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应不应该南逃?

回答
崇祯皇帝应不应该南逃,这绝对是明末历史中最具争议、也最能牵动人心的议题之一。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和决策。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一、南逃的理由(支持者观点)

支持南逃的理由,往往着眼于“保存实力,卷土重来”这一根本目标。

避免被俘,保全天子正朔: 当北京城破,局势糜烂到无法挽回时,继续坚守就意味着身败名裂,甚至落入流贼之手,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最大的耻辱,也可能让大明政权彻底失去合法性。南逃,至少能让皇帝本人脱离险境,保住“天子”的身份,成为南方士绅和军队继续抗争的旗帜。
南方仍有基础: 明朝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早已南移,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拥有相对富庶的经济基础、坚实的税收潜力以及大量的忠君观念浓厚的士绅阶层。如果皇帝能成功抵达南京,就有可能整合南方的力量,重整旗鼓,建立新的抵抗中心。历史上,北宋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不也成功南逃,建立南宋,并在南方坚持了数十年吗?这给了人们一个历史的“范例”。
时间换空间: 南逃可以为重新集结兵力、制定战略、争取时间和空间,为反击争取机会。北京城内的守军力量在李自成大军压境下已是杯水车薪,强行抵抗只会是徒劳的牺牲。
收拢人心: 尽管当时朝廷腐败,但皇帝亲临南方,用行动表达不放弃抵抗的决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南方士绅和百姓的忠诚,争取更多支持。

二、不南逃的理由(反对者观点)

反对南逃的理由,更多地聚焦于“皇帝的责任”、“士气”以及“历史的评价”。

“罪在朕躬”的担当: 崇祯皇帝即位以来,勤于政务,宵衣旰食,但却未能扭转明朝颓势。许多人认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与京师共存亡,与江山社稷共承担。皇帝的逃跑,会被视为怯懦和放弃,是对天下苍生的背叛。
动摇军心民心: 皇帝一旦逃走,对于还在拼死抵抗的京营将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斗志,加速崩溃。对于城内的百姓而言,皇帝的逃离更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和恐慌。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逻辑: 皇帝一跑,在新的地方重建政权,那些在南方支持他的人,在政治上就是“附逆”了。而且,一旦形成南北两个政权,容易造成内耗,对整个抵抗力量的整合不利。
难以确保安全: 当时的南方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有抵抗力量,但地方藩王、士绅集团势力盘根错节,是否会拥兵自重,甚至成为新的割据势力,都未可知。皇帝南逃的路线能否顺利,是否会遭到地方势力的阻挠或挟持,也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道德和道义上的谴责: 很多忠君思想浓厚的文人士大夫,会认为皇帝应该与社稷同休戚。逃跑是一种“失君”,是一种“背德”。

三、历史的真相与崇祯的挣扎

事实上,崇祯皇帝在最后关头,确实有过南逃的念头。他甚至召见了大臣,讨论了南迁的可能性。然而,最终他选择留在北京,原因很复杂,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大臣的反对: 当崇祯提出南逃时,不少大臣,尤其是东林党成员,出于“忠君”和“保全自身在京师的地位”等考虑,极力反对。他们甚至以“陛下若弃京师,我等亦当随陛下殉国”来表达忠诚,但其潜在含义也是反对南逃,因为一旦南逃,他们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天命”的迷信: 到了明末,许多人,包括崇祯本人,都笼罩在“天命”的阴影之下。北京城是故都,是“龙兴之地”,一旦离开,似乎就失去了“天命”的庇佑。这种心理暗示,可能比许多实际的阻碍都更重要。
个人性格: 崇祯皇帝多疑、敏感、刚愎自用,但也渴望成为一个“明君”。他可能不愿意背负“弃都南逃”的骂名,更倾向于在最后的时刻,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不屈”。他或许认为,与其窝囊地在南方苟延残喘,不如在北京城破之时,以帝王的姿态走向灭亡。
行动的迟滞: 即使崇祯真的下定决心要南逃,他的决策过程也显得犹豫不决。当他终于决定南逃时,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逼近城下,道路已经不安全,行动的时机已经错失。

四、历史的假设与评价

后世对于崇祯是否应该南逃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如果……会怎样”的假设。

如果他南逃了,会怎样?
可能: 出现一个类似南宋的局面,南方依靠经济优势和相对完整的军事力量,继续抵抗清军(或者当时还不是清,而是满洲八旗)。
可能: 崇祯在南逃过程中被俘,或者被地方军阀控制,明朝彻底失去政治凝聚力。
可能: 南方士绅利用崇祯,建立自己的势力,导致政权四分五裂,反而更容易被外敌瓦解。
他没有南逃,结果怎样?
北京城破,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他的行为被许多人解读为“殉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的南明政权提供了一点道义上的资源(虽然作用有限)。

总结来说,崇祯应不应该南逃,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

从功利主义和策略角度看, 也许南逃更能保存大明政权的一线生机,为抵抗争取更多机会,正如历史上的赵构。
但从帝王责任、民族气节、以及当时许多人的道德观念来看, 皇帝留守北京,与京师共存亡,也是一种“尽人事”的体现,至少在精神层面,他没有放弃。

崇祯最终的选择,更像是他个人性格、时代局势以及臣下意见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包含了他对“帝王之道”某种扭曲理解的体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末代皇帝,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注定了他的结局,以及明朝的最终覆灭。这就像一个死局,无论怎么走,都难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千万别。

