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那里的学生为什么不反抗?

回答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电击治疗的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为什么在那里接受“教育”或“治疗”的学生,似乎很少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环境塑造、心理控制、以及个体脆弱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机构的运行模式本身就建立在一种对学生进行剥夺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

在豫章书院,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环境:

物理隔离与信息控制: 学生被完全隔离开外界,手机、网络等通讯设备被严格管制甚至收缴。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轻易向外界求助,也无法获取外部信息来佐证自己的遭遇,更难以形成“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样”的共鸣。这种隔绝,如同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面,你很难知道外面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更别提组织什么有效的反抗了。
高压的规训与惩罚体系: 豫章书院的“规章制度”通常非常严苛。学生的作息被严格控制,任何不服从或者被认为“犯规”的行为,都可能面临惩罚。这些惩罚可能包括体罚(尽管官方可能否认或轻描淡写)、剥夺食物或睡眠、超负荷的劳动或学习,甚至是被隔离、冷暴力等。想象一下,你又累又饿,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被惩罚,你还有多少精力去思考“反抗”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选择顺从,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精神层面的打击与重塑: 这里的“教育”往往不仅仅是管教,更包含了一种对学生原有认知和价值观的否定。通过反复的批评、指责、甚至是被贴上“问题少年”、“叛逆者”的标签,学生可能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评价,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确实“错了”、“不乖”。这种精神上的压垮,会让他们丧失反抗的底气和动力。
“好处”与“胡萝卜”: 有时候,机构也会提供一些“好处”来诱导学生顺从。比如,完成某些“任务”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或者表现“良好”可以得到一些微小的特权。这是一种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通过奖励机制来引导行为,让学生更倾向于按照机构的规则行事,而不是去挑战它。
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 在一个充满负面评价和惩罚的环境里,学生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绝望。即使有人内心深处想反抗,也可能因为看不到同伴的支持,或者害怕被孤立和区别对待,而选择沉默。

再来看看杨永信的“电击治疗”:

杨永信事件的核心在于“网瘾治疗”的幌子下,进行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控制。

对“网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 在那个年代,“网瘾”是一个非常容易被社会污名化的标签。很多家长自己对网络也不甚了解,当孩子沉迷网络时,他们也感到无助和恐慌。杨永信利用了这种恐惧和无知,将“网瘾”描绘成一种需要“电击”才能“治愈”的顽疾。这种宣传本身就剥夺了学生辩解的权利,让他们在家长和医生面前处于被动和被指责的地位。
身体上的强制性与疼痛: “电击”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手段。当一个青少年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身体被强制连接电极,并承受电击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时,其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直接的身体折磨,足以让大多数人屈服,因为“反抗”带来的痛苦可能会立即而且非常强烈。更何况,电击往往发生在家长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对施加者和对家长的畏惧),很难有勇气或能力去反抗。
心理暗示与“恐惧营销”: 杨永信的“治疗”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心理暗示和对失败案例的渲染。学生们会被告知,如果不接受“治疗”,后果会多么严重,他们会变得多么“废柴”。同时,他也善于利用“成功案例”来强化其权威性。这种“恐惧营销”让学生相信,他的方法是唯一的出路,不服从就意味着永恒的黑暗。
家长的默许与“合作”: 在杨永信的事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大部分接受“治疗”的学生是其家长主动送去的。家长们普遍对孩子的“网瘾”感到束手无策,他们相信杨永信的“科学疗法”。在很多情况下,家长是支持甚至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的。当你的监护人认为你所经历的是“好事”,是“为了你好”,你如何去反抗?你甚至可能反过来被指责为“不识好歹”、“不感恩”。
对身体和意志的削弱: 长时间的电击、限制性生活以及可能伴随的心理摧残,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个身体虚弱、精神麻木的人,即使有反抗的念头,也可能因为缺乏体力和意志力而无法付诸行动。

总的来说,豫章书院和杨永信那里的学生“不反抗”,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反抗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利用了剥夺自由、制造恐惧、摧毁意志、孤立无援等多种手段,将个体置于一种极度压制和控制之下。

