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后被观众批评的口碑风波?

回答
《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后遭遇口碑风波,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次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是一次关于电影艺术表达与观众期待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案例。要理解这次风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电影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挑战性

首先,必须承认《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电影。导演毕赣以其独特的长镜头美学、迷幻的叙事结构、诗意的台词和营造的沉浸式氛围著称。

长镜头与空间感: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标志性的长镜头,特别是那个长达一小时的3D长镜头。这是一种对电影语言的极致探索,试图让观众“进入”角色内心,体验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延展。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独特的观影体验,也对观众的注意力、耐心和理解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非线性叙事与梦境感: 影片的叙事是碎片化的、非线性的,混合了现实、回忆和梦境的元素。观众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或传统的叙事线索,更多的是通过情绪和意象来感受故事。这种“梦境”般的体验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状态,一种对失落情感的追寻和迷失。
诗意化的语言与情绪表达: 毕赣的台词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常常晦涩难懂,但又饱含着浓烈的情感。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爱恋和怀旧。
对观众的“挑战”: 这些艺术特点在带来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影片的门槛较高,接受度相对较低。它不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不迎合大众口味,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地与“大众化”保持距离。它要求观众主动去解读、去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 口碑风波的形成:从期待到失望

口碑风波的形成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由高期待、营销策略、部分观众的误读与失望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前期的高期待与“文艺片神话”: 在上映前,《地球最后的夜晚》凭借毕赣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屡屡获奖(例如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以及强大的演员阵容(汤唯、黄觉、张艾嘉),积累了相当高的期待值。许多影评人和影迷将其视为中国文艺电影的又一高峰,甚至给予了“神作”的标签。
圣诞档期的营销策略——“与前任一起去看”: 影片选择在圣诞节档期上映,并且其营销策略,尤其是那句带有情感色彩的宣传语——“你的前任会来看吗?”——将影片与年轻人的情感议题强行绑定,尤其是“前任”这个标签,成功地吸引了大量不熟悉毕赣风格的年轻观众。许多人带着对“爱情片”、“前任话题”的期待走进影院,希望寻找共鸣或宣泄。
观众期待与影片现实的落差: 当观众带着对“爱情片”、“前任话题”的期待,却在影院里看到一部晦涩难懂、时长140分钟、以长镜头为主、叙事结构复杂的艺术电影时,巨大的落差感随即产生。他们发现影片并未提供他们想要的“故事”、“情感宣泄”或“浪漫体验”。
“导演出售”的指责: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加上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艺术风格是为了“装腔作势”或“故弄玄虚”,于是出现了“导演出售”的极端批评。言下之意是,导演为了迎合某些评价体系,牺牲了与普通观众的沟通,创造了一种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小圈子”艺术。
“卖票送礼物”的争议: 更为直接的导火索是,在一些影院,为了吸引观众,推出了“买票送枕头”或“买票送玩偶”的赠品活动。这被许多观众视为“用礼物来换取观看一部自己不喜欢的电影”,甚至认为是一种对观众的侮辱和欺骗。他们感到自己的观影体验被商品化,而不是被尊重。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不满和愤怒。
网络上的“差评潮”: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量的差评、嘲讽、甚至人身攻击充斥网络。一些原本只是对电影不感冒的观众,也因为看到如此多的负面声音,加入了批评的行列,形成了强大的“差评潮”。“看睡着”、“看不懂”、“浪费时间”等标签成为影片的代名词。
“烂片”的标签化与两极分化: 影片的口碑迅速两极分化,一端是坚定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电影的突破,是对电影艺术的极致探索;另一端则是强烈的批评者,认为这是“烂片”,是“装逼”的代表。这种极端化和标签化,使得对影片的讨论很难回归理性。

三、 对这次口碑风波的更深层解读:

这次口碑风波不仅仅是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本身,它更触及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电影类型与观众的适配性问题: 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对电影的期待仍然受到商业电影的较大影响。当一部极具艺术性的电影试图进入大众市场时,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观众沟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营销策略的边界与责任: 电影营销可以吸引眼球,但过度包装或与影片内容脱节的营销,一旦被观众发现真相,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反噬。营销应该建立在对影片内容和目标观众的准确判断上。
“文艺片”的困境与出路: 很多优秀的文艺片往往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毕赣的作品虽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但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和观众教育方面仍有待加强。这次事件也暴露了文艺片如何与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建立联系的难题。
观众观影素养的成长: 观众的审美和观影素养是逐渐培养和提升的。面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观众需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多的鉴赏能力。而电影创作者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观众进行对话,而不是完全“自说自话”。
社交媒体时代的评价生态: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传播效应,使得评价容易被情绪化和极端化。一个简单的差评,可能因为其传播而形成群体效应,影响更多人的判断。
对“电影是什么”的讨论: 这次风波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电影是什么”。电影究竟应该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表达,还是一个能够与大众产生共鸣的文化产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四、 如何看待这次风波?

