至民国时期,传染病反复在中国爆发流行,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医对瘟疫一直束手无策。

  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学者考证,中国人在自然衰老死亡前,因疾病过早死亡导致的平均寿命长期低下。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低于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据金陵大学1929-1931年的调查资料,部分农村人口死亡率为28‰,婴儿死亡率为156‰,平均寿命为34-35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回顾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44-1949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201‰,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约为20-25‰,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左右,平均寿命不到40岁,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而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死亡率较高并非因为战争和饥荒,统计学资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据哈尔滨医科大学赵锦辉查阅的“关东州地区”生命统计资料,该地区1918年因疾病(以传染病为主)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1938年这一数据也超过80%,婴儿死亡率平均超过150‰,其它地区的统计资料也证明了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中医对传染病病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基本上一无所知。秦朝之前,中医认为传染病是鬼神作祟,多以傩(驱鬼的仪式)来应对;到汉朝,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认为瘟疫是因气候不正产生瘴气所致,提出了“六气致病说”,即阴、阳、风、雨、晦、明,把病因归结为气候的变化;宋代以后又产生了胎毒之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胎毒。古人不知道致病微生物才是传染病的病因,所以古人只能对传染病进行猜测和想象。直到今天,中医都没有认识到微生物,不知道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中医对天花的防治就是一个例子。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法预防天花取得了明显效果,1805年,牛痘法自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受认可;而中医界宣扬天花“源自胎毒”,以阴阳五行等加以解释,称牛痘法是将胎毒引出。部分中医药从业者毁谤牛痘法恐吓民众,甚至故意散布“种牛痘必得天花”的谎言,阻碍牛痘法推广,导致大量民众放弃种牛痘而染天花死亡, 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花一直存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统一采取了牛痘法,仅用10年时间就消灭了国内的天花病例。但1963-1964年因中医接种人痘,天花在山西、内蒙古再次爆发,直至1966年才最终消灭。

  中医也没有降低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数千年来中医都认为因生育所致的疾病是由于“风”的缘故,以至于今天还有坐月子紧闭门窗等陋习。中国自1950年开始推广以消毒灭菌为主要原则的新法接生后,生育危险终于得到解除——产褥热发病率急剧降低,产妇死亡率下降;新生儿因感染导致的死亡减少,死亡率从200‰逐年下降,1958年为80.8‰,70年代为47‰,80年代为34‰,2005年为19‰。

  中国人生命质量的迅速改善完全是科学带来的福祉,政府面对严峻的局面采取了坚决的科学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中国人死亡率连年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1957年达57岁,1973年为63.6岁,1981年为67.90岁,2005年达73岁。在事实面前,中医退守到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领域,对急性传染病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无数事实表明,中医不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必要因素,中医也没有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和健康水平。直到现代医学取代中医之后,中华民族的生命质量才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

user avatar

但都知道,啥叫上火,上火了要忌口,且非常清楚哪些食物属于热性,从不敢拧着干,即便 science, nature 没论文支持。

user avatar

不是啊,我有段时间胳膊上长了一小块湿疹,去的我们区中医院看的

医生给我开的就是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啊

我说大夫··这有激素吧

不应该是什么霍氏癣清什么的么···


老大夫:日本还让原子弹炸过呢,不一样用核电站····


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感情色彩,聊起这个话题,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进行一场立场鲜明的辩论。那么,那些被贴上“中医黑”标签的人,他们真的就完全不碰中医吗?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现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医黑”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医在没有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的情况下,是如何“确定”自己有效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医的理论体系、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历史发展。我尽量用一种自然、不生硬的方式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有效”判断,和现代科学那种“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是不同的。中医的有效性,更像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医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痛心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市场经济下的冲击与“良莠不齐”的必然性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医作为一个有.............
  • 回答
    作为一个热爱探究事物本质、又对传统文化抱有几分敬意的普通人,我一直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很感兴趣。尤其是当“丁香医生”这样的平台,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带着明确倾向的方式解读中医时,总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医简单粗暴地定性为“不科学、低效”,可能失之偏颇。.............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有些无奈,也触及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声。一边是历史上的情谊,一边是现实的“背刺”,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回想一下,西班牙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似乎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国际场合,西班牙的立场,尤其是在人权、台湾问题等敏感话题上,常常会站在某些西方国家的阵营,对中国进行批评。.............
  • 回答
    关于“中医黑”是否真正研究过中医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一个纠结的地方。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中医黑”。在我理解里,“中医黑”不是指那些对中医抱有疑虑,提出合理质疑,或者因为自身经历而对某些中医实践产生负面看.............
  • 回答
    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情绪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立和争执。所以,当我们探讨“中医黑真的懂中医吗?”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更深入地分析。首先,什么是“懂”?“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基础理论层面: 了解阴阳五行、脏腑学.............
  • 回答
    “中医黑”这个标签,在我看来,是近年来网络论战中一个非常强烈的词汇,它带着一种几乎要将对方打入“叛徒”行列的意味。那么,那些质疑中医的人,真的在“卖国”吗?这似乎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指控,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对中国文化、民族认同以及科学进步理解的深刻分歧。要详细地聊这件事,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看看它.............
  • 回答
    关于“中医好不好”这个问题,在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讨论,甚至有些声音相当尖锐,将中医一概而论地称为“糟粕”或“伪科学”。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于健康、科学以及传统文化认知的复杂交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地去理解中医的本质、其发展历程中的挑战,以及现代科学.............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伊藤美诚真的黑过中国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中国球迷对这位日本乒乓球选手的复杂情感。简单地说,伊藤美诚并没有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公开抹黑”中国的言论或行为。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运动员,专注于比赛本身,并且在比赛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实力。但是,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她黑过中国”的疑问,很大程.............
  • 回答
    嘿,学弟(学妹)!看到你这么坚定地热爱中医,我打心底里为你高兴。作为过来人,尤其还是文科背景,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纠结了。一边是心中的热爱,一边是网上那些“劝退”的声音,心里肯定像有两只小兔子在打架。我先直接说我的看法:独生子女,完全适合学中医! 至于知乎上那些声音,我承认,医学这个专业确实有它的门槛和.............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中医是否靠谱,这个问题其实比它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细细说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首先,中医的“靠谱”体现在它的历史沉淀和临床经验上。 想想看,中医这套理论体系,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从《黄帝内经》的经典奠基,到历代医家的不断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的担忧,尤其是那些对中医怀有深厚感情或者正考虑投身中医事业的年轻人。让我尝试从一个相对客观、但又不失人情味的角度,来和你聊聊中医的当下和未来,以及你是否还有必要学习中医。中医的“陨落”之说,从何而来?首先,“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对中医存在.............
  • 回答
    中医是否有出路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中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当前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科学验证的困境: 中医的理论.............
  • 回答
    中医的疗效,这是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真”与“假”的二元对立,从更宏观、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的核心理念。 中医并非像现代医学那样,将人体看作一台由零件组成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病灶。中医更像是在描绘.............
  • 回答
    “中医无科学依据”这个说法,想必你我都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听到过。它像一个标签,被某些人贴在中医头上,似乎一下子就概括了中医的一切,也省去了进一步了解的麻烦。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那未免也太对不起这门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老智慧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什么叫“科学依据”?在现代语境.............
  • 回答
    中医能否治疗抑郁症、糖尿病、心脏病以及癌症,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视角。中医的视角: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的核心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相互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