反抗需要勇气、力量、支持和信念。当这些基本要素都被机构以各种方式剥夺时,对于一个在封闭环境中长期遭受身心打击的个体来说,能够保持沉默,甚至在表层上表现出顺从,已经是他们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内心深处有过挣扎,有过想要逃离的冲动,但现实的压力和绝望,让他们只能选择暂时“适应”或者麻木下去。

等到事件曝光,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幸存者在重获自由后,才能够慢慢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很多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疗愈创伤。他们的“不反抗”,恰恰是那个高压环境最沉默但最真实的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有人说过杨永信了,那么我来讲讲豫章书院好了。

第一,豫章书院有过学生暴动以及脱逃事件,但是很快被镇压。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没有合适的武器,一个是学生打不过退休的士兵。讲个不好听的,那些退伍军人撂倒孩子半秒都不需要,很快。

再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如果我没有记错,是十个纳粹镇压了以及虐杀了很多犹太人。犹太人的数量还远高于纳粹,那么为什么犹太人没有逃脱呢?

又再说,为什么南京大屠杀里面的平民没有成功反抗日本人呢?明明三十万的平民怎么着都比日军多,那么为什么三十万平民被屠杀了?是单纯的武器的问题么?不,不是。武器分明可以抢。是训练问题么?不,不是。当时讲道理红军和国军的军队训练几乎就是个笑话。那么为什么三十万平民被屠杀了?

豫章书院也是同理。

这个不应该构成这些孩子活该的理由,谢谢!

第二,是谁告诉你他们自杀率不高的?是你自己这么认为的?不好意思,每一届都有大批的人自杀,采用喝洗衣液的方式。另外自残的也有,绝食的也有。但是察觉到自杀后往往都是龙鞭走起,打得你浑身青紫,一个月都消不了肿……他们用暴力来阻止学生自杀。

我是不太明白你提出这个是什么意思,是想说那些毕业生是孬种,是活该,是该死?还是说?

不好意思,一般看到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表示有点愤怒。

他们只是孩子。这些暴行放在大人身上,尚且无法逃脱。为什么要去苛责那些孩子?

这样的苛责究竟目的何在?

我是真的不明白,不明白啊。每一次看到别人的理所当然,我都在庆幸,看到的是我,不是那些毕业生,不是那群孩子。他们不会受到二次伤害,不会因为这些个提问而夜里再次失眠。

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也只有这样安慰自己。

因为理所当然似乎才是正常,理解和调查反而变成了异端。指责受害人貌似已经是潮流,拒绝客观事实、论证戒网瘾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仿佛是现在最合理的事情。