理解这次风波,需要保持一种相对客观和辩证的态度:

承认艺术价值,不回避批评声音: 影片在电影语言上的创新和艺术上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它的长镜头、诗意化的表达,确实在中国电影中是比较独特的。但同时,也要承认它在叙事清晰度、情感连接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其高门槛。
理解观众的失落,但不认同过激行为: 观众带着特定的期待走进影院,结果与期待不符,感到失望和愤怒是正常的。但将这种失望转化为对创作者的侮辱、对电影的极端标签化,以及将赠品作为“欺骗”的证据,则显得有些不成熟和过激。
区分“看不懂”与“不好看”: 有些观众是因为确实无法理解影片的表达方式而产生负面情绪,而有些观众则可能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者预设的期待而给出差评。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不应混为一谈。
营销的责任与观众的选择: 电影营销无疑是这次风波的重要催化剂,但最终观众的选择权仍在自己手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选择真正适合自己观影口味的影片。
促进电影生态的成熟: 这种争论和反思,虽然过程可能充满争议,但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中国电影生态的成熟。它促使创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促使观众提升鉴赏能力,也促使营销方更加审慎。

总结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口碑风波是一场关于艺术与大众、期待与现实、营销与内容之间复杂博弈的缩影。它是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探索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观众观影习惯和文化期待的审视。这场风波的出现,既有影片本身艺术追求带来的“天然门槛”,也有不恰当的营销策略和社交媒体放大效应的“助推”。理解这场风波,需要我们放下标签,理性地分析影片的艺术特点,理解观众的情绪,并从中反思中国电影产业和观众共同成长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2018年)6月我在上影节做过一个演讲,汇报了我和 @王义之 团队做的一个研究,讲电影和受众的一个错配,以及这个错配会带来的种种问题,正好和这个问题相关。


错配,一般来说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表示资源没有流向正确的地方,他会造成社会总产出的损失。

放在电影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给电影配置了错误的观众」,或者说是「让观众去看了错误的电影」——观众事前以为能看到的电影,和他们真正看到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但和经济学论文中讨论如何避免错配的方向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宣发对于这个概念并不排斥,甚至是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宣发方认为:

一,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去看电影是最关键的,但让正确的观众看到正确的电影并不是重要的问题;

二,让观众看到了不合适自己的电影并产生了差评也不是问题,因为差评能带来更多讨论和更多流量,他反而会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满足好奇心。


所以,不仅仅是一个文艺片包装成了浪漫爱情片,或者是一个盗墓片伪装成喜剧片,问题不是只有那么点,而是几乎所有的电影宣发都在做同一件事——剪切无数素材,创造出大量物料和预告片,让观众以为这是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冒险片剧情片儿童片合家欢片,然后就是不让观众搞清楚这是什么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把偏好尽可能多的观众塞进电影院,然后赚一波票房。


这就像什么呢,比如一个蓝色的电影,原本只有那些喜欢蓝色的观众会去看他,结果他把自己装成一个彩虹,意图把所有类型的观众一网打尽。


这种做法好吗?直觉上可能有好处,因为毕竟电影票是一锤子买卖,后面还可以做一点争议口碑营销,再赚一波嘛。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并不一定。

上图是2017年的电影放映后口碑和电影票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正的相关性,但同时票房乘数和映后口碑的离散程度也很大,很多点离黄色的线性拟合线相当远,这意味着平均口碑相同的电影,有的电影获得了比均值更多的票房,有的电影则获得更少,而且两个极端之间,差别极大。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我们试着把电影粗略分成三种类型,如下图,他们有的大家评价很一致,比如绝大多数人都给电影打7分;有的评价很分散,有人很多人给电影打10分,还有很多人给电影打零分。

