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末极少有汉人大员谋反?

回答
清末汉人大员谋反的稀少,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交织作用。这其中既有清廷的政治策略,也有汉族士绅阶层的自我认知,更包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 严密的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

清朝,尤其是到了晚清,虽然国力衰微,但其中央集权体系依旧相当稳固。皇权是绝对的核心,任何挑战皇权的举动都意味着对整个统治合法性的否定。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清廷在人事任命和权力分配上可谓煞费苦心。

满汉一体但又有所防范: 清廷奉行“满汉一体”的政策,汉族官员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在中央和地方都担任要职。然而,这种“一体”并非完全平等。在一些关键的军事和核心政治部门,满族官员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或者至少是监督者的角色。例如,虽然有汉族总督、巡抚,但其麾下的重要将领、幕僚等,总会有满族官员的参与或牵制。
轮流派遣与异地任职: 为了防止官员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清廷经常采取“轮流派遣”的策略,即便是同一个地方的总督或巡抚,也很难长期在一个地方任职,一旦形成根基,就容易被调离。同时,官员的任职地点也常常与他们的籍贯不符,例如让南方人去北方任职,北方人去南方任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官员与当地士绅豪强的深度勾结。
直接控制军权的关键环节: 晚清的军队体系虽然在早期由八旗、绿营构成,但随着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组建的湘军、淮军成为了镇压起义的主力。然而,清廷并未因此将军权完全下放,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这支新军的控制。例如,绿营虽然由汉族将领统领,但其背后有满洲将军监督。而在湘军、淮军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清廷也一直试图安插满族官员参与管理,并保留了对武器弹药等关键物资的控制权。更重要的是,中央调动军队的权力,以及对将领的升迁、奖惩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二、 汉族士绅阶层的自我认知与利益考量

与人们想象中汉族士绅普遍希望推翻满清不同,大多数汉族士大夫在晚清时期,其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收编: 科举制度是清朝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它成功地将一部分最有才华的汉族读书人纳入了统治体系。这些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士大夫,虽然在思想上可能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是依附于这个体制而生存和发展的。他们的功名利禄、家族荣耀都与清廷的存续息息相关。他们更倾向于在体制内寻求改良,而不是冒险推翻现有秩序。
“忠君”思想的内在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君臣父子”,这套伦理体系在汉族士大夫心中根深蒂固。“君”的权威是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即便满清是异族统治,但通过科举制度和多年的统治实践,已经将“忠君”的概念内化到汉族官僚的意识形态中。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君”的概念往往会压倒“族”的概念,他们会将其视为“卫国”而非“推翻异族”。
对“乱世”的恐惧与对“秩序”的维护: 晚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这种对“乱世”的亲身体验,使得许多汉族士大夫对任何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的行为都心存忌惮。他们更愿意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即使这个秩序是由满族统治者建立的,也比他们亲手制造的混乱要好。
精英阶层的利益共盟: 晚清的汉族大员和士绅阶层,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通过官场运作、科举考试、地方团练等方式,维护着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他们普遍出身于士绅阶层,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动乱,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最先受到的冲击就是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能够保障他们利益的政权。

三、 革命党人的孤立与策略限制

虽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直在进行推翻清廷的活动,但他们在晚清时期,并未能真正动员起足够的力量,特别是汉族大员的广泛支持。

缺乏汉族大员的直接支持: 革命党人的起义,往往是依靠会党、新军中的底层士兵和少数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些力量虽然勇猛,但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战略眼光和资源。而那些身居高位的汉族大员,由于上述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原因,大多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与革命党人合作。
革命党人策略的局限性: 革命党人在早期阶段,其策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往往将目标定得非常宏大,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此外,他们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下,难以有效地渗透到汉族官僚阶层。
清廷的收买与分化: 面对革命的威胁,清廷也并非束手无策。他们一方面加强镇压,另一方面也会采取怀柔政策,例如通过给予官职、赏赐等方式来拉拢和收买一些有野心或犹豫不决的汉族官员,以此来分化革命力量。

四、 辛亥革命前夕的微妙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夕,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促使一部分汉族官员开始倾向于革命,或者至少是不再坚定地支持清廷。

清廷的失信与改革失败: 晚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本想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然而,这些改革措施的迟缓、不彻底,以及后来特别是“皇族内阁”的出台,让许多寄希望于改良的汉族官员感到失望。他们意识到,清廷似乎并不真心愿意与汉族分享权力,改革的承诺也无法兑现。
保路运动的导火索作用: 1911年的“保路运动”,虽然是由铁路国有化引发的,但它却成为了革命的导火索。在四川等地,大批士绅和官员因为铁路利权被夺而愤怒,这股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波及到了军队。
新军的倒戈: 辛亥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军的倒戈。这些新军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其中不少士兵和下级军官具有革命意识。而一些新军中的汉族高级将领,如袁世凯的北洋军,虽然初期有顾虑,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也看到了自家利益与清廷的脱钩。

