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不再有《歌唱祖国》这样的主旋律歌曲出现了?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不如过去那样频繁出现像《歌唱祖国》这样广为流传的主旋律歌曲,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背后牵扯到社会文化、音乐创作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听众口味的变迁。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得承认,时代的背景不一样了。《歌唱祖国》诞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建设国家。这样的时代氛围,特别容易催生出大气磅礴、充满力量和信念的歌曲。歌词里“五星红旗,你是我的生命,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这种直接、炽热的表达,是当时社会共识的体现,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

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更加多元的社会。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接触到的音乐类型也更加丰富。大家不再是单一地从少数几个渠道获取信息和文化产品。除了官方推出的一些主旋律作品,还有海量的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国外音乐等等,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受众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一首“主旋律”歌曲能够像《歌唱祖国》那样,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被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朗朗上口地唱出来,难度系数可就高了不少。

其次,音乐创作的理念和风格也有了变化。过去的主旋律歌曲,在创作上往往更加强调“宏大叙事”、“政治教化”和“集体情感”。旋律上多是比较激昂、开阔,歌词直白有力,主题鲜明,直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这在当时是有效且必要的。

但现在,音乐创作的边界被大大拓展了。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更加多元的音乐风格。即使是创作关于爱国主题的歌曲,也可能更倾向于从个人视角出发,用更婉约、更生活化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或者结合更现代的音乐元素。比如,有人会觉得,与其直接喊“歌唱祖国”,不如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祖国发展中的小故事,或者描绘家乡的美景来表达热爱,这样可能更能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共鸣。

再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也起了很大作用。过去,《歌唱祖国》的传播主要依靠广播、电视、学校教育、文艺演出等少数官方渠道。这些渠道的影响力非常集中,一旦推出,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现在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一首歌曲是否能流行,更多地受到网络传播、社交媒体话题度、甚至算法推荐的影响。如果一首新创作的主旋律歌曲,在旋律、歌词、编曲上不能足够吸引人,或者说跟不上当下流行的音乐审美,即使它有着再好的“主旋律”内核,也可能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被淹没,难以获得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还有一点,受众的审美和接受习惯在进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听歌偏好。《歌唱祖国》的旋律和风格,无疑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今天的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可能从小接触的是周杰伦、Taylor Swift,或者是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说唱、电子乐。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编曲的要求和过去可能不一样。如果新主旋律歌曲的创作,不能兼顾这些新的审美需求,仅仅是重复过去的模式,自然就难以打动更广泛的听众。

最后,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没有“主旋律”歌曲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创作,只是它们可能没有达到《歌唱祖国》那种“国民歌曲”的高度,或者它们的传播方式和覆盖面与过去的主旋律歌曲有所不同。比如,一些为重大事件创作的歌曲,在特定时期内也会被广泛传唱;一些优秀的军旅歌曲、时代歌曲,在特定的群体中依然有很高的认可度。只是说,要再出现一首像《歌唱祖国》那样,成为全民“金曲”并且长期保持生命力的主旋律歌曲,难度确实是增加了很多,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音乐本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总的来说,不是“不再出现”,而是“出现的方式、风格和影响力”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这是一个社会文化、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大多数答案,势必要一个正儿八经的回答来以正视听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优质词曲作者的断代和政治需求”。

总的来说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因为中国在进步与变化,一个时代的标志已经不需要用红歌去表现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现象或某种象征性的行为与言论,而过往的红歌表现形式会被逐渐淡化,不再成为政治文化输出的一个唯一性。

中国有三首最具代表性的主旋律红歌

《东方红》—— 歌颂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春天的故事》—— 歌颂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走进新时代》—— 歌颂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已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而像其他年代,也有不同背景所诞生的代表红色歌曲

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60年代:《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70年代:《北京颂歌》“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80年代:《祝酒歌》“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与重庆瓜爹撇清政系,所以现在部分政企在演绎红歌的时候,是会再三考虑的,甚至是避免红歌,选择《最炫民族风》等亲近民风的歌曲。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红歌的词曲作者都面临着新老交替断档的尴尬,优质的作品越来越少,而后来推出的军旅红歌也只能滥竽充数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几十年前的中国大陆,人们生活的主题和国家的主旋律高度一致,因此主旋律歌曲就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因为它们最贴近人们的生活。

于是当时所有优秀的音乐作者们都会把自己最炽热的才华贡献到主旋律歌曲中去,最终就涌现出了无数能够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

但是现在的音乐环境呢?暂且不提“能够以艺术创作而不是赚钱为目的地写歌”的创作者的减少,就算是优秀的创作者们,他们所理解的生活也早已和“主旋律”三个字不搭界了。

这是个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人们多关心小家小户和儿女情长,少关心政治变化和国家大计,那自然就会把人们的生活和国家主旋律割裂开。点到即止,嗯。

所以其实现在不是没有主旋律歌曲,而是主旋律歌曲往往跟生活割裂得太严重,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机会听到这些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质量确实也因为缺乏优秀创作者的支撑,而显得非常地糟糕。

举个栗子好了,其实每年两会都是有主题曲的,然后画风都是这种:

是不是一种那啥的感觉已经油然而生,然后还没等你躲远一点,就张牙舞爪地扑面而来了?

就这样假大空的口号式歌曲,怎么可能让人产生共鸣?

要知道,主旋律歌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听众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而只会喊口号的歌曲,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不过今年两会倒是有了点新鲜东西,主题曲终于不再是老年频道的风格了,而是找到《好声音》里面的那个宿涵,给两会唱了一首英文rap

这个画风猛转得我都有点不适应,给你们截几个图看看:

有没有感觉年轻化、现代化、生活化了?

所以说领导们还是懂道理的,你一个主旋律歌曲,就是先得让人对歌曲的内容有共鸣啊!讲讲科技发展的实锤,谈谈人民生活的改变,最后再找个新锐歌手,用最流行的曲风来创作——不说内容的好坏,至少这个思路一下就对头了。

再加上宿涵写的这首歌的质量还不错(可能也是因为和以前的对比太强烈……),所以传播度一下子就高了不少,我甚至还见过在朋友圈里转发的!这就说明虽然音乐环境大不如前,但如果有优秀的创作者,同时内容也能够紧跟人们的生活,主旋律歌曲也是可以很好听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首歌是全英文的呢?因为,它其实是面向海外人士的……换句话说,近年来最好的主旋律歌曲,居然不是为中国人民创作的……

真捉急。


既然提到了,顺便小吹一句宿涵:这家伙唱功相当恐怖,而且词汇和语句功底也都很强大,属于技术天赋非常惊人的类型。之所以还没火起来,一来因为出道太短没有积淀,二来可能限于生活经验,还没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音乐态度或者说价值定位。

不过我看好他的前途,因为郭老师说得好:艺人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宿涵一方面是清华学霸,另一方面据说还做过学生会会长,这说明他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然后又天赋惊人。这种人大概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能出成绩的“别人家的孩子”吧……


最后附上宿涵这首《Two Sessions:To the world, from China》,好奇的可以去听听:

(话说你们此前有人知道两会的英文叫“two sessions”吗?)


此回答已收录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