一般来说,那些把自己装成彩虹的电影,人们更容易看到错误的电影,因此更容易得到一个较为分散的口碑。那么,错配和票房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上图代表了口碑最集中的电影和口碑最分散的电影在票房上的差别,口碑集中的电影,要比第一张图的线性拟合水平高出37%,而口碑分散的电影则要比拟合水平低8%。如果两者口碑的平均值都是7分,那么大家都给7分的那一部电影,要比有人给10分有人给0分的那部电影,票房高出45%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流量的价格与几年前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之前的信息传播,像一张大网,从一个输出端口传达同样的信息到每一个终端,是并联,你只要花钱,总得让足够规模的人接收到这些信息。

而现在的信息传播,是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塞一点东西进去,期望它能够在网络上流传得更久,更像是一种串联。人们每天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大呼「褒贬不一」然后又卖一点神秘感让你想去电影一探究竟看看究竟是什么电影那么两极分化的公众号通稿,人们会从成百上千个熟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获得非常明确的信息——「烂片,别看」。然后传播到此为止。


这种电影和观众的错配不仅会让自己损失,对整个电影市场同样造成了伤害。蓝色电影把自己装成彩虹,抢走了赤橙红绿青紫的票房,那赤橙红绿青紫电影是不是也要把自己装成彩虹,抢回那些票房份额?于是大家都假装自己既是动作片又是喜剧片还是冒险片剧情片儿童片合家欢片,然后电影院里总有一批一脸懵逼的观众。

我们在上图中发现的现象表明——如果这一个星期上映的电影的平均口碑方差越大,那么这个星期上映的电影的票房衰减就越快。

简单说,如果你没有让正确的观众去看正确的电影,而是用各种伪装营销让不合适的观众也来看你的电影,可能在第一星期还好,可能在口碑的平均分上也还好——毕竟随机瞎看一方面会造成惊吓,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惊喜——但第二星期你的票房就没了。因为负面评价使得信息传播到此为止。

从规模上看,如果将目前平均的观众-电影的错配程度减少到错配程度最低的10%电影的水平,那么中国2017年的票房会比实际值高出30%。


在内容产品上,我能看到所有的产品形式都有自己独特且高效的传递渠道,电视剧,书,游戏,生产者们总能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合适的消费者,连网络大电影都做得挺好的,我就搞不懂,轮到电影宣发了,怎么就总是出现这种「所有电影都假装自己是彩虹」的低水平案例。

我两年前在这个答案说过一个观点:

电影票房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了电影院人们就会自动走进去看电影的过程了。是一个在占总消费比例11%的娱乐消费中,和其他娱乐竞争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如果电影不能吸引人,那人们自然有别处可去。

这两年来,我们能看到电影的平均质量在上升,好的电影比之前的野蛮增长时期多了不少,但是宣发的水平是跟不上的,而且是在不进则退。这种伎俩,可能对单个电影来说有着一时收益,但他损失的是整个市场的信誉,最终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user avatar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并不能说是一部烂片,但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电影。

你看,我始终都没想明白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放心的把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给到一个并没有成熟商业片拍摄经验的导演手里,然后让他拍出了一部明显不符合大众口味的片子,最后希望靠营销回本。

这是个竭泽而渔的玩法。

投资拍小众文艺片子,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不然你就得向市场妥协,拍点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许鞍华当初拍《天水围的日与夜》,王晶直接砸进去700万,告诉她别管赔赚,这钱你就拿去拍好了——等到王晶自己拍片子,几乎是部部挣钱,部部屎尿屁横飞,部部被骂。

你说王晶不懂艺术?

他当然懂艺术,但是他更懂市场,还懂市场规律。

所谓市场规律就是,您不能总把观众当成傻X。

你知道《地球最后的夜晚》这套营销手法让我想起什么了么?没错,让我想起了去年被喷到体无完肤的那部史诗级烂片《爱情公寓电影版》,你这边一吻跨年,我那边原班人马十年催泪重聚;你这边浪漫爱情,我那边笑声从来没停。最后的目的就是变着花样的把一些原本根本不可能看这部片子的人忽悠进电影院,收割一波完事,首日票房惊艳,第二天断崖式下跌,反正韭菜割完了,口碑怎么样就随你去了。

好,这么搞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算观众真的是傻X,你玩多了他也会有个条件反射吧?你以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口碑一把showhand,真就不怕大家以后对您敬而远之?