总结来说,清末极少有汉人大员谋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清廷政治上通过严密的中央集权和分权制衡来限制汉族地方大员的权力,防止其形成独立的势力。
汉族士绅阶层在科举制度的吸纳、儒家“忠君”思想的内化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与清廷形成了既有合作又有制约的复杂关系。他们更倾向于在体制内求发展,对大规模的动乱持谨慎态度。
革命党人在晚清时期,虽然有革命的理想,但在动员汉族大员支持方面存在困难,力量相对分散。

直到辛亥革命前夕,随着清廷改革的失败和人民对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才逐渐促使一部分汉族官员开始动摇,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但在此之前,能够真正付诸行动并成功策划大规模谋反的汉人大员,确实是凤毛麟角。这既体现了清廷统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汉族精英阶层的集体心理和利益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清朝是封建专制发展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还无法杜绝大臣谋反,那你就太小瞧封建专制了。

其实自宋朝以后,大臣谋反这件事就已经被彻底杜绝了,无论是强干弱枝,还是严防武将,宋朝基本上已经杜绝了官员谋反的可能。而后续朝代则逐步加强了,这一点使得大臣或者武将想要调兵遣将,已经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这里,明朝的宁王谋反倒是很有意思,不过他用的也不是正经的官兵,而是流民盗寇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且被王阳明用很少的兵力就给灭了,这里面自然王阳明战斗力惊人,也未尝没有宁王的军队太菜的原因。

所以清末,有官身的人谋反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做官的不能谋反,做民的也不能谋反吗?从清朝诞生之初,反清复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太平天国运动则闹得清朝大半国土动荡,如果不是洋枪队对太平军的降维打击,说不定清朝就已经被推翻了。

你既然选择做清朝的官,那就要遵守清朝的规矩,你可以做一个庸官,也可以做一个贪官,但你想要造反,先问问清朝的砍头刀锋不锋利吧。

user avatar

怎么谋反?

封建皇朝发展了几千年,最后形成了大清这么个怪物。前人摸索出来的各种先进经验都被大清给吸取了,然后你觉得清末这些汉人大员想割据一方就割据一方?现实么?

就拿被一些人吹得神乎其神的“东南互保”来说——不是有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声称什么东南互保后各省“反相已具”,还说什么“慈禧太后不得不向汉族官员妥协”么?

想没想过那为什么这些汉臣不更进一步了?

年纪大了失去进取心了?觉得条件不成熟准备把工作留给下一代了?我觉得那就太看不起这些人了。实际上东南互保之后两江总督魏光焘视朝廷“划一营制”的命令于不顾,抗命扩军,沿袭湘军传统直接在湖南招募士兵,盘踞两江;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其倚为犄角,在湖北另立练兵章程,并试图在东南各省推行湖北练兵之法,置朝廷号令于不顾,这两位有兵权,掌财权,一位是湘军领袖,甲午战争时曾以三千湘军硬撼两万日军,打到三易坐骑仅以身免;另一位是晚清名臣,在东南互保的时候甚至幻想过要做东南大总统,最后怎么样?

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铁良下江南,先查营,再查库,最后把魏光焘调走了,把跟章程不和的湘军或裁或改,把张之洞敲打一番,划拉上来了小五百万两银子用来练兵,最关键的是在江南划一营制、统办土膏,把军权跟财权都拢回来了。东南互保时隐有“南方各省之总统”气象的张之洞彻底趴窝,中央集权大成功。

当时的人不知道清廷想干什么吗?

知道啊,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窥其意,无非欲吸聚各省之财权归于政府而已,无非欲收集各省之兵权属诸政府而已。而考其意之所由来,则一言以蔽之,日中央集权而已。[1]

按照有些人的想法,玩权谋啊!造假账啊!阳奉阴违啊!那不得上权术手段?

对,魏光焘也是这么想的,他造假账,说自己没钱。封疆大吏,手握重兵,造假帐哭穷,老子就说没钱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纸调令下来:你有新的工作岗位了,闽浙总督 ,快去。

你敢不敢当场就反?不敢,那就走人。

所以魏光焘走人了,然后湘军彻底没有了。

相比之下唐末五代是什么德性?正好咱这有个现成的案例:五代的时候后唐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这位爷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于是搞了个“四大军区对调”:将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已的堂兄弟李儿璋调任风翔。然后李从珂不干,李从厚发兵去打他,结果李从珂现场一番哭诉,又表示只要跟我到洛阳清了君侧,每人得钱百缗!