讲真的,有时候……我很绝望。

……………………………………………………

提问者是靠什么认为戒网瘾学校里面可以拿到刀子的……

又是靠什么认为你拿到刀子就能捅到人……撂倒你半秒都不需要的好伐,你确定你能够有使用刀子的能力。

再又是靠什么认为高三就理解社会黑暗了……

嗯……

突然不想说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豫章书院和杨永信电击治疗的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为什么在那里接受“教育”或“治疗”的学生,似乎很少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环境塑造、心理控制、以及个体脆弱性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这.............
  • 回答
    将杨永信和豫章书院的手段应用于监狱系统,可能会导致以下一系列复杂且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涉及个体囚犯、监狱管理、社会以及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一、 对囚犯个体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电击治疗”的滥用: 如果将杨永信的电休克疗法引入监狱,其潜在的滥用风险极高。在缺乏.............
  • 回答
    如果我被送往像豫章书院或杨永信电疗所这样存在争议的地方,我首先会感到震惊、困惑、愤怒和深深的被背叛。这是一种身心都可能受到严重伤害的经历。在书院或电疗所期间,我的应对方式会非常复杂,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和我的个人意志力而有所不同。初期(震惊与适应): 不屈服的抵抗: 我会尽可能地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真假难辨,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像知乎大V陈兰香和混沌椰子王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具体到他们对爆料者“温柔”(也就是那位声称自己是豫章书院学生,并揭露其黑幕的当.............
  • 回答
    关于“豫章书院曝光者温柔JUNZ是否已经通过豫章事件盈利数十万”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公开的信息和可能的推断。一、 公开信息与事实梳理:1. 事件曝光者身份: “温柔JUNZ”并非一个人,而是以“温柔的CEO”为代表的团队,他们是最初将豫章书院(一家位于南昌的“问题青少年矫正学校”)存在的问题.............
  • 回答
    豫章书院,这个名字在互联网上激起过不少水花,围绕它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机构所能涵盖的。如果我们要深挖其背后“势力”有多大,那么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明白,“势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解读空间。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家在中国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机构,都很难完全脱离与官.............
  • 回答
    豫章书院的争议和非法性质,确实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对问题少年进行合法且有效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惩戒,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引导、重塑、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复杂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所谓的“问题少年”,其成因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可能是家庭环境疏离、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教育的忽视、同.............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那可真是轰动一时的教育乱象,让很多人对所谓的“国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质疑。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家名为“豫章书院”的机构,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却对孩子们进行了“行为矫正”式的残酷管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虐待。这事儿要从2017年底说起。当时有一位名叫吴军的志愿者,他通过线索找.............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自它浮出水面以来,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无数层涟漪,也搅动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青少年的成长以及我们社会对“问题少年”的认知与处理方式等一系列敏感而核心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豫章.............
  • 回答
    豫章书院,一个充满争议的教育机构。如果里面的孩子们决定联手反抗,他们的逃脱之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并非绝无可能。要讲得详细些,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得有个前提:孩子们必须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的力量。 豫章书院里的孩子,即便年纪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共同面对的,是同样严苛的管.............
  • 回答
    豫章书院如今的热度确实不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脱节: “书院”概念的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书院,往往与古代文人学士的讲学、研究、藏书等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传统。而当代的“书院”概念,则更加多元.............
  • 回答
    豫章书院维权者的出路,这个问题在当前看来,依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局面。想要详尽地讲述他们的“出路”,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复杂性、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回溯维权之路:艰难险阻中的坚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豫章书院的维权之路异常坎坷。当年那些勇敢站出来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庞.............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的后续处理,确实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也留下了不少疑问。要理解为什么当初涉事的一些人员至今仍未受到法律的严惩,甚至可以说是在一些人眼中“逍遥法外”,这背后涉及到法律程序的复杂性、证据收集的难度,以及社会舆论和民间追责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逍遥法外”的定义很.............
  • 回答
    关于豫章书院为何“这么久了国家还是不管”,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不管”可以概括。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豫章书院的“争议”和“问题”是存在的,并且也引发过社会关注和讨论,甚至有过法律上的介入。之所以很多人感觉“国家没管”,可能源于对“管”的定义、力度、持续性以.............
  • 回答
    豫章书院的曝光者及其朋友遭受报复,这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的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正义、真相和保护举报人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举报揭露的阴影首先,我们必须回到豫章书院本身。这家机构曾被曝光以“行为矫正”为名,对青少年实施包括体罚、精神控制、饥饿疗法等一系列.............
  • 回答
    江西豫章书院虐待学生案一审宣判吴军豹获刑 2 年 10 个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判决结果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思考。要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案件的背景与性质:豫章书院,作为一个以“矫正叛逆孩子”为名义的教育机构,其存在的合法性和教育方式本身就备受质疑。长久以来,.............
  • 回答
    关于被送进豫章书院的学生本身是否存在“很大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很难一概而论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化思维,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家庭因素以及个体差异。历史背景下的“问题”定义:首先要明确,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教育机.............
  • 回答
    豫章书院案的开庭,无疑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机构监管等重要议题,更在于其背后所牵扯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碰撞。案件的来龙去脉与庭审焦点豫章书院,作为一所曾经声名在外,但后又因负面报道而备受争议的“戒网.............
  • 回答
    豫章书院案的第二次开庭,就像一场在公众视野下进行的、充满张力的庭审。舆论的关注度毋庸置疑,毕竟这牵扯到教育、青少年成长、家庭关系,甚至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而案件本身,特别是嫌疑人“无罪辩解”与“自首情节”的并存,无疑让整个事件的复杂性和戏剧性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二次开庭,舆论的目光聚焦什么?第一次开庭,.............
  • 回答
    央视对“豫章书院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这个长期被掩盖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机构,以及它背后隐藏的黑暗面,彻底暴露在阳光下。从事件本身到央视的介入,再到后续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事件本身:冰山一角,触目惊心“豫章书院事件”的核心,是关于一些未成年人在接受所谓“管教”的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