你竭泽而渔,总有捞不到鱼的一天。

勿谓言之不预也。



PS.多说几句

从前两年开始,我就觉得有些导演拍片子的路子不对。

你拉了上亿的投资,然后拍了个片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最后美其名曰实现个人艺术追求——你有本事拿自己的钱实现去啊。

最可气的是你要是说老子凭本事拿的钱,不为挣钱,就是要让自己爽一爽,我也服气。

可到最后你又上综艺又去站台,发通稿大把撒钱做营销,把大伙都忽悠进电影院了,这不是拿观众当脑残么?感情您得罪不起投资人,只好拿观众开刀?有这么干事的么?

我觉得不行。

user avatar

我觉得现在或许国产电影仅剩口碑营销能信了。


你们某些公司就继续作吧。

user avatar

很正常啊。打个比方。

我拍了个恐怖电影,找了位动作明星来,放到抖音快手营销。只放里面武打的片段。

然后观众进电影院,发现是恐怖惊悚,当然骂街了。

并不是你多不好,而是你货不对板。

文艺片你要营销的话,上豆瓣上知乎都是很正常的。

跑抖音去营销,只放爱情的片段,转头又说观众不行,这不是又当又立吗?

而且,毕赣的风格,在欧美也算小众了,太过意识流了。

假如泰伦斯马利克把他的《圣杯骑士》或者《生命之树》的爱情片段剪出来放到各大网站上,然后邀请大家去体验爱情,我看他会被美国佬骂的更惨。

user avatar

2019年新年伊始,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便以一个创下猫眼评分最低记录的2.6分,以及上映第二天便超过90%的崩塌式票房曲线,以一种古怪兼滑稽的方式,揭开了“文艺片”或者说“艺术电影”的新衣。

主创人员亲自下场,将一部全程方言、剧情晦涩、个人风格浓厚的小众文艺片,包装成一部兼有科幻因素的浪漫爱情片,面向以夫妻情侣档为主体的观众,大肆营销所谓“跨年一吻” ,而且还专门“贴心”设定了【禁止退票】。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兼有绑票性质的欺诈式营销。不论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市场、对方兴未艾的艺术电影受众,都是一次完全不留后路的杀鸡取卵! 除了利用预售和首日超高票房,硬生生骗了超过2.82亿的票房,不但将7000万投资回本成功,赚得盆满钵盈的投资人和营销方,可以说绝没有其他赢家。

即使是导演毕赣和男女主演黄觉、汤唯,不论他们能从这不到3亿的票房收益中,是否获得多少分红,对个人口碑声誉的恶劣影响,也势必将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逐渐显现,彻底的得不偿失!

1989年出生的毕赣,2015年处女作《路边野餐》一举成名, 洛迦诺电影节(国际A类)新导演奖和最佳处女作奖,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台湾金马奖新导演奖,中国导演协会最佳新导演奖……从此也被某些影评人吹嘘为大有前途的,将来要一举拯救中国电影的天降“紫微星”。

也因此,让他这部新作 《地球最后的夜晚》 的总投资,从前部作品的20万成本,飙升到了7000万之巨,而该片虽然在戛纳电影节未能入选主竞赛单元,而且在戛纳场刊遭致国际影评人不少恶评,但之后在台湾金马奖上提名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奖等三个重要技术类奖项。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片的很多观众,并不止是因为片方的虚假式营销,而就是冲着这些他们认为权威度极高的奖项表彰和提名,才会买票进场的,竟让这部影片在上映前5天便预售破亿,甚至超高最火爆的春节档电影的预售情况。而影片的上映,也恰是一场对艺术电影和所谓权威电影奖项的“皇帝的新衣”,被彻底揭开。

而看过这部影片后,即使是对其最有好感、最具自信的影评人,难道当真能理直气壮地面对广大公众说,该片能代表了过去一年以来,华语电影的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和最佳配乐水准么?在这些方面超过其他所有华语影片么?

《地球最后的夜晚》 真能作为过去一年以来,最优秀的五部华语电影之一么?质量可以和《我不是药神》《影》这些影片同列么?甚至超过了没有被提名的《无问西东》《暴雪将至》《你好之华》,哪怕是毁誉参半的 《邪不压正》和《妖猫传》么?