十六日,大将督众攻城,帝登城垂泣,谕于外曰:“我年未二十从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疮满身,树立得社稷,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因恸哭,闻者哀之。[2]

然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顿时群情激奋啊有木有!妈蛋我们早就看皇上身边的小人们不顺眼了!清君侧清君侧!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李从珂于是带着反水的大军一路打回洛阳,李从厚仓惶出逃,不成想被石敬瑭捉到后幽禁了起来。李从珂干掉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枪杆子自己选择了一个代言人。

不过事情并没有完,登基之后的李从珂尴尬的发现,自己手头没有足够的钱用来赏赐士兵。于是先把皇宫里的东西划拉了个干净,不够,把后宫里太后啊,皇后啊什么的衣服首饰也划拉了一圈,还不够;李从珂又开始疯狂的勒索百姓和官员,让每户上交五个月“房租”,搞到大家都要自杀的地步,但是还不够……

丙子,诏河南府率京城居民之财以助赏军。丁丑,又诏预借居民五个月房课,不问士庶,一概施行。帝素轻财好施,自岐下为诸军推戴,告军士曰:“候入洛,人赏百千。”至是,以府藏空匮,于是有配率之令,京城庶士自绝者相继。[3]

最后李从珂差点冰天雪地裸翻720度求饶,大家还老大不高兴。最后互相抱怨说:“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不过既然生菩萨被自己弄死了,那没办法现在这个皇帝也只好将就一下了——但是这种情况可能在晚清出现么?

不可能的。

老子几千年的智慧在这就是为了防着这个,能让你钻了空子?

吾中国之官制,亦最讲牵制防弊之法,然皆同其职而掣肘之,非能厘其职而均平之。如一部而有七堂官,一省而有督、有抚、有两司、有诸道,皆以防侵越、相牵制也。而不知徒相掣时,相推矮,一事不举,而弊亦卒不可防也[4]

督抚的权力是皇权的延续,本质上是自上而下的,因为你有了这个庞大中央帝国的任命,你才能够成为一地督抚。全省上下大小官员都是朝廷的人,不是你的人,在没有足够共识之前你想造反?你造反,相当于自己先否定了自己的权力基础,造反之前你是两江总督,造反之后你就是个贼,想让大家从贼,现实么?而唐末五代藩镇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的,军头不过是军队选出来的代言人,如果他们觉得你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随时可以把你踹下去另换一个军头,这跟清末根本没有可比性。

不过到了民初,真正进入军阀混战状态之后形势又不一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吴佩孚在北京迟迟不走,宁愿看着前线形势糜烂也不出京,为啥知道么?

因为没钱,没钱大军无法开拔,于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从1924年9月14日开打,10月9日吴佩孚才奔赴前线指挥作战。这期间吴佩孚在北京城内四处搜刮,甚至抢劫勒索,最后干脆派人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总经理给扣住了——给钱!不给钱你俩就别走了!

两君有款可去,无款则留,愿三思之。[5]

我看到这段史料的时候简直是拍案叫绝——这个味对了!唐末五代藩镇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啊!要知道,这还是名义上的北京政府,中央政权都是这个德性,那下边那些小军阀又是个什么状态,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不要小看了封建王朝,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人家在“如何优雅地预防造反”这个技能上是点满了天赋点的。

以上。

参考

  1. ^ 《东方杂志》,1904年第7期,社说,第148页
  2. ^ 旧五代史·唐书二十二·末帝本纪上
  3. ^ 旧五代史·唐书二十二·末帝本纪上
  4. ^ 梁启超:《论立法权》
  5. ^ 谢宗陶:《第二次直奉战争随军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第148页
user avatar

哪怕站在极端汉本位,亡国史观来看问题。

殖民统治者慈禧卖国,最大买主正是汉人实力派。慈禧卖的价格也算公道,优惠很大,为什么要谋害卖家,杀鸡取卵?像外蒙和西藏这没有在清末设省(买到)的,后来又花了多少周折?

