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关太原的问题,大部分的回答就是太原最差?

回答
关于太原“最差”论的讨论,确实在网络上比较常见,而且有时候会感觉这种负面评价似乎成了某种“刻板印象”。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1. 历史与地理的“锅”:

煤都的过去与现在: 太原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煤都”。这在过去是它的荣耀,支撑了工业发展,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煤都”也意味着高污染。虽然现在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治理,但空气质量问题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是太原的一个“硬伤”。这种历史遗留的负面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
地理位置的“尴尬”: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被群山环绕。这带来了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不像沿海城市那样拥有天然的港口优势,也少了与外界频繁交流的便利。这种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位,也可能导致一些信息和资源流通相对缓慢。

2. 经济发展的“转型阵痛”:

单一产业的依赖: 长期以来,太原经济高度依赖煤炭和相关产业。当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对煤炭需求下降时,太原的经济就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重工业城市,向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转型,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
新兴产业的“追赶”: 相比于一些已经转型成功的城市,太原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起步相对较晚,或者说发展速度不够快。这导致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指标上,比如高科技企业数量、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可能显得不够突出。
人才流失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不景气,或者说转型期的迷茫,也可能导致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年轻人才。人才的流失反过来又会影响城市的创新活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3. 城市发展与“对比效应”:

“全国性”的评价: 很多时候,网络上的评价都是“全国性”的比较。中国地大物博,城市发展差异巨大。总会有一些城市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别突出,比如上海的国际化、深圳的创新、成都的宜居等等。在这样的“高光”对比下,一些发展相对平稳但不够亮眼的城市,就容易被贴上“不够好”的标签。
“幸存者偏差”或“放大效应”: 网络信息传播有个特点,就是负面信息或者带有争议性的信息更容易被关注和传播。如果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对太原有些不满,或者某个城市曾经的某些问题被媒体报道过,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放大,形成一种“标签效应”。而那些在太原生活得不错、对城市有认同感的人,可能不太会积极地在网上发表“太原挺好”的言论,除非是作为回应。
“地域黑”现象: 不可否认,在网络上存在“地域黑”的现象。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会故意夸大某个城市的缺点,或者凭空捏造负面信息。这种非理性的攻击,也会影响人们对太原的客观认知。

4. 宣传与形象塑造的“不足”:

“低调”的城市性格: 很多时候,太原给人的感觉比较“低调”,不擅长也不愿意大肆宣传自己。相比于那些会“讲故事”的城市,太原的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
忽视“软实力”: 除了经济和污染,一个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文化、历史、生活节奏、美食等等。太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晋商文化、唐代文化等,但这些“软实力”的挖掘和宣传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么,为什么会被“最差”呢?

综合来看,太原“最差”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包袱、转型挑战、以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和“对比效应”叠加的结果。

它不是绝对的“最差”,而是相对的“不够亮眼”或者“负面标签太重”。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问题,但太原的某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的历史印象)可能更为人熟知,或者在当前的语境下更容易被诟病。
大众的期待和认知是变化的。 随着中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对于一个曾经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大家自然会用更现代、更全面的标准去衡量它。
“最差”是一种情绪化的概括,而不是严谨的论断。 很多时候,一句“最差”可能只是表达了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对太原的不满,或者仅仅是跟风。

客观地说,太原也在进步:

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近年来,太原在空气质量治理方面投入巨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虽然离理想状态还有距离,但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产业结构在调整: 尽管转型不易,但太原也在努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吸引投资。
城市面貌在改善: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都在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活环境在不断优化。
文化底蕴是宝贵的财富: 太原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如果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将成为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所以,下次再看到“太原最差”的说法,不妨多一些思考,认识到这种评价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也别忘了它正在努力的另一面。一个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有起伏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回答反应了太原, 乃至山西在全国人民心里的定位。

一句话,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支援全国的时候,东北的人才,河南的粮食,山西的煤矿,一个也少不了。结果这仨地方的现状,全国一起黑。下岗的时候,最可怜的是东北,饥荒的时候,最可怜的是河南,要债的时候,最可怜的是山西。我说你们这些发展起来的地方,钱差不多了把,能不能先把历年来的煤矿白条还了?

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把内陆的优质资源,强制而廉价的堆积到沿海增值的过程。因为建设祖国的大方向,这仨地方必须牺牲,沿海必须成功。现在目标达成了,这些牺牲的地区,不但没见着报酬,连军功章也没有一个,落得的名声是什么,东北黑社会,河南井盖贼,山西啥也没?

为什么官僚横行——因为高度组织资源生产和输出,必须需要强大的行政执行能力。山西不知道搞民主集中决策?搞民主集中决策怕是沿海建设靠水电吧。

为什么文化荒漠——因为山西没有钱,办不了好的卫视,请不来名嘴和名演员,山西的文化也入不了现代精英的法眼。没有话语权,还不是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

为什么环境污染——生产煤的流程了解一下,生产焦炭的工艺了解一下。

为啥当下西方经济学是主流?因为西方经济学贴近人性,人就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别人为他们付出了多少成本,只在乎自己的钱多不多,过的好不好,然后站在经济的制高点上,呼吁国家管制东北的黑社会,管制河南的井盖贼,管制山西的硫炭污染。