《地球》 一片体现出来的导演水准,真能让毕赣成为过去一年以来,最优秀的五位华语电影导演之一,甚至和张艺谋、姜文、娄烨这些华语电影大师同列么?甚至超过了没有被提名的其他无数优秀导演么?

这几年来,被一群艺术片编导和文青影评人吹嘘成所谓“华语权威第一大奖”的台湾金马奖, 之所以会被他们捧上天,说白了不就是很“鸡贼”地投了这些文青们的小众喜好么?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风波当晚,电影《地球》的微博一开始也及时转载了【中国一点也不能少】的爱国官微,还专门制作了【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宣传海报,原本是颇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该条转发的评论区内,却是一大群“影评人”和此类电影喜好者,在纷纷“痛心疾首”甚至冷嘲热讽:「快删了吧,太丢人」「文艺片何必作战狼式宣发?」

这其中甚至包括某个应邀担任过金马奖初选评委的,据说是豆瓣网站的“第一资深影评人”,此人破口大骂《地球》影片【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宣传图,是“太恶臭”。

于是,最后在这些文青影评人的舆论压力下,《地球》微博又怂到不得不把这条微博给删了……

瞧瞧,在这些小众文青内心深处,从来就认为爱国=战狼=丢人=有罪!

那么我们这些让《战狼2》获得56.8亿票房,成为华语影史第一的广大影迷观众,在他们眼中自然更加罪不可赦了。 他们自以为能代表电影,其实只不过是一小撮人,已经脱离真正的影迷大众很久很远了!——所以,他们拍出来的影片,他们竭力追捧的影片,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之类,广大观众又怎么可能喜欢?

然而另一方面, 电影是艺术更是商品,票房从来就是一部影片的生命线,好莱坞一线大咖全是票房巨星,扛不起票房的奥斯卡影帝也只是二三线。中国电影市场,院线同样视票房如生命,哪怕那些冷门文艺影片,为了争取更多一点票房也是出尽奇招,记得2016年,《百鸟朝凤》上映时,只为多求排片量,投资人不惜下跪哀求,以这种手法卖惨营销,终于取得了8700万这个对该片本身题材而言,可算相当不错的票房。

而现在,随着各大院线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每个小县城的全方位铺设, 数以亿记的”小镇青年“才真正决定着所有电影人的饭碗, 少数文青影评人决定一部电影口碑风评和票房走势的历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了!

一部小众冷门影片,花上几十万营销,再有一群资深文青影评人抱团吹捧,或许就能靠豆瓣高分吹成所谓”良心电影“,可是如果如《地球》一样,本身就是不合大众胃口,这些文青哪怕再声嘶力竭吹捧,难道还能提着刀强逼大家心甘情愿掏钱,走进电影院不成?

所以,才有了 《地球》一片的制作方和宣发方,将一部小众题材晦涩方言片,去营销成大年夜“浪漫爱情片”的“神来之笔”,也是继2018年夏天《爱情公寓》大电影化身盗墓影片后,华语电影又一次赤裸裸的欺诈营销。

这场诈骗营销,也再一次向广大公众揭示了:常年被一小撮文艺青年和影评人去热捧的“文艺片”创作者的真面目:嘴上谈的都是艺术,心里想的全是生意

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当真清高到视金钱如粪土,视艺术如生命,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只会拍这种晦涩难懂的自我创作,以此求名求利,而根本不具备真正取悦观众,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支持的能力!