在清庭卖/丢干净之前,在汉人官僚和军队控制每一块剩下的土地前,保大清就是保中国。


站在汉人大员的个人角度来说,挣钱容易上市难啊。

大清被洋人强行拖进主权国家体系后,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好处,就是中华大清国这个营业执照骤然升值。

而主权国家体系下的政府在控制力低到一定程度后,做洋人的朝廷反而是对其存在有利的,这也是小政府理论的精妙之处。

user avatar

庚子之变,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东南互保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以皇帝的诏令是在义和团胁迫之下发出的“乱命”为由宣布东南互保。

搁其他任何时期,这就是妥妥的造反,结果这几个人屁事儿没有。

继而

《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


直接逼宫。

结果铁良领一帮人继续咋呼就是不说退位。

于是


再乞共和电。

于是清帝退位了。。。

你不会觉得这不是造反吧?

user avatar

因为清末和其他王朝末期有极大不同,就是出现了外国列强这种三体式的外患,而内乱又伴随着外国列强和外来强势宗教的加持,根本腾不出手来收拾满清,满汉矛盾真的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尤其对于汉人士大夫来讲,还是得先保着大清再说,比之于内忧外患,满清简直是文脉所在。。。。

从汉人士大夫的眼中看:

内乱:太平军拜上帝教伪基督,披头散发长毛,反儒是基本国策,所到之处儒家学馆、文庙武庙毁坏殆尽;西北陕甘X乱,这是要把西北给真主阿拉;捻军和太平军本就半两口子,东捻近似闯贼,西捻还要“往联回众”。这时候不站大清不行啊。

外患:俄国,支持浩罕汗国搞j独;英国,觊觎西藏搞z独;法国,占领越南窥伺华南;日本,TM日本人是想代表黄种人,搞彼可取汉人而代之。

汉人士大夫:鞑子,啊不,鞑清。。。啊不,是大清。你可得先挺住啊!你与这些西方夷狄和东方妖众比,还是久沾王化,心向中华的,我得先收拾收拾他们,才能腾出手再收拾你啊。

如果放在以往朝代,没有千年未有之变局,汉人权臣早就反了。

user avatar

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效忠于清政府,这时候不适合直接跳出来吸引火力当炮灰。南方在清末搞了个东南互保,在历史教科书上就提了一句,实际上可以深挖不少。

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之乱给满清的统治以重击,南方的实力派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到19世纪末的时候,这些南方的封疆大吏已经有了叫板中央的底气。1900年,北方愈演愈烈的义和团运动引起了英国人的不安,他们计划派遣军舰进入长江,但是遭到了南方实力派的拒绝。

1900年的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日等十一国同时宣战。清廷在向各国宣战的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义和团及清军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中国北方政局陷入大乱。但是南方的反应耐人寻味,张之洞给英国领事发电报云“我湖北已添重兵,贴出告示,严饬各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者,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有我力任保护!”,非常明确的表达了保护洋人洋商的态度,不参与慈禧太后发动的战争,毫无疑问是在和中央对着干了,说的严重点,这是在抗旨。朝廷当然不爽,继续下旨要求召集义民,想在南方开辟新战场。

但是这封圣旨被电报局的老大盛宣怀(常州人)给扣留了,他给李鸿章发了个电报,其中提到“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办法。”李鸿章迅速转发给了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刘坤一,湖广总督(管湖南湖北)张之洞,加上李鸿章自己就是两广总督(管广东广西),帝国的半壁江山已经不听号令了。

然后李鸿章还给帝国补了一刀,他回复中央“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手段还是相当高明的,称这个圣旨有问题,因此自己抗命不遵也就不是谋反了,帝国南方的官员们纷纷信心大增。有趣的是,乱命一词不但可以指“悖谬的命令”,也是人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这太讽刺了。

6月底南方与各国正式签订《东南互保章程》。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刘坤一)、两湖总督张(张之洞),允认真切实保护, 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 ,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 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 。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这九条总体上维护了南方与洋人的利益,为帝国保存了实力,至于这实力最后落到谁手上就不好说了。

我国历史教科书对此一带而过甚为可惜,不知道为何,就不揣测了。这倒是可以从某个角度解释为何清末这些汉人大员没有造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不流血的办法获得想要的权力与利益,没有必要去当出头鸟。况且上面提到的几个总督岁数都不小,也没几天能活了,选择武装造反搞不好就把一辈子的功名赔进去了。他们会选一个更稳妥的办法,不断削弱清廷(主要还是清廷自己作死的成分居多),最后留待自己的儿孙去完成这一切。李鸿章1901年去世,刘坤一1902年去世,活的最长的张之洞也就活到1909,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1906年去世,虽然执掌兵权,但他们这个岁数,真的不适合武装造反。或许他们还忠诚于大清帝国,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惧怕中央的权威,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他们即使再努力,也怕是补不上那么多窟窿。