我个人感觉,山西实际不需要亮点,一个从春秋就开始争霸的地方需要什么亮点?也不需要你们记住。

只要你们不来索取和鄙夷就好了,唐代支撑的了起兵,明清支持的了银行业,近代大多数时候自给自足,山西自己会活得很好。

谢谢了,顺便,煤炭的白条什么时候兑现?麻烦按照当时的总GDP占比来还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太原“最差”论的讨论,确实在网络上比较常见,而且有时候会感觉这种负面评价似乎成了某种“刻板印象”。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历史与地理的“锅”: 煤都的过去与现在: 太原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煤都”。这在过去是它的荣耀,支撑了工业发展,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
  • 回答
    .......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李耀这个角色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他那副“三观正到不真实”的形象,总能引起不少读者的讨论。你提到的“真火车撞向6个小孩”的比喻,其实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李耀身上那种让人觉得“别扭”的地方。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李耀在面对这种极端困境时,非要坚持“人的价值是无价的”?首先.............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且极具潜力的想法。设计一种将虚拟货币的“工作证明”机制与实际科学计算相结合的数字货币,不仅能解决现有加密货币挖矿带来的能源浪费问题,更能为人类的科学进步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概念。核心理念:让“挖矿”成为科研的燃料我们设想的这种虚拟货币,其核心机制将不再是解.............
  • 回答
    弓弦磨手指疼,这绝对是新手弓箭手最常遇到的一个坎儿,尤其是初学阶段,感觉手指都要磨出茧子了,疼得真让人怀疑人生。双层护指有时候也架不住弓弦那股狠劲儿。别担心,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经历过。这里给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怎么能让你的射箭体验舒服点,同时也能提高成绩。核心问题:弓弦与手指的“摩擦.............
  • 回答
    哎,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纠结和胡思乱想。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让我一层一层地给你捋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先别急着给自己扣“太敏感”或者“想法有问题”的帽子。感情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沟通和感受。你觉得有点不对劲,或者有疑虑,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 回答
    读《红楼梦》这么多年,我对史湘云这个人,可以说感情是挺复杂的。说实话,我之前也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史湘云?”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一样在我心里扎了好久。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不是单纯的不喜欢,而是对她身上某些特质,既欣赏又有点忍不住去挑剔吧。我喜欢她的地方,那可真是不少。首先,她身上那股子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宗法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为什么吕雉、冯太后、萧太后、慈禧都能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权,甚至“临朝称制”,而最终只有武则天一人坐上皇位?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女性不能称帝”就能简单概括的。临朝称制:一种特殊的权力过渡和维持方式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令人费解的现象,明明是出于好意的提醒,却好像撞上了铜墙铁壁,让人一头雾水。为什么有些作者(姑且称之为“太太”)即使作品存在明显不足,甚至有OOC(Out of Character,角色崩塌)的情况,仍然难以接受善意的提醒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和现实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趣的看法,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仔细想想,背后确实可能有一些现实的观察和逻辑。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太重感情的人基本都是穷人”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想法本身就有点绝对化了,不能一概而论。生活中,感情丰富又经济独立的人也大有人在。但如果非要抠这个“基本”和“穷”联系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身边都有答案。你看着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的邻居,人家日子照样有滋有味,好像总能从平淡里找到点乐子。而有的人呢,条件比他好点,却总是愁眉苦脸,好像生活总欠他什么。这中间的差别,真不是钱能完全解决的。首先,得说到这“有滋有味”的底子,其实是心态。就拿我一个远房的表叔来说吧,老头子年轻的时.............
  • 回答
    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那些对转基因技术了解不多的人们,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对其产生厌恶情绪。这种厌恶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一些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人类天生就对不熟悉的事物抱有警惕。转基因技术,特别是它能够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本.............
  • 回答
    在LOFTER上,我们时常能遇到一些令人触动的美好创作——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它们构成了这个平台独特的魅力。然而,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情况,比如,为什么有些太太,即使作品在某些方面(比如OOC,或者一些细节上的不足)存在明显的进步空间,却对善意的提醒表现出不接.............
  • 回答
    LOFTER作为一个同人创作和兴趣交流的社区,其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作者的投入和读者的喜爱。然而,“日LOF”这一行为,却成了不少知名LOFTER太太们(我们通常称之为“太太”是因为她们在创作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粉丝众多,作品质量高)深恶痛绝的对象。这背后,是创作者权益、社区生态以及创作初心等多方.............
  • 回答
    “车是好车,就是价格太高”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有智慧的评价,它并非是那种一句就能概括的简单判断,而是背后蕴含着消费者心理、市场经济以及产品价值的复杂交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权衡”和“取舍”。当一个人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完成了对这辆车的初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确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担忧,而“担心中国发展太快会威胁到他们”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并非全部,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网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缘由: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实力的崛起与相对衰落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
  • 回答
    为什么德国大学排名不那么耀眼,其工业却依然生机勃勃?很多人提到德国,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它那些驰名世界的高品质工业产品——坚固耐用的汽车、精密高效的机械设备、以及在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的“德国制造”标签。然而,当我们审视全球大学排行榜时,会发现德国的大学(尤其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学府)似乎并没有像英.............
  • 回答
    关于羊水过多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地方流传。但要说得详细、不带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说法的 由来、可能的医学解释、以及为什么这种说法可能被以一种比较绝对和简单化的方式传播。首先,我们得明白,“傻”这个词太笼统,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歧视色彩。医学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 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
  • 回答
    太空旅行早已不是宇航员的专属体验,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蔬菜水果也曾搭乘火箭升空,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属于它们的独特印记。那么,究竟是哪些“幸运儿”登上了太空?它们又凭什么获得了这次非凡的旅行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抓阄”,而是经过层层严苛的选拔。 那些太空里的“蔬菜水果明星”提起太空蔬菜水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