所以,一旦竟能找到欺诈观众的可能,这些人便彻底撕下了平素里伪装的艺术家面孔,圈钱吃相之难看,只会让最唯利是图的商人也瞠目结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后遭遇口碑风波,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次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是一次关于电影艺术表达与观众期待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案例。要理解这次风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电影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挑战性首先,必须承认《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电影。导演毕.............
  • 回答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以“台湾: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为封面题词,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绝非一家老牌、以严谨分析著称的杂志随意的耸人听闻之举,其背后折射出的地缘政治复杂性,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理解这个题词的关键在于“危险”的指向性。在这里,“危险”并非指台湾岛内.............
  • 回答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这位网坛的常青树、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最近因为一句话引发了不少讨论。他提及中国可能是网球比赛举办地中空气最差的地方。这句话一出口,立刻点燃了公众的议论,有支持者认为他敢于直言,也有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要理解德约科维奇的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
  • 回答
    最近网上的那份“中国吃肉地图”确实挺有意思,尤其广西人均肉类消费量冲进全国前四,压过浙江,这个结果不少人可能都没预料到。光看数据,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但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地图”的价值所在。 打破刻板印象: 很多人可能觉得,广西就是山清水秀,饮食清.............
  • 回答
    最近,中国多地重新鼓励“地摊经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人欢呼“地摊经济要崛起了!”。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背景、原因、潜在机遇与挑战,以及它是否真的会迎来“复兴”。 一、 地摊经济的背景:从“城市治理顽疾”到“政策新宠”长期以来,“.............
  • 回答
    在分析外交部对美国所谓“授权撤离”的回应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外交部的回应逻辑,再来细致地解读其中的意味。事件背景:所谓的“授权撤离”(Authorized Departure)通常是指在特定国家或地区面临严重安全威胁(如政治动荡、战争、自然灾害或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时,美国国务院授.............
  • 回答
    中联办法律部长关于“全世界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恰恰在香港”的说法,在香港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说法的直接指向。这位法律部长将矛头明确指向了香港,认为香港是“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定.............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说起全红婵,人们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那个在跳水台上闪耀的十四岁少女,她的每一次腾空、每一次入水都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然而,在这些光环和镁光灯之外,这个年纪的她,和所有普通孩子一样,心中有着最纯粹的渴望。当她被问到“最期待去的地方”时,答案竟然是游乐场和动物园,这一下子拉近了她与我们的距离,也让我们对这.............
  • 回答
    最近有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应对的全球民意调查,覆盖了53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认为美国在疫情应对上比中国做得更好。这个数据确实挺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种民意调查反映的是民众的普遍观感,而不是某个国家官方的定论,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感到失落、不甘、甚至有些许的愤怒都是人之常情。你付出努力,但结果不如预期,而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对比。然而,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消化。这会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思考。1. 理解高考.............
  • 回答
    想象一下,有一位来自遥远星系的访客,他没有我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情感和社会规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好奇心,想要理解我们这个星球上,名为“人类”的物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给他看什么电影,才能最快、最直接地触碰到人类文化的肌理,洞悉我们作为个体的本质呢?这可不是简单地找几部“经.............
  • 回答
    《流浪地球》荣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一份沉甸甸的肯定与深远的意义《流浪地球》获得第3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中国电影工业一次重要的肯定。这份荣誉不仅仅是颁给一部电影,更是对中国科幻电影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制作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以及对中国电影人迈.............
  • 回答
    《流浪地球》能在中国影史最快速度突破30亿票房,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票房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变化、观众审美的升级,以及我们国家在科幻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都非常有意思。首先,咱们得说这是个实打实的突破,而且是“最快”破纪录,这速度就很有代表性。在过去,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
  • 回答
    周杰伦杭州演唱会上的“小仙女”与《算什么男人》:一次失控的宣泄与演唱会的边界在周杰伦杭州演唱会那场万人空巷的盛况中,一位自称“小仙女”的观众却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她手持荧光棒,站在人群之中,用一种近乎嘶吼的方式点歌,并且目标明确地指向了自己的前男友,歌曲则是那首充满苦涩与无奈的《算什么男人》。而更让人.............
  • 回答
    南京地铁四号线车厢内女子啃饼跳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关于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讨论点。对于这类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对该事件的看法: 个人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但在公共空间,这种自由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尊重其他乘客的感受和公共环境的秩序。在地铁车厢.............
  • 回答
    最近一些地方出现的阳性病例,其背后是否存在故意传播新冠的嫌疑,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不安和愤怒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关于病毒传播的苦痛,对任何可能影响公共健康安全的行为都应该高度警惕。如果说“涉嫌故意传播”,那背后牵涉到的事情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感染,而是带有明确的主观恶意。从法律和伦理的.............
  • 回答
    八达岭修建世界最深地下高铁站,距地面102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工程壮举,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工程的宏伟与挑战1. 深度之最的意义: 地下102米是什么概念? roughly 相当于30多层楼的高度。将一个交通枢纽、候车空间、配套设施全部建在如此深的地下,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
  • 回答
    土地市场“三年了,终于等到你”般的供地节奏大调整,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重点城市全年最多集中供地三次,这背后释放的信号,以及可能搅动的水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供地节奏大调整,这背后藏着啥?你想想,以前那叫一个“随叫随到”,地块儿一出来,开发商就得跟着节奏走,抢地、拿地,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