崇祯现在之所以还算个人,就是因为他没逃。

如果他逃了,历史发展不会有任何改变,清军照样在华北击败顺军,第二年春天照样攻下陕西,到夏天照样进南京。

高杰和刘泽清为什么会成为南明的藩镇?就是因为他们拒绝去北京勤王,抛弃崇祯逃走了,难道崇祯到了南京,他们就能听话了?左良玉?崇祯两年前就指挥不动他了。刘良佐还算人吗?就剩个黄得功够忠诚,本来就算崇祯不来,黄得功也够忠诚。但说实话,黄得功的忠诚真没多大用。

等到清军来了,大家该投降的投降,该自杀的自杀,崇祯也就是从煤山上吊改成紫金山上吊。

唯一改变的,就是崇祯的历史评价。

如果他逃了,“借虏平寇”的就是他了,想想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别以为崇祯是多宁死不屈的人,总不会真有人相信松锦大战之后的议和是陈新甲和马绍愉私下搞出来的吧?早在杨嗣昌还活着的时候,崇祯就对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很认可。

同样的形势,只是皇帝不是弘光而是崇祯,马士英、史可法、刘宗周、王铎、马绍愉、陈洪范、凌駉这些人照样会主张和清朝和谈,崇祯也照样会听。

丢了北京那套班子以及整个华北之后,崇祯终于可以不顾舆论压力随便和谈了。

然后再自食其果。

现在崇祯之所以还有个勉强过得去的评价,就是因为他在北京自杀了。如果有“借虏平寇”这个板上钉钉的卖国行径,谁还会体谅他?崇祯的结果就是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崇祯得到的历史评价将是:

纵容宗室、勋贵、太监和大小官吏肆意盘剥压榨百姓,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其部下匪军残暴无比,到处烧杀淫掠。在一通瞎指挥丢了半壁江山之后,竟丧心病狂地勾结清军进攻农民军,导致江山沦亡,崖山之事重演。

真要是走到这一步,朱由检恐怕会被评为古往今来第一千古罪人。


所谓“正统性”,在没有实力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毫无用处。

南明的官僚和军阀之所以内斗,从来都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他们要权力,要官职,要爵位,要金钱,要粮食,要女人,要兵马,要地盘,要装备。可是皇帝给不了他们,他们也不敢从李自成和多尔衮那里抢,那还能怎么办?当然是从友军手里抢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谁当皇帝也没用。

user avatar

他不是该不该逃,而是该不该西北和东北同时开打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应不应该南逃,这绝对是明末历史中最具争议、也最能牵动人心的议题之一。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和决策。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南逃的理由(支持者观点)支持南逃的理由,往往着眼于“保存实力.............
  •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读过《水浒传》,以及他是否曾考虑过“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时代局限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崇祯与《水浒传》:一道难解的隔阂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水浒传》成书于明.............
  • 回答
    朕,大明崇祯皇帝,在此扼腕长叹,细思前尘。若问如何能挽救我大明江山于倾颓,朕自当以血泪祭奠,将心中所想,一一道来。这并非为我个人辩白,而是为我大明,为我祖宗,为天下万民,纵使千言万语,也难解心头之恨。一、 拨乱反正,重塑朝纲:朕登基以来,心忧天下,然朝堂之上,党争倾轧,奸臣当道,忠良受辱。此乃大明积.............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响亮的口号,常常被人们用来描绘自然界残酷而又高效的生存斗争。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生命繁衍的过程中,那些更能适应环境变化、掌握生存技能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然而,将这句自然界的法则直接套用到人类社会,并以此为依据去“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却是一个值得.............
  • 回答
    王攀在招研资格被撤后首次发声,声称“自认为很冤,应该重启调查,特别是陶崇园的家庭微信群”,这一表态无疑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起备受争议的事件上。要理解王攀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提出的核心诉求、其行为的潜在意图,以及此事可能带来的影响。王攀的核心诉求与逻辑:首先,王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16271644年)面临内忧外患,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被杀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和军事危机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崇祯为何杀袁崇焕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背景与重要性1. 军事地位 袁崇焕(15921630)是明末抗清名将,长期负责辽东防务,是明朝对抗后金(清)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催促孙传庭出战时,满朝文武确实有人曾表示过劝阻,但正如你所料,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复杂的,这些劝阻的声音并非畅通无阻,也并非能够真正左右崇祯的决定。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崇祯皇帝的性格与决策模式: 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崇祯皇帝性格上本身就比较急躁,尤其是在面.............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挽歌,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这挽歌中最为悲壮的主角之一。要衡量他在这场王朝终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多大程度上”来量化,而应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关键决策,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推向了深渊。崇祯即位,.............
  • 回答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确实面临着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帝国,如同一个身患重病、却被拔苗助长式地折腾的病人,积重难返。要说“差”,那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定性,而是无数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压得这个庞大的帝国喘不过气来。首先,最为直接且致命的,是盘根错节的财政危机。崇祯元年,.............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能挽留李自成,不让他自绝于明朝,历史的走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整河山。然而,要详细讲述这个“如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双方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分析崇祯的处境和李自成当时的实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崇祯皇帝当时面对的困境。到了1644年,大明王朝已经.............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
  •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