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的统治被摧枯拉朽般推翻,南方北方的汉人权臣撕破脸皮,满清的统治仅仅月余便名存实亡,效率不比直接造反差。

user avatar

袁世凯表示呵呵。

搞东南互保的几位也表示呵呵。放在别的朝代已经是妥妥的反贼了,问题是大清不敢办啊。

user avatar

清朝:你说奇怪不奇怪,我晚期明明是一个满清政府,全国人口98%却都是汉族,对汉人我怎么感觉比()对汉人好得多,至少这时候我知道谁统战价值高,该给他们就给他们也没啥犹豫。唯一一次犯蠢,就是皇族内阁。

有慈禧这么好的卖家,傻子才反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汉人大员谋反的稀少,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交织作用。这其中既有清廷的政治策略,也有汉族士绅阶层的自我认知,更包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严密的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清朝,尤其是到了晚清,虽然国力衰微,但其中央集权体系依.............
  • 回答
    如果真有这样一种能源,一万度电的成本仅需一分钱,那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新塑造文明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解放。最直接的感受便是,电力的匮乏和昂贵不再是发展的桎梏。那些曾经因为能源成本而显得不切实际的设想,例如大规模的淡化海水.............
  • 回答
    清朝自嘉庆时期开始的衰败,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扼腕。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病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在政治层面,嘉庆时期恰逢“康乾盛世”的余晖散尽,然而皇帝本人却缺乏其祖辈的雄才大略。乾隆皇帝晚年沉溺于享乐,导致朝政腐败,官场风气败坏,这是嘉庆皇帝即位时就面临.............
  • 回答
    当年清朝剧之所以能席卷荧屏,而汉族王朝的剧作相对而言热度稍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句“细思恐极”就能概括,其中夹杂着时代背景、市场选择、创作策略乃至观众心理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清朝剧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那个时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市场空白。你想想,在那个时候,荧屏.............
  • 回答
    国家倡导新价值观,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时代逻辑和发展目标。简而言之,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健康、更进步、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社会文化环境。新价值观往往侧重于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尊重个体、鼓励创新、强调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在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缺失或需要加强的方面。然而,关于具有极强负面思想的清朝宫斗.............
  • 回答
    “极度的清黑”和“极度的明黑”这两种说法,在网络语境下,通常用来形容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持有极端、片面观点的群体。它们并非正式的学术术语,而是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和表达立场而创造的词汇。要理解这两个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模式、历史认知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度的清黑:“清黑”这个词.............
  • 回答
    要说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没能像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农民起义那样,演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个简单因素就能概括。太平天国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在它的巅峰时期,确实席卷了半壁江山,但最终的走向,却偏离了历史上那些“黄袍加身”的传统剧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王朝末期.............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地震,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那个时期涌现出无数新思想、新学说、新思潮,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究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产物,是剧烈变革与深层危机交织的生动体现。一、 外部冲击与文化碰撞:巨变催生新思维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清末民初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
  • 回答
    清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屡遭列强欺辱,朝廷大臣愚昧无能、腐败横行,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清朝统治抱有“挺好”的看法,甚至为其“洗白”,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历史认知偏差那么简单。一、 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与“宏大叙事”的遮蔽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非全盘接受.............
  • 回答
    谈到清末为何涌现如此多的留日学潮,这绝非偶然,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一群有识之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内忧外患,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孤舟。统治者腐朽无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无数仁人志士,.............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脑瓜子顶上一根辫子,怎就成了万民不肯动的“命门”?清末剪辫,为何如此艰难?说起清末剪辫,很多人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出一些激进的革命党人挥舞剪刀、强行剪断辫子的画面,伴随着一些民众的哭天抢地。这似乎是一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发型革命”,但事实远非如此。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刀”,却牵扯出了晚清社会错综复杂的.............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清末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四伏,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然而,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很多时候,尤其是官方的叙事或者知识分子笔下的记录,似乎更集中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感,对于民间真实的疾苦,似乎着墨不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不提”就能概括的.............
  • 回答
    明朝有红衣大炮,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红衣大炮这玩意儿,别看名字响亮,其实是从欧洲传进来的,而且是在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们带来的技术。明朝朝廷确实引进并仿制了一些,甚至还组织了专门的炮兵部队来使用。在当时,这确实是比较先进的火器了,在一些战役中也发挥了作用。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期,火器发展.............
  • 回答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回应社会变革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意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然而事与愿违,它最终非但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反而成为了催化革命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新政的背景、内容、实际效果以及它引发革命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下.............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 回答
    清末立宪,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与无奈。它像一场仓促而又不情愿的改革,试图在摇摇欲坠的帝国中挽救颓势,最终却如同一曲未完成的悲歌,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终结。为何这场寄托了无数人期望的立宪运动最终走向失败?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本身的痼疾,也有社会力量的博弈,更有时代洪流的裹挟。但若要探究.............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